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普及的後果:政治立場趨同還是分裂?

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信息普及,是會消弭人們在不同政治立場上的鴻溝,還是會放大人們的政治偏見?

作者:政見觀察員 張友浪

這是一個很好的辯題。

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信息普及,是會消弭人們在不同政治立場上的鴻溝,還是會放大人們的政治偏見?

網路普及讓媒體形式更加多元化和平民化。有人認為,信息渠道的增多有助於抵消來自不同黨派的政治偏見,從而塑造出更為成熟理性的公民。但與此同時,也有人指出,信息爆炸也可能會放大人們的政治偏見,導致更為嚴重的社會分裂和政治對立問題。甚至有人擔心,網路普及會帶來更多政治冷漠,手機、平板、電腦上的各類遊戲和娛樂節目可能會讓許多人失去對政治的熱情。

信息技術普及對人類政治傾向有何影響?阿姆斯特丹大學的 Yphtach Lelkes,獨立研究者 Gaurav Sood 和斯坦福大學的 Shanto Lyengar 等人基於對美國的數據分析發現,隨著寬頻滲透率的提升,大量媒介新聞更容易被不均衡地消費,進而顯著強化觀眾原有的政治傾向,導致社會意識形態的分裂。

信息爆炸:人們選擇性地採納觀點

有學者認為,過去半個世紀,美國持不同政見的人們越發不喜歡對方,以至於在今天,黨派偏見甚至超過了種族偏見。黨派立場塑造著社會和人際關係:人們更傾向於信任同一黨派的支持者,質疑對立黨派的支持者,許多家庭都因其成員與對立黨派支持者婚戀而備受困擾。

在黨派敵意增長的同時,黨派信息來源也在不斷增長。在 1975 年,觀眾收聽廣播新聞只有三個主要渠道(ABC, CBS, NBC),當時電視網路也還沒有明確的黨派立場。如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內容(如新聞、脫口秀和電視劇等)大都帶有或左或右的黨派立場。

信息渠道爆炸式增長,接觸成本下降,帶來的後果卻是消費者不可能完全跟上信息高速傳播的腳步。面對紛繁的信息,人們必須有選擇地吸收和消化。這時,持有特定政治觀點的人會傾向於採納同一政治傾向的媒體的觀點。

媒體接觸:不均衡信息強化身份認同

在信息時代,即使消費者選擇的信息比例只有一點不平衡,也會造成較大影響。如果把每個人消費的媒體信息比作一塊蛋糕,假定信息時代的到來讓原來的蛋糕變大一倍,這時即使一個人對不同立場的媒介接觸比例不變,信息的絕對差異也會擴大一倍。

上述情況只是自願性信息消費。事實上,很多時候人們會非自願地接觸諸多媒介信息。例如在網路話題討論中,人們會頻繁地遇到或明或暗的政治信號,微信朋友圈中也總會出現不吝於轉發和評論時事的好友。因此,即使是對政治冷漠的人,也不得不在社交時接觸大量帶有明顯政治傾向的信息。有研究表明,社交網路對政治新聞的傳播作用日漸超越傳統媒體。

信息接觸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媒體要麼勸說人們更堅定地支持原有政治觀點,要麼勸說他們反對持有敵對政見的黨派及其支持者。此外,不均衡信息的另一個潛在結果是強化人們對某一黨派的身份認同。在這種情況下,帶有政治傾向的媒體甚至不用刻意說服受眾,只要告訴他們這是某一黨派的立場即可。

那麼,如何在現實案例中識別上述因果機制呢?

實證研究:寬頻普及如何影響黨派偏好

網路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寬頻普及。而寬頻普及的決定因素可能是年齡、收入和教育,但也可能取決於一些同時決定黨派敵意的因素。為了避免遺漏變數,必須為寬頻普及尋找一個工具變數,且該變數只能通過寬頻普及作用於黨派敵意。

美國各州政府的管制法律可以通過影響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和價格來影響寬頻普及程度,因此各州管制法律或許是一個合適的工具變數。對該工具變數的效度檢驗表明,管制政策的寬鬆程度與各州議會的意識形態、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以及黨派偏好無明顯相關關係。

研究者結合州級管制政策、縣級寬頻滲透率、2004 到 2008 年間的兩次大規模調查等數據,解釋了個體層面的黨派敵意,即受訪者對 2004 年和 2008 年美國大選中兩位候選人的支持度差異。

在剔除了完全中立的受訪者後,研究者在兩階段分析中控制了地理位置、種族結構、教育、失業率、人口密度、中位數收入等因素,發現寬頻普及程度對政治分化存在顯著的正向效應。這一影響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廣泛存在。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再次用地形作為工具變數(影響寬頻建設成本),分析得出類似結論。

為了識別上述實證關係背後的因果機制,研究者對比了寬頻用戶和撥號用戶的媒體消費習慣。相對於撥號上網的用戶,寬頻網路用戶會花費更多時間上網、閱讀、分享新聞和觀點。

也就是說,寬頻網路讓已經持有某種政治傾向的人群消費更多帶有同類政治傾向的媒體,從而強化他們的政治立場。研究者的分析結果表明,如果各州政府都採用最寬鬆的寬頻管制政策,美國社會的黨派對立情況會比當前情形更嚴重。

參考文獻

Lelkes, Y., Sood, G., & Iyengar, S. (2015). The hostile audience: The effect of access to broadband Internet on partisan affect.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4(2), 411-421.

推薦閱讀:

你是怎麼變得耳清目明、對世事有了自己獨立的判斷的?
為什麼底層的人反而更愛國
長輩過度崇拜毛,如何改變一些。?
香港特區特權該不該取消?
每一個觀點的背後都有政治力量的推動。

TAG:互联网 | 立场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