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上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原載於公眾號覓食(restaurant_hunter)

我好玩,快來和我做朋友~

三個月前,米其林高調宣布進軍上海,輪胎人的各種傳說就不絕於耳,直至今日,塵埃落定。我想,榜單你可能看過了,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完整榜單,請拉到最後。

1家三星,7家兩星,18家一星,共計26家星級餐廳,以及25家必比登美食推介。

這個結果,幾家歡喜幾家愁,但一場曠日持久的全民大(si)逃(bi)殺(zhan)在所難免。不論上榜沒上榜,還是米其林官方,最後一個都逃不掉。

還是那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幾天,對很多人來說,日子蠻難過的。

先說餐廳。榜單公布前幾日,煙霧彈流言四起,真真假假,看得人目不暇接,心情就像坐過山車,哈刺激呀。群眾嘻嘻哈哈,對餐廳來講,尤其是當家廚師,無疑是煎熬。一句話,玻璃心你就慘了……

因為是頭一遭,究竟怎麼個操作流程,大多數人心裡沒底。被發了邀請函,等於穩操勝券,只盼知道是幾顆星星;沒收到邀請函的就不一樣了,國際慣例不請一星、只在公布日當天通知,急死人了好嗎!

譬如吧,我非常非常喜歡的璞麗酒店西餐廳,貌似就是最後一秒種知道自己得獎的……

再說媒體。搶熱點,搶發布,搶眼球……早早備稿,美食編輯記者們,終於也過上娛記一樣的日子了

回看米其林官方,同樣壓力山大。此前不斷被質疑「評審時間長短」、「是否水土不服」,頂著輿論壓力做出來,生出來還是個燙手山芋。

最累的人,必然是各方公關。對他們來說,最硬的仗才剛剛打響……

最幸福的,是摘(chi)星(gua)群眾,懷揣一顆八卦的心引頸而望,在各個吃飯群里交流情報、湊個熱鬧;消息靈通者,早早訂好熱門高星餐廳,蹺足以待。不過,雖然都知道是生米煮成熟飯,也曉得周三睜開眼睛就知道結果,卻也無法阻止那顆愛八卦的心。

反正我估計昨天晚上,真挺多人睡不好的。

總結一下:中餐壓倒性佔比,粵菜為王;外灘3號和日本料理「全軍覆沒」,茶餐廳喜粵8號爆冷二星,鵝夫人連鎖爆冷一星。問幾個問題吧:

1. 喜粵8號和鵝夫人,是誰?

喜粵8號,盧灣區小茶餐廳,電話已經打不通了,已炸……來看看米其林官方對這家店的評價:

這家人氣餐廳性價比很高。「在喜粵8號,顧客可以以人均48元人民幣的價格品嘗到米其林二星水準的菜肴。因此這家小店也成為了世界上最便宜的米其林二星餐廳!

至於鵝夫人,一個粵菜,在五角場、浦東巴黎春天和大莘庄各有一家分館,這次榮膺二星的是莘庄某商城分館。米其林摘星之前,店外隊也排得很瘋狂,燒鵝很出名,據說烤得不錯,店家標榜和香港米其林一星「甘牌燒鵝」是同一鵝源。所以,以後吃燒鵝要跑莘庄了?

2. Jean Georges?日本料理呢?

12年前領風氣之先進入上海的Jean Georges,理所應當是上海西餐一塊招牌,我自己也吃過幾次,挺好吃的,服務也好,裝修還美,居然什麼都沒有?

至於日本料理……這個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說好的多元化國際化呢?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JG年前翻修一直到4月才恢復營業;而米其林一直對外宣稱,一家餐廳的匿名評審次數多達10次……掐指一算,加上寫書印書前期準備,要趕在9月份發布,好像是吃不完哦!那麼沒星也很正常啦!

But,不要忘記二星餐廳LAtelier De Jo?l Robuchon,好像是今年4月才開的門?

3. 米其林偵探,這次吃了多久?

天知道。吃10次估計也是說說的。令人聞風喪膽的《紐約時報》食評人暗訪餐廳,也就去個4次,但戰線一般拉得稍長,保證考察到餐廳在不同時段、不同情況下的水準是否一致。

只不過想想米其林強度也是大,人家紐約時報一個月也就出個兩家餐廳Review吧。

不過4、5個月吃出星,這種先例也不是沒有。紐約Nolita的紐西蘭餐廳The Musket Room(一星),就是在開業後4個月奇蹟般斬獲一星。P.S. 挺好吃的。

4. 所以星星越多,越好吃嗎?

拿到星星,是榮譽,更是考驗。今年年初,米其林三星法餐Per Se就被《紐約時報》揪出來狠涮了一通,前年被米其林降成二星的法餐Daniel,今年吃了,真心覺得比同是法餐的Per Se好吃,還便宜點。??

反正,摘星群眾馬上就要加入混戰了。

5. 餐廳會漲價嗎?會訂不到位嗎?

