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中國汽車工業現狀

在上一篇專欄文章里,談到了扶持自主品牌的策略。

汽車行業的悲哀——市場失去了大半,技術換來了多少? - 聊聊汽車的那些事兒 - 知乎專欄

這裡再詳細談一下。

文章思路整理如下:

為什麼要扶持自主品牌?

應該如何扶持自主品牌?

其他國家是怎麼做的?

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

為什麼要提高自主研發水平?

目前國內自主研發水平如何?

提高自主研發水平的前景

為什麼要扶持自主品牌?

舉個例子,你家有個親生兒子,另外還收養了個孩子。收養的孩子比親生兒子年級要大,發育的也好,又高又大。你拿東西給他們吃,讓他們搶著吃。結果當然是收養的孩子人高馬大,搶的東西多,吃的東西也多,親兒子反而頓頓吃不飽。作家長的要是不干涉,當然是收養的孩子長的更快,差距越拉越大,親兒子因為吃不飽,更加面黃肌瘦,慢慢發展成發育不良。

那為什麼韓系,日系政府現在不干涉了呢?

現在他們的親兒子現在成熟了啊。

孩子還小時,隔壁鄰居的大孩子要欺負打罵你的孩子,作家長的,當然要保護啊。等到孩子青春期過了,成年了,出去闖蕩了,自然就不用管了。

應該如何扶持自主品牌?

上次說到了補貼,很多人在質疑補貼的合理性,並舉了前段時間前新能源車企騙補的例子。

新能源車企如此大體量的騙補,明顯是執行層出了問題,而不在於補貼本身。

美國也在補貼新能源,為什麼沒有發生騙補事件。

一是因為終端補貼金額較少,二是部分補貼金額直接補貼研發端。

針對自主品牌的政策扶持,建議不是直接的現金補貼給整車廠,而應該是消費端的補貼。

比如減免購置稅,保險費或者或者其他使用費等。

其他國家是怎麼做的?

看下前段時間英國公投退出歐盟的時候,痛苦的除了李嘉誠外,還有英國的汽車工業。

看個新聞。

英國退歐 汽車行業集體懵圈?

再看一個。

對於歐洲市場 日系車為何難以攻破

相信大家肯定看出來了。

歐洲各國對自己的本土汽車工業是非常保護的。

對國產化率不符合要求的汽車課以重稅,價格差拉大了,選車時自然會優先選擇本土品牌的汽車。

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

那我們國家對於國產化率沒有要求嗎?

曾經也有過。但是沒有用。

為什麼沒有用?

因為汽車工業非常講究規模效應。國產化是有非常高的成本的,包括新開的模具費,為了滿足嚴格的要求而花費的驗證成本等。只有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國產化才是有利潤的。

參考數據:國產化已無需靠政策強制

數據來源:2015年全球主要車市銷量一覽

上圖是2015年世界各國的汽車銷量。看的出來,中國的汽車銷量比日本本土要大得多,比整個歐洲打包在一起也還要多。

在這麼大的規模下,國產化成本就很有優勢了。

所以國產化率的要求很容易就能滿足要求。

但是,仍然存在問題。

1. n國產化率是論量不論質。

其他低技術含量的,如車身內外飾等國產化,核心零件和關鍵零部件如發動機/變速箱等還是進口,照樣沒有達到「換技術」的要求。

2. n國產化不等於掌握技術。

由於規模效應,外資汽車製造商進來的時候會帶自己配套的供應商進入中國。以日系韓係為例,其選擇供應商時一般只選擇自己體系內的供應商。而美國德國企業在選擇配套供應商時,也更傾向於本國的供應商。而這些外資的供應商,雖然國產化了,但是技術上還是非常保守,研發全部放在總部,生產設備全套原裝進口,只把生產放在中國。

到頭來,錢是被外國人賺了,中國也還是學不到技術。

那要怎麼解決呢?

