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VC該不該乾的爭論,我的一些經歷和想法(上)
聽說你們吵起來了...
我趕緊過來,湊個熱鬧
2016年10月24日,就是開心麻花在海淀劇場為28日驢得水開畫辦首映禮的那一天,我獨自在劇場外買爆米花,收到曲凱君的微信,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現在的VC行業寫了一點什麼沒有?」我說「沒有」。他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同學們都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好罷,我還是來說說吧。
- 入行5年多了,好快
11年的9月,我每天生活在被老闆踢屁股的環境里。
「V君,這周看了哪些公司?」「A公司想看,但是沒約到...那個老闆鼻孔朝天,牛得不行,旁邊還老帶著一個口紅很紅身材很好的女秘書,一看就很不靠譜。還有B、C、D,對方說下周聯繫。」我當然不敢告訴他是因為我膽子太小,臉皮太薄,話術太差,電話拎起來講不到5分鐘就不知道該問什麼,結果對方CEO找了個借口把我的電話給掛了。「啊?你是復旦大學畢業摩根士丹利出身的吧?」老闆一定非常後悔被我的簡歷給騙了。真的要謝謝他的仁慈,儘管我沒用還是沒把我直接開了,每個月付我工資。我當時每天都會面臨這樣的詰問,辦公室里只有3個人。老闆訓我的時候旁邊的同事就雙手抱叉胸前,迷之微笑著旁觀我的窘迫樣子。2010年和11年的VC市場是群體性癲狂,中概股猛上NASDAQ,很多之前的投資終於開始產生退出期望和實際回報。
新基金募集,猛招人。移動互聯網大風口,智能手機出貨量和滲透率年對年幾倍地增長。面對前所未有的產業大浪潮,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抓住最多的機會。市場里的基金也開始改變打法,「人海戰術」的萌芽就發生在那個時候。原來一定要名校MBA、金融背景的工作,開始要招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了。
現在各基金中較為重要的一些中層,大家差不多入行的時間都在11年左右,我也很幸運地那個時候混進了這行。那真是戰鬥的年代,每天人都生活在「這裡冒出來一個公司,我一定要去看一下聯繫下」。不然可能明天案子就被別家基金搶了,天天在近距離拼刺刀。
甚至說某些競爭激烈的基金,早上分析師A打電話過去約後天見面,下午分析師B過去約發現同事已經約好了,直接跟對方說晚上見一面吧。見完後凌晨項目簡報就發給了合伙人,項目算自己的。長期處在高節奏戰鬥狀態的人,其實反饋周期是很短的。因為多巴胺的分泌就在過IC的那一瞬間,每個月都有小高潮,紅光滿面。可不像他們說的,VC基金的反饋周期是7年(5+2)。推的項目肯定有亮點,但最後能不能退,那TM都是合伙人的事好不好?我們就是每天不斷地見人見公司,深入田間地頭、窮街陋巷、居民小區,找到別人找不到的優質公司,磨破嘴皮勸說對方選擇我們基金。反正我沒有決策權,沒權力自然也沒有責任,我的工作是保證合伙人看到最多最全最正確的產業圖譜。- 但是2014年之後發生了什麼?
