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最懂TED的人寫了一本書來教你如何做好一場演講
版權聲明
作者:師北宸
微信公共賬號:digital_meme (北宸的偏見)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轉載請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演講」是一個讓人恐懼的詞。
萊文斯基在去TED演講之前,對TED大會主席克里斯·安德森說:
用「緊張」一詞來形容我的感受還遠遠不夠,那更像是……渾身顫抖,極度恐懼,萬般焦慮。
把時間翻回到15年前,安德森剛剛接手TED大會時,那時TED大會正苦苦支撐,瀕臨倒閉,每年參加TED大會的觀眾有800個人,而下一年的大會只有70人報名。那次大會的最後一天早晨,安德森要發表一次15分鐘的演講,當時他的心情是這樣的:
那一刻我非常緊張,擔心上台後會顯得笨拙不堪,我甚至無法站著演講。於是,我從後台搬了一把椅子,坐下之後才開始講話。
拿到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國王的演講》,講述的是喬治六世如何從一位口吃逐漸克服恐懼,在二戰期間發表了著名的《聖誕演說》而被載入歷史史冊。
無論是萊文斯基、克里斯·安德森,還是國王喬治六世,演講既是他們的噩夢,演講也成就了他們。
過去15年來將TED從瀕臨倒閉到經營成為全球大眾文化的克里斯·安德森,對「如何演講」這個話題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他將這個話題寫了一本《演講的力量》,告訴人們做一次成功的演講的背後,都需要做哪些努力。
在告訴你做好一場演講之前,安德森先告訴你千萬別做什麼:這既是一條關於如何演講的技巧,也是你演講時可以運用的一條技巧。在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之前,先告訴大家最應該避免的陷阱有哪些。
演講最忌諱的一件事就是:推銷。別推銷你的產品,別推銷你的公司,別推銷你的業務。演講最重要的原則是給予價值,而非索取價值。觀眾花了ta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坐在那裡聽你演講,他們並不想聽你推銷你的業務,他們想聽你分享你獨特的體驗、思考和感悟,如果做不到,那千萬別去講。
很多人演講的時候極富魅力:奧巴馬能在白宮記者協會晚宴上講20分鐘的單口相聲,每個段子講出去底下觀眾幾乎都會發笑;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極富感染力,成為經典;喬布斯則能完美地將將舞台、幻燈片與演講融為一體,讓演講效果達到最佳。
這些都是「其他人」,你看看就好了,千萬別想成為他們。喬布斯的演講風格影響了大部分國內科技公司:當他們要做發布會的時候,都要找個具有劇院式的舞台、用大屏幕播放幻燈片,演講人通常還穿著牛仔褲、黑T恤與運動鞋。
演講第二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千萬別想成為別人,一定要做自己。安德森說:
如果你是科學家,那就做科學家,而不要試圖成為活動家。如果你是藝術家,那就做藝術家,不要試圖成為學者。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人,不要試圖模仿大學者的風範,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你的演講不一定非要激情四射,非要贏得觀眾雷鳴般的喝彩,對話式的分享同樣會有效果。實際上,對大部分觀眾來說,對話的方式會更好。如果你知道如何在飯桌上對著一群朋友講話,那麼你就知道如何發表公共演講。
這可能是最具價值的一個建議:想想你是怎麼在飯桌上和你朋友、同事講話的?如果你和朋友講話時不太會講笑話,去演講的時候那也別試圖去講笑話,99%的可能性你會講不好;如果你平時是一個冷靜敘述的人,到台上演講時別假裝有激情。
過去大半年我也在一些場合做過分享,那些我能在咖啡館裡和朋友聊的故事,我能很輕鬆地在台上用類似的語言講述出來;那些和朋友聊天提到某些細節的時候,對方覺得特別棒的地方,我再在台上講出來的時候,台下的觀眾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反饋。
演講過程中一定儘快要與觀眾建立聯繫,這是演講的第三個原則。要想讓你的思想能被觀眾接受,首先得讓對方卸下戒備——ta只有信任你,才可能接受你傳遞的思想。
建立聯繫的第一步是一開始就與觀眾進行眼神交流。人類有一種通過觀察別人的眼睛來做判斷的能力,我們能通過捕捉別人的眼神來了解對方的感受,並判斷我們是否可以信任對方。哪怕只是微微一笑,意義重大;但如果我很緊張,對方也會感覺不安和拘束。
在演講時與觀眾進行眼神交流上,安德森的建議是:
在TED演講中,我們給當天的演講嘉賓最重要的建議是,與觀眾進行適當的眼神交流,表現得溫暖、真誠而自然,這樣,觀眾就會信任你、喜歡你,並開始被你的激情所感染。 當你走上舞台時,應該考慮一件事:能近距離與人們分享你的激情,你感到非常興奮。不要急於開始演講,從容地走到燈光下,找到幾位觀眾,看著他們的眼睛,點頭問候,面帶微笑,然後就可以開始了。
建立完眼神交流,接下來可以通過其它手段與觀眾建立更緊密的聯繫,比如:展示脆弱,幽默,放下自我,以及講故事。
在與觀眾建立聯繫上,娜塔莉·波特曼的演講非常典型。
「人生贏家」這個詞大概是為娜塔莉·波特曼量身定做的:13歲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就爆紅,18歲獲得金球獎提名,23歲獲得金球獎最佳女配,併入圍當年的奧斯卡;30歲出演《黑天鵝》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除了演技、顏值、成就達到頂峰,在學業上還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學霸:中學時娜塔莉·波特曼就曾經在專業科技期刊上發表過兩篇論文;除了英語之外,她還會說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日語、德語和法語;2004年,身為猶太人的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耶路撒冷,進入希伯來大學就讀,在那裡她的學習成績仍然是全班第一;早在18歲時候,就以全A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
面對這樣一位開了外掛、絕大多數人努力一輩子也無法達到她某一個方面的成就的人,在哈佛大學畢業演講的時候,在演講的開始,卻在講自己的不自信:
星戰EP1剛上映,我就來到哈佛讀書,我知道我得重新建立別人對我的看法了,我害怕大家以為我只是靠名聲才進了哈佛,擔心他們覺得我配不上這裡嚴格的智力標準。其實真相也差不多如此,我來哈佛之前從沒寫過10頁的論文,我都不知道自己寫沒寫過5頁的論文。
我完全應付不過來,我覺得一周要讀完1000頁的書完全是不可能的,而要寫出50頁的文章是我永遠也不可能做到的。看到他們淡定的眼神,我簡直要嚇壞了。
對面娜塔莉·波特曼這種只有仰望的人時,觀眾往往和她有很強的距離感。但娜塔莉·波特曼在講述自己面對作業的不自信時,一下子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每個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即使是影后和學霸,也和你一樣,面臨的痛苦是一樣的。
當娜塔莉·波特曼講述自己的脆弱時,觀眾對她的經歷感同身受,她的演講也就成功了。
推薦閱讀:
※SELF專訪 解焱:讓城市成為保護區的堅強後盾
※你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勇敢
※呼濤:足球的魅力來自於數學 | 造就
※TEDxYouth@BRS:策展人的總結和感悟
※TED 傳達了怎樣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