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投行IBD男神養成記 (下篇)
虹姐:既然你提到適不適合做投行,那我就想拋出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啦:你覺得什麼樣的人適合做IBD?
男神:我說的僅僅是從在亞洲做IBD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對於Junior來講,有這麼幾點很重要:
1. 熱愛
首先,你得熱愛這個行業,否則很難熬過苦逼的前幾年。2. 擅長
其次,你得擅長做這行,意味著:
第一,你得對數字敏感,聰明,有邏輯,technical方面基本功到位(至少對finance/accounting理解到位);
第二,你的soft skills要好,情商要高,這表現在與客戶交流的技巧:什麼時候跟什麼人說什麼話,郵件怎麼回,什麼時候應該當面交流,什麼時候應該郵件交流;也包括跟同事,senior banker怎麼交流。被問到tough的問題怎麼回答才能全身而退,怎麼能manage各方的expectation等等;
第三,就是要細心,畢竟投行做的都是要給客戶看的,要做的很精細,就算不是強迫症也不能是那種能糊弄就糊弄的性格。
(虹姐亂入: 這裡一定要插一嘴。在所有虹姐採訪過的牛人里,男神是校稿校的最最最細心的一個!從專業用語到錯別字到標點符號,事無巨細的改。這個對細節的態度虹姐真心給個大拇哥贊一個!想進投行的親們真的要有這種耐得住性子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啊!)
虹姐:那從你這些年參與的招聘來看,這些特質你們是怎麼在面試中考察呢?
男神:老實說我覺得很難在面試中看出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投行都喜歡先招intern,之後給return offer,而不是直接招full time。因為這些特質都是日久見人心的。
而且這對於想進投行的人本身也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只有嘗試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投行。試想未來2-3年,你每天都要在辦公室呆到12點,每天都有狗血的事情,有時候投行之間打架,有時候客戶啥都不懂需要你不斷的溝通,有時候花了很多精力做的東西白做了,天天都有這些事情,你到底能不能handle?能不能在這其中學到東西?每天回家是覺得很累很難熬?還是想總結再改進?這裡心態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你的心態不適合做這行,即使你短期可以熬著,說不定口碑也會很好,但是自己很痛苦,也是不能持久的。而喜歡和擅長的人長期會事半功倍的。所以不是說優秀的人就一定適合做投行,大家還是要對自己有個理性的判斷。
虹姐:是啊,越是優秀的人其實越容易迷茫。
關於招聘
虹姐:那我們最後來說說招聘吧!能先跟我們分享下你的經歷嗎?
男神:我其實走的是MBA找香港投行summer intern的標準流程:第一步是頭一年秋季在各大投行的網站提交網申。網申之後大多數投行都會來芝加哥做recruiting event。11月中第一輪面試就開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初面試結束給offer。就是這樣一個流程。
虹姐:在美國如果想找投行的工作,networking特別重要。感覺如果不提前做好networking認識這個投行的人,面試基本是拿不到的。香港是不是也這樣?
男神:感覺比起美國,香港沒有那麼重視networking,畢竟有地理上有差距,不會因為你不做networking就連面試都拿不到。更多還是看簡歷。
虹姐:這麼好?那省大事了。
男神:儘管如此,能做networking還是要做的,那些在芝加哥的recruiting event能去也盡量去吧,沒事混個臉熟也是好的。而且,其實沒那麼重視networking這件事本身有利有弊。在美國,如果你不是target school的,或者背景不是那麼強,你可以通過努力networking來彌補。但是在香港,因為整體不太依靠networking,HR篩選簡歷的隨機性就很大。她可能就完全根據是不是target school來做初篩,如果你不是target school的,即使你有特別牛逼的經歷,可能就被HR直接篩掉了,banker連看都看不到。
虹姐:嗯,有道理。那你當時申請的時候順利嗎?
