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烘焙 壹

前言:

在上一回,我們很簡單的聊了一下咖啡生豆的處理法,咖啡的知識涵蓋面極廣,可能窮盡一生都無法精研,只好就幾個簡單的常識性的問題做一下提點,自然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後若是有機會在某一熱點問題上牽涉到了,可能會再回過頭來談一談這些問題。nn

今天按著順序來,市面上常用、常見的生豆處理法說過了,那麼接下來就是包裝、售賣、入庫等等環節了,但這裡面每一個環節都是蘊含著無比的智慧,此處暫時按下不表,今天最重要的是要很粗略的談一下從種子到杯子的第四個環節——烘焙。

我所認為的環節大致是:栽種-採收—處理法—貿易—烘焙—出品。

這個環節是我自己的大體分類,大家看看就好,不要糾結太多。

一顆咖啡樹的生長,從栽培到產出,至少3-6年的時間,某些優秀的豆種成長的速度可能更加緩慢,陽光,雨水,海拔,土壤,悉心地栽種都是缺一不可。每次端著咖啡品嘗總是會想到他的來之不易,從種子到杯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nn

一杯好喝的咖啡除了優質的產地,無微不至的照顧,精緻且適宜的處理法以外,少不得需要「大廚」的精心「烹飪」,這裡的「大廚」指的是咖啡烘焙師;「烹飪」指的是咖啡豆的烘焙。

烘焙:

簡單的說,就是把豆子「弄熟」,看起來很高深的學問,往深里說,的確蠻麻煩的,這是一門綜合的科學涵蓋各類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評鑒師的不斷測試以及調整。

這裡的知識已經讓很多人一輩子都研究不過來了,詳細寫幾本書都不夠。

往簡單裡面說,你在家用平底鍋就可以把豆子炒了自己喝,就像抄花生米一樣。

這種「烘焙」由於沒有數據上的支持以及客觀條件難以受熱均勻,想出好味道其實比烘焙機烘焙更加困難,但這畢竟是最古老的的烘焙方式,至今在衣索比亞的某些家庭還是沿著古人的方法在焙炒咖啡。

對於消費者來說,咖啡豆的烘焙程度你完全不需要去太多的了解,簡單的分類一下。

淺—中淺—中度—中深—深

這麼幾個維度,細細分來的話可能就不止這麼點了,比如淺之前其實還有個極淺,不過這種豆子終端客戶不要也用不到,通常來說在極為專業的杯測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用到,畢竟這麼極端的烘焙味道也是不怎麼討喜的。

現在單品的主流烘焙比較偏向於「淺—中淺」這麼個維度。

接下來以大家比較熟悉的日晒耶佳Gr1為例。

日晒耶佳Gr1淺焙這個階段,花香明顯,酸味張揚,略帶甜度,整體鮮味足,醇厚度比較薄,幾乎沒有苦味。

而中淺階段,花香會顯得更加幽柔,更加含蓄,酸味相比淺焙的顯得更加柔和,開始飽滿,甜度上升,整體調性協調,後端有些焦糖感。

簡單的說豆子越淺,果子本身的風味越明顯,酸度越高,甜度越低,整體風味偏向前端;隨著烘焙的深入,果子原本的風味越弱,酸度降低,甜度和苦味會增加,整體風味重心後移。

以上結論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豆子的不同,烘焙設備的不同,手法不同都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但大體來看,大多數都是遵循這樣的現象和規律,為了嚴謹,在此還要多說一句,務必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論。

總結:

越淺程度的烘焙,風味明顯、酸度較高、甜度低、整體風味偏酸。

越深程度的烘焙,風味變化複雜、酸度較低、甜度較高、苦味同樣上升,整體風味較薄弱,苦味增加。

題外話:

說道「烘焙」這個概念似乎有點了解的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成就,這裡忍不住吐槽下,現在剛入行的咖啡師們往往以成為一個烘焙師作為終極目標,他們的職業規劃通常是:外場—見習咖啡師—初級咖啡師—開始嘗試烘焙—賣錢,這條線可能戳中了某些咖啡師們的痛點,也許有人大聲不服,不過這些都不是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市場認不認可,消費者買不買單?

咖啡行業裡面不乏吹噓著,可以憑著厲害的嘴皮子讓消費者買單,不得不承認在現階段咖啡消費市場畸形,消費者認知不夠的情況下是很有可能獲得巨大的成功的,不過我也要說一句,如今的社會發展的速度遠遠超乎想像,資訊的發達也是如此,對美好事物的認同也是一樣,好或者不夠好,消費者會自我覺醒,屆時市場的調整機制便會自我凈化,現在我們要做的事情便是盡自己的力量,去科普較為主流和正確的觀念,以預防劣幣驅逐良幣。

本期就寫到這裡,在下一期我們會寫一些更深的烘焙度以及單品、意式、SOE等等,也會簡單對應下烘焙度和烘焙時候的外在表現,我們下周見。

往期文章:

NO·1 咖啡產地及種植條件

NO.2 咖啡處理法


推薦閱讀:

同樣3合1,你選擇搞機還是速溶?
自製咖啡冰塊兒教程
NO.10 濾器選擇
Espresso壓粉完整圖文教程
咖啡萃取:金杯理論詳解

TAG:咖啡 | 咖啡制作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