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她與他——新海誠其人、其作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作品,首先應該了解作者本人,在《你的名字》席捲全球的背後,會是一個怎樣的新海誠?以往歷次推新片時,新海也曾對自己過去的作品做過大大小小的總結,但此次在接受EYESCREAM的系列專訪時,監督第一次全面回顧了少年時代至今的成長曆程,不僅向讀者分享了對其產生影響人、事、物,還談到了作品的創作動機、製作幕後、經驗教訓等各方面的軼事。
作者:izumi
封面來源:《言葉之庭》
新海誠1973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某鄉間小鎮的一戶雖普通卻也算當地小有名氣的富庶人家,殷實的家境為他將來的愛好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讓他比一般的同齡人在更早的階段接觸到了電腦——這一日後創作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並從此與之結下不解之緣。但上世紀80年代綠屏家用計算機的性能與今時今日的電腦全然不可同日而語,最初的日子裡,新海少年也完全沒有料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利用這樣的設備創造出比肉眼觀察到的現實更加美輪美奐的奇幻世界。
到中學為止,新海家的計算機更新史幾乎就是當時的電腦發展史,每次更新換代,新海的眼界便隨之拓寬一次。至今,他對年少時家中用過的每款機型都記得一清二楚,而父母最後為他買的是MZ-2000。高中時到手一台X1turboZ,雖然只有4096色,但已經足夠新海少年盡情選取色彩了,那些日子,他一有空就埋頭於朝霞和晚霞的CG繪製。然而,儘管新海很早就同電腦打交道,搞編程及CG創作,但他那時卻從未向任何電腦雜誌投過稿,也沒想過通過遊戲玩家這樣的途徑去結交新朋友,甚至沒在同學面前提及自己的這一小眾愛好。用監督自己的話來講,班級、學生會、社團活動這些校園生活會與人正常交集,而電腦和程序則是不與其他人分享的專屬秘密花園。當然,電腦少年也愛玩遊戲,並對某款高性能軟體發生濃厚興趣,而開發該款遊戲的公司是新海大學畢業後供職5年的日本Falcom。
另外,這台電腦在音效卡技術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一時間新海熱衷於樂譜的輸入,從一開始的音樂課本,到後來久石讓譜寫的《魔女宅急便》主題曲。儘管新海對樂曲的感受性很強,聽到鋼琴曲時眼前會自動浮現畫面,但上中學時他對樂器演奏的興趣不大。直接的原因是身邊沒有玩樂隊的同學,印象里似乎連背著樂器路過的高中生也沒有見到過。年少時的新海相比與人交流,更喜歡獨自擺弄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這也許就能很好解釋為何日後他凡事愛一個人單幹的原因。但當上導演後,沒有樂理基礎成了新海的硬傷,每回開會商討配樂事宜時,別人對音樂專業見解和語彙都會讓他感到插不上話與自卑。於是,每次動畫製作結束後新海總想著要報班系統學習,卻一再不了了之。
那時電視上正在放映《不思議的海之娜迪亞》(又譯:《藍寶石之謎》),監督十分喜愛該片的OP,開場第1卡鏡頭追著海鷗一路向上滑翔,緊接著出現太陽的畫面,手繪的日輪光暈瞬間閃亮,那一瞬間讓高中生新海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之後又在VHS上反覆觀看了好多遍,從那時起,他便萌生出想要製作影像作品的強烈衝動。
不過,電腦少年也曾疏遠過電腦。因為加入弓道部,新海一度迷上了射箭(作品中男主參加的社團),緊接著是高三備考,落榜後的愧疚心理使得他在之後一年的浪人復讀期間幾乎沒怎麼碰過電腦。