男神:其實沒有,我的申請經歷也是很曲折。芝大每年都會在12月搞一個Hong Kong Trek的活動,就是組織在校的MBA學生去香港一周,和香港的一些大的公司會面參與networking event,其中包括一些bulge bracket投行。我volunteer做了那年這個活動的籌劃人之一,負責聯繫投行這一塊兒,當時也是花了很多時間聯繫和籌劃。後來我加入的那家投行來芝加哥做recruiting的時候,我去跟他們的MD聊天,跟他提到了我是Hong Kong Trek的籌劃人之一,當時也只是提了一下而已,也就沒有下文了。後來我就去參加了Hong Kong Trek,在香港約了當時在這家投行工作的一位芝大師兄喝咖啡,聊得也比較投機。
以上都是伏筆啦,以後的發展我可以用一句峰迴路轉來形容……就在Hong Kong Trek那周,這家投行開始發一面的通知,當時我並沒有拿到。我雖然覺得希望渺茫,還是給這位師兄發了個郵件提起了沒有拿到面試這件事,跟他說自己覺得很遺憾,因為之前跟這家投行的好幾個人聊過,對它感覺很好。這個師兄後來回去就跟負責recruiting的MD說起了我,而這位MD也恰巧就是當時在芝加哥的networking event上跟我聊過的那個MD,而且他還隱約記得我和他提起過我是芝大Hong Kong Trek的籌劃人之一。他就問了這位師兄對我的評價,師兄挺了我一把,MD就同意把我加到一面的名單里了。一旦拿到面試,可控性就強了很多,後來我把握住了機會,最終拿到了這家投行summer intern的offer。
虹姐:哇,真的好驚心動魄啊,如果不是當時做了額外的努力可能就擦肩而過了。
男神:我一直非常感激這位MD和師兄的幫忙。這件事裡面也有很多運氣的成分:假如我沒有參與組織Hong KongTrek,假如芝加哥的那場recruiting event我沒有去參加,假如我在香港沒有約那位師兄喝咖啡,假如我發現沒有拿到一面通知的時候就放棄了而沒有盡最後的努力……太多個假如都會使我失去這個機會。但我相信覺得幸運總是給有準備、付出努力的人的。
虹姐:太勵志了!!所以說找工作是個放長線釣大魚的事情。我們好多同學只重視眼前成敗,去個活動沒下文就覺得沒戲了,就放棄了。殊不知只有慢慢積累,在關鍵時刻才能點連成線。看似水到渠成,背後都是堅持和恆心支撐的。謝謝你跟我們分享這個經歷!
最後我們來簡單聊聊準備投行面試吧。如何準備投行面試?包括technical和behavior questions。有沒有推薦的資源可以讓大家學習?
男神:Technical方面網上其實有很多資源了,Vault啊,投行面試800問啊,不過很多都是針對美國的投行面試準備的,其實香港不會問的這麼細。而且即使你被問到很難的technical question,面試官的目的也不一定是要一個準確的答案,他可能其實想看的是你會不會panic,如何應付,因為如果客戶有刁難的問題你也得能全身而退。當然,最基本的那些technical問題,比如從net profit推EBITDA這種你還是應該會回答的。
虹姐:那behavior questions呢?
男神:我覺得Behavioral questions反倒是重點。Behavioral雖然你可以準備,但是我覺得投行很多時候是憑感覺招人,對於什麼是好的面試表現是沒有標準,不能量化的。很多時候不是你的答案本身,而是你回答問題的方式,包括tone,表達的邏輯次序等等是我們更關注的。而且Behavioral很多是看臨場發揮,連番轟炸你一整天,即使你準備的再充分,也一定有準備不到的地方,被grill久了,那時候你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了,裝是裝不出來的了。這才是我們想看到的。
虹姐:投行面試會expect你對某個行業的deal有了解嗎?
男神:如果之前有相關工作經驗,會expect對你從事的行業有基本的了解。如果之前做的跟投行或者是這個行業完全沒有關係,比如是non-for-profit,我們就不expect對行業有了解。
不過我想提醒一下大家,如果你想在投行面試里炫耀你對某個行業的deal很了解的時候,你要確定你是真的了解,否則容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要不得的是面試頭天晚上去隨便google幾條新聞標題,第二天就如數家珍似的炫耀自己知道他們做了哪些deal。要知道banker對他們自己做的deal一定是非常了解且引以為豪的,如果他們追問幾個稍微細節的問題,而你卻答不上來,還不如最開始就不提,人家絕對不會因為你沒有提而給你減分的。反之,如果你真的對某個行業感興趣,平時就在follow這些deals,你不用臨時抱佛腳也可以說的比較清楚,可能還有你自己的一些見解,這種情況你再bring up一些對方做的deal,才是更好的策略。
虹姐:這個醒提的很好。謝謝男神。我的問題就差不多了,謝謝你百忙之中接受我的採訪!很多粉絲都在期待這篇採訪,我覺得對大家一定特別有幫助,感謝你的分享!
男神:沒問題,祝大家成功!
推薦閱讀:
※對勇於嘗試的人來說,沒有不可能。
※非金融科班出身如何搭建知識框架,系統化的跟蹤市場,形成對市場的敏銳度和洞察力,最終形成對市場的觀點呢?
※銀行理財產品參與定向增發的問題?
※一頁香港 · 司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