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佛教的一個問題?

請教大家一個問題:最近看諜照電視劇《懸崖》,恰巧主人公劇中也背了段金剛經。那麼請問,如果主人公周乙看透日本佔領東北只是現在的因緣際會,世事無常,轉頭即空,又何必要忠於職守最終犧牲報國呢?所以,我的疑惑是佛教給我們一個好的心態,我總結成三個字濃縮就是「無所謂」,一切都是幻相,人生也是幻相,只要抓緊本世為人的機會好好修鍊,最終能達到涅槃就好了。那樣,是不是人人在世上就是對於其它無為的心態?如果這樣,都不如追求社會的進步,哪裡來的如今的科技等發展呢?這一點,對比基督教,它就顯得更積極一些,強調基督徒活出基督的風采,所以在各行各業都表現的很積極進取。


這就是我喊了三年的,反對一切不顧次第的閱讀經典。尤其金剛經和心經。

這兩部經名頭大,但不代表適用於每個人。

就像雞尾酒療法聽著就牛逼,那是不是不管什麼病都應該這麼治?!

佛說的隨緣,兩部分內容。

一,隨緣無掛礙。知道一切是因緣來的。不起攀緣心,不起煩惱心。該幹什麼幹什麼。而不是無所謂。

該吃飯要去吃飯,該睡覺要去睡覺,該掙錢要去掙錢,而不是對該做的事情產生厭倦。

既然都是空的那麼無所謂,同理,我也可以說,既然早晚得死為啥現在還活著?

所以,隨緣不是隨便。

二,遇緣即應。

因緣來了,果報現前了。總要去面對。

但是在面對的過程里,不產生任何一絲煩惱。該做的要面對去做。

周總理說的,上馬殺賊,下馬學佛。

該學佛的時候學佛,該殺賊的時候殺賊。

學佛不貪心,殺賊不嗔心,這就是不痴心。

這就是離開了貪嗔痴。就是解脫。

金剛經是說給見道位的菩薩聽的。

就像童姥密室里的武功不許梅蘭竹菊四劍去修習。

真不是怕你學會了對付我,是怕你練得早死得快!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身邊學佛後變成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1.仇視社會,覺得別人工作都是在造業,就自己碌碌無為最高尚,優越感爆棚。

2.不願努力為社會做積極貢獻,與社會脫節,消極怠工,還覺得自己最有出離心。

3.無視人類文明進步,明明社會整體幸福指數比過去大幅提高了,卻視而不見。

4.反對科技對人們帶來的便利,雖然自己一直受益其中,卻總不忘批判下科技,認為其增長了人的貪嗔痴。

這些都是學了偽佛法的原因,真正的佛法是不礙世間法的。

凈飯王沒有因為已經初果而放棄自己的工作,依然努力治國。給孤獨園長者證初果後,依然在做自己的生意。

當時有很多士兵皈依佛陀後,覺得殺人會破戒,要離職,佛陀還阻止了他們,並宣布士兵可以不守殺戒(見電視劇《佛陀》)。

可見,佛法是圓融的。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於相布施。——《金剛經》

無所住意為不被任何意念、學術派別、事物所拘執,也不被無所住所拘執,包括我這個答案。

因為題主過於「有所住」。

盡人事後方知天命。

沒有盡人事的手段,如何知天命?

沒有知天命的目的,如何盡人事?

沒有汽油如何開車?

沒有目的如何知道往哪個方向開?

盡人事之後才知道世事無常,轉頭即空。

不盡人事如何能知道呢?

世人只知追求社會貴族,卻不知社會貴族的地基是精神貴族。不要地基,而妄求房子長存,豈能如願?人一定要有志向,一個人有了志向就不會有吉凶的概念了,【如果一件事情是我必須去做的,那麼不管是吉是凶,賠錢賺錢我都要去做】,這才是超越吉凶的地基、名利的地基、大蓄的地基。

有無妄,然後可蓄,故受之以大蓄。——《序卦傳》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總結:不立志,不盡人事,不知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有所住不能達彼岸。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盪去漂來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游。


比如:由於佛不曾說一字,所以佛交代阿難:「一切佛經的第一句置如是我聞」,但是,我們不可把「如是我聞」理解為「佛如是說」。原來「如是我聞」在佛的意思是:只是在這位聽聞者的境界里是如此聽到,也就是說,其他境界里聽到未必是如此,可能有更高級的領悟,也可能是更俗氣的明白。因此,大乘經典形容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甚至認為「佛以一音演說法」也只是人類如此解,因為佛不曾說一字,這只是(如來藏的顯現)自得法及本住法。如《梵王經》,原本是梵天境界里的如是我聞——經義轉為梵天語,已非人間境界的理解,當它傳到人間時,梵天的如是我聞,被轉成人間的如是我聞——語的理解有別,其語與經義可能更隔膜了,再從梵文轉成漢文,已是漢人的如是我聞了。

那麼說,佛法終歸會絕對失傳了,不會的!因為有自得法及本住法,必然有菩薩有宿世善根,不依語,依有自得法及本住法而覺悟,只是他無法用語來表達,成為辟支佛。比如禪宗的開悟祖師說:「你與佛無異」,這不就是在聲明「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可惜沒幾個人會相信他的覺悟,因為人類越來越靠語言文字來判斷一切,再不然,就是相信神通才是大成就。


你打工上癮了嗎?什麼「科技」「社會進步」?

