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這麼做,所以我覺得我也該這麼做」|被淹沒的自我
你會和一群人一起在醫院的候診室里,
毫無原因卻不停的站起來又坐下嗎?
記住你的答案,看完下面這個視頻,
我想再問你一遍。
--簡單心理J室長
文|Milo 簡單心理內容實驗室
正文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
簡單心理-從眾視頻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b0335db9fc2.html
現在我想再問你一遍。
如果你也處於視頻里的情境中,你會和那群人一起在醫院的候診室里,
不停的站起來又坐下嗎?
你的答案相比於一開始有所動搖嗎?其實J室長一開始被問的時候,也覺得我不會做這麼荒謬的事情,但看完視頻之後我設身處地的想了想,除非我完全閉上眼睛,否則一定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感覺自己在對抗整個團體,最後我也會跟著他們一起不停的坐下又站起來……借著這個視頻,我們就來聊聊這股難以抗拒的力量吧。
是什麼使我們做出這麼荒謬的事情?
視頻中所說的從眾(Conformity),指的是個體在真實的或想像的團體壓力下改變行為或信念的傾向。當視頻里這個女孩看到其他人聽到嘀聲之後,全部都站起來的時候,她也跟著站了起來,甚至當人都走光以後,她還照舊這麼做。
她一開始當然沒有想要站起來,誰好好的在排隊看診的時候要像二傻子一樣一直站起來又坐下呢。但就算女孩周圍的人都沒有說話,也沒有要求她一定要怎樣,可她還是感受到了來自這個候診室小團體的壓力,從而表現出了順從團體的行為。事後採訪的時候她說:「每個人都這麼做,所以我覺得我也該這麼做。」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認為,在群體中,每一種情感和行為都極具感染性。
所以視頻里不僅女孩自己後來遵循著這個莫名其妙的規則,還教導了後來的人和她一樣站起來,但奇怪的是,沒有一個人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聽到嘀聲站起來」好像成為了候診室里的社會規範。就算視頻最後那個「想要做自己」的男性,也只是象徵性的反抗了幾次,最後還是屈服於群體規範,站了起來。
這其實和傳播學裡所說的「沉默的螺旋」很像。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极參与進來討論和表達支持,這類觀點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因為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復或孤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複,便形成了優勢一方的聲音越來越高,另一方意見漸漸消失的沉默的螺旋。
談到從眾的原因,我們可以從「沉默的螺旋」的假設基礎說起,它假設:
人都有一種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害怕被孤立是從眾的一個重要原因,人作為一種群體動物具有群體規範和群體壓力,一旦你打破了大多數人共享並認同的規範,就必然會受到懲罰,這種懲罰可以是殺雞儆猴,也可以是冷暴力。就算沒有受到懲罰,但你想像一下,如果身處在視頻里女孩所處的情境中。周圍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只有你還坐著,那種同輩壓力也可能大到使你屈服。與害怕被孤立相對的,從眾是因為我們會不自覺的尋求別人或群體的認同,很多人一到群體中,就會喪失自己的判斷能力,以群體的判斷取代自己的判斷,甚至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再引用一句女孩的原話:「當我決定跟大家做一樣的事之後,我覺得自在多了。」
而我們選擇從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
在不確定的情境中,降低思考/獲取答案的成本。
人們時常希望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問題,畢竟思考也是個費心費力的事情,當我們遇到不確定的情境時,比如在像視頻中,在候診室遇到一群反覆站起來又坐下的、看起來很反常的人們,此時,與其要承擔著壓力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還不如就加入他們。從眾是人們認為最不會犯錯的問題解決辦法,就算我所依從的「眾」錯了,那也有大眾和我一起承擔錯誤的後果。
其實我們潛意識認同「多數即是正確」,舉時裝的例子可能最恰當,所有人現在都說Oversized、袖子幾乎長過膝蓋的上衣最時髦,當時我隱約覺得有點蠢,但「流行」本身就是不確定性很高,且由多數決定的,所以與其反對這種Oversized潮流,被人說成過時和不懂,還不如順從大眾的觀點,至少這是人們已經認可的答案,我只需要直接拿過來用就行了。你為什麼無法保持獨立的判斷?
個體因素:
自我意識:內在自我意識強的人做事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會去從眾;而公眾自我意識強的個體往往以他人的要求和期望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從眾的可能性較大。
自我評價:自我評價高的個體對自己有更充足的自信,更相信自身的判斷和選擇,不容易發生從眾行為;而自我評價低的個體則更傾向於相信社會準繩,容易發生從眾行為。
依賴性:個體的依賴性越高,對團體歸屬感的需求越大,越需要被團體認同,從眾行為也就越容易發生。而個體獨立性強的個體則不太會選擇從眾。
群體因素:
一致性:群體成員一致性越高,人們對群體的歸屬感越高,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
凝聚力:群體凝聚力越大,對個體吸引力越強,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如美國大學兄弟會或姐妹會,類似團體的凝聚力極強,當幾個老成員開始欺負想要加入該團體的學生時,其它成員很容易也參與到霸凌行為中。
規模:隨著群體人數的擴大,從眾行為發生幾率越高,但人數有一個極限,通常群體規模越接近3-4人,從眾行為越容易發生,超過這個範圍後,人輸的增加並不必然導致從眾行為的增加。
原文發佈於:「每個人都這麼做,所以我覺得我也該這麼做」|被淹沒的自我
留言告訴我
你上一次被迫從眾的經歷是什麼?
轉載務經授權,投稿或版權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n歡迎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n
推薦閱讀:
※你們的人生沒有意義?好巧,我也是!
※我不會睡覺了
※啊,我怎麼又臉紅了?|社交臉紅的成因和應對技巧
※《反本能》|為什麼有的人可以更優秀?
※如何評價《天生變態狂:TED心理學家的腦犯罪之旅》一書?我們該如何認識變態心理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