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國極正究竟算是什麼意思?滿足了什麼因素能夠算得上是「得國正」,這些因素是怎麼被人們認可的?

在歷史板塊里,某些問題的回答里經常出現得國不正,得國很正的說法,而關於某些政權,則容易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

一個政權取代另一個政權,往往伴隨著政變、戰爭,從這個方面看,新政權都很難說是「得國正」。

如果說是禪讓是正確的交接方式,但是曹魏、王莽又被評論為篡位。

後晉的安重榮也說過,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但是憑藉暴力奪取天下的蒙古,武功之高,後人大多難以匹敵,為何也算是得國不正?


所謂「得國極正」與否,其實就是指該王朝(或皇帝)的正統性問題。

這是個大問題,兩千多年來無數學者進行過論述,到現在也未必有公認的標準答案。一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因素,二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王朝(或皇帝)正統性的判定,必然要受到論述者所處的時代的影響。

粗略來說,自古以來論述正統,不外乎三個著眼點:1、血統;2、功業;3、道德。

血統不用說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劉邦一鄉間無賴,憑什麼就能當皇帝?司馬遷說「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原來劉邦不是一般人,他真正的爹是蛟龍,他是真正的龍二代,而且「所居上常有雲氣」,那可真是不得了,你項羽有這麼神奇嗎?這就是在血統上對正統的論述。

遍歷二十四史,哪個開國皇帝的本紀不是這個套路?為什麼要編這樣的鬼話?說到底就是在以此正面王朝的正統性。——換言之,也就是說這些王朝都是上承天命,是「得國極正」的。

除了這些鬼話,血緣在正統性上還有許多體現。比如莽漢之際,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輿,盧芳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他們這麼做的原因,當然是冒充劉氏血緣以取得政權的正當性。

民族性也是血緣的一種表現形式。淝水之戰前,苻融勸諫苻堅,說:「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這裡苻融自認戎狄,認為東晉雖然微弱,但卻是「中華正統」,他之所以有這個認識,僅僅因為東晉是漢人政權,所以這是從血緣意義上來講的。——當然,苻堅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下來我們還要詳細說。誠如題主所言,蒙元武功之盛,歷朝歷代鮮有匹敵者,然而很少有人認為其得國以正,原因就是他是異族。

第二個著眼點就是功業。歐陽修說:「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什麼叫做「正」?正就是匡正天下不正的事情;什麼叫做統?統就是使天下一統。在這裡,「正」是道德意義上的標準,而「統」則是對功業的描述。司馬光曰:「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在這裡他更是直截了當的認為凡是不能統一天下的,都算不上正統。

第三個著眼點則是道德。這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評判正統與否的重要依據。前文所言歐陽修論正統,雖重功業,但仍曰「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可就算如此,仍然遭到了章望之的激烈反對。章望之認為「正統」和「霸統」是不同的,歐陽修所謂「合天下之不一」,那是霸統而不是正統,換言之,在章望之看來,正統是與功業無關的,功業再盛,但如果缺乏道德,那頂多是霸統而非正統。因此得正統者,以徳不以力。

前面說到淝水之戰時,苻堅和苻融的一段對話,苻融的話前面說過了,是從血緣的角度講的,說咱們是戎狄啊,正統是東晉的那幫子漢人,咱可千萬別去自討沒趣。那苻堅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帝王曆數,豈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劉禪豈非漢之苗裔邪,終為魏所滅。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達變通耳!」 ——苻堅回答說:正統這東西啊,哪有看血緣的,劉禪還不是漢朝的子孫嘛,不照樣被人砍翻了。說到底,正統不正統,那是」惟徳之所在「,也就是說,正統是要看道德的。苻堅以道德論反駁苻融的血統論,倒也有模有樣,奈何看不清時事,最終落得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兵敗身死國滅,為天下人笑。可見正統不正統,有時候真的也起不了啥作用。(這段話在發表時忘了,補加進來。)

在中國的傳統論述中,正統莫過於三代。三代之得天下,正是源於其道德,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解民於倒懸,於是才獲得無比的正當性。相反的,秦滅六國混一天下,功業可謂盛極一時,但因其「取天下以暴」,因此卻絲毫沒有正統可言。西漢時算正統,往往將其忽略,認為漢上承於周。

