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互方面,歐美普通用戶的「學習能力」到底是怎樣的?
有關為什麼國內應用往往慣於在 Android App 上照搬 iOS 的設計的問題里,較為常見的一個論點是國內的「普通用戶」大多學習能力較差,難以理解Android Design中的滑動、側滑等較複雜的操作。而在國外,Twitter等同樣是面向普通用戶的App卻使用了Android Design。題主沒有出過國,誠心請教各位,國外的普通用戶在交互方面的學習能力是否遠高於國內用戶?
首先,在問題所涉及的場景,我認為不太存在「學習能力」這樣的說法。畢竟不是開宇宙飛船,產品設計,例如設計一個App,還遠遠不到用「學習能力」這個詞。
我覺得可以把這裡的學習能力拆分為兩個維度:學習成本、學習意願。
學習成本在產品設計中,一般不是好事。一個面向用戶的產品,好的設計是應該盡量避免學習成本的。這個論點已經在很多產品設計成功案例中得到驗證。例如蘋果、Google很多產品中出現的有意義的動效設計,就是為了給用戶線索,讓用戶能懂能使用,這就是降低學習成本的一個方法。
就算是為飛行員設計宇宙飛船操作界面(不好意思剛看完星際穿越……),那個界面無論多麼複雜,我相信設計者也是要遵循學習成本越低越好這個邏輯。
學習意願是另外一個維度。用戶為什麼要學習?因為他們想使用,所以他們費心思去了解去學習去掌握這些操作。學習意願來自很多因素:例如外在因素,用戶要給家人買一張去北京的機票,剛好這個航空公司的訂票網站非常複雜,用戶只有默默地點擊各個區域來學習嘗試成功購買機票;例如內在因素,大部分社交產品,用戶為了各種目的(認識新朋友、和老朋友保持聯繫、和家人分享等),去學習使用這些社交產品、學習並領會在這些社交產品中應該採取的使用策略。
所以設計一個產品,認真考慮學習成本和學習意願,是一個有價值的過程。
討論完學習能力,現在回到問題,也許提問者可能想問的是:
歐美用戶是不是對新的交互方式更容易理解?我認為不是的。
當然,我不是用戶研究專家,我是一個交互設計師,在工作環境中做過用戶研究的工作。所以,這裡我是主觀地經驗論且不太靠譜地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歐美用戶並沒有對新的交互方式更容易理解。
我的回答基於一些我的用戶研究經驗。
面對面用戶測試,或者在觀察室直接觀察用戶測試的經驗:
- 在美國密歇根州針對大農村的普通用戶、學校教師、學生、學校機構員工進行內部信息系統網站的用戶測試。
- 在美國華盛頓針對政府工作人員進行文檔管理流程的用戶測試。
- 在美國紐約針對一線城市的畢業生、白領、商務人士、公司員工進行手機操作系統、移動App的用戶測試。
- 在美國西雅圖針對西海岸大眾用戶進行移動聊天軟體、移動地圖的用戶測試。
- 在美國矽谷針對矽谷用戶群體進行移動搜索的用戶測試。
- 在美國洛杉磯針對洛杉磯大區域用戶群體進行移動本地商業軟體、移動搜索、移動團購等移動產品的用戶測試。
- 在深圳針對騰訊的用戶群體進行網頁產品、遊戲平台產品的用戶測試。
- 在德國達姆針對當地年輕、中年、老年用戶進行家庭電視視頻產品的用戶測試。
我的其他大部分用戶研究經驗是遠程的,通過一線的用戶反饋、一線業務方反饋來搜集,這些產品面向的用戶群體來自的國家有:
中國,德國,美國,英國,法國,馬來西亞,泰國,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菲律賓,哥倫比亞,奈及利亞,埃及,希臘,西班牙,肯亞,阿聯酋,越南,塞爾維亞,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緬甸等。
因為經歷過一些國家地區的用戶測試和用戶研究,我想對「歐美用戶是不是對新的交互方式更容易理解?」這個問題寫一些經驗類的主觀看法,盡量不放辯證進去,只提供表象,供大家閱讀參考。:)
如果看歐美用戶對新的交互方式的理解能力,我認為平均是偏低。或者說大部分國家地區用戶,面對新的交互方式,理解效率都是偏低的。
在我做過的用戶測試中,矽谷的用戶對新交互形式的接受是有最好效果的,因為這幫人在矽谷啊,就算自己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工作,家人也在,所以他們樂於接受新的事物。例如Square剛出來的時候,很多矽谷的小店立馬開始使用,用iPad讓顧客用Square支付。
但是請注意,這僅僅是學習意願。他們上手不一定快。面對新的交互方式,他們也很容易迷失。
然後說到大城市,例如洛杉磯(紐約用戶測試結果與洛杉磯形態一致)。在這裡我做用戶測試的經驗較多,因為洛杉磯的用戶群體更廣泛更豐富,所以我們能測試到更廣的用戶群體:家庭主婦、普通職員、居家老人、學生、年輕人等。群體一廣泛,對產品新的特性或者新的交互方式的理解效率大幅下降。有時我自己設計並反覆確認很容易理解的產品,在洛杉磯的用戶測試中得到很多「不能理解」、「找不到」的反饋,這對我們當時產品設計的幫助非常大。