整個9月上旬,坊間傳聞涌動。前幾日滬上知名美食博主艾格撰文,暗指唐閣摘星,號召群眾快去吃。

因為再不吃就可能吃不到了啊。按照米其林效應,可能會連著爆倉幾個月(放心吧這還真不是中國特色)。我這個人也很俗的,昨晚上我去吃了唐閣啊,然後周末回訪Robuchon……我估摸著呢,現在很多餐廳的電話,已經打不通了。

在國外,米其林頒布之後,房東趁勢欺人,租金上漲導致菜單價格上浮,是很常見的事。我知道的,就有布魯克林一星北歐餐廳Luksus,摘星兩個月內,tasting menu從95美元漲到120美元,知情人士透露,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房租壓力。

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會不會在國內重演。不過不管有沒有黑心房東,我覺得,部分餐廳價錢大概也是會上調的。

6. 米其林上海,征服誰的味蕾?

分析一下比例:整張榜單,中餐為主,占星級餐廳77%,20家星級中餐,9家粵菜(含燒味),佔比達到45%;與此同時,備受矚目的西餐僅6家,占星級餐廳比例23%,占整個榜單比例僅11%。

而「高星餐廳」(2和3星)的8家餐廳中,5家是中餐,其中又有4家是粵菜;其中,唯一與本幫菜沾邊的,大約就是雍福會了。真正沾邊的上海菜,都在200塊不到的必比登里。

中餐佔大頭,正所謂入鄉隨俗、也是米其林對本地口味的迎合,我們理解。但在上海選那麼多粵菜,不大能理解……廣東那麼大,香港又不遠,上海人民情何以堪?你多選幾個西餐也好的呀。

有人抨擊,「米其林到了家門口、卻吃不懂了」,其實也不見得如此。

首先,米其林這樣一個歐洲血統、精英口味的西方生活方式品牌,西餐方面口味必然嚴苛,上海就算是全國西餐重鎮,在西餐世界版圖裡也只能算邊緣,優秀選手自然少;

而粵菜稱霸,或許是受制於米其林評級本身:米其林評星,看重兩件事情,一看食材烹飪,二看服務環境;除了美味與否,「體驗是否美好」也是核心KPI。

這麼一來,絕對是刷掉一大批種子選手了。而素來講求排場、注重環境的粵菜,也確實有先天優勢。米其林,其實有點類似不少在華外企近年來的境遇:照搬模式,不(夠)接地氣。

不過日料缺席這件事情,我還是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上海離日本太近?

你得承認一點:米其林在上海的頭一遭,不論是非功過,影響力無可厚非。

中國人說萬事開頭難,也不是沒道理,開疆闢土難免壓力最大。

之前也說過,米其林進入上海會拔高本地餐飲標杆,對整個市場是件好事。往好的方面去想,有星的餐廳會努力守星,畢竟米其林的影響力輻射全球,站上這個舞台,就等於面向了全世界;而沒有上榜的餐廳,或許也會有更多動力(或者KPI?)去力爭上遊、下游入圍。

這第一本米其林上海指南,像一趟快船,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張船票。但是,不管上不上船,希望我們終都會抵達彼岸。

但退一萬步來說,有沒有星都不重要,你喜歡,才是最重要的。

好啦,下面挑了幾家我吃過的

也歡迎你點鏈接看我寫過的評論

唐閣,三星

幾年前吃過午餐,當時覺得中餐能做成這樣,也真是不容易了。擺盤西式,且實行分餐制,味道搭配也很有講究和層次。昨天我去吃了晚餐。

大概能理解為什麼唐閣要開啟防空洞模式了。我個人覺得,家全七福比較好吃……但是服務和環境絕對是敵不過唐閣的。

LAtellier de Joel Robuchon,二星

對,它家漢堡最好吃,是我說的。雖然有堆砌食材與食古不化(二十幾年不變菜單)的嫌疑,第一套set menu搭配不盡如人意,但我也同意味道不錯,經典菜式必須經典,單點花頭很多。周末回訪,敬請期待後續點評。

8 1/2 Otto e Mezzo,二星

Pasta真心好,全上海第一的手工Pasta沒有之一,魂牽夢縈……白松露季快到了,去這家可以吃到最棒的。然而上次覺得超好評的這個桃子大甜點估計下架了,時間不對了。??

雍福會,二星

也是幾年前吃過一次午飯,環境和設計沒話說,而且一看就是特別符合老外想像的那種中國風。價格相對來講也不算高(午餐不帶酒人均5、600吧),但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個海苔粢飯糕。總體而論,和正宗本幫菜感覺關係不大。

Phenix Eatery & Bar,一星

哦,這就是 我不遺餘力做活體廣告的璞麗酒店西餐廳 啊,三個月去了6次,我也是拼。

福和慧,一星

誒?可能是我那次運氣不好???

Taian Table,一星

另外,順便感謝米其林放過了我的兩家食堂,Commune Social和鄧記。


推薦閱讀:

在世界上最好的餐廳用餐是什麼樣的體驗?
如果你要去鎌倉,別錯過這一帶唯一的米其林三星餐廳
上海米其林何時公布?
去Alinea的The Kitchen Table用餐是什麼體驗?
為什麼內地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多坐落於商業地產以及酒店,少有獨立餐廳?

TAG:美食 | 美食评论 | 米其林餐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