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販機的冷酷溫情
(晚上讀了最新一期離線《自動販賣機:買下全宇宙》,突然很想寫點什麼,然後就有了這一篇。)
我從來沒拍過自販機。因為要描繪它太容易了,我大概有幾百上千次地面對它,大多白藍紅三色的外殼,往裡面塞入硬幣,一排排按鈕迅速地亮起來,按下我想要的飲料,叮鈴哐啷的聲音響起。把掉出來的 10 円、50 円零錢一股腦掃進護照包里,再一把抓出飲料罐,冰涼的感覺從掌心迅速蔓延開……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標準化的事物,在你建立起了對它的印象和期待之後,它是不會令你的期望落空的,你可以在凌晨兩點走下樓,塞兩個硬幣到自販機的肚子里,然後拿出一罐發著嘶嘶聲的可樂。這種長時間的,不隨環境變化而轉變的存在,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溫情感」,變成了一種主動的陪伴。
自販機從來不是一個「類人」的機器,這種冰冷的機器,不像 Siri 或者 Google Assistant,試圖以一個「人」的形象進入你的生活,它就在那裡,晚上亮起燈光,你投入硬幣的時候,可以聽到硬幣在滑軌里摩擦的聲音。零錢掉在托盤上,叮鈴哐啷,商品滾落下來,易拉罐和金屬的取貨口之間碰撞、彈起,反覆數次,最後的尾音綿長,在安靜的環境里還能留下一點幻聽,往往在耳邊揮之不去。當這種流程重複了千遍,在記憶里留下一個抹不平的痕迹之後,我們往往最大程度地,能感受到一個冰冷的機器里,所流露出來的人文氣息。
也是我印象非常深的一集 NHK 的《紀實 72 小時》,關於一台存在了 40 多年的烏冬和蕎麥麵自販機。當在半程人生這樣的時間跨度里,能有一台機器一直存在在那裡,提供著一模一樣的東西的時候,人也自然地會被這種長時間的存在治癒的吧。
它是中立而又長情的,在漫長的時間裡,給你確切而可靠的可依賴感。不會多問你任何一個字,不會多看你任何一眼,適合一切場景,又一定處於任何場景。
當我寫到最後這一段的時候,我試圖從 Google Photos 上找一張自販機的照片,拿來做題圖。才發現,我從來沒拍過自販機。因為要描繪它太容易了,我大概有幾百上千次地面對它,大多白藍紅三色的外殼,往裡面塞入硬幣,一排排按鈕迅速地亮起來,按下我想要的飲料,叮鈴哐啷的聲音響起。把掉出來的 10 円、50 円零錢一股腦掃進護照包里,再一把抓出飲料罐,冰涼的感覺從掌心迅速蔓延開……
而這可能恰恰是今天,一個工業產物和普通人的人生,能夠最為貼近的方式之一。
推薦閱讀:
※如何面對想要成為「 香蕉人 」的室友?
※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的人與人之間關係
※沙巍:我們面對的每個病人都是挑戰
※中國佛教與日本佛教的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