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流:專註即幸福

「對意識的掌控決定了生活的質量。」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福流之父

請看著畫面中的衝浪者,想像他在巨浪之間飛馳時的狀態。他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任何一點雜念都可能讓他失去平衡;他動作舒展,雙腳彷彿和衝浪板長在一起一樣,技能一定是高超到足以應對這樣的極限挑戰。巨浪在他的身後形成一面高牆,此時的時空感還會和平時一樣嗎?也許他已置身於自己的小宇宙中。如果你問他,為什麼要做這件「出生入死」的事呢?他十有八九會告訴你,這實在太爽了!

這個衝浪者在衝浪時所感受到的那種「爽」,便是一種讓積極心理學家潛心鑽研了近半個世紀的極致幸福體驗——福流(flow)

福流是什麼?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創造力,在對藝術家創作過程進行觀察和採訪之後,他發現了一種極致投入的積極心理現象。後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歷時25年,採訪了世界各地來自各行各業的上萬名人士,發現這一心理現象普遍存在。受訪者對於這種幸福體驗的描述語言驚人地相似,都提及了彷彿是在「自然流動」一般,於是Mihaly將這一體驗命名為flow。中文原先譯為「心流」,現由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正名為「福流」

福流是積極心理學當中一個重要的幸福理論,它指的是一種全然沉浸於所做之事的忘我狀態。區別於注重愉快感的享樂論(hedonic)幸福觀,它是一種現實論(eudaimonic)的幸福觀,強調在行動中獲得可持續的、有意義的幸福。在福流狀態下,你心無旁騖,意識高度有序,深度地經驗當下的時光,而沒有對過去或未來的擔憂。而在福流結束之後,你會感到內心充滿喜悅和成就感。這些無疑會提升生活的質量。研究發現,福流不僅本身是一種充滿樂趣和滿足感的體驗,而且它還能帶來身心的健康,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個人發展,以及更多的創造力和意義感。

福流概念並非舶來品,而是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都息息相關,用中國人自己的語言可以將這種體驗的六大特徵凝練地概括為:

  1. 全神貫注 - 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所做之事

  2. 知行合一 - 意識與行動融為一體

  3. 時間飛逝 - 時間感發生扭曲,要麼拉長,要麼縮短

  4. 物我兩忘 - 忘記了自我,也忘記了外界環境的變化

  5. 駕輕就熟 - 一切因熟能生巧而自然發生,盡在掌控之中

  6. 自得其樂 - 陶醉在所做之事中,做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

而要進入福流的狀態,還要滿足三個主要條件:

  1. 挑戰和技能相互平衡,且都出於較高水平

  2. 有明確的、行動上的目標

  3. 有明確的、即時的反饋

其中,挑戰與技能之間的關係是福流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支柱。早期的福流模型提出,唯有在挑戰和技能達到平衡的「通道」上才會有福流體驗,當挑戰過高、技能過低時,會產生焦慮,而當挑戰過低、技能過高時,則會產生厭倦感。兩種情況都使得福流體驗難以維持。

(福流理論模型I)

後來,福流模型得到進一步改善,根據挑戰與技能的高、中、低搭配,將體驗劃分為8種。具體而言,低挑戰、低技能對應的是冷漠,中等挑戰、低技能對應擔心,高挑戰、低技能對應焦慮,高挑戰、中等技能對應警覺,高挑戰、高技能對應福流,中等挑戰、高技能對應控制感,低挑戰、高技能對應放鬆,低挑戰、中等技能對應厭倦。因此,要達到福流狀態,不僅挑戰要與技能匹配,而且兩者還都要處在較高的水準上。

(福流理論模型II)

如何創造更多福流體驗?

研究發現,儘管在藝術類、體育類、競技類、文化類的活動中較易出現深度的福流,但是福流體驗普遍存在於任何活動中,無論是個人活動還是集體活動,無論是體力活動還是腦力活動,無論是強制性活動還是自願參與的活動,都可能產生福流體驗。自主性強(autonomous)、傾向於自得其樂(autotelic)的人會更頻繁地體驗到福流,但是總體而言,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善活動和環境來創造屬於自己的福流,從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

根據福流理論及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創造更多的福流體驗。

首先,利用福流的三個條件。通過走出舒適區域、接觸新鮮事物來迎接挑戰;通過多練習、多求教來提升技能;將大目標化整為零,明確行動上的小目標,並及時跟進進展,獲得正面和負面的反饋;利用福流的規律,把無聊的、沒有動力的事情設計成福流活動。

其次,觀察自己的生活。多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福流體驗,並複製這些活動,重新設計生活的內容。

第三,激發內在動因。多發展自己的興趣,發揮特長,做自得其樂的事情。

參考資料:

Csikszentmihalyi, M. (2014). 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推薦閱讀:

大家都說「思想應該支配行動」,可今天看到一句話「弱者任思緒控制行為,強者讓行為控制思緒」?
怎樣理性看待別人過得比自己好?
如何評價「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句話?
你如何看待積極心理學,和成功學區別在哪?它又是否適合中國?

TAG:积极心理学 | 微课 | 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