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阿納斯塔修斯皇帝的遺產
Proclus—來自亞細亞的智者—解釋說這些夢是兩人死亡的預兆。這個故事異常的地方是它認為,若不是被折去最後的十四年,皇帝可能活到104歲!【見1】
帝位虛懸,京城籠罩在困惑不安甚至恐怖的氣氛中,自然夢兆、預言和謠言就自然變得有分量了。當然其中一些就被用來為查士丁(一位出身行伍,累升至禁衛軍Excubitors伯爵的色雷斯農夫)的登基作出解釋和辯護。阿納斯塔修斯常因為未確認繼承人而備受詬病,他可能真考慮過指定最年長的侄子Hypatius為繼任者,甚至任命其為共治皇帝。然而,阿納斯塔修斯最後猶豫不決,可能因為Hypatius並不是堅定的一性論者,或者皇帝認為Hypatius的軍事失敗使其不受大眾支持。【見2】518年7月阿納斯塔修斯駕崩的時候,作為東方軍事長官(Magistermilitum per Orientem)的Hypatius駐節在安條克(維基上給的任期是大約516-518年),無法參與帝位的競爭。我們應知,在那時皇位並不是在位君主的天賦權利。畢竟,芝諾皇帝推薦其兄弟Longinus接班的打算被民眾無視了,當時的皇后阿里阿德妮在民眾支持下選擇阿納斯塔修斯為帝後,Longinus很快就被除掉。我們將會看到,選舉皇帝的權力掌握在首都民眾、元老院和軍隊手中。導致Justin登基的一連串事件複雜而混亂,甚至包括總理大臣Celer(Magister officiorum,直譯為(皇家)辦公室主任)的部隊與Justin的部隊發生衝突。在競技場中,各式各樣的候選人被推薦給聚集在此的熱切群眾,但他們都被用暴力否決了。元老們認識到了被派系驅使的暴民的威脅,他們立Justin為帝,雖然騷亂仍在持續,但元老們的選擇獲得了軍隊和「吉莫」(demes,競技黨)的一致贊同。然而,這個結果令當時的人十分吃驚。埃瓦格留斯(Evagrius)寫到:查士丁「出乎所有人意料獲得了帝位」;關於賄選的謠言開始流傳,說查士丁將Praepostius sacri cubicle Amantius(應該就是前面提到的宮廷總管Amantius,此人應該是個宦官)提供給他保證塞奧克里多斯Theocritus(宮廷伯爵 Comes domesticorum,也是京城禁衛軍統帥之一)當選的金錢用在他自己身上,從而成功的被推舉為皇帝。【見3】為了打破充滿惡意的輿論環境,查士丁的文宣班子從阿納斯塔修斯皇帝統治時期的夢兆與預言中尋找能證明查士丁擁有「天命」的證據。普羅柯比(Procopius)的秘史(Secret History)記載了伊蘇利亞戰爭期間的一個夢兆:駝背的約翰John The Hunchback逮捕了查士丁並想把他在次日處死,但當晚他就做了一個印象深刻的惡夢:「將軍說夢中一個巨人—巨大強壯到不像人—來到他跟前。這個幻象令他釋放他今天所抓之人…….」約翰最初沒有把這個夢當回事,結果這個幻象再次、第三次的出現了「幻象盯著他,威脅道:如果不遵從指示,他(約翰)將淪於不幸之中。幻象還補充到:再有下次,他將無比憤怒,他要那名男子和其家人。」第二則預言記載在AnonymusValesianus中:阿納斯塔修斯邀請他的三位外甥共進午餐,並將皇室標誌放在三張為他們準備的睡椅中的一個枕頭下。然而其中兩人共享一張睡椅,獨留有皇室標誌的椅子空空蕩蕩。因此,皇帝祈求上帝揭示其繼承者之名。一個男人出現在皇帝夢中,告訴他第二天第一個被報告來謁見皇帝的人將繼承皇位。自然,大家都知道是次日第一個謁見的人是查士丁。【見4】是查士丁的繼位並非完全出人意料。埃瓦格留斯與普羅柯比提到了那些被排除在外的皇帝優秀的親屬,但Hypatius不在首都,另外兩位皇帝的外甥雖然都擔任過執政官,但他們並未在政壇中身經百戰。其他強力的候選人如Celer和Patricius與阿納斯塔修斯統治時期的政策(尤其是宗教方面政策)關係過密(而不得人心)。