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先生》告訴你,沒有嗅覺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兒 | 鼻子知道什麼?
好吧!承認此文跟《好先生》關係不大,主要是想和大家一起share《鼻子知道什麼》這本書中所講的關於氣味和嗅覺的那點事兒。看完之後,就會認識到沒有嗅覺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兒,反而能理解,陸遠演繹得還不是很到位啊!
人最多只能從混合氣味中辨別出3種
無論是對普通人還是經過訓練的專業聞香人員,都無法從混合氣味中辨別出3種以上的氣味,哪怕混合的氣味諸如丁香、檸檬、肉桂這般獨特。如此說來,那些聲稱從一款咖啡中喝到藍莓、蜂蜜、巧克力、焦糖等風味的豈不是騙人的?
其實,也不盡然。這種氣味辨別的能力局限,問題不是出在鼻子上,而是出在腦子上(還好不是出在臉上),是因為我們對氣味進行分析思考的能力實在有限。3種之外的氣味辨別,主要依靠的是氣味的記憶聯想,氣味帶給自己一種如此似曾相識的記憶情景,這第4種是什麼味兒來著?
記憶中的味道
有沒有一種記憶里的味道,是可以勾引出一大片往事的那種?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瑪德琳蛋糕蘸紅茶的味道,勾出了童年的記憶,造就了一部意識流巨制。總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突然迸發的氣味將你我置於一種情緒的漩渦之中,彷彿又回到當年的場景,完成某種意義上的穿越。
每個人對氣味的理解都不同,這也與個人記憶中的經歷有關。喜歡樟腦味的人會覺得這種氣味很乾凈清潔,令人安心,有安全感;討厭香菜味的人覺得香菜味兒簡直和小時候踩得屍液飛濺的甲殼蟲味兒一模一樣;也可能因為賭贏了錢而愛上美高梅里的香水味兒。
當我們談論「媽媽的味道」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大家總說「媽媽的味道」,是記憶里多年積累下來、包含著愛的味道。通常,我們一下子就能分辨出這是我家的燉芸豆味兒,哪怕燉芸豆味兒聞起來都差不太多,但我們就是能從中細辨出屬於我媽做的那一款。
對於氣味,我們總能給出無盡苛刻的描述,可味道製造商們往往無視消費者的心裡訴求。譬如番茄味VS番茄醬味,粗略感覺是一回事兒,但細想來卻大相徑庭。So,當某一天看到一款零食上標明「番茄醬味」時,居然會心生感動。
對於氣味,我們是專一又多情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對於飲品、香煙這一類東西來說,我們通常是專一的,其中也有可能做過多種新口味的嘗試,但歸結下來,喜歡Latte的還是無法接受Mocha,喜歡長白山的也依舊選擇長白山;而對餐食來說,情況則全然不同,即便再怎麼喜歡排骨燉芸豆,也無法接受天天吃!
每種氣味都有獨特的氣質
每種氣味就像每個人,都有著獨屬的氣質,或冷或暖,或清新或魅惑,或討喜或惹厭,無形中與人相匹配,好比一身西裝套裙的幹練女性是絕對不適合用巴寶莉紅粉戀歌香水的。
藉由氣味可能給人帶來的聯想體驗,有人將特定香氣添加到音樂專輯中以促使購買者對專輯印象深刻,像Katy Perry於2010年出的專輯《TeenageDream》中,添加了棉花糖氣味(但有網友抱怨這個氣味過於強烈,一年過去了都沒散掉,還把其它同放的CD也沾染上這股甜嗖嗖的氣味)。
在心裡騰出一塊兒地方,專門留給氣味
氣味不像視覺里的書籍、影像,也不似聽覺里的音頻那般便於保存。絕不懷疑在未來,氣味將同影音一樣便於保存、流通、分享——你說今晚吃的糖醋小排,我不僅看到你朋友圈裡糖醋小排的色,還能一併聞到它的香,但是味,還是吃不到嘴啊!
雖然在科學研究範疇,氣味收集器早已不是新鮮玩意兒,但對目前的普羅大眾來說,氣味全憑個人記憶,清晨水鄉里的炊煙味兒、九月江南雨後的桂花香、曬過太陽的衣服里的陽光味兒……
作者:艾弗里·吉爾伯特(AveryGilbert),感官心理學研究者,多年來專註嗅覺和氣味方面的探索,目前是全球諮詢機構「香水營銷學會」的首席科學家,面向藝術、文化、商業和技術等領域提供對嗅覺的理解。
(The End)
歡迎在留言區:
大家都來說一說,
你有沒有喜歡一些
在別人家的孩子看來,
非常奇怪的氣味?
(eg:舊圖書館裡,微微發霉的書籍混著潮濕空氣的氣味!)文 | Sandra
部分圖片來自 | 網路
推薦閱讀:
※外國網友最愛的氣味,來看看有沒有戳中你的
※有沒有蓮花味的香水?
※香水的前調是不是通常都比較刺鼻?為什麼?
※喜歡的人身上的味道是荷爾蒙的氣味嗎?
※評香師如何做筆記?
TAG:气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