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普洱陳化到什麼程度你覺得最合適?

生普最大的特色和樂趣,就在於那個後發酵過程了。

我原本在題幹上想直接寫「陳化幾年?」的;又想到,雲南干倉的一年or廣東的一年or北京的一年or江南的一年,是完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成熟速度;所以如果要描述的話,需要寫明「什麼茶,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存放幾年」,或直接描述干茶和茶湯的感官感受。


1、嚴格的說,「後發酵」是不嚴謹的。除了在一般意義上的「濕倉」環境(如傳統港倉、廣東倉等)之外,普洱茶的倉儲過程中,「發酵」(即有微生物參與的化學反應)比例是相當之低,可以忽略不計的。所以,「後期轉化」更為適宜。

2、題主能注意到相同倉儲時間不同地區茶品轉化的風格,已然是相當不錯了。補充一點,不僅僅是轉化速度不同,同時在不同環境下,轉化的方向和風格也會有質的區別。北京倉儲(平均環境條件)放多久,也不可能有傳統港倉的味道(北京倉儲是緩慢的自然氧化和酶促氧化為主,傳統港倉微生物氧化占絕對主流)。

3、若判斷合適與否的主體是廣泛意義上的「你」,那麼這個問題無解,或者說無窮解——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沉迷於老茶的我見過,只喝當年新茶決計不喝老茶的我也見過,按著自己的口味來,怎麼喝都沒有錯,或者說,不容他人置喙。

4、我個人喝茶新老不拘,或者說不看新老,只看好不好~~~~~~~~~~~~其實是想天天喝老茶但錢包不挺我/(ㄒoㄒ)/~~

5、「什麼茶,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存放幾年」這就是普洱茶倉儲轉化的複雜之處了,實際上從原料品質、毛茶初制工藝、緊壓茶緊壓工藝、倉儲環境、方式、時間等等,可以組合出難以計數的排列組合,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正向的倉儲結果,但具有不同的適應族群。這是個涵蓋範圍極廣的問題,前述每一個因子抻開了都能聊一大篇。

6、另,對於最後一句的「香氣、味覺」,個人覺得若是喝普洱是奔著這兩個指標來的,那其它茶類在這兩項上超過普洱的所在多有,普洱不是唯一選項——雖然是我最愛。


影響普洱生茶通過倉儲轉化(或曰陳化)而累積品質提升的最關鍵要素有三,一曰「茶本身的品質」、二曰儲藏環境的「溫度」、三曰「濕度」。題主君觀察到的各地倉儲環境導致茗品轉化提升之快慢、方向之迥異,關鍵就在這裡。

對於茶人而言,茗品收入前,把握好前者(剔除劣質茶)至關重要(可參茶是從好的往一般的開始喝,還是一般往好的喝?幫人選茶應該怎樣選?怎樣才能使自己更懂茶、不被人忽悠~? - 知乎用戶的回答;或者國家農業部標準:NY/T 787-2004 《茶葉感官審評通用方法》,條款7.1.2「內質審評」項目。),甚至可以說在整個收藏行為當中其作用亦是決定性的——鴨子就算圈養十年,亦斷然不可能變成天鵝;茗品收入後,可以而且應當積極控制的環境變數,則是後兩者(積極干預溫度、濕度)。

一、略論「品質的上升周期」

普洱茶的貯藏壽命,沒有一定之結論。主要依靠收藏者對茶品本質及其陳化程度直覺研判。所以在普洱茶的貯藏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當它的品質特徵已經達到了最高點,必須加以密封貯藏。如果在常溫,有氧的條件下繼續貯藏,就會造成茶性逐漸消失,品味衰退敗壞。普洱茶雖耐儲藏,但嚴謹而論,只能說是在一定的時間區間內(即其品質上升周期內)越陳越佳。

以個人有限的品飲經驗和觀察,工藝合格且在「干倉」的適宜環境下具體可參下文),「台地茶」的上升周期大約在10年左右;「古樹茶」的上升周期則至少為15年。對於同等樹齡的不同山頭的茗品,茶性愈穩定者,上升周期愈長。

二、略論「倉儲環境對品質上升的影響」

(一)「溫度」因子對倉儲品質的的影響

【個人觀點】倉儲周期內,溫度不可驟然變化。倉內溫度如果過高,溫差變化太突然,將會影響茶湯口感的活潑性,形成悶熱感。一般認為,儲藏溫度以控制在20至30攝氏度之間為宜