在正統的認定上,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對三國正統的認識。

陳壽作《三國志》,以魏為正統,這簡直是理所當然不可不戒的,因為陳壽是在西晉完成《三國志》的,西晉由曹魏禪讓而來,因此西晉的正統性來源於曹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陳壽不承認魏的正統,那就等於是不承認晉的正統,陳壽當然不可能幹這種蠢事,因此《三國志》中魏為紀而吳蜀為傳。但在一百年後,東晉的習鑿齒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認定,他認為蜀為正統,而魏為僭閏。晉的正統直承於漢,和魏沒有半毛錢關係。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很簡單,因為習鑿齒是東晉人,東晉偏安東南,和蜀漢極為相似。習鑿齒肯定蜀漢的正統性,其實就是在肯定東晉的正統性。說到底,還是時事使然。

相似的一幕在宋朝又出現過。北宋又以魏為正統,如司馬光雖然聲稱不敢「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然而在《資治通鑒》中,他依舊採用曹魏年號以紀年,這其實和承認魏為正統沒什麼區別。原因是「漢傳於魏而晉受之,晉傳於宋以至於陳而隋取之,唐傳於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也就是說,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保證宋朝的正統性。然而到了南宋,朱熹又以蜀為正統,原因無它,也是因為南宋偏安,其處境和蜀漢相似,為蜀漢爭正統,其實不過是為南宋爭正統罷了。——正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關於這一點,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有非常精彩的一段論述。茲錄於下:

讀三國志者,當知有正統、閏運、僭國之別。正統者何?蜀漢是也。僭國者何?吳、魏是也。閏運者何?晉是也。魏之不得為正統者何也?「論地則以中原為主」,論理則以劉氏為主。論地不若論理,故以正統予魏者,司馬光《通鑒》之誤也;以正統予蜀者,《紫陽綱目》之所以為正也。《綱目》於獻帝建安之末,大書後漢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吳、魏分注其下,蓋以蜀為帝室之胄,在所當予;魏為篡國之賊,在所當奪。是以前則書劉備起兵徐州討曹操,後則書漢丞相諸葛亮出師伐魏,而大義昭然,揭於千古矣。夫劉氏未亡,魏未混一,故不得為正統;迨乎劉氏已亡,晉已混一。而晉亦不得為正統者何也?曰:晉以臣弒君,與魏無異,而一傳之後,厥祚不長,但可謂之閏運,而不可謂之正統也。至於東晉偏安,以牛易馬,愈不得以正統歸之。故三國之混一於普,猶六國之混一於秦,五代之混一於隋耳。秦不過為漢驅除,隋不過為唐驅除。前之正統以漢為主,而秦與魏、晉不得予焉。亦猶後之正統以唐、宋為主,而宋、齊、梁、陳、隋,梁、唐、晉、漢、周,俱不得予焉。且不特魏晉不如漢之為正,即唐、宋亦不如漢之為正也。煬帝無道,而唐代之,是以惜其不能。顯然如周之代商,而稱唐公加九錫,以蹈魏、晉之陋轍!則得天下之正,不如漢也。若夫宋以忠厚立國,又多名臣大儒,出乎其間,故尚論者,以正統予宋。然終宋之世,燕雲十六州未入版圖,其規模已遜於唐,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則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漢也。唐、宋且不如漢,而何論魏、晉哉!高帝以除暴秦、擊楚之殺義帝而興;光武以誅王莽而克複舊物;昭烈以討曹操而存漢祀於西川!祖宗之創之者正,而子孫之繼之者亦正。不得但以光武之混一為正統,而謂昭烈之偏安非正統也。昭烈為正統,而劉裕、劉知遠亦為劉氏子孫,其不得為正統者何也?曰:裕與知遠之為漢苗裔,遠而無徵,不若「中山靖王之後」而可考;以二劉皆以篡弒得國,故不得與昭烈並也。後唐李存勛不得繼唐而為正統者何也?曰:世遠代遐,亦裕與知遠者比,故亦不得與昭烈並也。後唐李存勛不得繼唐而為正統,南宋高宗獨得繼宋為正統者何也?「高宗立太祖之後為後,以延宋祚於不絕,正統以故歸焉。」夫以高宗之殺岳飛、用秦檜,全不以二聖為念,作史者尚以其「延宋祚」,而歸之以正統,況昭烈之君臣同心誓討漢賊者乎?則昭烈之為正統,愈無疑也。陳壽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於《紫陽綱目》,而於演義中附正之。

