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風土|讀書會預告:沈從文四讀

時近歲尾,眼看著半年前信誓旦旦許下的願一個個如露如電。

抬頭看到書架上一個書名:《古人的文化》,眾樂不與,自力更生,就從讀沈從文[1902-1988]開始吧。

取一些紙來,印幾行字,做一張別緻的麵皮,在作者的位置分別試填入:沈從文、汪曾祺、弘一法師、張愛玲、黃仁宇、王小波、北島……於是這些印著字的紙大半都不會有太差的銷路。尤其有一本《古人的文化》,作者還是沈從文。於是這些麵皮不算別緻、印了字的紙也陸續被搬回各人家。

其實市面上除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總是很難見到外,沈從文的各項著述已經一再被改頭換面,輪番登場。就像這本《古人的文化》,實際上是選編沈從文文物研究的若干文章,取材自《沈從文全集》28-31卷、《龍鳳藝術》《沈從文的文物世界》等著述合集。編後記中寫道:「感謝沈龍朱、沈虎雛兩位先生的授權。感謝沈龍朱先生在選編過程中給予的指導和幫助。在同他們的接觸中,我們感受到了沈從文先生不喜浮華的氣質的延續。」而市面上競相浮現的各式版本選集,更多以華麗浮誇面目示人。然而「沈從文寫字,不但不求『風雅』,倒更有意大破『風雅人』習慣。紙、筆、墨,概不講究,因陋就簡:七八分錢的毛筆;三五分錢的高麗紙;墨水沉澱了加點水,沒有光彩,『死墨』,別人怕他不怕。……通常紙不留空白,填滿為度;『還故意在末後附加些按語註解,標明價值,總不過一毛以上。使人不好意思付之裝裱,也不便公開懸掛,自己倒還是在塗塗抹抹中自得其樂』。」

這個系列被稱為「風土」,日本人愛用這個詞兒,除了和辻哲郎[1889-1960]的名著《風土》[1935]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書名里也屢見不鮮。

和辻哲郎對認為「風土」是人們發現自我的一種方式。

而在漢語文中,一般指一方的氣候和土地。較早見於《國語·周語上》:「是日也,瞽帥、音官以(省)風土。廩於籍東南,鍾而藏之,而時布之於農。」也泛指由氣候和土地生長而來的風俗習慣和地理環境。

單就「風」字而言,也包含了廣泛的意涵。

「南方風土勞君問,賈誼長沙豈不知。」自陶潛至杜甫再到沈從文,這些人物由於與土地的關係生髮出來的作品滋養了無數人。人們可以通過讀作品認識這些人,也可以通過讀人來增進對作品的理解。在人生不同階段從不同角度反覆閱讀這些人物與作品,也是增進讀者自我認識的一方良藥。所以將這個讀書與思考系列名之為「風土」,沈從文以外,還會以人物出生與時令的關係,依序來認識與討論黃賓虹、汪曾祺、侯孝賢、張愛玲等等人物與作品。

兩年前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張新穎教授出版十年心血之作《沈從文的後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問世,沈從文因此又熱鬧了一陣。實際上張新穎對於沈從文的牽掛,豈止這短短十年。對於沈從文的描述來源廣泛,既有湘人苗裔的發端,浪漫多採的感情,與時代風流人物的交往,文學上的早慧,與後半生坎坷的轉變。今天流傳在人們嘴邊的,多浮泛於細枝末節之間,至於沈從文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的存在對於中國文學史、文物研究與近代社會與人的歷史有怎樣的映照作用,由張新穎這本書中,可以粗略有一個更清晰的輪廓顯現。

對這一類人物與作品的理解與認識實在需要一個連綿不斷的過程,考慮到當代讀者的耐心,計劃分別以四次如下認識沈從文:

01. 「以字識人」,從沈從文的手跡走近沈從文;

閱讀文本:

《從文自傳》沈從文;

其它沈從文文學作品;

02.1948-1988:如何從文學轉向文物」

閱讀文本:

《沈從文的後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張新穎

03. 「物我兩忘:文學以外的追求與堅持」

閱讀文本: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

04.「沈從文的文學世界」

閱讀文本:

《沈從文精讀》張新穎

參考閱讀:

01.《沈從文自傳》[美]金介甫;

02.《沈從文晚年口述》王亞蓉_編;

03. 「用一生維護用筆的自由」克舟,這位克舟兄對於沈從文和他的作品情有獨鍾,也很有各人見解,推薦讀一讀他的文章;

04.《風土》[日]和辻哲郎;

第一次讀書與討論暫定於2016.11.19/周六下午,具體時間待確認。之後三次分別每兩周進行一次。期待你的參與,也需要參與者提前準備,提供越豐富的資料和觀點,才會有更精彩的碰撞與交流。

1980年初,沈從文夫婦收到傅漢思、張充和夫婦的赴美邀請,終於在冬天得以成行,在美三個半月,到十五所大學做了二十三場演講。首場演講是十一月七日,哥倫比亞大學,夏志清主持,傅漢思翻譯,演講題目是《二十年代的中國新文學》。

<圖片來自網路>

昨日11月7日,丙申立冬。


推薦閱讀:

面試不通過,只因囤乾貨,分析師需重視主動思考
如何進行周密的思考,盡量做到滴水不漏?
2018年關於獵頭行業的思考:深耕行業,精耕客戶
大學同學老師環境與自己想的差距很大?
路口的三個死囚籠 馬丁·麥克多納 鐵籠的告示牌寫的什麼 ?

TAG:阅读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