還必須一提的是,新海的母親是位愛書之人,受其影響,新海在高中階段便讀過暢銷書籍《挪威的森林》。監督從不避諱村上春樹對其的影響力,但彼時的他只不過是一個把大作當成兩性教育啟蒙書,讀得臉紅心跳的懵懂少年。上大學以後新海重讀該作,一下子被書中世界所征服,這對其今後的創作構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學時代,新海用電腦做過些小打小鬧的東西,但普通家用機在使用上讓他感到諸多限制與不便。直到1995年進入Falcom,用上了Macintosh,他才頭一回接觸到Mac及Photoshop等應用,真正開啟了通向異次元的大門。入社第3年,新海結識了一名程序員後輩,拜託他編寫了一個能製作1~2分鐘長度,包含音源、圖像控制功能的類似「OP編輯器」的應用軟體,用的不順手的地方還可以及時讓後輩幫忙改良,新海用它做了一堆自己想做的OP,玩得不亦樂乎。加之當時電腦遊戲的OP雖然與本篇故事有所關聯,但允許製作者有相當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這讓新海得以施展出力所能及的全部招數,放手進行各種摸索。這些實驗性創作為新海此後的影視作品提供了技術方面的強有力支撐。
這一時期新海的代表作是《永遠的伊蘇2》的OP,他為終於能給自己最喜歡的遊戲歌曲配上畫面而滿心雀躍。然而,僅憑這些,還是無法完全承載年輕動畫師內心所想。恰逢此時,新海進入了他人生第一個最煎熬最迷茫的階段(25~27歲),面臨這道每位創作者在生命中都需要跨越的坎,他對周遭的人和事生出一股莫名的煩躁與厭倦。其實,硬要歸結,也無非是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等瑣事,但當這種壓抑、煩亂達到某個極值時,新海決定藉助影像作品的製作來發泄、排遣。
於是便開始了《她與她的貓》的嘗試。《她》的主人公為20歲中後期的女性,雖然沒有明確標註年齡,但新海下意識地選擇了與自己相仿的年紀(27歲)。劇中女主人公自始至終沒有以正面示人,曾有人猜測那是為了讓觀者更容易代入角色的考量,對此,新海給出的解釋是,絕非有意為之,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擅長面部表情的繪畫,但更多的是覺得沒有直接畫出來的必要。
相比人物,劇中的高架橋、電線杆、電線等一系列日常風景的刻畫細緻入微。當年新海租住在埼京線高架沿線的一個名叫武藏浦和的地方(《秒速》中也曾出現),因而想將自己生活的區域作為故事的舞台。此類托物寄情的手法本不是新海的獨創,上世紀90末,隨著傻瓜機的普及,快照式的表現手法曾經興盛一時,隨手翻開的雜誌里,類似的無機物攝影作品比比皆是。新海所仰慕的岩井俊二監督的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里,兩毛線沿線的景物、空中飄過的工廠的白煙、鐵塔的剪影等;此外,庵野秀明執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里更是隨處可見不勝枚舉。但最重要的動機是,新海想要繞開自己既感興趣也不拿手的人物部分,將筆墨集中在最想描繪的風景上。
回過頭來分析,新海認為《她》的氛圍體現了當時大眾的心態。那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和平年代,沒有重大恐怖事件,亦沒有嚴重的自然災害,儘管泡沫崩潰造成經濟不景氣,但日本依舊是發達國家。祥和的景象猶如沐浴春光,民眾置身其間昏昏欲睡。那一時期的年輕人普遍迷失了方向,想要找尋生活的意義。同時期漫畫家安野夢洋子的代表作《HAPPY MANIA戀愛暴走族》中的重田加代子就是通過不斷與各類男性交往來探尋幸福的真諦。新海說自己同樣是借《她》里的景物來寄託當時茫然的心境。
由於《她》的創作沒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束縛,甚至無需考慮觀眾的存在,所以,新海將當時的心情無拘無束地表達了出來。以新海今時今日的眼光,這部最早公開發表的處女作,無論畫面效果、音響處理都稚嫩粗糙,編劇手法也不高明……似乎只能作為某種教訓總結。然而,正是片中傳達出的毫無掩飾的焦慮、孤獨,使各方面完成度都不高的《她》至今仍被一部分粉絲推為最喜歡的新海誠的作品,這點讓監督既開心又困惑。
