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鍛煉味覺和嗅覺?
主要是希望能從咖啡中感受到更多的香味風味,最近感覺喝咖啡都開始形容不出是什麼香氣什麼風味了╥﹏╥
首先給你一個概念,別懷疑自己的味覺,你分辨不出咖啡的味道,基本上不是你的問題,而是這咖啡本身沒有。
這樣理解吧,我們在喝咖啡的時候,等於是咖啡在向我們展示它自己,如果我們感受到某些味道,說明這是這個咖啡在當下那個狀態的特質。如果沒有感受到,很大程度咖啡本身問題。如果需要進一步提高辨識度,那麼題主就需要有方向性地去喝了。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喝:
1. 味覺。喝一杯咖啡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酸甜咸苦感受如何?把酸甜咸苦強度分成5個等級的話,你感受到的酸是哪個等級?甜呢?鹹味和苦味呢?2. 觸覺。喝到這個咖啡的時候,是讓你覺得很順滑像牛奶或者油一樣,還是粗糙的像渾濁的水帶著一些泥的感覺呢?喝完之後舌頭會不會持續的發乾,會不會澀?這杯咖啡是像水一樣輕薄還是像油脂一樣厚重?
3. 嗅覺。你在聞咖啡粉的時候,感覺舒服么?聞到什麼味道,這味道用直覺來感受,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然後喝咖啡的時候,喝進去口腔里,閉著嘴,然後緩緩呼氣,呼氣過程中感受到的味道舒服么?是什麼味道?同理,第一直覺,感受是什麼,描述出來,以自己感受到的為準,別受別人影響。
順便說一下怎樣練習嗅覺味覺:
1. 首先,你得知道為什麼咖啡會有酸甜咸苦,會有味道,為什麼有人說得出味道有人說不出。因為咖啡有很多物質,比如綠原酸會有酸味苦味,有檸檬酸蘋果酸,有精油類物質,這些精油類物質被萃取出來就會有花香啊一些香氣表現;所以,建議題主好好地去看看書,了解一下咖啡裡面的物質,各種物質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2. 多用上面說過的方法去多喝咖啡,一樣,以自己的感受為主,喝到一個,請從這幾個方面去描述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3. 積累風味記憶庫。多吃水果,多吃各種食物,並記住各種食物的風味和他們的味覺觸覺嗅覺表現。你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去分析你吃到的各種水果,表達出來。比如西柚酸和甜都挺強,帶一點苦;多去對比,比如不同的提子之間這幾個方面有什麼不一樣的表現?不同的蘋果之間呢? 然後到實際的練習,不同的咖啡之間,這幾個方面又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前面幾位朋友上來就介紹咖啡屆各種器具,實際上,真正好的練習方式,是在生活中和實際的喝咖啡過程中哦。
順便上個平時練習品鑒的圖,題主有興趣提升品鑒的話,歡迎多討論,順便說一下,品鑒這東西,有人帶會更快,不然很容易迷失,比如有些人喝不到味道的時候,會懷疑自己味覺有問題,但實際上,一個咖啡好壞,很多方面的,我們除了去感受這咖啡之外,還需要知道感受到的咖啡口感,是它本身不足還是沒烘焙好,或是沒萃取好。通常都不會是個人味覺問題。而這個,得有人帶著你去喝,才會更有方向地去品鑒。
圖: 咖啡品鑒練習
輔助練習:酸質辨識
檸檬酸,蘋果酸,葡萄酸輔助練習: 水果口感分析
最後一個: 讓自己變成一個吃貨,可以大大提升品鑒能力。就這貨,36味咖啡鼻子聞香瓶!不過還是蠻貴的,去某寶看了下,一盒2500左右呢!Q-Grader考試裡面就有這項!
我個人覺得並無鍛煉有關矯正。進來之前我就知道有人一定會提到聞香瓶。那個東西真的不咋好聞,真的,我有一段時間一直覺得聞香瓶有點惡。有些東西我們可以不必去使用專業的。下面複製貼吧黑羊咖啡寫出的關於"咖啡怎麼喝"
一、如此多的水果(巧克力,堅果,奶油)味,我怎麼品不出來?我常常看到咖啡入門者發帖子詢問類似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喝不出柑橘味,為什麼喝不出堅果味,巧克力味等等。
有的咖啡食客會因此對咖啡失去信心,做出「原來咖啡就是很難喝的」的結論,將咖啡拒之門外,從此與精品咖啡文化失之交臂;還有一些較真的食客則反覆修改沖煮參數,以此期望能夠沖煮出那「腦海」中的味道,卻忽略了哲學常識中的「質量互變」原理。所謂質量互變原理,是指在合理的沖煮參數範圍內,萃取出咖啡液的口感不會有本質的變化。因此,如果一次正確的的萃取未能沖煮出您期望的味道,我的建議是:暫時不要管它。針對如此名目繁多的風味名稱,我建議也是,不需要太過於關注。理由如下:1. 普通咖啡食客(尤其是入門者)沒有這麼專業的鼻子和味蕾。這些風味名稱源自於SCAA咖啡風味輪,咖啡風味輪對味譜的梳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對咖啡的風味進行描述和定義,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杯測系統的建立和發展。但是,對於咖啡入門食客來說,要求太高了。 