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物語(下):這時代的愛情
周年物語(上):我們這五年 - 藍天的小屋 - 知乎專欄
其實和寧寧這五年,該回憶的都回憶了,該寫的也都寫了。愛情這東西其實並沒有什麼可說道的。唯真心而已。
我一直覺得我和寧寧的愛情不可複製,還有一些客觀原因的存在。在我看來,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或者說每個時代的愛情都不單單是自己的事情而已。也正是因此,最純粹的愛情才會被一直歌頌下去。
而除了自身,我們這個時代的愛情,有兩個深深的烙印,往大了說,就是社會和家庭。
我很慶幸的是,至少在我談戀愛的時候,社會因素和家庭還沒有完全入侵校園生活。而很多情侶在畢業即分手的節骨眼上,也是因為社會身份的轉變而變得局促且不適應。而家庭原因,我感謝我和寧寧的父母,都是開明而包容的。即便有狀況,也能在交流中得到緩和和解決。這一點,是我目之所及,視野所到之處少見的。
一
其實很多東西在最開始可以看出來。
我覺得一個姑娘的性格比她的其他任何方面都更吸引我。而一個人的性格最能反映一個人從小到大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寧寧的開朗,陽光,樂觀是最為打動我的地方。所以,當我發現我情愫產生的時候,便毫不猶豫的下手了。
而社會方面因素,我對自己的未來雖然不清楚,但大體的規劃還是有的。我在和她戀愛的初期就大體規划了未來五年的路。但我並沒有和她說。有些東西還是越晚說越好,到了那個時間點,做那個時間點的事情。
再者,我也沒有把握,這段感情就一定能像我想的那樣順利。
我能做的,就是盡我所能,讓寧寧無法離開我。
「知道嗎?我那時候就想著,假如有一天,你離不開我了,那即便想走,也捨不得了。我是不是很壞?」
「呵呵。」
「真的啊,有沒有覺得我屌屌噠?」
「咱不吹牛可以節約水資源的。」
「……………………」
每個人對待感情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但我相信,只要你用心,不管是什麼方式,對方都能感覺的到。但這前提一定是兩者相愛。
說到這個我就總想到金老《飛狐外傳》里的程靈素。
這書的女一是袁紫衣,程靈素是全書近半時出場。但她的出場卻讓全書所有角色都黯然失色。你會慢慢發現,程姑娘才是這書的主角,才是金老這本里最鍾愛的角色,也是金老愛情觀架構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對朋友肝膽相照,對愛人忠貞不渝,對江湖光明磊落,對世道豁達超脫。然而她有個致命傷。她顏值不高,身材不好。各方各面不輸金老書中任何一個女一,卻在感情的世界裡,得不到應得的分毫。
錯了,感情的世界裡,哪有應該不應該,只有值得不值得。
所以,她在讀者心中的光彩完全壓住了胡斐,但在書中的故事卻輸了這段感情。
故事到這裡,但凡看過書的都會覺得胡斐配不上程靈素。
可偏偏感情的世界裡從來沒有配不配得上,只有喜歡不喜歡。
胡斐就是沒有選擇程靈素,而原因多半就是因為程靈素外在的失色。
一個堪比黃蓉,不輸趙敏,可與任盈盈比肩的角色,卻在感情的世界裡始終扮演著卑微者的角色,不自信,不敢愛,暗藏心裡。這裡張愛玲筆下的「卑微到塵埃里了」。
再看《天龍八部》里的游坦之,其感情路線可以和段譽來個對照。很多相似之處。而游坦之最後的結果呢?始終沒有得到愛,卻為愛犧牲了所有。
有誰還記得若非聚賢庄一戰,游坦之會在日後成為莊主,統領一幫人馬?成為莊主之前,是少莊主,俠二代,富二代之類的名頭更是要多少有多少。而他放棄了尊嚴,放棄了仇恨,放棄容顏,放棄了雙目,為的難道就是阿紫一句,「我只愛我姐夫,從來沒有愛過你」嗎?