儘管查士丁的農民出身可能無法贏得高官(部長們)和元老院的敬重,但其他方面,他具有更多優勢:農民出身讓民眾對他頗生好感;軍事履歷使他得到軍隊支持;他的正統信仰符合查爾西頓派的首都主流。在金角灣一役(擊敗維塔利安)中的傑出表現在安條克的約翰筆下大受褒揚,這也給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大大加分。最後,他身為皇宮衛隊伯爵—the excubitors—在必須開戰的情況下,他領導的部隊戰鬥力顯然勝過對手Celer指揮的宮廷儀仗隊,這一切使得他對所以可能的皇位競爭者,具有實際的優勢。【見5】
查士丁也從他的外甥們的支持與建議中深深獲益,這兩個外甥是他自己一手提拔的。其中的Germanus後來迎娶了哥特王提奧多里克的外孫女Matasuntha,並成為查士丁尼王朝成功的將軍(不過按維基的說法Germanus卒於550年,只知道生在505年之前,比查士丁尼年輕,有些材料誤指他為查士丁尼的外甥,估計當時起不了多大作用); 另一位自然就是出生時名為Petrusabbatius,而後改名為Flavius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並成為查士丁皇帝指定繼承人的查士丁尼。我們並不清楚查士丁尼在與其舅舅共治期間(從518年到527年他接替查士丁成為獨一無二的統治者)多大程度上管理著政府,但估計這期間查士丁尼的影響力非常巨大。【見6】總體上,查士丁與查士丁尼從阿納斯塔修斯處繼承了一個自五世紀後期以來無比安全和穩定的帝國。阿納斯塔修斯初登基時,影響帝國的關鍵問題-伊蘇利亞人—早已被解決,經濟昌盛繁榮。另一方面,教義分歧並未解決,阿納斯塔修斯皇帝之後的帝國政府在宗教政策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們並不知道查士丁尼在引導他叔叔的宗教政策時,是否已經計劃著(他後來實現的)對西部帝國的征服,但不管怎麼說,與羅馬教會和教皇修復邦交(之前在芝諾皇帝時期發生了阿卡西烏分裂)對任何一個親查爾西頓教義的朝廷都是必要的。(按照皇帝的命令)君士坦丁堡牧首提摩太一世(Timothy I,511-518年在位)被迫宣布放棄他的一性論信仰(同時也被撤職);與此同時,在首都、耶路撒冷、推羅(Tyre)和阿帕米亞(Apamea)舉行的宗教集會上,不僅對民眾重申了查爾西頓派的正統教義;而且解除了所有一性論主教與牧師的職務,由正統派教士取代他們的位置。了解到這一切皇帝釋放的善意行為,教皇何彌(Hormisdas)接受了東帝國提出的宗教和解。(519年阿卡西烏分裂結束)唯一的不和諧的聲音來自埃及,此地在亞歷山大里亞牧首提摩太四世(517-535在位)的領導下堅持一性論信仰,並為許多重要的一性論派領袖—比如安條克的Severus(生卒年465-538年,最後一位一性論派的安條克牧首)—提供庇護。查士丁知道他不能拿埃及如何,因為那裡還是首都糧食供應的大頭。至少在最開始,新的宗教政策成功了:親查爾西頓教義的正教在曾經是一性論庇護所的東方諸省—比如敘利亞—的地位得以確立。然而,就如我們在第五章末所見,即使查士丁尼在其統治期間努力想找到一個方法聯合查爾西頓派和一性論者,但單獨的一性論教派(比如雅各派Jacobite)的存留證明其失敗。我們也當注意阿納斯塔修斯並不樂意利用帝國權威去迫害異端;有證據表明,在六世紀二十年代早期,東方防線因一性論者的反抗遭受破壞。有趣的是,以捍衛正教之名挑戰阿納斯塔修斯的維塔里安(Vitalian),被召回首都,據馬拉拉斯記載:520年,他在宮中被刺殺(據說身中17刀)。表面上的罪名是:他「曾反叛羅馬帝國並大肆掠奪帝國城市和領土」,實則可能是因為其過高的人望威脅到了查士丁尼。教政策的改變也影響了外交政策。Acacian Schism(阿卡西烏分裂)的結束給解決東哥特王國在義大利非正式的統治地位這個問題 帶來了積極的結局—一些人認為哥特王提奧多里克(Theoderic)利用了此前君士坦丁堡教會與教皇的糾葛。