我們為什麼要和孩子讀詩

果媽說:

昨天,在BBS有媽媽問:「聽說現在學校都要背古文、對對聯,好多孩子報課外班,那幼兒園的小娃要不要提前啟個蒙,怎麼做好? 」

看到這種問題,立馬覺得自己體內助人為樂、好為人師的力量瞬間開啟,於是回復:

「用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唐詩宋詞、古文觀止……家長可以給娃多念念或者聽音頻磨耳朵,來培養語感。用畫風精緻、行文嚴謹的傳統文化繪本,來培養審美。這樣長大的娃,古文、對聯都不是什麼難事,報培訓班的錢省下吧。」

所以,我的觀點是:

最好的語文啟蒙,莫過於和孩子讀詩。

那麼,往深了說,為何讀、讀什麼、怎麼讀

這三位一直堅持和孩子讀詩的媽媽,應果媽之邀,寫下了古典詩歌的生命力對他們的感發和召喚。

@媽媽caoyan:三歲男寶媽,資深文藝青年,古文愛好者。果媽的大學閨蜜,微信訂閱號「與你虛度時光」(ID:Wxhongxiezi),分享讀書心得、育兒心得、生活瑣事。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在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優點和缺點,不管是你想拚命張揚的、還是隱藏的。

年過三十,結婚生子後,每日奔波於工作、生活、孩子之間不得空閑,偶爾照照鏡子也覺得面目疲乏,彷彿大學時候的野心萬丈都淹沒在紅塵之中,妥協,大概是人長大後必須要學會的最重要的一個本領,曾經的愛好大概都飄散在風中。

但是我唯一還值得誇耀的大概是:仍完整地保留著孩提時候的好習慣——讀書和讀詩。在詩人創造的意境中,可以暫時拋棄生活的瑣碎,拋棄現實的煩惱。

如果我想去哪兒而做不到,沒關係,詩歌可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就去了沙漠;「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就到了邊境;「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就到了江南。

我給孩子讀詩,就是想讓他知道:生活中有種種的不如意,但是沒關係,我們有詩。

至於怎麼讀,我認為要像英語一樣「磨耳朵」。讓學齡前的兒童學會理解每首詩歌的含義或者意境,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可以從音律的啟蒙開始。

比如《笠翁對韻》《聲律啟蒙》,平平仄仄間朗朗上口,傳統的《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現代的《給孩子讀詩》(北島主編),都是很好的教材。

每晚入睡前,完全可以大人隨便念念,小孩隨便聽聽,就算是什麼都沒有學會,等他成年以後回想起來,也是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

@媽媽yuyanli19:5歲男寶媽,是果媽的地科系師姐,非典型的理工科之家裡那個並不文藝的媽媽。相信愛的教育,和寶寶平等友愛。

滿哥兒今年5歲,雖然記不得什麼時候開始讀詩的,但從哪一篇開始總是記得的。估計全中國的小娃兒都一樣,就是那首膾炙人口的《詠鵝》。此詩畫面優美,形象生動,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對寶寶們來說的確是挺好的開始。

和大多數父母止步於《春曉》《憫農》等不同的是:我們在讓孩子念詩時,並沒有刻意迴避那些對他們來說題材深奧或是字數繁多的詩文。反正都是從未知懵懂的狀態開始,我們不為他做選擇、不給他畫框框,就讓他隨意接觸古詩文的各種魅力。

於是,唐詩三百首,一首不落的順序往下念。無論什麼樣的古詩對於滿哥兒,就是古時候的兒(詩)歌,在他的意識里沒有家長定義的難易。

古詩文句式都很簡短,但內涵卻很豐富,我們在陪讀時經常挑選部分精彩的給寶寶演繹出來。滿哥兒的博士爸爸就是個大活寶,演繹詩文時張牙舞爪上串下跳,舞台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可能不少浪漫主義的大詩人可能也有這種作派吧。有時候,也會通過豪放派圖畫,用寥寥幾筆,把詩、文的意境勾勒出來。

演繹和作畫的目的,顯而易見是讓孩子感興趣。孩子興趣濃郁了,才會主動增加專註讀詩的時間。說到底,還是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學進去幾多知識要更重要些罷。

至於為何讀詩,自然是希望他通過詩的音律,培養文字的興趣。意料之中的,如今的小滿,就是這樣一個熱愛詩詞、音樂和閱讀的孩子。

@媽媽布蕉綠:

半歲女寶媽媽,身駐潮汕小城,踐行有機教養法則,關注自然農業,從事童書推廣,亦是自由撰稿人。公眾號:布蕉綠的私家庭院(ID:zhetengbu)。

我的童年是在古詩中度過的,因為外公喜歡念古詩。他就是一款移動的古詩機,帶著我玩著玩著就把古詩學會了。我生活在廣東潮汕,潮汕話屬於閩南語系,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發音。用潮汕話讀古詩,特別地抑揚頓挫。記得我最愛「白日依山盡」「鋤禾日當午」「春眠不覺曉」這幾句。

回想起童年,一本古詩的小書,被自己翻了無數遍,至今還記得書頁有點爛的樣子。

給自己的女兒讀古詩,是源於她小時候喜歡被抱著哄睡,走來走去閑的無聊的時候,我就給她念古詩。一開始,主要還是為了讓我自己不要那麼煩躁,不要用精力去怨念她怎麼還沒睡。後來發現,在詩歌的韻律中,自己的心確實能夠沉靜下來,因為詩歌,是節奏,是韻律,是超越日常語言的優美表達。

古詩還有另外一個作用:拓展想像。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對「兩隻黃鸝鳴翠柳」的理解和想像。現在的孩子多數讀繪本,雖然視覺語更適合孩子理解,但是具象化的畫面也是沒有辦法給到孩子想像的機會。

我的外公在我寶寶出生之前已經過世了,當我給寶寶念起古詩的時候,恍惚之中,也會回到自己的童年,遇見在童年時牙牙學語的自己。也彷彿可以借著古詩,串聯起寶寶和外公的相遇。

碎碎念

跟她們一樣,果媽之所以堅持跟果寶自幼讀詩,可能以上的原因兼而有之。

始終覺得,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相比「小呀小蘋果」、「你是我天邊最美的雲彩」、「讓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這樣的「流傳甚廣」,我更希望果寶能在古詩里感受到和她素未謀面外公的血脈相連,也能在透過它們看到千年前的朝辭白帝、夜泊楓橋,感受鐵馬冰河、早鶯暖樹,走過白雲千載、十年一劍,品到金樽清酒、一蓑煙雨。

- END -

本文首發於我的公眾號「水木百合課堂」,拒絕未經許可的轉載:

mp.weixin.qq.com/s?


推薦閱讀:

你真的會「溫故而知新」嗎?
通過圖像類比法快速記住八卦,易經入門(自學必備)
國學培訓市場吹來「中國風」,500億市場規模的兒童國學何去何從?
中國傳統文化是步入現代化的障礙嗎?

TAG:国学教育 | 儿童教育 | 幼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