《她》此後被改編成漫畫、TV動畫。新海評價漫畫直接抒發了原作想要傳達的意境,並且還帶給了他意外驚喜,因此,雖然他與漫畫家未曾謀面,卻直覺對方是自己的同齡人。至於,TV版,新海覺得畫質、配樂、配音都極具專業水準,屬於成功改編,但情節與原作有較大出入,是另一個不同的《她》。
《她》劇小試牛刀之後,新海迫切地想要挑戰下一個更大的「個人偉業」。經過權衡,辭去了遊戲公司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星之聲》的創作。製作《她》時,新海處於低谷期,並沒有留下表述心情的文字記載。到了醞釀《星之聲》時,監督的心態有所調整,多年後,偶然翻到了相關的日記,上面居然寫著,靈感來自於當時交往的女友沒有回自己的電子郵件!新海分析這可能與當年大多數習慣了寫信或打電話日本人還未適應郵件往來有關,包括回郵件的格式、回信的時機都沒有相應的標準……
手機email功能的一大優勢是可以及時記下當前一刻的所思所想,而新海覺得動畫作品中的角色適合引領此類潮流,基於上述考慮,便有了《星之聲》的雛形。登場人物也由一個人增加到了兩人。新海想特別澄清一點,雖然以往接受採訪時,曾不止一次提到彷徨無助時美景對自身的治癒與救贖,但那時卻並非出於此種目的,劇中出現的場景,更多是對遊戲公司所學的一種總結,說白了,就是想證明一下以自己目前的實力可以做出何種水平的圖像來。
《星之聲》之所以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於這部約25分鐘時長的動畫,除音樂外幾乎全由新海一人獨立完成。但在他看來,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能夠做出這種程度或更出色作品的動畫師大有人在,很多人完成後只不過沒有發表罷了。而之所以會拘泥於獨自製作,監督解釋為自己的一時頭腦發熱,並將之比作多數男孩在青春期時易發的熱病。當然,條件不允許也客觀原因之一,但主要是他急切地想要試一下身手。新海回憶起每天晚上12點左右下班趕末班電車的情形,深夜1點附近從武藏浦和出站,到家還需騎上10分鐘左右自行車,那10分鐘里他一直都在心中對自己說:「這樣下去可不行,一定要做點什麼出來」。
另外,關於《星之聲》男女主人公的設定,也不是監督十幾歲時留有什麼缺憾想要回到過去。相反,新海度過了十分現充少年時代。家庭和睦、衣食無憂,該交的朋友、該有的單相思、該談的戀愛一樣也沒落下。甚至據他本人講,製作該劇時,自己早已將少年時期的感覺遺忘得差不多了。
新海誠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通常聰慧靈秀、性格開朗卻同時包含著青春期少女特有的憂鬱,監督坦言這既是他對這一時期少女的普遍印象,也是單純的個人偏好。為此他拿岩井監督打比方,說他的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不是處女就是娼婦。但新海也承認自己早期作品裡角色的個性並不突出,具有很大的可替換性。不僅如此,男主的名字挺路人,女主的名字也起得容易混淆,什麼サユリ、アカリ、ユカリ。新海戲稱可能自己就好這口,有那麼點村上春樹的調調,還有就是平凡的名字更能讓觀眾產生類似讀私小說時的代入感。
新海作品裡另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比「男主人公年長的二十歲後半段的女性形象」會反覆出現。新海對此的解釋是,他的心理年齡好像始終停留在15或20歲前後,因此二十歲後半段的女性一直給他一種大姐姐的感覺。他還記得Falcom公司里有好幾個比他年長的女性前輩,其中一個因為回家跟他同路,曾在電車上問起他為何選擇現在的工作,當時新海一副答不上來的樣子,於是那位前輩說起自己擇業(遊戲腳本的寫作)的理由:因為她的心中住著一個13歲的自己,那是她人生中最為敏銳多感的年齡,她在那個年紀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因此想以13歲左右孩子們為主角寫作腳本。新海聽後覺得這應該也是自己的創作動機。《她與她的貓》中的女主角的原型說不定就是那位前輩,但肯定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監督自身所思所想的投影。