提奧多里克在承認查士丁皇帝宗主權的同時,他自己與其繼承人對義大利的統治地位也得到帝國中央的承認。他的女婿Eutharic,被查士丁以Son-at-arms的身份收養,並於519年共任執政官。在阿納斯塔修斯皇帝、哥特王提奧多里克、羅馬元老院與教皇四方數年艱難談判之後,阿卡西烏分裂的結束以及東哥特王國在義大利地區地位的正規化被羅馬新政權視為值得慶祝的勝利。但隨著Eutharic的早逝(522年,得年42歲),東哥特王國對義大利的統治變得不如提奧多里克(或者說如查士丁和查士丁尼)想得那般安穩。元老院領袖寫給君士坦丁堡的書信被攔截,從而證明了元老們對東哥特政權的秘密背叛,這導致了對波愛修斯(Boethius)與西馬庫斯(Symmachus)的惡名昭彰的處決。526年提奧多里克大王去世,東哥特王國在其接班人Amalesuntha、Athalaric和Theodahad統治下加速衰亡。
波愛修斯與西馬庫斯的被害使得羅馬元老院對東哥特政權離心離德,提奧多里克逝世後不久東哥特政權內部也出現分裂,Theodahad謀殺親羅馬的Amalesuntha更是給查士丁尼治下的東帝國提供了入侵的借口。查士丁尼與阿納斯塔修斯的思路不同:他計劃收復舊日羅馬帝國的心臟地帶,而阿納斯塔修斯則保守的選擇與提奧多里克建立一個暫時妥協(modus virendi)的狀況,同時通過外交手段與其西方鄰居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結盟來制衡東哥特王國。查士丁尼對北非(汪達爾王國)和義大利(東哥特王國)的軍事行動,初期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在宣傳的煽動下,使得查士丁尼籠罩在一個魔力光環下,享受著阿納斯塔修斯從未享受過的巨大聲望——雖然在後者統治期間,帝國更加和平穩定。東方的外交政策上,阿納斯塔修斯尋求與阿拉伯部落結盟來防備波斯,並給來自東方、帶來滾滾財源的商路以保護。到了六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查士丁尼逐漸推動紅海地區的基督教化,來使其傾心於羅馬,保障羅馬經由紅海到印度乃至中國的商路從而打擊波斯利益。對波斯而言,506年簽下的協議持續了大約20年和平,因為波斯忙於內部問題(馬茲達克運動),阿納斯塔修斯建立的防禦工事也讓其三思。儘管處於和平狀態,羅波兩國之間的關係仍持續緊張,而以下事件:522年羅馬吞併拉齊卡(Lazica);波斯王科瓦德(Kavadh)希望其幼子庫斯老(Chosroes I,阿努希爾旺;531-579年在位的波斯王)被查士丁收養遭拒 加劇了兩國的互相猜忌,並最終導致527年波斯入侵高加索的伊比利亞(Iberia)和同年羅馬侵入亞美尼亞(Armenia)。(之後提到的是查士丁尼時期羅馬和阿拉伯部落的關係),即使羅馬與(阿拉伯)肯德部族(Kindites)的同盟沒有維持下去,但顯然查士丁尼繼續了與加薩尼部族(Ghassanid)的結盟政策。528年,兩國就曾聯合行動過。529年,加薩尼酋長哈里斯(Al-Harith ibn Jabalah,528-569在位,後因為拜占庭帝國的服務而獲得「國老(Patrician)」頭銜)被任為最高酋長來更好的統合其他酋長共抗強大的親波斯勢力:孟迪爾三世(Al-Mundhir III ibn al-Numan,~503-554年在位)領導下的萊赫米部族(Lakhmid)。很顯然,在政治、經濟和外交的關鍵點上,查士丁尼在東方都延續了阿納斯塔修斯的政策。他也繼承和發展了前任在巴爾幹與東方推進防禦工事的戰略。