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你的步調,慢慢成長吧
作者/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有各不相同的先天氣質與個性。
這個道理說出來,想必絕大多數父母們都會點頭稱是。但是,下面的一些場景在生活中卻也比比皆是:
媽媽A發現鄰居四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在床上入眠,而自己六個月大的女兒卻還常常啼哭,入睡困難。她覺得一定是自己平時太寵孩子了,老是抱著,於是開始嘗試「哭聲免疫法」,在孩子哭時不管她,想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媽媽B兩歲零三個月的兒子只會說「爸爸、媽媽、是、不要」等簡單的字詞。看到別人家兩歲不到的孩子已經會說很多名詞,甚至還掌握了一些短語,她心急如焚,每當兒子說不出話時,她都會恨鐵不成鋼地責備他,甚至還帶著他去醫院做智商檢查。
......
說道理總是容易的。但當我們陷入具體的事件情境,感受到「問題」的壓力時,很容易會被內心激發起的情緒所驅動而本能行事。所謂「關心則亂」,越是在意的事,越容易激發起強烈的情緒。
前幾天我帶兒子兒子去早教,課上完後我與另一個媽媽對坐閑談時得知,她的女兒只比兒子大兩個月,卻已經可以和大人同坐一桌自己吃飯,母親只需偶爾喂飯。
相比之下,兒子基本只能自己吃一點東西,大部分的食物都要由我喂入口中。因此,我都是先喂他吃完飯,然後大人們才上桌。
聽了她的話,我決定改變兒子吃飯的方式,培養他的良好習慣。
於是,當天中午回到家,我便讓兒子和我們一起上了桌,要他自己取用飯菜,而我只坐在一旁偶爾喂他。一開始他表現得還不錯,但很快就坐不住了,他想要像之前那樣邊吃聽故事,看iPad。
見我們不答應,他委屈地哭了,儘管我溫柔地勸慰他,但面對我們的拒絕,他的情緒最終還是崩潰了,哭到快要嘔吐。這時,我所有的雄心壯志都煙消雲散,趕緊抱起他安撫,並用老辦法喂他吃了飯。
回到房間,我內心沮喪萬分,覺得自己十分無能,沒有教好孩子,讓他在快要三歲的時候都還學不會自己吃飯。整個下午工作的間隙我都在想,我該怎麼辦呢?
等我晚上下班回到家,發現家裡的保姆正坐著給兒子喂飯。她拿著一份玉米排骨湯放在兒子面前,兒子一手抓著玉米,一手拿著湯勺,阿姨喂一口飯,兒子咬一口玉米,拿勺喝一口湯,同時收穫一句阿姨的誇獎。看到我進門,兒子興奮地大喊:「媽媽,我會自己吃飯,我吃得可好啦!」
那一刻,我真有想要流淚的衝動,內心充滿了對阿姨的感激,因為她讓我意識到了自己中午犯了一個怎樣的錯誤。兒子並不是不會自己吃飯,只是他和那些在吃飯上表現很好的小朋友有一些明顯的區別。
首先,他並不對於食物很感興趣,其他孩子瘋了一樣迷戀的糖果,他常常吃半顆就不吃了,哪怕是他最愛吃的海苔,在吃完一包後也很少想要繼續吃第二包。我們餐桌上的食物,他會用勺子筷子戳戳、翻翻、試著夾起它們,並為自己的發現和成功興奮不已,但研究的興趣遠大於吃。
這是我兒子的特點,他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認識世界,並鍛煉他的能力。我捫心自問,他有沒有權利選擇如何對待擺在面前的食物?答案當然是有。作為母親,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幫助他更好地做到這一切,同時想辦法兼顧營養和飽足。
在那一刻,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最合適的方式:每次吃飯,我都盡量做一盤他有興趣,並且可以自己動手的菜肴放在面前,讓他有一個明確的注意目標。
雖然他還不能和我們一起吃飯,但至少他已經可以專註於吃飯這件事,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注意力放在故事書或動畫片上,吃飯只是被動地接收食物。
讓他趕緊做一個能和我們一起吃飯的乖寶寶,這看起來是為他好,其實骨子裡是為我自己好。當我在想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時,就忽略了他的需要和特性。
這樣的錯誤身為父母難免會犯,比如第一個例子中提到的那個哭聲免疫法,就被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直接批評過。他所提倡的盡量響應、滿足嬰兒要求的育兒理念,十分符合人類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
孩子對世界的感受從出生伊始就開始建立,有些孩子天生是高需求寶寶,需要父母更多的撫摸、擁抱和陪伴,否則就會啼哭不止。這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滿足他,而不是用所謂的哭聲免疫法訓練他。
哭聲免疫法也許會訓練出一個不吵鬧的孩子,但可能此時,他內心已經開始覺得世界是一個冷漠、令人無助的所在,他的哭求得不到回應,他的需要也無人理睬……這種感覺越本能,對人格的影響也就越大,日後要改變也就越困難。
我想,沒有一個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天性悲觀、無力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會因自身需要過於強烈或正確育兒知識的匱乏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把孩子的哭鬧都當作任性、不乖,那往往是大人們的定義,對於孩子而言,這有可能是最無助的懇求、最迫切的需要。
做好的父母不需要有多高深的知識,只需要有一顆真正懂得理解和體察的愛心,和主動學習、思考的頭腦,願意放下自己的成見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該怎麼做。
面對強烈的慾望,再正確的道理有時也會立足不穩,這就需要我們經常警醒、反思。就算偶爾犯錯也沒關係,只要及時改正,我們都會發現,孩子會用巨大的愛和包容回報我們。
讓孩子按自己的步調來,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慢慢成長吧。做一個積極、睿智的陪伴者,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END—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
來源:初心客廳心理疏導平台(xinlishudaozixun),聯合國際心理協會,打造「線上心理疏導,線下心理諮詢」服務平台。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五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新浪微博和知乎: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推薦閱讀:
※爸爸給女兒的一封信|寫在女兒第一次遠行時
※小孩覺得吃雞蛋很殘忍,你會怎麼回答他?
※最暖心的聖誕禮物 | 聖誕特輯
※孩子比老公重要?憑什麼?
※能否做正確的事,這是個能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