《星之聲》發表後引發了出人意料的反響,各種榮譽接踵而至,正所謂「幸福來得太突然」。年輕的新海也沒有免俗地開始了自我膨脹,他準備做一部時間更長、質量更高、更受歡迎的作品。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事實上,《雲之彼端》最初試播版的製作進行得相當順利。田澤潮、新海2人,一個畫人、一個畫背景,再加上天門的配樂,吉岡秀隆與荻原聖人兩位的配音,僅用了2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將1分鐘左右的片子趕製了出來。按說照這麼個節奏,整部動畫完全有理由順利搞定,監督本人也是躊躇滿志。
然而,一旦進入到長篇製作階段,新海突然發現自己竟然啥也寫不出來!此刻他才算領教了商業作品創作的艱辛。首先,《雲之彼端》增加到了3人,看上去不過就比之前多了1人,但新海並沒有製作2人以上故事的經驗。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3人中的1人在說話時,另2個人該如何處置?在遊戲公司學會的數碼製作在技術層面可以應對,但在關鍵的編劇環節他卻束手無策。此時,新海開始覺得《星之聲》的成功也許只是『新手賭運佳』,過早到來的榮譽讓自己產生了無所不能的錯覺,本想迎接新的挑戰,結果卻發現自己無法勝任,無情的事實讓新海墜入了痛苦的深淵。而且新海此前已經對CoMix Wave Films的川口誇下海口,這下可真是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
進入商業運作的程序,製作組會定期舉行碰頭會,可是監督這邊遲遲理不出個頭緒。一天,屋外颱風暴雨,川口趕到當時為製作動畫臨時租住的高級公寓來詢問進展情況,兩人坐在底樓大堂里交談,突然新海冒出一句:「要是這場大雨就這樣把Cinema Rise(位於澀谷的電影院,04年11月《雲之彼端》在此首映)給沖跑了該多好」。活像沒有好好複習的學生考前希望學校遭雷劈的幻想。
當時,進度一拖再拖,讓新海每日如坐針氈,CWF的川口頂著巨大的壓力,一次又一次低聲下氣地拜託Cinema Rise的總經理賴先生將上映日期往後推。那段時間監督絞盡腦汁咬牙寫劇本,但畢竟不可能無限期地卡在這件事上,於是他想到分鏡、劇本同步推進,可分鏡也需要從零畫起,很多時候,整整一天居然畫不出1張像樣的分鏡……之後就是沒日沒夜的拚命畫,那段太過艱辛的時光的細節被新海的大腦選擇性刪除了,但總算是撐到了並不完美的0號試映。
回想起來這簡直是在完成一件無法達成的使命,可以說沒有川口、伊藤、CWF的鼎力支持就不會有《雲之彼端》殺青公映的那一天。在此期間,新海曾數次想到放棄,某個階段,監督心中已經做好即便作品完成也無法上映的最壞打算。如果事情真的落到那步田地,新海覺得自己肯定會吸取『這世界上的確有他無法逾越的障礙』這樣的教訓。他會改變對世界的看法,行事會更為謹慎,也可能會轉變創作風格,亦或許會因此誕生出比如今更好的作品……但所有假設中最大的可能是,自己會從此失去擔任動畫導演的勇氣。
總算撐到了正式上映的那一刻,新海如釋重負,此時無論輿論如何褒貶,他的心中只剩下謝天謝地的感激。上映後的各界的反應與《星之聲》時的一片讚譽有所不同,輿論發生了針鋒相對的分化。全盤否定的論調讓他嘗到了挫敗感,但多少也能理解那些人的想法。回首當年,新海承認在做《雲之彼端》的時候自己火候尚淺,如果放到今天,肯定不會是原先的樣子,但這部作品的確讓他學到了很多東西。
