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與豐田戰爭(四)
卡扎菲與豐田戰爭(三)
卡扎菲與豐田戰爭(二)
卡扎菲與豐田戰爭(一)
上回說到,在非洲統一組織與鄰國奈及利亞的干預下,哈布雷和古庫尼及其他查德武裝派別合計11支,在奈及利亞簽署了《拉各斯協定》,暫時停火,達成和解。
不過,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一、衝突再燃
1980年3月,古庫尼和哈布雷再次爆發武裝衝突,結局以古庫尼的勝利而告終,哈布雷再次出走他國。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次古庫尼的勝利全依仗卡扎菲的大力支持。卡扎菲雪中送炭,不僅出錢,而且出力。他派遣了6千餘名全副武裝的利比亞正規軍直接介入,成功驅逐了哈佈雷,迫使其撤出首都恩賈梅納。
至此,古庫尼迎來了其革命事業的「小高潮」,不僅擊敗了宿敵哈佈雷,還成功登頂政治中心,完成了多年來的革命夙願。但「天上沒有掉下來的餡餅」,古庫尼多年來接受卡扎菲的恩惠,使其註定成為卡扎菲的傀儡。
而卡扎菲不僅不甘心只做「幕後的將軍」,還急於攤牌,搶佔勝利果實。在卡扎菲的指使下,古庫尼先以查德「民族團結過渡政府」主席的名義,於1981年1月同利比亞簽訂了「同盟友好條約」。之後,他又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查德和利比亞「合併」為一個國家,成立「伊斯蘭薩赫勒合眾國」。
這份「合併」聲明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其直接打破了非洲的均勢。長期與利比亞不睦的埃及、蘇丹隨即表示譴責,奈及利亞也關閉了駐利比亞使館;即便是在查德內部,副主席卡穆格亦反對古庫尼與卡扎菲的合併計劃,並表示南方的黑人不願意接受阿拉伯人的統治。
反應最為激烈的還要數查德的宗主國——法國。法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於1月8日,發表政府公報叱責「合併」為非法,並表示,一旦非洲各國的安全受到威脅,法國將給予援助。此外,法國還派遣軍事代表團訪問蘇丹,簽訂了價值5億美元的合同。同時,派遣海軍陸戰隊前往查德的鄰國中非共和國,以應對突發事件。
利比亞與查德的「合併」事件亦引起了美國關注。美國的著眼點在蘇聯,疑懼蘇聯借卡扎菲之手在非洲擴張。而此時正值冷戰高峰,蘇聯派兵入侵阿富汗已給美國造成了巨大壓力;若是蘇聯再在非洲通過代理人進行擴張,則極有可能打破冷戰的均勢,這是里根政權所難以接受的。
為此,法國與美國聯手加大了對查德國內反對派的支援力度,特別是對在1980年被古庫尼打敗的哈布雷一派的支持。
在國際社會的一片聲討之中,卡扎菲不得不將駐紮在查德利比亞軍隊撤回,「合併」之事自然也付諸東流。不過,「合併」所激起的浪花正釀成滔天巨浪向卡扎菲襲來。
二、強援自法國來
隨著利比亞軍隊的撤出,古庫尼失去了維繫政權最重要的武裝力量。與此同時,受到美法兩國資助的哈布雷在蘇丹重振旗鼓,趁利比亞軍隊撤出之機向古庫尼發動反攻。1982年6月,哈布雷奪回了首都恩賈梅納的控制權,趕跑了古庫尼。同年10月,哈布雷宣誓就任總統。
而哈佈雷的總統寶座尚未坐穩,古庫尼便再次重整舊部。1983年,在卡扎菲利比亞軍隊的支持下,古庫尼從查德北部地區向首都發起猛攻,妄圖再次將哈布雷趕下台。
古庫尼沒有想到的是,今時不同往日。摸清卡扎菲野心(合併)的法國政府,不再在軍事介入查德的問題上遮遮掩掩,而是迅速反應。
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
1983年8月上旬,法國就將駐紮在中非的海軍陸戰隊派往查德協助哈佈雷,2千名法軍士兵亦隨後趕到進行防禦作戰。對此,1983年8月25日,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以答《世界報》記者問的形式就查德危機和法國被卷進去的問題進行公開解釋。
