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是怎麼估算出來的?都有哪些依據?
傳說中,一個市場300億、500億,怎麼算的呢?隨口說的還是有依據算出來的?
數據帝、市場帝快來回答!
在沒有靠譜數據的大背景下,絕大多數估計市場規模是通過「科學的拍腦袋」方式算出來的。舉例:某新聞報道,路上隨機採訪十個肥胖的年輕人,有2人願意購買肥胖類藥物輔助減肥。因而可以這麼估算:
1、中國有XX%的年輕人口受到肥胖困擾;
2、他們之中的20%願意購買肥胖類藥物;3、肥胖類藥物的平均市場價格為YY元。市場規模=年輕人口總數*XX%*20%*YY=ZZ億元可以參考下:三種方法計算出投資人想要的市場規模
最近有文章稱,投資人並不十分在意市場的大小,也會投資一些小眾的項目。但他可能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他對市場的分析不同於投資人,二是對於有實業支撐的上市公司而言,投資不僅是為了盈利,更重要的是戰略上的布局,三是眼光不夠長遠,現在的用戶群體小不代表未來也小。那麼投資人是否重視對於市場的分析呢?
我必須要殘酷地告訴你,投資人還是在意市場的,市場分析也是一定會進行的。通常情況下,早期的投資人是通過項目的股權退出獲得回報,中後期的投資人則更偏向於在企業IPO後再退出。
在國內,企業想在主板上成功上市,必須要滿足最近三年連續盈利,且股本總額不少於三千萬人民幣。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市場,一旦早期投資人投資了該項目,而後續沒有其他的機構願意「接盤」,市場又不足以支撐利潤的轉化,那麼早期投資人就無法實現退出,更何況獲利。
不過投資人眼中的市場規模可能不是你認為的那樣。那麼他們是如何進行市場規模的判斷和計算的呢?
1.投資人計算的是潛在市場規模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創業者對市場的計算往往不是投資人需要的數據,我們借鑒了42章經曲凱曾提到的例子來說明兩者的差別。創業者X的項目是為中低端群體提供電商襯衣定製化服務,為了了解整體的市場規模,他在網上搜索到相關的數據,數據顯示服飾市場去年的銷售總額為2萬億人民幣。隨著消費升級的不斷深入,服飾市場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於是X認為項目所處的市場是萬億級別的,屬於很大的市場。
而投資人計算的是潛在市場規模,並非上述數據,那麼潛在市場規模怎麼計算?計算TAM有兩種常用的方法,分別是自頂向下(Top Down)和自底向上(Bottom Up),自頂向下是從上向下推演,由目的開始,推到達到目的的方法與其細節。自底向上是從下向上推演,從要採取、或是能採取的行動開始思考,最後看這些行動是否能達到目的。下面我們先用自頂向下的方式計算潛在市場規模。
服飾市場包括服裝和首飾兩大類,創業者X切入的是服裝大類下的襯衣品類,如果假設服裝市場占服飾市場的50%,襯衣市場占服裝市場10%,那麼襯衣市場的規模就是1000億人民幣。
此外,X的項目是純粹的電商模式,僅在線上渠道銷售。在目前電商滲透率比較高的情況下,假設全國襯衫的50%是通過線上渠道銷售出去的,那麼線上銷售的襯衫市場規模就是500億人民幣。
再者,襯衫的售賣價格具有典型的差異,至少可以分為高、中、低三檔,X的項目定位於中低端消費人群(約佔線上總銷售的30%),且襯衣是定製的(假設20%的中低端人群會通過定製購買襯衫),那麼X的項目市場規模就是30億。
同樣的項目在X看來是萬億級的市場,在投資人計算下卻是幾十億的市場,差距高達幾百倍。
2. 投資人還關注整個市場的成長性Market Growth。
當前的市場小不代表未來的市場也小,還需要考慮整個市場的成長性,即Market Growth。
服裝市場的整體規模、線上渠道銷售佔比、襯衫定製需求等任一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X的項目的市場規模。通常情況下,初期規模不大但具有高速成長性的市場,是創業的高頻區,也是投資人比較關注的。比如,共享經濟市場就培養出了滴滴、摩拜和ofo。
在同一個市場上你會有很多的競爭對手,那麼這個市場是否具備壟斷性,最大的企業能夠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多是多少,即Market Share。此外,投資人還關注公司的實際銷售收入,即Market NetValue。
自頂向下 VS 自底向上
剛才提到計算潛在市場規模有兩種方法,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自頂向下過於在意宏觀的數字,很多時候偏理論化,會影響我們對實際用戶情況的把握。而自底向上強調先去找到實際符合用戶形象的人,然後計算市場空間。
一般使用自底向上計算潛在市場規模的步驟是:
定位宏觀市場的用戶群——全國穿襯衣的人(假設是1億)
定位具體的用戶群——穿中低端定製襯衣,並且通過網上購買(假設是1億的15%,即1500萬)
計算客單價——襯衣的單價*每次購買的件數(假設是100*2=200元)
計算每年的採購頻次——假設是1次
那麼X的項目市場規模就是1億*15%*200*1=30億。
這個數字和用自頂向下方式算出的潛在市場分相近,說明我們的計算是相對靠譜的。如果你算出來的結果相差很大,就得尋找錯誤的原因並進行相應的調整。
通過TopDown和Bottom Up計算出的結果相近是否就代表數據準確?
NO,你還需要再次驗證數據的正確性。因為假設錯了,一切的結論全是錯的。
投資人為了印證數字是否真實可信,還會問一些相關的問題,比如目前市場的情況。
投資人經常會詢問創業者,目前市場上都有哪些競爭對手?目前做的最好的公司經營情況如何?每年的銷售額有多少?國內市場上前十大品牌大概佔多少市場份額?
如果創業者X的回答是做的最好的那個公司每年能做到6000萬,前十大品牌佔市場份額的40%,總收入3個億,由此可推算整個市場為7.5個億,和前面兩種方法的推算結果30億相差甚遠。
一般情況下,創業者向投資人展示項目的時候,投資人都會詢問市場規模是如何計算出的。如果創業者計算失誤或者根本不了解計算的依據,就會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很有可能會被投資人認定為對行業不夠了解,從而影響投資決策。
這個確實很難。我們公司買過一些行業內也算比較有名的調研公司的報告,出來的數據差異很大。大多是找幾個主要城市,找幾個主要的點,訪問一些數據,然後根據大體比例拍。但是調研公司不可能對這些行業了解的非常細緻,有的公司,有時候會在報告前千方百計的探甲方口風,得到甲方心裡理想的大致範圍,然後盡量往這個方向靠攏。
有次市場部調研組買了一批行業報告,乙方前來報告的時候,座下的銷售老大們紛紛跳起來反對,清楚記得有個總監級別的說了一句:一派胡言!然後當場拂袖而去。
也希望有調研行業內TOP的人士前來專業回答。哈哈,我這個小白,還撓頭咋完成工作呢,要是這麼容易就完成了市場規模測算,也太。。。哎呀,我學了這麼多科學方法,發現不如拍腦門啊,哈哈
有邏輯的,在於界定 需求是否被人認為是存在,且願意支付代價的
推薦閱讀:
※老鹿玩數據——不光是求婚神器(二)
※學會處理你的視頻數據,做粉絲更喜歡的內容
※好指標與壞指標
※Challenge2:R語言數據結構入門
※用數據化的方式解析投資條款之十一:最惠國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