儘管此次的嘗試經歷了諸多不順,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雲之彼端》讓新海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有了身為監督的自覺,並讓他在作品之外收穫了他導演生涯中最值得信賴的工作夥伴,從此結成了新海團隊。除CWF外、還包括田澤潮(人設)、丹治匠(美術監督)、馬島亮子(美術監督輔佐)、三木陽子(數碼繪畫)等人。做片雖然艱苦,但一群人在一起「合宿」,感覺就像回到了學生時代的學園祭。他們租住的西新宿一帶,不像如今高級公寓鱗次櫛比,當年有很多地方是閑置的空地,有很多野貓在那裡出沒,新海收養了一隻小貓仔,並給她起了女主的名字サユリ。小傢伙的到來讓製作現場充滿了歡樂,工作室還特地為她制定了熱牛奶和鏟屎的排班表。新海至今記得,平日里打扮時尚的馬島,在連日作業的那段日子裡,妝也不畫,成天只穿夾克,實在累得不行了就靠在沙發上打個盹,而小貓會趁她睡著時便趴到她肚子上睡覺,那一幕成了工作室的一道風景。那時大伙兒還那麼年輕,讓監督不由唏噓時光的流逝。
具體製作上,新海很享受與製作班底同甘共苦,但話說回來,監督這一行當本身是一項與孤獨為伍的職業。新海不僅要完成美術作畫,還必須時刻在腦海中為故事的高潮作各種設想與取捨,而這些作業只能由其獨自承擔。每逢這樣的時刻,新海會被深深的孤獨感所包圍,雖然他並不確定自己能在導演之路上走多遠,但在他心中越來越有一種覺悟:監督是份「孤家寡人」的差事。
還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作品的完成度有時並不直接與受眾的觀感直接掛鉤(至今仍舊有人對新海說還是最喜歡年少時看的《雲之彼端》),非但如此,還往往同製作初衷背道而馳。新海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以取悅觀眾為前提,總想讓新老粉絲都能開懷,但播出後的反饋經常事與願違,這是似乎是個永遠無法控制的一個變數,每每讓他在大受打擊之餘感到無可奈何。
《雲之彼端》遺留的缺憾與不足像是播下的一顆種子,等待著有一天萌出新芽,新海曾不止一次說過,某種程度上《你的名字》是《雲之彼端》的另一個重拍版本,監督將《雲之彼端》里沒能實現的那一部分,通過《你的名字》重新演繹了一遍。
接下來的《秒速5厘米》其電影、小說版自誕生之日起,吸粉勢頭從未停止,是新海系列作品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部,也是真正意義上新海的代表作。不但一掃前作引起的質疑,還讓新海誠的名聲遠播海外。該作不僅受到二、三十歲觀眾的追捧,同時深受眾多十幾歲少年的喜愛,這點其實有些出乎新海的意料。《雲之彼端》的觀眾以二、三十歲者居多,因而當初策劃《秒速》時監督並沒將初中高中生列為主要受眾,並且《秒速》中融入了許多較為自我的想法,沒想到這些年來得到如此之多的青睞。
新海和神木隆之介在為新片做宣傳接受採訪時,神木說當年還在念中學的自己看了《秒速》後深受感動,還說覺得貴樹很有型。神木對男主的評價讓新海很是意外,他所描繪的貴樹遊離在現實與回憶的邊緣,新海主觀上並沒打算給男主附加任何英雄類的標籤,沒想到會被中學生理解為有型。但轉念一想,自己在學生時代讀《相聚一刻》時,對五代裕作也曾抱有相似的感覺,而他對村上春樹作品的推崇則更為典型。中學生神木對《秒速》里駐足凝望昔日初戀的遠野貴樹的嚮往,與新海當年將《挪威的森林》里對人若即若離的渡邊看作英雄的心境如出一轍,讓監督在欣喜之餘感嘆『輪迴』的不可思議。
成年人所遭遇的挫折與無奈有時會讓孩子產生某種莫名的神往。廢柴、四處碰壁,卻仍能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正是這股認真勁成為了『不得志』主人公的魅力源泉。這確實是新海著重想要刻畫的部分,就算不讓人感到有型,但至少是對人的一種激勵。《秒速》中,花苗求而不得,但衝浪時的她渾身上下都在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喜歡她的觀眾也大有人在。當然也有人並不買賬,新海認為這是電影作品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他需要磨練表達方式的所在。