這種純粹的愛,在現實中,太過少有。畢竟一本書一章帶過就可以是一個十六年,楊過小龍女久別重逢也不過是看書人的隨手一翻。而人生在世,即便白駒過隙,也是時間的長河一滴滴流出來的,沒有那麼快。
而現實中雖少有這般純粹的愛戀,但卻有很多這般的影子。女如程靈素各方各面都很出色卻得不到暗戀者的回眸一瞥;男如游坦之傾盡所有卻換不來女方一個感動的心跳。這說到底,更能反應愛情的可貴,並非簡單的舍與得。
很顯然,在愛情的最初,程靈素遇胡斐也好,游坦之見阿紫也罷,到頭來都是一種情感迅速的升溫突變,並未在愛情之初就考慮性格。程靈素從未想過胡斐配不上她,游坦之也從未想過阿紫最後會如此絕情。美好的希望終究是希望,希望和現實如同平面和立體的差距。這為他們心中的愛情埋下悲劇的伏筆。
但這也是愛情最神奇的地方。不同的人對愛有不同的解釋,有的人把性格當作1,外在,財富,地位,家庭等等當作後面的0;而有的人把所謂的「三觀」,「性格」這類元素看作心中擇偶標準1後面的0,那麼1如果沒有,0再多怕也愛不起來的。
所以,我們說說那個很多人心中的1吧。
二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這是劉禹錫的詩。講的是人心善變。
心理學裡有一個選擇效應。大概是這樣的。選擇一波樣本人群,讓他們超市買一個東西,給他們三個品種隨便挑。回家後,客戶大多很滿意自己的選擇。同樣是這波人群,讓他們再去超市,給他們十二個選擇。大多數回來後會抱怨剛剛沒有挑好。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太多的選擇。當選擇變多的時候,人會麻木的。挑花眼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而人不是物品,不能買回來一一嘗試。只能下定決心挑一個。而且萬一不合適再回頭,之前的那個可能也沒有了。
所以,更多的人選擇了短暫的刺激,而沒有追求長久的浪漫。因為正如柏拉圖逛果園一般,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蘋果會不會更好看。
現在的網路和信息賦予了我們比過去寬多了的視野,高多了的平台。我們可以輕而易舉的與之前我們不可望其項背的人攀談聊天。上可坐而論道,下可把酒言歡。而沒有這個平台,我們是做不到的。
這樣的選擇讓我們可能由原本一天最多和十來個人打交道一躍變成一天可以和近一百來個人打交道。
各種平台媒介讓我們應接不暇。我們的選擇變得多樣。
大家總以為自己一對多聊天是情場高手,卻不知自己也是那每一個聊天對象的多個之一而已。
我並非貶低網路。相反,我覺得線上的社會已經逐漸形成。如同劉慈欣《2018》中描繪的那樣。線上的國度和線下的國度只是有相同的人,不同的交織而已。很多人對網上認識的人嗤之以鼻,依舊視作洪水猛獸而和現實中區別對待,我反倒覺得奇怪,彷彿現實生活中相處的人就一定是真實可靠的一般。
很多熟人,可能還不如網上志同道合的一個朋友。
知己知音從來不產生於現實中的距離,而誕生於思想的碰撞。
愛情同樣如此。
你以為你拉近了距離,實則只是為了節約打交道的時間。你以為網上的東西虛幻而遙遠,而現實中的人無非只是另外一撥網友穿上了現實中的驅殼。
那些認為現實比網路真實的朋友,現實難道不虛假嗎?
那些沉迷網路虛擬世界醒不了的朋友,網路真的真實嗎?
只要是人,無論在網上,還是現實中,都渴望得到證明,認可,極力展現自己好的一面。
而現實中看到的真實越多,看到的虛偽也就越多。
我們只是在網上或現實中尋找我們在對應世界裡得不到又渴望得到的東西罷了。
人與人打交道,從來都不是《怦然心動》,也不是《兩小無猜》。更不是《觸不到的戀人》。我們不是在和一個人打交道,我們是在和多個人打交道。我們會質疑,我們會猜測。
我們也曾經都是《忽然七日》里開始篇章的薩曼莎-金斯頓,無憂無慮,樂觀陽光,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望。
再者我們會像《羅丹島之戀》的艾德琳一樣為了新生選擇愛上一個陌生人然後義無反顧。
又或者像《親愛的陌生人》里的華蘭西-斯特靈,靜靜獨守,打破那個束縛自己的社會牢籠。
是的,我們的選擇來源於我們的慾望和想法。而這些慾望和想法,卻又束縛在整體社會牢籠之下。
我們會想到門當戶對,我們會想到房產存款,我們會想到事業地位,我們會想到一切自己步入這段感情後所期待得到的東西。而愛情,反倒成了附庸。可有可無,可遠可近。
有句話是這樣:和誰過一輩子不是過呢?
有句話是這樣: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投胎選擇。
有句話是這樣:等你如何如何,什麼樣的女人沒有?
有句話是這樣:等你嫁他以後,你還要愁什麼?
……
這些社會牢籠給每一個人明碼標價。而真正的愛情是那樣蒼白,當我們談妥這一切,咱們再來聊感情吧。
塔羅大阿爾卡里有兩張牌,非常相像。即「戀人」和「惡魔」。
太過深奧的解釋牌義要牽扯到其他牌面。比如「惡魔」之後是塔羅里最兇險的「塔」,比如「戀人」之後是無往不利的「戰車」。牌義是隨著不同的情況有著對應的解釋,但大方向上卻有著獨有的特性。
「戀人」在占星里對應雙子,意即溝通或對立。夏娃後的蛇象徵智慧,也象徵誘惑,亞當後是生命之樹,而樹後是慾望之火。
「惡魔」則是在「戀人」的基礎上進行修改,天使變成了魔鬼,誘惑綻放,慾望燃燒,亞當夏娃長出了犄角和尾巴,脖子套上了枷鎖。
但仔細看,「惡魔」里的枷鎖非常松,如果「戀人」想要拿下它,輕而易舉。這其實暗示了,感情里從來沒有絕對的被動,只要你願意改變,只要你願意衝破枷鎖,只要你能放下固有偏執,很多事情都會水到渠成。
無論是「戀人」還是「惡魔」,我們生死之外都是赤條條的,而我們的思想是會被誘惑所降服還是表現睿智,我們的情感是被慾望所征服還是表現出理性的光輝,這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愛情之上永遠有一個天平,取與舍,付出與回報,財富,地位,家庭,背景從來都是在兩個人的心中形成不可磨滅的砝碼。可除此之外,一些分量更大的砝碼卻總是被我們忽略。
天平要平才能長久,愛情的世界裡必然存在著門當戶對,可門戶是什麼,我們真的清楚嗎?
