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做事思維

在美資公司上班,對美國人做事的思維有以下感悟,哪怕是剛畢業的美國人,也是這些尿性。

  • 喜歡做計劃(plan)

從出差可以看出他們對計劃已經形成一種習慣。幾乎每個人美國人來中國出差,都要有下面兩個東西發給被訪問方。

  • 行程表itinerary
  • 日程表agenda

在中文裡,這兩個字的意思可能是差不多的,但是美國人是嚴格區分。

  • 行程表是表示旅行的計劃,哪一天在哪裡,住在哪個酒店,什麼時候來接他。

  • 日程表是來訪的這段時間每天具體要做的事情,有時候還精確到上下午。

大部分中國人還是能夠做行程表,但是會去做日程表的,非常少。

在遇到問題時,

  • 中國習慣摸索著解決問題,摸著石頭過河,一次一次來,先試一種方法,如果發現不行,再試第二種,直到找到對的方法。

  • 美國人首先就是要先列一個計劃,把所有能夠想得到的方法先列出來,然後同時試N種方案。美國人也很少問 How would you solve this problem?(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問Whats your plan to solve this problem?(你有什麼計劃來解決這個問題?)

開會前,提前發meeting agenda(會議議事日程),培訓要先提供培訓計劃,做測試要有測試計劃,改善要有改善計劃。總之plan工作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

所以和美國人共事,一定要特別做好計劃,這樣會顯得準備很充分。做任何事情之前提前把計劃發給他們,會讓他們眼前一亮(他們覺得中國人是不喜歡寫計劃的)。

做一個新項目,

  • 中國人喜歡寫項目總結。

  • 美國人喜歡列項目計劃。

汽車行業經常用的control plan(控制計劃,就是產品和生產流程中每個參數的檢驗方法和抽樣頻率)在國人眼裡明明就是控制方法,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用plan這個詞。其實可以這麼理解,之所以叫plan,就是在項目開發階段(還沒量產)制定好一個計劃,按照這個計劃來管控量產的品質,所以plan的精髓在於要量產前就要準備好,而不是等到量產後邊生產邊做這個文件(很多國內企業都是這樣)

中文裡很多"方案」、「方法」的詞,在英文里都是用plan表達,如果用method表達就弱爆了。

  • 測試方案 test plan

  • 行動方案 action plan

  • 作戰方案 battle plan

  • 戰術(體育賽事等)game plan

  • 搬遷方案 relocation plan
  • 解決方案(解決問題的)problem-solving plan。如果是工業上的解決方案,當然是用solution。

  • 以合理(make sense) 作為做事的依據

中國喜歡以結果為為導向(黑貓白貓論),遇到問題不管用什麼辦法只要能夠解決就好,哪怕其中有一些步驟是多餘。做個比喻,好比一個人生病了,會把幾種認為都有幫助的療法一起上,如中藥,西藥,輸液,針灸,食療,最後只要能夠治好病就行,不管到底是哪種發揮了作用。

美國人以合不合理作為依據,上面的例子,哪怕最終解決了問題,他會在想用這麼多方法一起才實現目的,到底是哪一種在發揮作用?會不惜浪費浪費犧牲進度做幾個不同的測試,找出到底是哪種是有用的,排除掉沒用的。

(我只是用生病做個比喻,那些噴子請勿誤以為我說的實際他們生病也是這樣。)

中國人剛開始對不合理的事情可能還有點看法,久而久之,也會覺得不合理的事情是合理的。

美國人平時喜歡把"make sense"掛在嘴邊。

當然,這種思維模式,也經常導致決策效率低下。

  • 相信影響力(influence)

這裡的影響不是明星政客的影響力,而是指你能夠通過說服、鼓勵等方法影響別人決定。美國公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influence people(去影響別人)。

美國人其實很矛盾的,一方面相信管理,如果事情沒做好,是管理上的責任而不是個人的責任。而另一方,如果你工作遇到別人的阻力,又給你灌輸你要去influence別人,把管理的責任拋開了。

哈哈,上面純屬吐槽幾句,不代我有意見。

美國公司這種以」影響力「驅動合作的文化,核心就是溝通能力。別人不同意你的方案,而你覺得你的方案真的是很好,那你想辦法去說服別人,找出別人不同意的」痛點「,針對這個」痛點「去妥協或者交換。如果你能夠有理有據去說服別人,這就是你的「影響力」,那麼通過這件事給別人的印象,以後做事情不用去做工作別人也相信你是合理的,不給你阻力,這就是你更大範圍內的「影響力」。

中國人的話,如果別人不同意,自己先放棄,交給領導,讓領導用」權力「來施壓促成這件事,然後再吐槽這個公司太亂了,做事太難。

  • 不迷信現成結論,喜歡通過測試得出結論(test)