在這段文字中,毛宗崗論述歷朝正統,他認為魏之不能為正統,因為他是「篡國之賊」,這是從道德上否定了魏的正統性。雖然魏地處中原,但「論地不若論理」,也就是說,在毛宗崗看來,正統與否,道德是第一位的,功業是次要的。正因為如此,西晉雖一統天下,但依舊是以臣弒君,與魏無異,只得為閏運,不得為正統。東晉不但偏安,而且以牛代馬(傳說西晉琅琊王的王妃與一個叫牛金的小吏私通,生下兒子即為司馬睿,西晉滅亡,司馬睿南渡稱帝,是為東晉元帝。元帝實為牛氏之子,故曰以牛代馬),這就是說東晉不但在功業上不足,而且在血緣上也非司馬氏,更加不是正統了。唐之得天下,封唐公、賜九錫,「蹈魏晉之陋轍」,在道德上差了一分,故此唐雖為正統,但得國不如漢之正。宋取天下於孤兒寡婦之手,且燕雲十六州不入版圖,是功業和道德雙重不足,雖為正統,比之唐朝又差了一籌。

毛宗崗這段論述,其實是明清兩代的主流觀念,正統與否,以道德為先。

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雖然一個朝代的建立,往往都伴隨著戰爭、流血,那為什麼有得國正和不正的區別呢?以傳統目光來看,正統非正統,主要是看他的道德性如何。如果是正義的戰爭,解民倒懸,弔民伐罪,如傳說中的商湯征伐,「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那這種正義的戰爭,自然是道德的,其得國當然是正得不能再正。如果是非正義的戰爭,為子女玉帛而殺人盈野,流血漂櫓,那這種戰爭自然非道德的,其得國當然是不正的。禪讓也是一樣,有真禪讓,如堯舜禹,有假禪讓,如漢之禪魏,魏之禪晉。晉明帝聽王導講歷史課,講到司馬昭殺害高貴鄉公,以床覆面,說「祖宗得國如此,晉祚其能久乎」,其殘忍跋扈,有子孫所不忍聞者。這樣毫無道德的得國方式,豈能以正統歸之?

當然,這種正統與否的歷史觀現在早已沒有了意義,我們現在看歷史,不應該必局限於此,對於各個朝代,只要客觀評述其功業得失就行了。

PS:指出一點,題主所謂「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不是趙匡胤說的,是後晉的成德節度使安重榮的話。


世間萬物無外乎理法情三字,國之正否亦如此。

簡單的說,看一國一朝是否正朔,如果量化的表述的話,有三個標準:

道統為一、為天、為理——即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學觀和方法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思想共識統一和思想傳承延續。

法統為二、為地、為法——即訂立的社會契約法則是否能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認同,社會是否存在維持現有社會生產秩序和現有發展方向的普遍願望。

政統為三、為人、為情——即政權的出身、政權做出的成績、政權的施政方針和策略是否能夠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同和支持。

本族道統至今有三。一為先秦巫卜,二為漢後儒學,三為民國後馬列。

說帝國得國極正的人,一定還生活在1978年12月之前。


得國至正的,朱八八,本朝,這是唯二的正的不能再正的例子。

民族解放上位,反前朝之暴政,救生民於水火,收拾舊山河繼之以擴張。提出新的政治經濟觀點並加以實踐。廢除舊有的不靠譜政治制度,大概能與民休息繁殖人口,都做到的就這兩家


自古得國最正者唯漢,明及本朝。

標準:

第一,不食前朝俸祿,自力更生,道德上不欠前朝什麼。

第二,打下全部國土,且國土都是一刀一槍硬戰打下來的,不靠巧取。

第三:終結亂世,走向強盛。


意思是說,中國人對德國工業品的印象非常好,追求德味很正的感受


得國正與不正,其實就是所謂的正統觀,即國家合法性的建設。

關於這個問題,先上司馬光的評論:

臣光曰:天生烝民,其勢不能自治,必相與戴君以治之。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賞善罰惡使不至於亂,斯可謂之君矣。是以三代之前,海內諸侯,何啻萬國,有民人、社稷者,通謂之君。合萬國而君之,立法度,班號令,而天下莫敢違者,乃謂之王。王德既衰,強大之國能帥諸侯以尊天子者,則謂之霸。故自古天下無道,諸侯力爭,或曠世無王者,固亦多矣。秦焚書坑儒,漢興,學者始推五德生、勝,以秦為閏位,在木火之間,霸而不王,於是正閏之論興矣。及漢室顛覆,三國鼎跱。晉氏失馭,五胡云擾。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硃氏代唐,四方幅裂,硃邪入汴,比之窮、新,運歷年紀,皆棄而不數,此皆私己之偏辭,非大公之通論也。

能使臣愚誠不足以識前代之正閏,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餘皆為僭偽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為正邪,則陳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為正邪,則劉、石、慕容、苻、姚、赫連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舊都也。若有以道德者為正邪,則蕞爾之國,必有令主,三代之季,豈無僻王!是以正閏之論,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義,確然使人不可移奪者也。臣今所述,止欲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非若《春秋》立褒貶之法,拔亂世反諸正也。正閏之際,非所敢知,但據其功業之實而言之。周、秦、漢、晉、隋、唐,皆嘗混壹九州,傳祚於後,子孫雖微弱播遷,猶承祖宗之業,有紹復之望,四方與之爭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臨之。其餘地醜德齊,莫能相壹,名號不異,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國之制處之,彼此鈞敵,無所抑揚,庶幾不誣事實,近於至公。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據漢傳於魏而晉受之,晉傳於宋以至於陳而隋取之,唐傳於梁以至於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年號,以紀諸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昭烈之漢,雖雲中山靖王之後,而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亦猶宋高祖稱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稱吳王恪後,是非難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晉元帝為比,使得紹漢氏之遺統也。

司馬光說的很清楚,任何一種正統的標準都會面臨挑戰和反例,因此他採用了實用性的手段,將大一統王朝都列為正統。

個人觀點:得國極正的理論,是古代中國對於國家興衰和國祚綿長的決定因素的樸素的、基於統計學的認識——是先有那些成功崛起的朝代,然後再有了對得國正與不正的解讀。

古人可能沒法明確的表達出人口資源比例、政權組織效率甚至自然環境對國家的影響,但是這不代表他們沒有注意到這些。

其中的一個路徑就是通過得國正與不正這一理論表述出來:

起自寒微——就在最開始少了太過密切的利益關係;

弔民伐罪、馬上得天下——戰爭對人口的消耗作用,古典時代的馬爾薩斯陷阱;

華夷之辨——是否採用的合適的意識形態、人才錄取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

雖然我個人很喜歡得國正與不正的表述,但是那不是正經學習、研究歷史的套路,如果想要加以利用的話,還是需要為其找到一個合適的出口~


馬上得天下,殺人殺得足夠多,殺到足以建立新秩序,就是得國正。

得國不正,其實就是對舊秩序破壞得不徹底,利益牽扯太多,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建立新秩序。司馬篡魏就是典型。


得國最正者,唯漢明與國朝也,國朝尤甚。


一個新政權得國正不正,主要看其道路是否正義。

秦朝以武力血腥征服關東貴族,屠殺鎮壓六國平民。關東六國上上下下沒一個落好的,所以秦二世而亡。

漢朝以推翻暴秦為目標而起兵,做法也和秦朝相反,所以可稱道路正義。

明朝恢復中華,優待士紳。。。所以得國也正。

從這角度來說,其實國民黨本來也是開了一個好頭的,可惜中途走了歪路。

而且時代變了,新時代有新要求了。


除暴政,救黎民;驅外侮,開太平。


當然是有的,比如商湯擊敗夏桀,就被視為弔民伐罪;周武王消滅商朝,連孟子都說:「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當然,這些都是上古人物,其事迹多少帶有點傳說的意味。到了中古時代,也有部分開國君主具有良好的政治聲望,並且憑藉政治聲望稱帝。比如劉備,曹丕推翻漢朝,劉備出來截胡,居然被後人視為漢室正統。比如朱元璋驅逐蒙元,民國取消帝制、建立共和,都算得國極正。

還有本朝,哪個取匿敢說不是正的?哼!


