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觀 | 影視人類學家眼中的印度:從精英到流浪兒

題記:哥廷根兩年一度的民族志電影節剛剛結束,收穫了很意外的震撼,尤其是在民族志紀錄片大師David MacDougall的專題研討會上。David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民族志電影的教授。他有幾部關於印度兒童的紀錄片,取材於不同的社會背景;每一部都有獨特的拍攝方法,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印度兒童的生存狀態。

本文來自懷民同學和小夥伴的原創公號「南亞衚衕」,歡迎大家關注(⊙v⊙)

自1997年,David開始了在印度北部著名的貴族學校Doon School的調研和拍攝。這段經歷延伸出五部系列電影:

Doon School Chronicles (2000)

With Morning Hearts (2001)

Karam in Jaipur (2001)

The New Boys (2003)

The Age of Reason (2004)

研討會上David展映了With Morning Hearts。

紀錄片的背景是一批Doon School青澀新生開始獨立的校園生活。片中精英學校(elite school)的生活條件相對簡單和樸實。統一的校園文化活動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生之間家庭背景的差異。儘管David並沒有將階層差異在校園文化中的體現著重表現,但是通過學生的表述還是能夠傳遞出學生家庭的背景、財富、社會地位能夠影響到校園的團體生活。

研討會後David也談到校園中存在著「霸凌(bullying)」,比如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欺負,但是這個角度並不是他記錄的重點。片子通過用事件來記錄時間的方法展示Doon School的不同活動,比如起床、體育鍛煉、用餐、上自習、考試、搬家。這些事件也代表著時間的維度。

紀錄片海報,列隊第一位是Karam

鏡頭使觀眾也成為了一位現場的觀察者,並且很自然地注意到了一個年紀最小、敏感細膩的男孩Karam,他串聯起整個情節,紀錄片卻又不僅僅只是講述他的故事。

Karam有著剛剛離家的孩子的鄉愁以及對於新環境的努力適應。David表現出他與母親通電話時隻言片語:「OK. Fine. Fine. Ok…」,其中傳遞出很多情緒。他認真地把床單鋪展、把很寬大的襯衣掖到褲子里、吃飯的時候還在背書、在宿舍里跳舞、在餐廳跟同學討論英國哲學等等細節會讓人感受到單純的校園生活里的喜悅與擔憂、悲傷的混雜。

David另一部根據Doon School學生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拍攝的紀錄片

當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必須要搬離預備階段的宿舍與高年級同學合住時,他們最後躺在自己的床墊上默默地聽著收音機里傳出《泰坦尼克》的主題曲。此時,對於他們來說像是第二次離開家,要面對與不同群體共同生活的挑戰。其中一個孩子說:「如果我們需要那樣做,那麼就去做吧。」這句話是無奈接受也是積極面對。

Doon School里的學生大多都會出國接受更高等的教育,為成為新一代的社會精英做準備。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生活安排都相對英式化。上課的內容是英國文學、哲學、世界歷史等等。飲食除了印度飯之外還有麵包和果醬。David說每個學生有時一天換五套服裝,分別用於參加體育鍛煉、上課、休息。管中窺豹看到西方化和精英化有個對接關係。Doon School教育理念也是與殖民時代殖民者為那些忠於自己政權的階層留下的產物,現在這種理念成為一種普世的嚮往。

紀錄片中記錄的只是男孩子的事情,也沒有太強調競爭之激烈。David在另外一部紀錄片中分別由他和他的太太取材精英學校的男孩和女孩的情況並剪輯到一起。

David 2008年的一部紀錄片《甘地的孩子》(Gandhi』s Children)講述在新德里的流浪兒童在一個非營利組織里的生活狀況。原本收留孤兒、流浪兒童、童工的機構是國營的,但是因為條件太差有兒童在裡面夭折的案例,這個機構後被一個非營利組織(NGO)接管。

新德里貧民的密集住房

從片中看到這個機構提供的生活條件很差。衛生間常年失修會有漂流的糞便。住宿的地方也是很簡陋的房間和毛毯。體檢時只能用聽診器大概檢查和通過詢問獲得孩子的病史。一個孩子的大腿上有傷疤,醫生說要抹葯、注意衛生、每天洗澡,這在實際的生活中很難做到。收容機構的目的是解救童工、收留流浪兒童。

他們突然闖進來抓到我們

通過孩子們的表述就能夠得知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工程。孩子們說:「他們突然闖進來抓到我們,我不知道政府為什麼要抓我們到這裡來」、「家裡很窮,需要做工,沒有其他辦法」、「有家人需要照顧」、「這麼多天過去了,什麼都做不了」。被訪問的孩子從家鄉到城市(比如孟買)做工,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支持家庭的生活。如果他們被最終送回家鄉,不久後他們還是要去工作。童工的問題,不僅僅是兒童與工作的關係,而且是社會貧窮失去其他解決途徑的問題。

為什麼政府要抓我們?

David談到這些孩子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對待彼此也很和善。他們大多都有很糟糕的經歷。他們想到更多的是自己的家庭。David也談到拍攝紀錄片時要參與到被訪主體的生活並且尊重被訪的主體。還要跨越文化、意識形態、性別、年齡的界限以發掘其中的真意,並且在這個發現不同的過程中能夠反映和理解自我。他還提到一些旨在「解放」「拯救」弱勢群體的紀錄片目的性太強,會簡化問題(too simplified),忽視了事物的複雜性,而他的紀錄片希望將這種複雜性展示出來。

「我來這裡是因為我媽媽在監獄。」

「我從六歲起就學會了怎麼工作」

《甘地的孩子》截屏

David 2007年的一部紀錄片取材於印度南部鄉村Rishi Valley的一所學校。這個學校崇尚印度傳統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的思想。該片的拍攝手法很獨特。一屏一屏地展示了學校生活的不同片段。David自己解釋說這樣的方法就像在展示一張一張的相片,只不過影片中的相片是動態的,持續40秒到幾分鐘的相片。

例如,一個場景是一個男孩子被叫起床後,暈暈乎乎穿上臟襪子又倒頭睡著;還有女生做瑜伽練習的場景;老師教導女學生演唱傳統歌曲;老師教導男學生傳統舞蹈;學生聽小提琴演奏的表情;教工收拾床單、打掃石頭道路;學生看過電影的回顧;教室外堆積的鞋子在下課後被一一穿走;放假了學生坐上大巴道別的場景。一個一個片段的場景其實串聯起了一個時間和事件的脈絡,展示了鄉村校園的各個方面。

從紀錄片的內容來看,學校的教學風格和重點很有側重,對於傳統哲學的青睞構成了學習的主要內容。與之前看到的Doon School有著很鮮明的區別。這部紀錄片獲2007年在RAI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Ethnographic Film獲得了 Basil Wright Film Prize。David自己說為什麼嘗試這樣的拍攝手法是因為有很多的紀錄片都傾向於使用跌宕起伏、戲劇化、扣人心弦的方式,他想用白描的方法展示紀錄片的其他可能性。從結果看來,他成功了。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Elsagate視頻過於暴力,但給他們看《喜羊羊灰太狼》又認為太過溫柔?
兒童濕疹春季高發,榕興醫療為您支招
警惕針對兒童的「性霸凌」:沒有形狀的暴力,看不見的傷口正在流血
兒童需要護膚嗎?有哪些護膚品值得給兒童使用?
這個娃娃穿出了一部60年代時尚編年史

TAG:印度 | 教育 | 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