提高國內研發水平。

為什麼要提高自主研發水平?

因為只有掌握了研發才算是掌握了核心技術。(想起了董明珠的廣告語: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微笑臉)。

新技術,新工藝的誕生,是無數人力物力堆積出來的。其對企業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譬如,A公司開發出了一項新技術,此時其他競爭對手還沒有對應的產品。等於是A壟斷了整個市場,A的成本是100塊,銷售價定為200塊,這時利潤率是100%。慢慢的,其競爭對手B也擁有了該技術,生產成本為100塊。這時,由於A技術推出的早,已經形成了規模化,還有通過設計的更新迭代,性能得到提升,成本也達到了優化,成本降為80塊。如果A和B要打價格戰,如果售價同樣是120,A有50%的利潤(40/80),但是B只有20%的利潤(20/100),A的利潤要遠大於B。如果要打價格戰,A可以把價格降到100塊,此時還有25%的利潤(20/80),但是此時B已經沒有利潤了。B這個業務就開展不下去了。

有人會說,別人做出來了,我模(抄)仿(襲)還不行嗎?

對不起,就算你繞過了專利保護,結構上模仿出來了,材料/工藝和人家不一樣,性能水平也還是天差地別。

目前國內自主研發水平如何?

先不說幾大依靠合資養活的自主品牌的「香蕉人」特性(中國的外表,外國的內臟),比如一汽奔騰的馬自達發動機和底盤技術,上汽榮威的英國血統和「源於別克,高於別克」的逼格。

說說自主品牌的發動機動力水平/油耗/駕駛感覺&操控/NVH/故障率,哪個能比得上合資?

那自主賴以生存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大家也都知道,靠的是性價比。

同樣級別的車賣的價格比合資低幾萬。

或者同樣價格的車,配置比合資要高,功能要豐富。

那怎麼能做到比合資便宜那麼多的?

合資的利潤有那麼高嗎?黑心廠商!?

真不見得。一分錢一分貨。

自主品牌在保證一定利潤的前提下,只能盡量壓縮成本。

而且自主品牌的供應商體系,零部件開發流程和整車開發流程都比合資要差一大截。

首先是供應商體系的不同。

合資品牌的供應商,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和核心供應商,都是外資的(或合資)。而自主品牌,主要依靠國內供應商,偶爾使用外資供應商。

可以說,整個供應商體系的不同,決定了整車的質量水平的差異。難道自主品牌不能用全球供應商嗎?可以啊,那你成本就上去了唄。

不同的供應商水平能差多少?

以前筆者在合資整車廠的時候,體系內幾乎都是全球供應商。當時也沒什麼感覺,覺得那些供應商水平也就那樣。

最近離職跑到一個新能源初創公司,開始廣泛接觸國內的供應商。

才發現,水平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性能上每個地方都差一點點,最終的差異就是巨大的。

舉個例子,以制動真空助力器為例,某全球供應商A重量可以做到2.6Kg,但是某國內助力器做的很好的供應商B只能做到3.2Kg。跟他們交流,他們助力器殼體是1.0mm厚,我告訴他為什麼不做薄一點(供應商A的殼體厚度是0.7mm)。B的工程師告訴我,他們沒有CAE分析團隊,不敢去嘗試。當我問另外一家國內供應商C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告訴我,他們的工藝水平達不到。

了解汽車的都知道,汽車的每個零件的重量要求控制的非常嚴,因為重量會影響到油耗。對於新能源汽車更是尤其重要,因為涉及到續航里程。

同樣一個零件不同的供應商竟然重量竟然能差到23%。而且這還影響到量產零件本身的成本。

列個單子吧。

201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

數據來源:史上最全!2011-201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問世

2015年全球汽車零部件配套供應商百強榜上,中國企業只有2位。

一位,是26名的延峰(沾上汽的光)。它的主營業務是技術含量偏低的汽車內飾,座椅,儀錶等。

還有一位,是81名的中信戴卡。它的主營業務是生產鋁合金車輪。據我了解,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