簡單舉個SCAA風味輪上面的小例子,梅納反應中體現出來的巧克力香氣,就包含「瑞士巧克力、黑巧克力、Bakers巧克力」等三種,如果不是經過專門的訓練又或者是品鑒水平較高,哪一個入門玩家能夠真的分辨出這三種巧克力風味的區別呢?2. 風味的描述包含主觀因素。我覺得這款豆子的酸味比較刺激,他卻覺得比較溫和。就好像重口味者做菜的時候總覺得無辣無鹽不歡,而小清新則喜歡溫和淡雅。食客們在喝咖啡的時候往往因為喝不出某種味道而對自己的品鑒能力失去信心,其實大可不必。雖然每個人對味道的敏感程度不一,但是大致上不會相差太多。這個時候應該果斷的放棄「腦海」中的味道。3. 咖啡食客的追捧導致咖啡豆烘焙者有意為之。關於這一點,我是有切身的體會。某咖啡淘寶烘焙店(名字我就不提了)賣的一款肯亞烘焙豆,光濕香(Aromas)就寫了五、六種之多。有次閑聊,問之答曰:「多寫點兒,顯得專業些,消費者就會更買賬。」明顯的裝逼范兒,其實他烘焙的出品已經很不錯了,但是為了「顯得專業些」,有意將風味描述的七葷八素、七上八下的,既是消費者的無奈,也是烘焙者的無奈吧。但是,這無疑是惡性循環,最終的結果只會提高精品咖啡的准入門檻,白白流失大量潛在消費者。二、既如此,那麼精品咖啡應該如何入門?上面的意思是說入門玩家不需要過於關注細微的風味和香氣。需要關注什麼呢?我建議是從基本的味覺入手:酸、甜、苦、咸。先說苦味,這種味道應該是絕大部分人對咖啡液的第一認知:咖啡就是苦的。我亦承認,咖啡確實是苦的。無論烘焙者採用何種烘焙技巧,抑制苦味物質的生成,由於味蕾對於苦味的敏感度非常高,哪怕一丁點兒苦味物質,普通人也會覺得非常苦。否認咖啡的苦,其實是在否認咖啡本身的味道。
但是苦味好不好呢?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好比白酒的辛辣味,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喝酒,我隨口說如果白酒沒有辛辣味,那該多好啊。朋友回:「那可能就沒有這麼多人愛喝白酒了」,這話一時讓我語塞。誠然,作為咖啡本身味道中的一種,苦味無失為咖啡最大的魅力啊。入門者在品鑒咖啡的苦味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去區分苦味的輕重、普通苦和苦澀的區別。隨著對於苦味辨識度的提升,再試著分辨苦味中的細微風味。再說酸味,酸味在第三波精品咖啡熱潮中大放異彩,如今咖啡中淺焙盛行,與日漸膨脹的「嗜酸族」群體有著直接的關係。我本人並不熱衷酸味,但不得不說,帶點酸味的咖啡,能夠讓咖啡變得更加活潑、產生更加複雜的口感。入門者在品鑒咖啡酸味的時候,無需過於關注具體酸味的名稱,而應該學會區分:不舒服的酸、刺激性的酸、強酸、死酸和清爽的酸。再說甜味,我曾記得貼吧裡面有一個帖子,關鍵詞是「甜到Cry」,最終導致一批玩家相競購買同款咖啡豆。後來也有吧友私信我,問為什麼在品嘗的時候沒有那種「甜到Cry」的感覺。我的回答是:帖子裡面的感受過於主觀了,很抱歉,你們都被「忽悠」了。在講到咖啡甜味的時候,食客們最好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到底想要那一種甜味?是蜂蜜一般的濃郁蜜甜,還是甘蔗汁一樣的爽口清甜,又或者是黑糖那種回味焦甜?如果你想要的是以上三種,想要「甜到cry」的感覺,對不起,你還是直接去超市買蜂蜜、甘蔗汁和黑糖醬吧。
SCAA風味輪對於甜味的描述也不過分:「微甜、溫和的甜」。咖啡的甜味,更像是一種點綴,實在是非常細微的。雖然甜味僅僅起到一種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千萬不要小看它,擁有美好甜味的咖啡往往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哦,這也是如今烘焙者們都想盡辦法改善烘焙的原因之一。
還有咖啡愛好者喜歡講「回甘」,我亦不十分看重這個屬性。喝一口中藥再喝涼白帶來的回甘比咖啡要來的迅猛的多。所以食客們也沒有必要去糾結,為什麼我泡的咖啡沒有回甘,或者是為什麼回甘這麼弱呢。
跳過鹹味。題主晚安。——————————————————
補在後面,每個人對味覺的感觸是不一樣的。生在北方的我三年前並不知道百香果是什麼,你硬要跟一個沒吃過百香果的人說咖啡里有百香果的味道,我想這個人的內心是嗶了狗的。
打比方說我沖一壺90+丹奇曼,風味描述上寫有:三華李,巧克力曲奇,成熟油桃,酒香悠久。對於我來說,剛剛喝到這隻豆子桃甜是最明顯的,其次還有點兒烏龍茶味兒,後來我形容這隻豆子是白桃烏龍。不要過於依賴包裝上的風味描述,它只能作為一個引導。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沖同一支豆子一千個味兒。
烏龍茶是母親日常喝的東西,隔三差五我也會蹭一杯,桃子是我很喜愛的食物,所以我對這兩種味道敏感。你越對什麼風味熟悉,就會越先感知它的存在。就像是抽慣了同一種煙,而能夠一下子辨別出同牌假煙。
——一點點個人之見
————————————現在淘寶這麼牛嗶,本地沒有的水果堅果亂七八糟的,去買。推薦閱讀:
※用意式咖啡機如何正確製作美式咖啡?
※為什麼我突發奇想要在清邁發起「原產地咖啡項目」?
※一名咖啡師的自我修養
※是不是每一種花式咖啡都有特定的拉花圖案?
※全自動手沖咖啡機有沒有便宜點的,帶電子稱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