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好做,記者難當,崔永元業務能力不超過70分

鑒於部分知乎用戶還天真地認為「崔永元至少是個良心記者」,特此貼舊文一篇以正視聽。本文只聊聊主持人和記者的業務能力

在傳媒行業之外的朋友看來,主持人和記者這兩個崗位是沒多大差別的,反正都和新聞打交道,都是媒體人。的確,很多主持人是從做記者做起的,崔永元成為央視主持人之前就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做記者。像我自己,以前的本職工作是記者,但每年大大小小的論壇、研討會也要主持個十幾場,記者和主持人在身份上有重疊是很常見的。

然而,親身經歷過兩種身份的切換才更明白,一名優秀的主持人和一名優秀的記者在職業要求上其實有很大差別,甚至在一些細節方面是背道而馳的。

主持人追求對現場的把控,記者則要避免對事件的介入;主持人需要講觀眾喜歡聽的話,講得漂亮是第一要務,記者則需要講受眾想知道的信息,講得真實是首要準則。

崔永元是一名優秀的主持人,但作為記者,他離合格還很遠。

以前我從崔永元那兒學過很多現場主持的技巧,今天,作為一名有8年從業經驗(4年實習加4年工作)的老記者,免費傳授一些采編經驗給崔永元,算是作為回饋吧。

第一,報道一個新的領域時,記者自己專業不對口沒關係,文科生做科學報道也可以做得很棒,理科生做文藝報道也可以很深入。前提是,你得能找到真正懂得這個領域的人。

這就涉及到一名記者的基本業務能力,也就是快速學習和準確判斷的能力。快速學習幫助記者構建知識背景,在此基礎上,記者再去判斷採訪哪位行家最合適。通常情況下,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評價體系,通過機構、職稱能夠知道誰更權威,但涉及具體議題時,倒不一定是地位越高的專家越好,找到研究領域完美契合的專家是最理想的。實在條件所限,也要找個研究領域相關的。

崔永元在調查轉基因這個生物&農業領域話題時,首先找的是中國機械學院機械系畢業,長年在地球物理學會擔任顧問的陳一文,並由他全程陪同調查,不得不說是一種獨特的品味。崔永元天天說轉基因不是科學問題,莫非是機械問題?

陳一文(左)是崔永元轉基因調查的顧問

第二,記者在報道時要追求平衡,這個平衡是各利益相關方的平衡,不是真和假的平衡。主張豆腐腦的甜和咸可以平衡,主張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這個可不能平衡。

在採訪一線做過的記者都知道,對立的利益相關方經常會有一方是在撒謊的。記者在採訪時,當然雙方都應該採訪到,但僅僅把雙方的話都寫出來,那可是遠遠不夠的。之所以要派記者,而不是派一支錄音筆,一台攝像機去採訪,正是因為記者是活的,是具備甄別信息能力的專業人士。

採訪對象的觀點越是聳人聽聞,記者就越應該提高警惕,並要求其出示能夠支撐其觀點的可靠證據,通過不斷追問來揭開真相。所以才叫「打破砂鍋問到底」嘛。

崔永元調查轉基因的視頻里,通過幾隻鳥吃玉米粒,看哪邊先吃完的實驗來評價轉基因玉米的安全性,這顯然是一種神棍的做法。中國的老祖宗2千年前就會用鳥抽牌子的方式來占卜命運了……拿這樣的信息來做「平衡」,未免小瞧了觀眾的智商。

把撒謊的話不加甄別地呈現出來,那是記者偷懶的做法,這樣的調查作品交給編輯,肯定是要挨罵的。不過,崔永元的調查視頻是自拍,自導,自編的,沒人把關,犯低級錯誤也就情有可原了。

第三,記者在呈現事實的同時,還要呈現事實背後的邏輯。沒有邏輯串起來的事實只是半成品。

每一件事情的細節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每一件新聞報道作品,無論是文字報道還是電視報道,都只能呈現事實全貌的一部分。一名優秀的記者,能夠讓受眾通過這一部分的信息,比較準確地把握事情的全貌,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要做到這一點,靠的就是記者的邏輯梳理能力。

轉基因議題的核心是安全性,圍繞這個受眾關切的核心,可以從人體健康、環境安全等方面去展開調查。然而,崔永元的調查紀錄片卻用大量的篇幅來呈現「媽媽縱橫美國」這樣民間團體的購物偏好,去關注超市裡的大媽懂不懂GMO。這就犯了記者調查的大忌:主次不分。

然而,這一點正是崔永元作為主持人的高明之處:

讓那些和觀眾身份接近的對象來發聲,會讓觀眾感覺他是在「為民請命」,主動營造觀點對立和衝突,才能讓大家看得過癮……可惜,把主持的技巧用在採訪上,再高明也只能是邪門歪道。

主持人和記者這兩個身份,如果各佔50分的話,我給崔永元的主持水平打48分,給他的記者業務水平打20分。綜合業務水平加起來68分,不能再多了。

本文首發於科學公園網站,《主持好做,記者難當,崔永元業務能力不超過70分》。

推薦閱讀:

轉基因真的有毒嗎?
最近幾年的獼猴桃和西紅柿是轉基因還是嫁接的,為什麼都這麼難吃?
為何當前轉基因種子都被美國壟斷,中國的轉基因種子研究很差嗎?
為什麼很多人對轉基因偏見那麼大?

TAG:记者 | 新闻 | 转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