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中,內反打與外反打的區別?編劇能學習到

作者:鄭遠

鏈接:電影鏡頭中,內反打和外反打表達的含義到底有何差別? - 鄭遠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導讀:了解反打比例分配,一是大家以後看電影的時候可以注意電影的視角的落腳點,二是自己寫劇本的時候,你是否考慮過視角問題?看電影的同時來學習編劇。

謝邀。

10/16更新。

一、內反打與外反打(也稱之為內反拍與外反拍)

好萊塢定義的外反打,下圖雙人面對面對話(方塊指身體,實線指背部,下同),箭頭表示兩台機位同時拍攝不同對象,虛線是兩人的視線,也稱之為軸線,全景指全景機位,根據三角形原理,三台機位同時在軸線一側。國內也稱之為外部鏡頭。

②好萊塢定義的內反打,即雙機各自面向一個演員拍攝(與主觀鏡頭的區別是:主觀鏡頭人物視線是看鏡頭,內反拍不是)。國內也稱之為內部鏡頭。

③國內認知的外反打即以雙人視線、全景機位確定一個大軸線,軸線外叫外反打,軸線內叫內內反打,同好萊塢定義的外反打。這種外反打也稱之為背掏或者越軸。

好萊塢外反打最好看的角度是人臉75°,此時的人的顴骨、鼻樑使人物最立體。攝影機高度根據劇本想表現的內容來走。

在以上描述的內反拍與外反拍中(不管好萊塢還是國內),最具有表現力的背掏

二、反打帶不帶關係

最常見的一組鏡頭就是好萊塢的外反打,反打存在著一個帶不帶人物關係的問題,帶關係給觀眾看到的是兩人互相是交流對象,他們倆之間對話有戲,也如下文回答提到的帶關係呈現給觀眾的是「現象」,而不帶關係,接近主管鏡頭,具有一定強調作用,這樣的鏡頭交流的對象是觀眾,所以呈現給觀眾的是人物「思想」。

是否帶關係就是交流對象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這兩人第一次約會,尷尬冷場話不多,那麼就不要帶關係,因為他們倆之間交流並不多;如果是第五次約會,已經熟了,就可以帶關係拍兩人對話;如果第十次約會,男的提出分手,那麼女的這時候一下子懵了,從提分手這裡開始,你要再補一組內反拍的鏡頭。(這組鏡頭意義不大,正側給人的感受更有力一點

三、一場對話戲怎麼選擇反打?

1,請參考你最想使用的攝影風格,比如《社交網路》與《機器人先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構圖上也各有所長。整部電影/電視劇的基礎影調

2,①這場戲的內容②開拍前要走戲,走戲看的就是這場戲演員的表現是否達到要求,是否有更多的發揮→→→鏡頭設計不能大過演員表演

3,避免為了美而美的取景

4,一場戲兩人距離遠,但心離得近,有辦法,兩人距離近但心離得遠,也有辦法拍。

5,演員表演是否出的來?如果出不來怎麼辦?兩人第一次約會,女生死都演不出那種扭捏、懵懂、尷尬,外反打和內反打還有意義嗎?你是否考慮其他更具有掩蓋表演並且能表達意義的鏡頭呢?

四、攝影入門(重點感受以下幾條建議)

我在之前的回答(詳見下面)主要想強調的一點是自學能力,因為單純探討反打機位意義不大,因為:

鏡頭沒有100%對的

②你想怎麼拍都可以,內反拍外反拍運動鏡頭越軸詭異構圖,行,都可以,但是請給我一個理由,或者給一個理由能說服自己的理由

帶關係、不帶關係不重要,這個鏡頭可以表現人物一段時間的心理狀態或者戲的核心的話,就是好的,如果不行,那這個鏡頭就有問題。在拍戲中,有一種情況讓劇組最苦悶的,就是演員表演不行?怎麼辦?增加機位,也就是說一組反打鏡頭可以解決的問題,但是因為表演不行,那麼就得再拍一組內反打機位。

所以,其實不管別人怎麼說「內反打有表現力」,你自己在面對一場戲的時候,你對劇本是如何理解的,是否適合用內反打,是否根本都不需要反打,不需要反打的理由是什麼?

我現在重提《七宗罪》,開篇老警察和小警察剛認識,導演用對切了么?沒有,他用的是長鏡頭來表現兩人關係的建置,剛剛認識。

即使在警察局,彙報工作的對話戲,兩人關係還是剛認識、有一點交流的狀態,導演為什麼安排這樣的調度?

為什麼車裡沒有雙人機位?