【見7】在國家財政方面,查士丁和查士丁尼從阿納斯塔修斯那裡繼承了巨額財富來支持他們統治初期的各種計劃:對抗波斯人的戰爭以及在首都的宏偉工程(比如君士坦丁堡的地下水宮殿——今天伊斯坦布爾的Basilica Cistern;以及幾座教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有「小聖索菲亞教堂」之稱的、獻給軍隊主保聖人聖塞爾吉烏斯和巴科克斯的教堂—Saint Sergius and Bacchus是四世紀的基督教聖徒,關於這教堂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ttle_Hagia_Sophia)。儘管阿納斯塔修斯的經濟政策因Marinus(阿納斯塔修斯的大臣,敘利亞的阿帕米亞城人,一性派,也是分管財政)的貪婪和勒索而名聲不佳,但是其弊端和查士丁尼手下主掌財政的東方大區長(Praetorian Prefect)、卡帕多西亞的約翰的斂財手段相比就顯得溫和的多了——「罷免約翰」曾在尼卡暴動的主要口號之一。大體來說,在阿納斯塔修斯與查士丁尼統治期間,派系間(城市競技黨-藍黨和綠黨)的暴力衝突的日趨激烈;阿納斯塔修斯的策略是通過政策引導限制衝突,其統治後期的暴亂並非源自派系而是來自神學分歧。另一方面,532年查士丁尼處理派系矛盾失當導致尼卡暴動,在鎮壓暴動的過程中三萬市民死亡,首都中心城區大部分被毀,自己也險些失去王位。無疑,阿納斯塔修斯處理派系的卓越手段更值得我們稱讚。大體上,儘管阿納斯塔修斯留下的帝國依然被教義分裂所困擾,但必須承認:如果沒有繼承自阿納斯塔修斯的豐盈的國庫、緊密組織的政府機構和穩固的邊疆,查士丁尼將沒有機會去實現他雄心勃勃的偉大計劃。
——————————————————————————————————
1:關於皇帝的年齡,馬拉拉斯和復活節編年史認為皇帝去世時90歲另5個月,尼基烏的約翰記載是90歲,約丹尼斯和讀經者塞奧多羅斯(Theodorus Lector)記載是88歲。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 早期版本編年史(馬拉拉斯和復活節編年史)中皇帝的缺點是「貪婪」,而到了較晚的塞奧發尼斯和Cedrenus那裡(他們對阿納斯塔修斯的宗教政策持更批判的態度)皇帝的缺點變成了「異端」。
注釋:提到的材料包括:約翰-馬拉拉斯是拜占庭編年史家,生於敘利亞,在安條克受教育,後成為當地官員,530年以後移居君士坦丁堡,代表作品為18卷的《編年史》,從創世紀寫到查士丁尼一世統治結束,後經他人續寫到574年。復活節編年史,Chronicon Paschale (the Paschal Chronicle), 也叫做Chronicum Alexandrinum, Constantinopolitanum或Fasti Siculi。它的紀年方式是按照Paschal cycle(復活節、逾越節周期),從創世紀記載到希拉克略在位的627年。埃及尼基烏地方的主教約翰,為七世紀拜占庭編年史家,所著的編年史從創世紀寫到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他的著作是第一部涉及阿拉伯軍事擴張的記述;原文已散失,目前使用的版本是17世紀初從阿拉伯文本轉譯的衣索比亞本。約丹尼斯Jordanes,六世紀拜占庭史學家,著有《羅馬史》和《哥特史》,哥特史有羅三洋的中文譯本Theodorus Lector,聖索菲亞的讀經者塞奧多羅斯,著有兩部史書,其中一部涉及450-518年間歷史,現僅能從其它史書中輯出殘片懺悔者塞奧發尼斯(Theophanes),拜占庭編年史家,生卒年752-818,生於君士坦丁堡的軍事貴族家庭,因反對聖像破壞政策而遭到迫害,客死流放地。他所著的編年史紀涵蓋從284年到813年的歷史,引用了許多此前年代記和編年史的內容。George Cedrenus (也拼寫做Kedrenos),十一世紀拜占庭編年史家,在1050年代作有簡明的世界編年史,他是少數提到可薩殘部(969年Atil被羅斯人攻陷之後的可薩殘部)的史學家之一。西方編年史的來源之一:產生於那些寫在復活節布告牌邊緣與中間的摘記。這些布告牌用於計算宗教年度中復活節的變動日期。只有通過復活節布告牌流傳下去的、由基督誕生開始的救贖史紀年(計算肉體化身的時間),一種有約束力的、單純的個人性統治紀年才得以提供更為宏大的方向指引