密的談話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1)法國此次出兵查德之所以超過了1976 年法乍協定的限度,是因為利比亞對查德的入侵。除繼續向乍提供軍訓和後勤支援外,法軍還將會對那些想接近法軍駐地的部隊起到威懾作用。也就是說,駐查德法軍如果遭受進攻的話,不會只局限於採取防禦行動。可見,法將不能容忍利比亞升級這場衝突,意味著法方是要冒武裝衝突的風險的。
(2)出兵事關法國在黑非洲的信譽。密特朗承認,法國在非洲的目標依然是捍衛法國的地位和利益, 履行對非洲友好國家承擔的義務。
(3)指出利比亞更大的野心是要掌握整個非洲的伊斯蘭世界。 在法軍的援助下,哈布雷成功的穩住了戰線,並將前線推進至北緯15度線附近。1984年初,法軍又向北部發動攻勢,將戰線推進至北緯16度線,並將北緯15度至16度線之間的地帶劃為緩衝區。
法國人的兩條「紅線」
法國希望將戰線穩定在北緯16度線附近,以幫助哈布雷首先穩固查德南北地區的統治權。同時,法國還與利比亞方面展開談判,希望和平解決查德問題,避免法軍過度介入,拖累法國貧弱的財政。
從北緯16度線的對峙亦可看出,法國仍延續了殖民時期的老觀點,將查德視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為「有用的非洲」、北部為「無用的非洲」。法國在查德的核心利益在南部地區,只要穩住查德南部便可保持法國在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響力,避免民族主義熱潮或卡扎菲主導的伊斯蘭運動影響撒哈拉以南地區的中非等國,避免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發生。
對此時的卡扎菲來說,若是此時可以穩固戰線,則不僅可以實際控制奧祖地帶,更可長期保持在查德北部地區的影響力,並將之擴散至查德鄰國。
所以,法國與利比亞在北緯16度線形成了一個默認的分界線(亦被稱之為「紅線」),形成了這種不戰不合的南北對峙的局面。
三、古庫尼的倒戈
利用難得的停戰機會,哈布雷趁機在查德南部穩固自身統治,將南部地區的數支反對派武裝,約4千人的武裝部隊納入統治系統中,並利用美法兩國的援助資金實施國家建設。哈佈雷的政權日益穩固,走上正軌。
面對此種形勢,古庫尼深知,長期的對峙利於彼而不利於己,便首先打破「沉默」。1985年3月間,他率部隊試圖越過北緯16度線,與哈布雷部隊交戰三次,三次皆敗,軍事上遭受重大打擊。同時,哈布雷攜勝利之餘威,積極分化古庫尼陣營,將隸屬於古庫尼「民族團結過渡政府」的參謀長戈喬拉攏了過來,削弱了古庫尼一方的實力。
在自身實力受到重挫的情況下,古庫尼決定做「困獸一搏」。1986年2月,古庫尼再次攜手利比亞軍隊向哈布雷政權發動進攻。哈布雷出戰不利,再次請求法國援助。法國反應迅速,發動了代號為「食雀鷹」的軍事行動,很快挫敗古庫尼的部隊。
經此一敗,古庫尼已元氣大傷,再無能力聚攏人心,行將崩潰之邊緣。1986年6月,古庫尼陣營中的副主席卡穆格宣布辭職。同年8月,卡扎菲扶植古庫尼手下的幹將奧馬爾,欲取代古庫尼,並將駐查德北部的軍力擴展至8千人。
古庫尼在眾叛親離,且遭到卡扎菲拋棄的局面下,毅然決定放棄對抗,向哈布雷投誠。1986年11月,古庫尼與哈布雷正式結盟,同時發表聯合聲明提出,要為收復被利比亞佔領的領土而鬥爭。
古庫尼的倒戈,使卡扎菲大為惱火。一方面,古庫尼的聲明使他喪失了繼續軍事干預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古庫尼的部隊所處的位置使卡扎菲的利比亞軍隊被夾在了古庫尼部與哈布雷部之間,隨時都有被吃掉的可能。
代理人消失,利比亞軍隊在查德陷入窘境,卡扎菲將作何抉擇?且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今日主筆 / 蔣旭棟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推薦閱讀:
※兩伊戰爭爆發時,美國到底支不支持薩達姆?
※同床異夢:伊拉克庫爾德人將與伊政府決裂?
※尼羅河水源爭奪戰
※土耳其歷史上的「第一」女性
※沙特媒體:伊拉克遜尼派已死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