新海的每部動畫推出後,會由監督本人再將其小說化,他將之看作一種義務。據說有一部分前作的粉絲在看了《秒速》後受到了打擊,這讓新海反省很多地方應該再交代得細緻周到些,這成為了《秒速》小說的創作初衷,但監督深感自己文筆太過幼稚拙劣,至少目前沒有勇氣重讀。還有一點新海想澄清,《秒速》並非他本人的自傳,片中情節主要取材於作者身邊的人和事。
新海分析《秒速》之所以會長時間成為某些人心中的最佳作品,說明觀者充分感受到了製作者當時的用心與全力以赴的熱情。《秒速》在海外的觀眾間也獲得空前熱烈的反響,是新海贏得全世界矚目的最早的作品(都說喜歡村上春樹作品的國家都對《秒速》讚譽有加,比如俄羅斯),監督希望這部作品能在更長時間、更廣範圍內得以傳播。監督說聽到有觀眾對自己說《秒速》是他心目中最好的作品會很自然感到很開心,有些來自社會制度迥然不同的國度的讚揚更讓他很是自豪,不過,對新海來說《秒速》仍有不足,是不成熟的作品,但無疑是當年自己的最佳水平。
《秒速》在將新海推向了高處,他沒有想到等待他的是過山車式的俯衝……
新海說自己做人太實,一心想著讓所有觀眾都滿意。應該說監督在做該劇之前的作品時還是較為自我的,總會有意無意地加入抒情的段落,做《秒速》時更多的是考慮作品帶給人的激勵作用,而將娛樂性放到了較為次要的位置,而真正貫徹「取悅觀眾」這一理念的是《追逐繁星的孩子》。這部片子里,新海頭一回真正花心思去構築迎合全年齡層次的腳本,孩子們自然會喜歡明日菜,女性觀眾會關注瞬和真,而監督的同齡人則會對森崎感興趣……
在製作過程中,新海至始至終卯足了勁,但也許真是應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開」,有時候付出與收穫就是那樣不成正比。這一次,監督算是深刻領教了「製作人意識」的重要性。雖然買票去影院觀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觀眾不在少數,但新海的身心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健康狀況一向良好的他少有的發起了高熱,且一連2周卧床不起。據他講,那段日子裡他躺在床上連續不斷地做噩夢,打那以後新海行事起來變得愈發謹慎。
一部成功的商業作品絕對不是監督憑感覺一廂情願對觀眾說教,哪怕再好的立意、主旨,如果不懂得在哪個關鍵點上以何種方式將信息傳達給觀眾,頂多也只是自嗨。《追逐繁星的孩子》作為一個反面例證,時刻提醒新海商業片的導演不僅需要關注作畫的質量,推敲劇本的構成,更需要站在製作人的角度看問題,必須時刻將作品的表現形式同粉絲的期望及市場的需求掛鉤,必須在更廣的維度上分析情況,新海將之稱為尋求三者的「契合點」。
好在也不都是壞消息,CWF的工作人員指出《追逐繁星的孩子》大大提高了新海作品在女性觀眾中的支持率,原因很可能是片中瞬和真的設定明顯有別於新海以往男主的設定,其影響波及到了之後作品中的孝雄和瀧。對此新海並不否認,但他還是較為冷靜的指出,這多半是整個動畫片客源市場欣賞口味變化的大趨勢所致,而絕非獨此一家。
新海表示,《追逐繁星的孩子》至今仍是他個人十分心儀的作品,這部電影教會了他許多東西,為他指明了可為與不可為的界線,讓他明確了作為商業動畫導演的自覺以及今後的奮鬥方向,完成了由熱血激情向內斂世故的蛻變,卻也真切感受到自己在與青春歲月揮別。
如果說《你的名字》屬於強勢逆襲的話,那《言葉之庭》是新海頓悟後的小心試探。這是一部監督即便在當下也願意重溫的片子,唯一的缺憾是較短的篇幅沒能充分展現出角色縱深的層次感,如果放到今天來做可能會加長到60分鐘左右。這跟企劃階段對作品的定位有關,監督打算做一部可以讓大家用便攜設備(比如iPad),隨意觀看的短片。《言葉之庭》的製作始於2012年,放眼今日,隨著移動終端的種類、媒介渠道的增加,當初的考量單純受到了隨身設備的時代局限。
這裡需要特別提一下《言葉之庭》的發片聲勢。2013年5月31日影片全國公映首日,不僅在台灣、香港地區同步上映,中國大陸地區的樂視網也同時公開,並於同日在日本各大影院發售iTunes Store的軟體。
新海總結這些年的製作經驗,發覺每次前作產生的問題都會在下一部作品裡得到解決,等到《言葉》的時候總算將大的課題基本攻克完畢。 此時,無論實際作畫、現場指揮、策劃宣傳等方面新海都已駕輕就熟,對於當下一刻最適合的選題以及人員配備所能達成的作品完成度都能大致瞭然於胸。新海認為這些都是從《追逐繁星的孩子》汲取教訓後成長的產物。