拜占庭史料中年代記和編年史是不同的(老陳的《拜占庭帝國通史》分類介紹了部分重要的拜占庭史料),年代記被視作個別作者提供給廣大讀者的、經過文學修飾的作品。與此相反,編年史最初是由眾多佚名作者一步步、一年年地前後相繼完成的。編年史經常通過數代之手,偶爾還會對此前日期做補充。它沒有文學要求,並且最終是為了完成獨特的目標,其中很大部分是供修道院共同體交流所用。不過,它也經常在不同修道院之間進行交流和抄寫。2:註:史書並沒有給出Hypatius的年齡,但他500年成為羅馬執政官(當時已經成為榮譽性的虛銜),632年在尼卡 暴 動 中他被民眾推舉為皇帝,暴 動 失敗後被查士丁尼處決。3:註:Celer也是個伊利里亞人,早年生平不詳;503-506年間在東部和波斯的戰爭中表現活躍,並領到了506年最後合約的談判工作。508年被提名為執政官。他的宗教立場和阿納斯塔修斯皇帝較為接近,參與了放逐君士坦丁堡牧首Macedonius II的密謀。在查士丁繼位後,他雖然失掉了總理大臣的職務,但還是參與了後來與羅馬教皇關於結束阿卡迪烏斯分裂的談判。卒年不詳,史書上說他聰明而勇敢,受過良好教育,是優秀的管理人材。埃瓦格留斯(Evagrios Scholastikos,536-595),生活在敘利亞安條克的拜占庭歷史學者、法學家。著有6卷《教會史》,涉及431-594年間的史實,取材和描述不僅限於教會內容,對安條克發生的事件描述尤其詳細。4:註:確認了一下中譯本秘史,伊蘇里亞戰爭是阿納斯塔修斯皇帝壓服前皇帝芝諾的餘黨的戰鬥,駝背的約翰是出征的統帥,當時查士丁是其屬下。Anonymus Valesianus是一部不完整的拉丁文編年史彙編,最早出版於1636年。該書是分成兩部分:Anonymus Valesianus I 是Origo Constantini Imperatoris ("TheLineage of the Emperor Constantine") 皇帝君士坦丁的家系,大約寫作於399年前後Anonymus Valesianus II寫作於526年之後,主要是關於東哥特王提奧多里克時期的史事。5:註:安條克的約翰是 希拉克略皇帝時期的修士 編年史家,他的編年史從創世紀寫到福卡斯皇帝被推翻。
6:The Excubitors were founded by Emperor Leo I (reigned 457–474) c. 460 and numbered 300 men, often recruited from among the sturdy and warlike Isaurians, as part of Leos effort to counterbalanc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gister militum Aspar and the large Germanic element in the East Roman army.[1][2][3] Unlike the older palace regiments of the Scholae Palatinae, which were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magister officiorum and eventually degenerated to parade-ground formations, the Excubitors long remained a crack fighting force.