新投資熱點一個又一個,知名FA創業開新FA公司,大量資金湧入,大量人才湧入,工具化網站和服務層出不窮,一級市場信息流通效率極大提高。
導致兩件事情:①VC們一線分析師和投資經理的工作量是降下來了,每天推過來完整memo和BP,項目亮點寫得清清楚楚,都可以直接發合伙人了。②越是後期看得清楚的行業越不缺錢,只有通過給高價和大資金才能進入頭部公司,所謂的行業稀缺資源越來越少。但是,這個世界的道理從來就是:別人需要你,你才有價值,多小的需要都有價值;不需要你,你就完全沒價值,0。別人把你的工作都幹掉的結果就是你最後沒工作可干,可有可無卻躺著賺大錢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大寫的兩個字
焦慮
創業公司CEO們的焦慮現在已經蔓延到VC了,別說一線分析師了,中層甚至高層都有壓力。
觀察一個市場是否處於瓶頸和下行周期,人員流動是很好的指標。有很多小夥伴2016年的上半年跳槽和轉行了,很簡單,因為做不出成績啊沒增長啊。我原來一年做10個案子,每天看新公司,每月看新行業,每次看完新行業都能投出項目,隔半年前面投的項目就下一輪了。
現在我一年1個案子,我每天看的公司都一樣,沒什麼新意。我覺得自己很沒用說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你家狗狗從前每天在外開心地撒歡。你從今天開始把它關在家裡一周試試,它一定把家裡所有能撕能咬的全給你弄得一地雞毛。弄累了就會抑鬱,然後長胖,帶獸醫院一看,脂肪肝。這就是大部分戰鬥年代過來的VC中層們現在的感覺。你知道是什麼東西治好了我的抑鬱情緒嗎?我告訴你,是《守望先鋒》。每15分鐘的高潮,特別是當我把大鎚用得像源氏,把對方一次次撞扁在牆上的時候。Veteran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多慘,最怕就是自己變成「生於7月4日」里的老兵。合伙人們沒壓力?就算募了大量的錢在手,這個市場,他敢投嗎?投哪兒啊?真趨勢還是假趨勢啊?投了之後誰接啊?啥時候退啊?不投的話LP們不找他麻煩?「丫我們錢都給你了,你忽悠我們的時候說年IRR 25,就你這樣還25,你250吧?」
一家機構其實也只有合伙人和非合伙人的區別,中層如果不是合伙人,心態就還是不能一模一樣合伙人募資的時候,把自己的名字押在公司招牌上,把老臉拍在LP前面求著要來錢;分析師投資經理VP總監做得不好還能換家機構,合伙人做不好就直接在這個行業出局了好不好,沒有second chance的。現在這個市場亂投,搞不好很有可能這會是合伙人們的最後一支基金有得這樣,真還不如創業開公司,做些實打實的生意,賺賺錢,讓天使VC們支持你初期資金。
你最起碼初期可以有錢僱人租房子,除了股權還說不定有工資拿。但,機會在哪兒呢?所以說,又不是你一個人焦慮,焦慮焦慮,就習慣了。
- 繼續說說以前的事情,分享一些人生的經驗
度過第一段找案子看案子的門檻期,又過了段時間,打完電話什麼都沒有後續。又被老闆繼續踢屁股
老闆發現我為了完成指標老是想各種方法忽悠CEO們和我會面,提問的現場極其猥瑣,實在是有損機構形象於是下令:「以後不準打完電話就不follow,要給對方辦3件事情或者出3個主意,讓CEO覺得拿出這1個小時給你交流是值得的。」直接跑到公司去拉信息絕對要不得,拉了一堆信息,行業snapshot做完了結果下次再要做就沒人願意見你。好的案子從天使跟蹤到B輪都是值得的,周期可能跨越2年。
會議的當場如果連討論都沒有發生,證明自己貨不夠多,連觀點和論據都給不到對方。
從那開始,你們才能看到今天寫行業觀點觀察,和CEO聊天不再猥瑣的陳悅天。所以我見過的CEO們你們千萬別不好意思,別覺得我是資方就不能多麻煩,我恨不得你們每天麻煩我。這樣下次我再過來找你的時候我就不用再腆著臉了
力所能及我能幫你辦了就一定儘力幫你辦了,請把我當作你們的商務來艹吧。想不太明白、需要更多的行業信息做決策或者僅僅是需要個人商量或心理按摩的時候,也可以來找我因為我深刻地體會到CEO們做決策的時候,有多麼抓瞎和孤獨。一級市場的競爭很早就不是資金層面和信息層面的競爭了
戰略規劃能力和跨界的資源對接能力頭部企業都需要。我們VC本就應該是帶著資金來幫公司免費做戰略諮詢的CEO每天低頭看路,落地執行,忙得連目標是哪座山頭都不知道。投資人每天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其實真的可以很好地匹配起來。只是有的時候是CEO認識不到這種價值,有的時候是投資人自己認識不到這種價值。投資最怕的就是做到最後只剩錢,但你還有你的知識呢、智慧呢,你還有你的朋友和小夥伴呢,你還有你的嘴和你的腳呢?
就算提供不了戰略洞見,你最差還可以幫他介紹生意。他就當花了1個小時的聊天時間雇了一個不要錢的兼職銷售下篇在這裡:關於VC該不該乾的爭論,我的一些經歷和想法(下) - VC雜談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職場自由的終點:要麼高管,要麼自己干
※為什麼生化專業沒有中年危機?
※狼性文化?你們當人不好非得當畜生
※你的能力、時間和精力分配不均直接導致了你碌碌無為的人生
※職場突破的2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