過去新海不擅長在片中直接表述自己的觀點,但在進入不惑之年的這部《言葉》里,監督偶爾會借角色之口說上一兩句「每個人多少都有些不正常」(正片中雪野的台詞),「任何人都無權教訓別人」(小說版孝雄母親的話)之類的話。但新海說,也僅限於此而已,因為他本人對說教極其反感,類似動畫、電影應該是啥啥啥的樣子,電影音樂就得這麼這麼來,做人要怎樣,青少年必須如何如何等。監督突然意識到也許正是潛意識裡對這些說辭揮之不去的不耐煩促成了他創作的原動力也說不定。
然而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點上,監督也犯過嚴重的錯誤。新海說起當年在Falcom時的往事,當時他直屬於社長領導的團隊,被委以品質監督一類的工作,正好有個遊戲在做重製 ,新海試玩之後對重置的方向性感到不妥,就在報告中措辭強硬地表達了個人的不滿情緒,這一舉動令開發團隊的同事十分惱火。雖然新海並不認為所提觀點全部有錯,但事後他為自己居高臨下對人指手畫腳的態度感到羞愧萬分,並引以為戒(推測這也是新海離職的一大誘因)。經過那件事,監督很注意提意見的方式方法。
前文提到過村上春樹對新海的影響滲透到其作品的方方面面,但唯獨對性愛的詮釋手法不盡相同。新海說,之所以不願意採用直白的表達方式,源自他內心對於隱私「分享」的抗拒(稍微了解動畫製作過程的人都不免會產生臨場感),那種被他人透過熒幕窺探自身私密體驗的恐懼至今成為監督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因而在《言葉》一片中,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孝雄握住雪野裸足量尺寸的邊緣行為。與其顧慮重重地弄些敷衍的鏡頭,新海更擅長捕捉這類含蓄中的極致性感。
新海還提到了小說寫作對其劇本創作的帶動作用,在考慮《言葉》每一章情節展開與收尾的過程中,新海閱讀了許多小說,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其中包括製鞋行業的專業書籍,這些對他的寫作思路和技巧都是絕好的訓練。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因為寫出了《言葉》的小說版,他才能夠自如駕馭《你的名字》的腳本,如今監督感覺自己比從前更能隨心所欲地操縱故事的起承轉結,對配角的描寫也更加遊刃有餘了。
還值得一提的是,新海對和歌的愛好可以追溯到在遊戲公司打工那會兒,當時入手的一本《萬葉集》現代日語譯本對他日後的創作活動有著莫大的啟發,該書一半為寫真集(上文提過的當年流行的快照作品),另一半是口語體的萬葉詩集。書中那一張張照片後來成為《她與她的貓》的創作動機。《言葉》中雪野口中念到的雷神短歌也引自《萬葉集》,觀眾可以在雪野的書架上找到它。在構思《你的名字》時,同樣是隨手翻閱時看到的一篇,激發了監督的創作靈感。
相較當下量產、爆炸、快餐式的文化消費,這部偉大而神奇的作品,千百年來被無數人反覆吟誦,穿越千古仍能給後人以精神給養,新海不敢希冀自己的作品能像《萬葉集》承載包容如此厚重的情思與內涵,但他堅信只要人們對心靈交互的渴求之心尚存,他就會用鏡頭語言將自己的感悟繼續講述下去,並時刻期待來自觀者的迴音。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原文地址:Anitama-講道理的動漫媒體
官方網站:Anitama-講道理的動漫媒體
官方微博:@AnimeTamashii
微信公眾號:Anitama0815
合作郵箱:bd@anitama.cn
推薦閱讀:
※新番 | 花樣百出盡收眼底——七月新番首話評(一)
※2016年動畫佳作盤點——七月新番上篇
※【2017年1月新番前瞻】《你的房間》
※《刀劍神域》專題,情懷滿滿,記憶回溯到艾恩葛朗特的黃昏
※媚宅論戰地圖炮(?):醒醒吧阿宅,都後工業化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