依我看,得國最正的莫過於白頭山上三代領袖


得國正有好幾個指標吧。其中一個指標是自信程度


孟森先生說自古得國最正的就是漢高祖皇帝和明太祖皇帝。


古人:有功於社稷,有德於天下。

皇權天賦,但還需士大夫階層服氣,農民階層順從,否則皇權不穩。

要士大夫服氣,首先得有大功,同時德行不虧,若是門閥勢大還得看血統。外族強推不在考慮範圍內。

今人:人權天賦,政權屬於人權讓渡的集成體。

至於讓渡形式嘛,說實話中國還在探索,說心裡話簡直呵呵。


竊以為評價一個政權是否為正統,應該符合以下條件:

1,建立政權的途徑是否合法(古代或某些特殊政權則為合理合德)。

2,是否獲得國內多數民眾的支持,或者說是不強烈的反對。

3,是否得到國際上的認可。

不過,一般來說,一個政權能取得兩點以上的條件,基本可以確定為正統。這套理論,可以作用於中外古今諸國。

來來,我們用這個來分析一下最近被口誅筆伐很慘的清王朝,看他的得國,正,還是不正。

第一條,建立政權: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天任撫育列國英明汗。標誌後金建立,上承完顏氏金朝的法統。可以說是一個正統合法的地方性政權。

入主中國:1644年。李自成進京,崇禎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名義上應吳三桂之請,弔民伐罪,幫崇禎復仇。而後又以國禮厚葬崇禎,優待前明長平公主,遍尋崇禎後人——「有以真太子來告者,太子必加恩養,其來告之人亦給優賞。」

要注意,弔民伐罪,可是中國古代的大殺器,這四個字一祭出去,神擋殺神。無論你是前朝臣子啊還是前朝臣子,持這四個字,無往而不利。

而且這面子工程,做到家了。皇漢們別不樂意,第一條,清朝符合。

第二條符合,今天該睡覺了,不詳細解釋了:可能有人拿天地會什麼什麼的反對,但是反對無效。看看元朝,自建立起就沒大體安穩過,尤其是江南地區,從頭反到尾。26年起義四百餘起,嘖嘖。

第三條更不必說了吧?不管是東亞的朝貢體系,還是西洋的條約協定。清,都是一個被外界普遍認可的政權。

所以,清,得國正。

大家可以分析一下元~哈哈

得國不正的我選了一個:拿最近風頭正旺的ISIS,伊斯蘭國開刀,我們分析一下。

建立政權:2006年10月12日,聖戰者協商委員會與Jaysh al-Fatiheen、Jund al-Sahaba、統一聖行擁護者、勝利派之軍等四個叛亂組織和一些伊拉克部落的代表聯合,同時宣誓遵守阿拉伯傳統?ilf al-Mu?ayyabīn(香氣者的誓言)

他們在儀式上宣誓將以真主的名義,恢復伊斯蘭的榮耀。

次日,「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ISI))宣告成立。

這完全可以說是恐怖分子加極端宗教勢力的合流,無疑不符合第一條。

第二條,第三條不必說了吧。這就叫得國不正的現代版,外國版。


有推背圖這類指示預言都很難推倒了


老爹就是皇帝,自己是嫡長子,封太子多年,沒有劣跡。滿足以上條件的,坐上皇位算是得國正


推薦閱讀:

七歲男孩遭父母虐殺餵豬,悲劇背後是親人的冷漠
當我們談論陳冠希的時候,應該談些什麼?
我的社會教育
我這一生,儘是可恥之事
為什麼一定是男追女,女性心安理得的等候,男性就要挖空心思去追求?

TAG:歷史 | 社會 | 歷史知識 | 政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