[4][5][6] In addition, while the Scholae were garrisoned throughout Thrace and Bithynia, the Excubitors were billeted in the imperial palace itself and formed practically the only garrison of Constantinople in the 6th century. Their high status is further illustrated by the fact that both officers and ordinary Excubitors were often sent for special missions by the emperors, including diplomatic assignments這段是關於Excubitor的英文維基,Excubitor最初是利奧一世設立(~460年),只有300人,最初是利奧從強悍好鬥的伊蘇里亞人中選拔,目的是為了對抗哥特人出身的大將軍阿斯帕和他手下的日耳曼軍隊。和之前總理大臣管轄的Scholae Palatinae近衛軍不同,後者逐漸變成儀仗隊性質,而Excubitor在較長時間段內都保持強悍的戰鬥力。而且,Excubitor只駐防在皇宮,而Scholae Palatinae也駐紮在京師周圍的色雷斯和比塞尼亞(就是馬爾馬拉海兩岸),乃至到6世紀,Excubitor成了京城唯一的駐軍。所以Excubitor的軍官和衛士經常擔任皇帝的特使,包括甚至包括外交使命。由於查士丁出身於Excubitor統帥,所以這一職務(伯爵)在查朝,一直由皇帝的最親信乃至皇儲擔任,比如後來成為皇帝的提比略二世和莫里斯;此外,希拉克略死後的政治鬥爭中,擁立君士坦斯二世的Valentinus也是這個職務。7:附圖:加薩尼在今天約旦一帶,萊赫米在今天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交界處,肯德在今天沙特中部。加薩尼和萊赫米的位置也決定了他們的外交傾向。馬堅翻譯的《阿拉伯通史》中關於加薩尼、萊赫米和肯德加薩尼人是在公元三世紀末葉,因馬里卜大水壩的崩潰,從葉門逃到豪蘭和巴勒卡的。......他們在大馬士革東南的地區,在聯繫馬里卜和大馬士革的運輸大道的末端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過了一個時期之後,加薩尼人信奉了基督教,而且為敘利亞人所同化,採用了敘利亞的阿拉馬語,但未拋棄他們的國語—阿拉伯語。他們象居住在肥沃的新月地區的其他阿拉比亞部族一樣,能說兩種語言。五世紀末葉,他們進入了拜占廷的勢力範圍,而被當作一個緩衝國,用來阻擋貝杜因部族的發展,他們的任務,與今天英國控制下的約旦的任務沒有差別。首都在查比葉地方的昭蘭(高蘭尼提斯)。加薩尼王國,象在希拉地方的與它有親戚關係的萊赫米王國一樣,在第六世紀時達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加薩尼的哈里斯二世(529—569年)在第六世紀時與希拉的孟迪爾三世(554年卒)成為這個時期阿拉伯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哈里斯曾打敗了他的勁敵,萊赫米的國王孟迪爾三世,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為了獎賞他的功勞,於529年任命他為敘利亞各阿拉伯部族的首領。哈里斯在位的時期很長,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消耗於戰爭,而那些戰爭,都是為拜占廷的利益服務的。.........