三
我在《周年物語(上)》里寫到寧寧和我互相通信的事情。嚴格意義上說,這種行為在信息時代是毫無必要的。一條簡訊能解決的事情,卻等待那遲遲到來的信封。
可能這是一種低效傳遞信息的方法,但卻可能是更高效傳達感情的媒介。
那種期盼和憧憬,耐著性子想像著會讀到的東西。
我和寧寧是幸運的。我們最終等到了對方的信件。
而很多朋友,可能就只能在等待中抱憾終生了。
這份等待有理解,有包容,有信任,有溝通。像《查令十字街84號》里的海蓮和弗蘭克一樣,通信20載,直到永眠地下也沒有見面。海蓮一定是有遺憾的,這一封封的書信沉澱了20年太多的回憶與美好。
所以,當我打開寧寧第一封書信的時候我明白,這份信任我要堅守下去。
太多愛情死於生活之苟且,太多愛情死於傳統思想的約定俗成,太多愛情死於骨子裡的自私和對他人的不信任。一言以蔽之,我們愛自己勝過愛別人。
我給寧寧寫過小說。所有人物之間的情節設計,對話構造,都抓住「信任」和「理解」。所以乍一看內容會覺得不真實。畢竟現實也好,網路也好,沒有多少真正的「信任」和「理解」。而我希望這樣的不真實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無論是戀人,還是朋友。
打破這個信任的往往是一些在當事人看來分量更重的東西。比如父母的介入,比如社會的選擇,一如我前面說的林林總總。而無論外界如何看待,你要首先知道自己心裡所思所想。
女生恨媽寶男勝許多渣男更多。為什麼?渣男再渣,縱使渣到習慣成自然,他也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一個什麼都要別人幫他做主,即便是選擇過一輩子的伴侶也要別人來替他選擇的人,這輩子怕在一起也窩囊。
男生同樣如此。任何一個男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一切唯父母之命是從。比起和你父母談,他更希望面對面和你談。他想成為你的避風港,而不是快樂驛站。是常駐的港灣,而不是遛馬停車的落腳點。
換句話說,當雙方都能決定自己人生的時候,你們才能真正走在一起,才有真正的能力組建自己的家庭。
不錯,愛情是兩個人的事,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但即便是兩個家庭的事,主角還是兩人新組建的這個家庭的事。喧賓奪主只會讓真正的主角走在長輩的羽翼陰影之下。
一旦當自己的愛情自己做不了主的時候,就會有一種無力感,一種被支配的感覺。這會讓我們對愛情感到麻木而失去心動的那種感覺。在等待中準備著將就,將就著就是大半輩子。
這種將就在時間的變化中走向兩個方向,將就對了,日久生情,在之後的歲月里慢慢積累感情;將就錯了,便會各種抱怨,內心積怨久了,人也就焦慮偏執憤怒了。
所以,為了結婚而結婚,為了戀愛而戀愛,很多時候都不如明智的單著。騎驢找馬有時候誤人誤己。
而仔細想想,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多數是女人,為了戀愛而戀愛的多數是男人。是不是挺有意思?
畢竟沒有結過婚,自然不知道結婚的苦楚。說起話來也就站著不腰疼了。而戀愛我也就這麼一次,經驗沒多少,以上都是自己一家之言,胡言亂語,看官切不要太放心上。本還想借這個機會聊聊物質金錢和愛情的關係的,奈何篇章太長,那部分以後有機會再寫吧。今兒到這得了。
「假設我們沒有房子,跳出這桎梏牢籠,租一輩子房子,今天在上海,明日在北京,後天到拉薩,之後去大理。你願意跟著我去體會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風情嗎?」
「瞧你那損色,咋那麼能折騰呢?」
好吧,女人啊,大多還是渴望安定的。這種對安全感的渴望比什麼都重要。
愛情吧,真是有意思。
推薦閱讀:
※風哭花開 · 二
※作者與主角
※如何理解泰戈爾所作的「綠草求她地上的伴侶,樹木求他天空的寂寞 」這句詩?
※喜歡韓寒的人是不是根本沒讀過托爾斯泰、奧斯汀、陀思妥耶夫斯基、拜倫等一流文學家的作品?
※林林總總,金庸筆下的「腹黑」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