或許你覺得能有2名入前100名已經很不錯了。考慮到中國全球第一的產量,而這些竟然供應商絕大多數都是外資的天下,令人不寒而慄。

其次是零部件開發流程和整車開發流程的差異。

合資整車廠都有非常完整的零部件開發流程和整車開發流程。

就零部件開發來說,先是DV(Design Validation,即設計驗證),才是PV(Production Validation),零件全部驗證通過之後,會進行生產線審核,模具審核,才會進行PPAP(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即生產件批准程序)。

就整車開發來說,就更複雜了。具體可以參考我之前的專欄文章。

汽車是怎麼開發出來的?-淺談汽車開發流程 - 聊聊汽車的那些事兒 - 知乎專欄

而自主品牌,往往沒有完整的零部件開發流程和整車開發流程。由於沒有流程的約束,通常是某個領導說了算。甚至可以是,領導說要提前幾個月上市,就真的不顧開發周期和驗證風險,真的提前上市了。某供應商跟我透露說,做某國內SUV起家的整車廠的項目,從產品開始開模到最終量產,只有3個月的時間。而產品開模,至少需要2個半月。根本沒有經過整車路試驗證就開始上市售賣了。

而這些匆忙上市的車子,往往沒有經過充分驗證和細心調試,性能沒有達到最佳,故障卻是不少。

身邊親友向我諮詢買車的意見,問我買合資的車還是自主的車。

我往往這樣回答:

「要是打算開個兩三年就打算換車了,就買輛自主品牌,價格便宜,配置豐富。要是打算至少要開個五六年,那還是買合資吧。雖然價格貴了點,但是故障少,省心省力。」

提高自主研發水平的前景

1. 能大幅提高我國汽車工業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只有國內整車廠和國內供應商把水平提上去了,才能倒逼合資品牌降低終端售價,真正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2.能避免汽車產業空心化。

2014年有一個新聞,幾大汽車公司紛紛表示,要退出澳大利亞。僅豐田一家就有2000多人面臨失業。新聞的最後一段,看了非常有感觸。

「與澳洲汽車製造業的衰落相比,全球汽車公司正在印尼等國家建設新工廠,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不斷壯大,汽車製造成本也很低,成為理想的汽車產地。」

新聞鏈接:豐田汽車逃離澳大利亞

是的,如果你的市場萎縮,如果你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或者,只要願意,外資汽車製造商可以在任意時候退出中國市場。

而反觀市場萎縮的韓國/日本,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的美國,為什麼汽車產業在整個國家GDP還佔那麼大的比重?

因為總部還有其他區域不能代替的優勢啊,那裡大批的研發工程師,有最好的配套供應商體系,所以其他工廠和辦公大樓可以關掉,總部的永遠不可能關掉啊。

3.中國的汽車工業能夠無所畏懼的「走出去」。

目前自主品牌雖然也在出口整車甚至海外建廠,但都是在東南亞,南美,北非等第三世界國家。遠遠沒有打到歐美日韓的「老家」去。

只有自己的水平上去了。才能的把配套的供應商也帶出去。這樣才是真正的「一帶一路」。

一點淺薄之見,大家多多指點。

謝謝閱讀!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 和我的微信公眾號:聊聊汽車那些事兒。

聊聊汽車那些事兒:每周更新一篇原創的汽車人對汽車圈的看法或原創技術乾貨。


推薦閱讀:

北京汽車發盈利預警:受累韓系自主,凈利潤銳減60%
為什麼美國沒有生產出法拉利那樣的頂級跑車?
雅閣好還是思鉑睿好?
名爵3 PK斯柯達晶銳、桑塔納·浩納 誰更受歡迎?
一輛你很可能會錯過的好車-鈴木維特拉

TAG:汽车行业 | 自主研发 | 中国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