以前日本鬼子活埋中國人,讓要被埋的人自己先拿著鐵鍬挖坑。。。你覺得這些中國人在挖坑時該「顯得積極一些」?!

同樣,你所謂的「科技」就是在給自己挖坑!你沒有覺悟罷了,還以為「鬼子」會讓你活下來!

諸比丘。一切燒然。

云何一切燒然。謂 眼燒然。若色眼識 眼觸。眼觸因緣 生受。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彼亦燒然。 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 意觸。意觸因緣 生受。若苦 若樂 不苦不樂。彼亦燒然。

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痴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這個疑問,普賢菩薩也有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世尊也早已解答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世尊的解答很深奧,大義是說:諸相皆幻,但知諸相皆幻而欲遠離諸幻也是幻。諸相雖幻,但是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大徹大悟之智慧)。這麼說可能依舊很玄奧,這個時候應該用《金剛經》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來註解世尊的回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執著於空,也不要執著於有,空有皆幻,唯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真實。

至於提問中所說的《金剛經》和《心經》,題主一言以蔽之:一切皆幻。這不是經書把你帶歪了,而是你沒讀經只讀了一半。《心經》短短兩百餘字,前說空,後說有。

何為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何為有?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心經》分分明明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實不虛。何來一切皆幻?

最後說一下修行次第的問題, @法嘉宗智 在答案里也說了,金剛經和心經不太適合一入手就開始讀。這兩部經是大乘中的大乘,講的是智慧中的智慧。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讀完之後有兩種結果:一種認為自己讀懂了,不就是一切皆幻嘛!我已經看清世界本質了,市面上那些嘮嘮叨叨的僧人們實在愚不可及;二種是認為通篇都在胡說八道,故弄玄虛。這兩種對於學習都沒有好處。

關於修行次第和相關的大乘小乘問題,《法華經》第三品譬喻品和第四品信解品說得很精妙,比較長就不摘錄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火宅、羊鹿牛車的譬喻告訴世人為什麼修行需要按照由小到大的次第,大富長者和貧困子的比喻則揭示了為什麼不能直接傳授無邊無量的玄妙智慧,並不是世尊吝嗇,而是一般人的根器難以一下子醒悟。如《壇經》所云:

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


某,非某,所以某。

否定一切的結果是肯定一切。

金剛經並不落空,而是落實在只有虛空才能裝得下的無量福德,無量布施。

忠於職守,犧牲報國者,是真入涅槃者,真佛真菩薩也。


佛教哪裡無所謂了?佛教分明是非常有所謂!

你說你信佛教?第一步你得先皈依三寶吧?皈依三寶的時候你答應了啥?盡形壽皈依佛法僧啊!

誰告訴你過皈依不皈依無所謂了?

第二步是啥?五戒十善是最基礎的入門課了對吧?五戒十善沒守好的,還得懺悔,還得消業,有的經文里要求必須得到清凈相才能學禪定,沒錯,你業障太厚禪定都不能學,更別說再往上的課程!

這哪裡是無所謂,處處都很有所謂!

有人看到色即是空,想到的是出離心,想到的是大悲心,想到的是平等心,想到的是菩提心,然而有的人就只能想到韓國電影;有的人看到四大皆空,想到的是無我無他無眾生相,有的人只能看見三個字 無所謂!

是真的無所謂嗎?哪裡無所謂了,都有所謂到自己的習氣和貪嗔痴上去了!

如果題主不服氣,那麼有一道基礎題,既然什麼都無所謂,那麼身口意這種東西題主一定早都看開了,請題主試著身口意守五戒十善一年如何?不需要做什麼,只要保證自己絕對不做什麼就可以!

只要題主保證自己身口意嚴守五戒十善一年,期間能夠不打一個妄念,我立馬頂禮讚嘆題主大德!您是真的四大皆空真無所謂!

如果五戒都守不下去,題主自然就會發現自己到底是對什麼很有所謂了,所謂平時袖手談空性,只因未到守戒時也。


金剛經你讀的無所謂是不是:菩薩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你可能理解不大對,隨的是緣,就好比順其自然一樣,人心難道不是自然,你所想所思難道不是緣,無緣怎麼會有心念,貪生怕死是緣,奉獻心也是一種。


關於佛教的一個問題?