兩人關係變化的一場戲是什麼?是老警察第一次去小警察家裡吃飯。吃完飯之後兩人一起辦案,這場對話戲,兩人第一次真正地靠近。

(以上是16號更新內容。以下內容是之前的回答,我還是那句話,個人理解,歡迎交流。

(補充一句:《電影語言的語法》作者丹尼艾爾·阿里洪,可以買來看看

-------------------------------------------------------------------------------------------------------------------------------------

(明天16號,再更新一次,詳細說一下。)

看到其他回答說你是導演系的,那麼我先給你一個忠告:對於電影技法的研究,請拉片,多拉片多分析,比看別人寫的東西收穫要多。

其次,作為一種電影手法、敘事手法、拍攝手段的回答、分析,沒有案例證明,沒有貼圖,我就不知道你們在討論什麼了……

回到正題,關於反打這個電影技巧、敘事手法,如果只是談論鏡頭語言,只要記住兩點就行了:

一、電影是時間遊戲和空間遊戲,反打是展現空間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基本原則是真實性原則,兩個人離的遠,內反打為主;靠的非常近,外反打為主。電視劇上,經常以外反打帶雙人關係交代空間位置,減少全景量,減少拍攝時間。(沒必要使用全景的場次,靠個人判斷了)

第一種:雙人關係空間位置較遠

第二種,雙人關係,空間位置非常近

第三種,展現真實空間。因為這是一場過渡戲、鋪墊戲,時長較短,最後剪輯師也就用了這麼一組鏡頭。

二、內反打接近主觀鏡頭,(但人物視線不是看著鏡頭)而這類鏡頭講的不是現象,而是思想。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其實就是一種「強調」。但是這一條原則不能打破真實性原則,還是拿《七宗罪》來舉例子。

帶關係交代空間關係,(實際上前面已經交代過了)這裡用內反打,突出人物思想。

場面調度上,皮特的位置拉開,製造內反打機會。

接下來說點對你有用的:

一,「強調」的方法不只一種,選擇拍攝角度比去研究內反打更有意義。舉個例子,最簡單的夫妻對話戲,外反打陳述情節,要強調的時候,給個正側面鏡頭就行。

比如下圖為什麼不用正面,就是想表現老警察的顧慮。

再比如為什麼選用這個角度拍犯人?角度是非常微妙的。

二、反打的定義與真正價值

正打:我說話拍我叫正打

反打:也叫反應鏡頭,明明我在說話,拍你

內反打與外反打就是指帶關係和不帶關係。你拍東西,你想內反打、外反打都可以,但是請記住,最後呈現給觀眾的時候,當你戲的反打比例接近的時候,它的視角不帶偏向性,當比例不接近,其中必包含視角,人物有主有次。

所以重點是,拍得時候想好在拍什麼,用什麼角度更能傳遞給觀眾你想表達的,如何分配反打比例。

比如情景喜劇中,反打比例是接近的,不帶視角。假如今天兩人在談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外反打(帶關係)比例接近,這個就是上帝視角,講的是現象。

什麼是上帝視角?上帝視角簡單的說就是:講的故事是他的,是電影里中的故事,反打比例平衡;非上帝視角講的故事是「我」,所以當打破平衡,打破兩個對話人物的反打比例。你側重誰,視角落在誰身上?弄清楚。當你用了內反打(意義不大,主要是換角度拍攝),這個就屬於點題,這個就是給人震撼,給人感受到這故事是在講「我」。

不要被導演技法所蒙蔽,學好編劇對學習鏡頭語言也十分重要,你的鏡頭語言是服務於故事的。這場戲你怎麼拍就是你怎麼講故事,長鏡頭可以,反打也可以,關鍵是這場戲講什麼,這場戲對於全篇的作用是什麼,怎麼處理,怎麼把握節奏,這才有後面的用什麼鏡頭語言。

甚至不要被故事所蒙蔽,故事只是現象,編劇導演只不過是在整理現象,故事的本質是已經存在的人與人的關係。當你理解了這個關係,你就會選擇你的視角去寫故事去選擇拍攝角度。

最後,你可以去看一遍《七宗罪》,去理解一下故事視角在誰身上,去看他內反打與外反打的使用,去看他選擇哪些角度來表現什麼故事內容,去看它整體節奏的把握與鏡頭語言的使用。

回到原點,自己多拉片。補充:重點是學習方法…每個人觀點都不一樣,但是你需要的是你自己的認知。

再補充一點吧,反應鏡頭不單單指別人說了什麼話另外一個人聽到之後的表情,另外這個人的肢體動作,比如緊緊抓住了紙巾,從口袋裡掏出香煙,都是反應鏡頭。
推薦閱讀:

第 15 期「故事+」兩周年《三體》專場報名開啟,十萬大獎等你來拿
[寫作技巧]手把手的教你「抄襲」,這真的很重要!
如果將吃雞遊戲改成一部電影,會是怎樣?
專訪編劇——金宇軒:不想當編劇的辯手,不是一個好老師
專訪編劇李曉兵 :編劇是一個造夢的過程,前提是你要活在現實中

TAG:编剧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