不迷信任何現成的結論、經驗或者書上的知識。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到,

  • 中國人喜歡說,根據我的經驗,應該不可以(或者可以)

  • 美國人喜歡說,做幾個測試,看看到底可不可以,給我一個測試方案。

有時候,美國人要求做五種不同測試方案,其中三種明顯是沒有必要做的(通過常識判斷沒意義,比如增加烘烤時間能夠讓膠水幹得更快),中國人就直接不做了,但是美國人會堅持一定要這麼多,覺得做做也沒有什麼壞處,或許有新發現呢

生產中,某個參數的設定,美國人會問,怎麼得來的?中國會說,一直都是這樣做的,也不知道為什麼。美國人會說,要測試一下,驗證這不是最優的參數。

3M這種頂級公司的說明書上的參數,中國人會相信它的權威,不敢輕易懷疑,哪怕遇到問題也會矢志不渝相信。美國人會懷疑這個參數是實驗室的得到的,不一定適用於實際狀況,會去測試幾種方案找出最合適的參數

  • 認同人要有開放心態(open minded)

當然也有少數人是固執的,不過主流文化都是認同人是需要open minded的。這個詞在中文裡我找不到100%匹配的詞,翻譯成「虛心」也不對,翻譯成「開放」很生硬。

open-minded的精髓就是 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觀點,也要去多了解別人的觀點。open的意思就是,把一道門打開,外界可以自由進來,和封閉相對。

中文裡,如果別人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你說,「你可以虛心接受其他方案嗎?」聽起來很奇怪,而且顯得非常無禮,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虛心。

英文里,如果要提意見,Are you open to any other options?就非常自然,而且沒有冒犯之意,意思是「」其他方案是否也可以考慮「」?。比Do you accept other option?要更加委婉。

遇到固執的美國人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你說祭出殺器Are you open to any other options?他也會不好意思說of course。

大部分美國人還是很願意接納自己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的。

  • 痴迷一切都文件化(documentation)

中國人通常喜歡按照經驗做,按照慣例做,信息傳達口頭高於文件。文件通常處於擺設的地位,覺得文件始終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常年不更新,經常導致實際操作和文件不一樣。

美國人恨不得所有事情都搞出一個文件出來,對文件處於一種迷信的地步,覺得有文件就能做好一切。哪怕是對經驗和技能要求很高而且幾乎沒辦法標準化的拋光,也要搞個文件出來一步一步體現出這個作業是怎麼實現的。

美國人去工廠看,第一件事就是看生產線上有沒有WI(作業指導書)。

對於解決一個問題,

中國人覺得只要能夠搞定就好了

美國人搞定之後,都會要求把這個搞定的方法記錄下來(document it),更新在某個文件上,以供日後參考。

  • 喜歡看數據(data)

  • 中國人,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實實在在看到的狀況。

  • 美國人,凡事喜歡看數據,從數據得出一些規律。

中國人,只要覺得一切都在規格內就OK

美國人,喜歡對比之前之後數據,發現趨勢,如果發現有變壞的趨勢,也會馬上提出來。

  • 堅持某種高於自己工作職責的原則(principle )

中國人通常覺得,不是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情,懶得管。

美國人覺得,如果這個事情違法自某些原則,就要管。

每個美國工程師去工廠看,如果發現危險崗位的員工沒有佩戴防護眼鏡,都要管這檔子閑事,至少要求馬上停止作業,佩戴防護眼鏡。有些人回去之後還會發郵件給工廠的領導層要反饋這件事。

這種事情中國人就很不理解,一個工程師,管那麼多閑事幹什麼,還要搞得這麼轟動。這麼多年,沒看見過哪個中國人去關心這種事情,包括我自己,習以為常,一方面覺得不是自己職責範圍,另外一方面,覺得作業員自己都不關心,只要他喜歡,我還關心那麼多幹什麼。

美國工程師,除了搞自己的本職工作,還會主動去負責或者自己能夠幫上忙的降低生產成本之類的事情,本來有專門的成本工程師負責。但是他們覺得只要對公司有幫助的,就要去做。

這導致和他們搭檔的中國工程師不理解,經常私下抱怨,這又不是我們工作,操那麼多心幹什麼,別人都不關心,作為一個旁人,簡直就是多管閑事。

  • 行業不景氣的做法

美國人通常就是裁員裁員裁員,節省行政開支,另外在想辦法在在物料上、工藝上降低成本到剛好能夠滿足客戶需要。基本思路是從經濟學角度,通過降低人員支出成本和降低產品的成本來提高利潤。

中國人遇到行業不景氣,就不做這一行了。

===================================================================

哈哈 我也有微信公眾號啦stehouse

推薦閱讀:

女生真的不該學機械嗎?
這家沒有老闆的遊戲公司,創始人身家41億美元
工作中的成功標準問題

TAG:管理 | 职场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