先看問題的描述:

所以,我的疑惑是佛教給我們一個好的心態,我總結成三個字濃縮就是「無所謂」,一切都是幻相,人生也是幻相,只要抓緊本世為人的機會好好修鍊,最終能達到【涅槃】就好了。

那樣,是不是人人在世上就是對於其它無為的心態?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回答:

當您了解涅槃的真相,您就會知道人人活在世上對於其它不應該抱著消極無為的心態,原因如下:

您問題描述中既然提到了【涅槃】,那麼,第一個【涅槃】的人應該是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看相關的記載:

【轉載自個人圖書館】

南傳《大般涅盤經》述略

[NextPage]  四、《第四誦品》,記佛從犍荼村到腳俱多河的行事

佛每到一處,都說什麼是戒,什麼是定,什麼是慧,以及修持戒定慧而達到解脫的果報利益。在犍荼村對比丘等的說法也是如此。離開犍荼村,佛先後來到了授手村、庵羅村、閻浮村、負彌城,在負彌城的阿難塔廟,他告誡諸比丘:無論是誰說,他是從世尊處親自聽到這樣的教說,或者是從僧團、眾長老、一長老處親自聽到這樣的教說,都應「一依經律,而為勘合」(第190頁)。如果說的與經律相違,就應當捨棄;如果說的與經律相合,就應當受持。

在波婆城,佛陀一行住在鍛工(鐵匠)之子純陀的庵羅林。純陀盛情地邀請他們進食。佛吃了蕈(蘑菇。據覺音《注》則為「野羊肉」,也有譯作「干野豬肉」、「旃檀樹耳」的)以後,立即感到不適。他婉轉地告訴純陀,這蕈除了佛自己能吃以外,其他人吃了不易消化,吩咐他將它們埋掉,不要給其他比丘吃。【佛回到林中,便赤痢發作,劇痛瀕死。】

佛忍著【赤痢】的折磨,向拘夷那竭城行進。途中,他碰到了出家求道時拜訪過的阿羅邏迦羅摩的弟子福貴,福貴向佛和阿難各進獻了一件金色柔絹的衣服。爾後,佛在腳俱多河裡洗了澡,在河邊的庵羅林休息。佛叮囑阿難:如果有人責怪純陀,說佛就是吃了他供奉的食物而得病去世的,純陀一定會悔恨萬分。那時,你一定要安慰純陀:如來親自對我說:「此事於汝,為有利益,為有功德。」(第196頁)而且較其它供食,「果報尤大,利益尤大」(同上)。

據上面資料顯示,不管釋迦摩尼吃的「毒蘑菇」還是「野羊肉」或者「干野豬肉」,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就是他死於【赤痢】,就是俗話說的【拉肚子並且嚴重便血】,而且,【死前十分痛苦】。


宗教難道不是當人面臨「走投無路」才真正需要的嗎?!所以當你只是因好奇而來探究佛教歷史或學問時,你只是沒有在路上。

當你已經君臨天下,惟我獨尊,卻又不免死亡而倍受苦惱;當你苦居底層,飢腸轆轆,朝不保夕時,你難道不苦惱?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當你認為事在人為,為此苦心經營力求聞達,卻結果事不如願時;當你在如此各種社會生活中苦苦掙扎時,你需要一個智慧聖者來給你指導,這是多麼自然。

如果你真能「無所謂」,我得說你一定是個聖者。這個「無所謂」好說不好做噢。佛教的意義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給大家提供怎樣才能做到這個「無所謂」的方法吧。


看什麼心經,都傻掉了,啥也不幹就能跳脫幻象嗎?還不是在幻象里打滾。多看看基礎先,佛法最講精進,要堅持不懈才能解脫啊。


建議題主看看《北京法源寺》這本書,尤其是第七章:迴向。平時也可以多關注下鳳凰新聞的寫手王路的公眾號:王路在隱身。

《北京法源寺》第七章中,梁啟超和譚嗣同在法源寺的初遇,就深度探討了這個問題。梁啟超的疑惑其實與題主的疑惑相近,譚嗣同給出的答案是:

「嚴格說來,寺廟這些有形的東西,除了有藝術的、建築的和一點點修持的功能外,離真正佛門精神,誠如你所說,十分疏遠。自佛法入中國來,演變得好奇怪,一開始就走入魔障,大家沒能真正把握住佛門實質,反倒拚命在形式上做功夫,佛門的大道是無形的,可是自命為佛教徒的人,卻整天把它走得愈來愈有形,蓋廟也、念經也、打坐也、法會也、做佛事也??這些動作,其實跟真正的佛心相去甚遠了。《華嚴經》有『迴向品』,主張已成『菩薩道』的人,還得『迴向』人間,由出世回到入世,為眾生捨身。這種『迴向』後的捨身,才是真正的佛教。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只知出世而不知入世,只走了一半,就以為走完了全程。他們的人生與解脫目標是『涅』,以為消極、虛無、生存意志絕滅等,是這種路線的目標,他們全錯了。他們不知道,佛法的神髓,到這裡只走了一半,要走下一半,必須『迴向』才算。談到『迴向』後的捨身,佛門人物也干過,但那只是走火入魔。五代後期,周世宗就指出:『僧尼俗士,自前多有捨身、燒臂、煉指、釘截手足、帶鈴掛燈、諸般毀壞身體、戲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稱變現還魂坐化、聖水聖燈妖幻之類,皆是聚眾眩惑流俗,今後一切止絕。』可見這種捨身,也只是把戲,並非真的為生民捨身。五代後期,全國財務困難,周世宗下令毀掉天下銅佛像,用來鑄錢。他的理由是:我聽說佛教以身世為妄,利人為急,如果佛本人真身尚在,為了解救蒼生,一定連真身都肯犧牲,何況這些銅做的假身呢?這種理論,才是真正深通佛法的理論。明朝末年,張獻忠『屠戮生民,所過郡縣,靡有了遺』。有一天,他的部下李定國見到破山和尚,破山和尚為民請命,要求別再屠城。李定國叫人堆出羊肉、豬肉、狗肉,對破山說:『你和尚吃這些,我就封刀!』破山說:『老僧為百萬生靈,何惜如來一戒!』就立刻吃給他看,李定國盜亦有道,只好封刀。周世宗和破山和尚,他們真是第一流深通佛法的人,因為他們真能破『執』。佛法里的『執』有『我執』和『法執』:我執是一般人所認為主觀的我;法執是所認為客觀的宇宙。因為他們深通佛法,所以能『為百萬生靈』,毀佛金身,開如來戒。而一般的佛門人物,整天談世間法、談出世間法,其實什麼法都不能真的憧、真的身體力行。佛教被這些人信,被這些善男信女信,『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憨』。釋迦牟尼死不瞑目了。」

後來他們又談及王安石的《夢》: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這是多麼高的境界!何等華嚴『迴向』的境界!王荊公認為人生如夢,一無可求,他什麼都不追求,心如止水。可是,就在一個夢到另一個夢裡,他為人間,留下數不清的功德。這種境界,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這種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仁者、勇者,他們都是『死去活來』的人。人到了這種火候,就是佛。就是菩薩。而這種火候最後以殺身成仁成其一舍,也就正是此夢成真、此身不妄。一般佛教徒理解佛經,全理解錯了。佛門精神是先把自己變成虛妄,虛妄過後,一無可戀、一無可惜,然後再回過頭來,把妄成真,這才是正解。從出世以後,再回到入世,就是從『看破紅塵』以後,再回到紅塵,這時候,這種境界的人,真所謂目中有身、心中無身。他努力救世,可是不在乎得失,他的進退疾徐,從容無比,這就是真的佛、真的菩薩。

因為即使日本佔領東北只是現在的因緣際會,世事無常、轉頭即空,但當下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看透紅塵並不能拯救百姓於水火中。周乙明白這是一場空,早已是出世之人,卻敢於破了這場「執」,努力救世,不在乎得失,完成了佛法上的「迴向」。和只入世的人相比,先出世後入世的周乙顯然多了一份從容、一份對眾生的悲憫、一份佛心。

所以,縱使遭遇同樣的結局,佛家子弟與世俗之人依舊截然不同。基督教是有神教,佛教中則沒有絕對無上的神,它更強調個體對世間的領悟和徹悟後對其他苦難眾生的解救,不能認為佛教只強調個體而忽視對世間眾生的教化和普度。


頭一次見到拿影視戲劇當理論依據的人。真就不知道戲假的,是人杜撰胡編的?

佛法中,世事無常,轉頭即空。是讓大家知道一切法的不可得性,不讓人執著在財色名食睡無常法上,起貪嗔痴心,造殺盜淫惡業。

無論社會多麼的進步,也不能肆無忌憚的造惡業。佛法就是告訴大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


您總結濃縮的三個字……真不對


我只問,題主大人,一個小問題,您相信,死了以後,還有來世嗎?

你連佛教最基本的觀點【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緣起…………】,都不明白,靠一句【無所謂】,你就叫板【佛教】?

你看遍了各大影視劇,就代表你【通讀三藏真經】?

你還有些羞恥心嗎?

我都覺得你真的,【很 優 秀】。


推薦閱讀:

佛教里說我們現在處於減劫,是人壽從84000歲減到70多歲的一個過程,這種說法可信么?
僧伽吒經 怎樣修行到最圓滿功德?
如何以邏輯來研究佛學思想?

TAG:佛教 | 基督教 | 佛學 | 佛教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