西雅圖、安娜堡,地方越小,平均對新特性、新交互方式的理解力越低。
在歐洲用戶群體中,我只有在德國是自己參加過用戶測試的,所以這裡只談對德國用戶測試的認知。德國用戶很嚴謹,我個人覺得他們邏輯思維稍微強一些,雖然對新的交互方式理解能力一樣差,但是他們能在快速的問與答之後大概知道怎麼使用產品。
這就是有趣的地方,美國用戶如果碰到不能理解的特性或者交互方式,他們很容易就放棄了。這叫隨性么…… 哈哈哈哈。
最後說到中國用戶,就是咱們,哈哈哈哈。我參與測試的騰訊產品用戶群體還是偏年輕一些,所以這裡只談年輕人。我個人覺得中國的年輕用戶群體對新的交互方式的理解能力、學習意願、學習成本壓力承受度,都不低於歐美年輕用戶,甚至可以說中國年輕用戶在「琢磨嘗試」這個方面更執著。
當然,我有一些自己試圖的解釋和論證,但是如前面所說,我這裡只談表象回答問題,不去論證。因為這個論證太大也太見仁見智了,所以這裡不展開。:)
最後附加一個個人的見解,提問者所說的,Android搬iOS的設計,是照顧國內普通用戶的「學習能力差」這個特性,我不認同。可能的解釋是個人用戶習慣、業績壓力、自然順從業界統一形式、群體使用習慣等等很多,但是不是「學習能力差」。
因為我最開始已經說了,移動App這樣的產品設計,還遠遠談不上「學習能力」。
請記得,我們設計的產品,特別是面向大眾的產品,90%以上是「小白」用戶,他們不是不聰明,也不是學習能力差,他們是不屑於、且有太多選擇。所以我們應該設計給他們的,是最簡單、最適合的產品。
------- 更新 -------
除去正式的用戶測試、用戶訪談,其實做個人用戶研究、用戶訪談很簡單。我第一次去歐洲出差,對德國本地用戶完全不了解,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為德國用戶做好設計,我給自己訂了一個每周與10個陌生人聊天的計劃。
計劃完成的很順利,對我在德國設計輸出、設計談判、設計交付等工作有非常關鍵的幫助。
開討論會的時候可以和德國同事聊天,以了解用戶。
在和德國客戶的宴會中,也可以和客戶聊天,以了解用戶。
今年世界盃,我在德國做設計,德國還得到了世界盃冠軍。我還和德國當地陌生小夥伴們踢了球,踢球的時候也可以了解用戶。甚至是在法蘭克福歡樂的遊行中,也可以認識新朋友,了解用戶。好喜歡這些歡樂的匈牙利兄弟。謝謝閱讀!thanks,yoyo
- 沒有「普通用戶」這個定義,不同的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會有不同的行為和習慣。先定義出app的主要用戶群體才能開始討論用戶的「學習能力」。歐美也不能一概而論,歐洲和美國的差別還是很大的。
- ios和android的設計現在差異性已經非常小了,ios比android要容易使用這個命題似乎不成立。
- 題中的滑動和側滑屬於invisible interaction, 本來就是給power user使用的,理論上即使不懂這些invisible interaction,用戶也應該能完成核心的交互。
- 至於普遍「學習能力」, 要看整體的環境。以美國為例,與其說他們「學習能力」強,能理解複雜的交互,倒不如說他們用過的app多,見過的交互多,舉一反三很快就能理解新的交互。
你要考慮的是最蠢、最懶、最小氣的用戶會怎麼做,而不是「普通用戶」會怎麼做。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這樣的用戶都不少。
這個問題前提說得不好1.android 應用的設計理念和IOS有很大的區別。例如說TabHost的話IOS都往下面放,但android 是不會的,考慮的是android 機硬體方面下面已經有一個一個菜單欄了。2.@8HPencil 就如同這位說的一樣,絕大部分app是要容易操作的,即使是專業軟體也要求對用戶友好啊
3.關於照搬IOS設計…偷懶就偷懶啦,誰說android不能設計得簡單的
這文章怎麼和優設的一樣?漲姿勢!歐美用戶的交互學習能力到底是怎樣的?貌似知乎的早一天
說這話的主要是騰訊的人吧?互聯網還有比騰訊用戶更低齡的么?他們說的你也信…
其實不只是針對騰訊,無論誰說出這種話,都只能證明這個人所在的公司服務對象大多低齡。不會,歐美一樣有很多SB,如果你的產品很難上手,一般碰到就會放棄的很果斷,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人還在用功能機,地鐵很多人在看實體書和報紙。
推薦閱讀:
※哪些因素阻礙國內 BAT 的移動應用採用 Material Design?
※如何評價 React 實現的前端 UI 庫 material-ui?
※如何看待MIUI8標題欄DEMO視頻?
※做一個 Material Design 風格的 PPT 有哪些基本要素?
TAG:交互設計 | 用戶界面設計 | AppleHumanInterfaceGroup | Material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