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什麼沒有全市範圍的公共自行車服務?
01-27
兩三年前曾和某(chang)個(ning)區的領導請教過這個問題。
當時我認為,這個區在上海是屬於有條件開展類似的公共服務,並且歷史上該區也一直是某些運動、活動的倡議者和先行者。大家懂我的意思。但是當時的反饋,是明確不可行。
原因有很多,冠冕堂皇。比如,公共設施用地沒有。要貫徹公共自行車服務,首先要有地建設基礎設施,就是說得有個地方放那些自行車。但是在政府那裡,這種用地是免談的,因為汽車都沒地方停,公用自行車就別談了。再比如,經費問題。要開展服務,就得有錢。買自行車,維護保養,報廢置換都要錢。而且還要花大錢,弄一套出租借取歸還的系統。錢不是沒有,但顯然某些方面,覺得還有很多比這更需要花錢的地方。公積金基金啊,養老金啊,醫療保險啊等等等等。還有,就是人員安置問題。養自行車,修自行車,都要人來做。別說整個上海,就是這麼小的一個區級政府,要變出很多很多具有自行車相關知識的人來,還要解決安置、編製、養老保險、工資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太麻煩。
當然,上述都是扯談的。都是能堂而皇之擺在檯面上講的。不太好明講的,就是上海的交通體系戰略。就是優先發展地面交通,優先發展私家車。優先發展滬牌私家車。在市區範圍內,優先讓私家車通行。這是潛規則,因為人家牌照是花了大錢的。上海的公交車等一趟四十分鐘到一小時。在杭州,可是三分鐘來一輛。什麼公共自行車,還是省省吧。不過,上海也是有公共自行車服務的。但更多的,可能也是一種形象工程吧。
無利可圖
上海有自行車道就不錯了。
摩拜單車
這個真的是一個很有前途的行業。現在只有一個摩拜。解決城市交通的最後一公里。
使用次數頻繁,每次一元(半小時)。押金300。這樣使用的人越多,押金所在的資金池就越來越大。而且押金退還是隔兩到三天,經常使用的人應該不會頻繁退沖押金的。如果按每天地鐵客流量的5%~10%算,就是50W~100W次,押金就是1.5億~3億,然後每天收入50W~100W。當然這個數據很粗略。其他的公交車啊什麼的還沒考慮,還有其他出門短途一公里。如果這個車再加個菜籃子。。。樓上有知友提到了摩拜,我也在用。這確實是一門好生意。
我估計每輛車的成本也就一千多吧(不懂,淘寶上自行車普遍幾百塊,加上聯網電子鎖,亂猜的)。就算每天每輛車被用4次(上下班早晚高峰來回2x2=4,以找車的難度看,我覺得應該只高不低),產生4塊錢的收入算,一年多就回本了。這種車,用個四五年應該不成問題吧,後面都是賺的。而且,通過每用戶三百塊的押金,資金可以快速回籠,根本不用等一年那麼長。
車是特製的,App也蠻好用的,初期的研發成本估計不少。不過車多了,也就攤薄了。他們似乎沒有熱線電話,客戶支持都是通過App完成的。考慮到報修之類的可以自動化,客服人員應該不多。樓上說退款要幾天,也算是個印證,大概是因為人少處理不過來。再有,就是維修成本了。我用了20來次,遇到過2次車鎖打不開的情況。我猜,他們會有幾輛維修車,麵包車或者小貨車之類的,全市到處跑,來解決這種故障。對,所以摩拜只有浦西外環以內,不能算覆蓋全市。一方面是為了主要投放到人流密度高的區域,提高每天的營業額;另外,大概就是為了控制維修成本了。
市政府沒有提供全市範圍內的公共自行車,可能也是因為類似的邏輯。使用頻率是不是夠高,維護成本怎麼樣。要看這些錢,是用來做自行車好,還是花在別的方面好,比如修路,比如新開公交線路,等等。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港口城市用磚作為建築材料?
※在城市規劃團隊(城市設計為主)裡面做景觀設計是一種什麼體驗?有什麼利弊?
※世界範圍內有哪些成功的綜合交通樞紐案例?
※北京第四使館區真的要建在東壩嗎?東壩的未來規劃是什麼呢?
※大學景觀專業應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概念性創造性思維還是應注重培養學生對一個方案落到實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