自太古以來,流浪的阿拉比亞人,慣於從阿拉伯半島東岸一帶,滲入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而定居在那裡。公元226年有幾個象這樣的部族,自稱為台努赫人,並且說原籍是葉門人,在幼發拉底河右岸肥沃地區找到一個居住的地方。 台努赫人起初住在帳棚裡面。過了若干年之後,他們的臨時帳棚,變成了永久的「希拉」(al-Hīrah這個名詞是從敘利亞語的herta轉變來的,本義是帳棚),希拉在庫法之南三英里,與巴比倫相隔不遠。希拉後來變成波斯所屬阿拉比亞的首府。相傳,艾茲德部族的馬立克是在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居留地的第一個族長,他的兒子哲狄默是艾爾德什爾的奴僕。但萊赫米王國真正的創建者是哲狄默的外甥阿慕爾,他的父親是哲狄默的外人。阿慕爾在希拉建國,並定希拉為首府。公元三世紀末葉,奈斯爾王朝(萊赫米王朝)建國,第一個國王是伊木魯勒-蓋伊斯一世(328年卒)。他有一個後代,叫做努爾曼一世,外號獨眼龍(約在400—418年在位),曾建築了著名的堡宮赫維爾奈格,做波斯王子巴赫拉姆的寓所。努爾曼的兒子孟迪爾一世(公元418—462年)繼承王位,他勢力很大,幫助巴赫拉姆(這個就是有名的巴赫拉姆-古爾)加冕波斯皇帝,幫助波斯對拜占廷作戰。萊赫米王朝孟迪爾三世(505—554年),成為羅馬統治下的敘利亞常隨不離的煩惱。他隨時蹂躪敘利亞地方,他的鐵蹄踏到安條克城,直到加薩尼王朝的哈里斯比他強大的時候,他才不敢肆無忌憚。萊赫米王朝努爾曼五世去世後,泰伊部族的伊雅斯繼承王位(602—611年),但一切大權都掌握在波斯總督的手中。萊赫米王國滅亡,成為波斯領土的一部分。與波斯為鄰的希拉城的阿拉伯文化,遠不如受敘利亞和拜占延影響的皮特拉、巴爾米拉、加薩尼地方的阿拉伯文化。希拉城的阿拉伯人,在日常生活中說阿拉伯話,讀書寫字的時候用敘利亞文,正如奈伯特人和巴爾米拉人說阿拉伯話、寫阿拉馬文一樣。幼發拉底河下游的基督教徒,對半開化的阿拉伯人來說,是居於教師的地位的,他們把讀書和寫字的技術傳授給他們,同時把基督教也傳給他們。肯德部族也是南部阿拉比亞人的後裔,他們最初定居於哈達拉毛西邊的地區。肯德王朝的奠基者胡志爾,是希木葉爾王朝的國王哈薩尼的異母兄弟,公元480年,哈薩尼任命他為他父親在中部阿拉比亞所征服的某些部族的統治者。他的兒子阿慕爾承襲了他的這個職位。阿慕爾的兒子哈里斯,是肯德王朝最勇敢的國王。波斯皇帝卡巴德去世不久,他就變成了希拉城的國王。到529年前後,他的王位才被萊赫米族的孟迪爾三世奪去。孟迪爾三世把他和王室的五十多個親戚一道殺了,這是對肯德人的一個致命的打擊。哈里斯的都城安巴爾城,位於幼發拉底河上,在巴格達城的西北四十英里。哈里斯的幾個兒子,各據一個部族,互相傾軋,招致了聯盟的瓦解和這個短命王國的滅亡。肯德族殘餘的人口,不得不退回哈達拉毛的老家。北部阿拉比亞人之間,為爭奪最高的統治權,經常發生三角戰爭:爭奪希拉城的萊赫米人和肯德人、敘利亞的加薩尼人。肯德人撤退後,只剩下兩個敵手了。推薦閱讀:
※拜占庭帝國末年的官僚機構變成了什麼樣?
※晚期古典羅馬帝國【395】年行政區劃劃分」
※補檔『談笑一水隔,XX兩洲間』族群萬華鏡(一)
※安德羅尼卡一世神奇的一生
※【翻譯】拜占庭軍隊規模
TAG: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