【實驗檢證】歡迎諸君通過自行實驗,來評估以上觀點的合理性。個人曾經如此做過實驗:晴朗的夏日,將「平行樣本」(拆成散茶)以食品級薄膜袋封裝,連續放置於處在暴晒環境的車內(車內溫度明顯高於45攝氏度)。分別於2日後(樣品a),以及5日(樣品b)後分別取樣開湯,發現樣品b已經喪失飲用價值,且無法挽救。樣品a雖然飲用價值劇烈貶損,但經過連續一周時間,將其放置於24至28攝氏度的空調環境(非變頻空調,遙控器設置為26攝氏度)內「急救」,品質可以基本恢復。(備註:由於樣本和實驗次數有限,故而「時間」可能並不對應於所有樹齡者,但用於考察「溫度」對於倉儲品質走向的「定性」分析,諒可作為參考。)

(二)「濕度」因子對倉儲品質的的影響

【個人觀點】普洱茶宜「干倉」存放,但太乾燥的環境會令普洱茶的陳化變得緩慢,所以又要有一定的濕度。但是太過潮濕的環境又會導致普洱茶過快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霉變,導致喪失飲用價值。濕度應人為控制,年「平均濕度」不應高於75%。條件允許的話,最好在55%到65%之間。

【實驗檢證】歡迎諸君通過自行實驗,來評估以上觀點的合理性。個人曾經如此做過以下實驗:準備好「平行樣本」(拆成散茶),一份置於平均濕度在85%以上的倉儲環境一周,(發霉之前)開湯發現「風骨盡失,拖泥帶水,綿而無力」。然後,立即將同一份樣本置於空調房(非變頻空調)內一周(溫度設置為26攝氏度,濕度在55%至65%之間波動),再度開湯,基本急救成功,但湯水中卻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不良痕迹(與始終置於空調房內的平行樣本對比,則非常明顯,諸君不妨自行嘗試)。

三、小結

茶人完全可以參考以上思路,以親手設計、實施實驗的方式,來比對不同倉儲風格之於茗品的陳化走向的迥異影響。(備註:以上實驗,其實亦可以用來考察茗品茶性的「穩定性」。)

【個人觀點】干倉貯藏雖然較為耗時,但卻是較為理想的品質提升策略。工藝合格且在「干倉」的適宜環境下,在茗品的上升周期內,大約3年可以上升一個台階(上品者,則有一年即轉化出木香的案例)。茶人完全可以在這個周期內,細細品位不同階段者的變化之美——而這,亦是藏茶、品茶的最大樂事之一。

暫時,就寫到這裡吧。

最後,謝 @弦歌 邀。


在鮮葉品質和製程都沒問題的情況下,3-5年鮮爽、刺激性變小,適合年輕人;5-10年,變醇厚,適合中青年;普洱生茶15年已經很醇和,就不要再存了,當然如果是老年人,可以喝20年的。對熟茶來說,一般5年就可以飲用,沒必要存太久。普洱茶並沒有那麼嬌氣,存儲不要當黃金一樣放保險柜,說到底就是一片可以喝的樹葉。


以自己存茶的所得來說吧

一直很喜歡新茶,感覺就是比較烈,喝起來爽,後來喝到5年的中期茶,整體體驗和新茶是完全不一樣的

每年有存2到3餅茶的習慣,後來發現存到第三年的時候,茶餅散發的香氣與新茶有顯著的區別,開始以為是沒存好發霉了←_←後來實在忍不住了,就拆了一餅,然後簡直就是被自己蠢哭了,茶不是壞了,而是轉化的不一樣了,但是和五年的中期茶比起來還是不一樣,香氣有了質的改變,口感上更醇厚,但是口感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變

綜上所述,如果喜歡新茶的感覺,5年以內的會越老越醇,卻不失新茶的滋味,超過5年的話,從香氣到口感都有質變,陳香會更顯著,喜歡陳香的話5年是個起點


陳化到你拿出來喝覺得它好喝的程度,香氣,滋味都能讓你感到愉悅的程度,茶葉是要每天喝去感受它的變化的,你放它個10年中間都不動,你知道它10年間是怎麼變化的嗎?你怎麼知道你沒有錯過它最好的年華?重要的是喝是享受它變化的過程。


推薦閱讀:

鞣酸和單寧不是同一種東西么,為什麼各種百科裡面鞣酸和單寧兩個詞條內容完全不一樣啊?
珍惜那個願意花時間與你相聚的人
請問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有何區別?
為什麼我喝鐵觀音感覺還沒有茉莉花好喝?
怎麼正確的用蓋碗喝茶(不是泡茶)?

TAG:飲食 | 普洱茶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