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在對埃博拉病毒採樣時的防護措施是否不到位?為何會有這麼高的犧牲率?

默哀...

用生命做科研:《科學》刊登埃博拉論文,五作者感染病毒殉職

8 月 29 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刊發了一篇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論文,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中,有 5 人已殉職。網友直呼「這才是在拿生命做科研」。

志願者在掩埋埃博拉受害者。

論文發佈於《科學》,5 位作者殉職

這篇名為《病毒基因組測序揭示埃博拉起源》的論文,由美國的博德研究所、哈佛大學、獅子山衛生部、凱內馬政府醫院等 13 個研究機構或醫院、58 名研究者共同完成,根據對 99 個埃博拉病毒基因組的測序,推斷出此次埃博拉疫情的來源和傳播模式。

該論文於 8 月 5 日收稿,21 日通過審核,29 日發布,這種速度在《科學》這一級別的刊物上並不常見。科學松鼠會成員「貝塔 - 魚」向澎湃新聞(澎湃新聞-專註時政與思想-ThePaper.cn)解釋稱,因為論文是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研究,會加急審稿,所以程序走得快,此前在 2003 年非典爆發時也有類似的情況。

遺憾的是,論文發表時,其中 5 位研究者已因感染病毒而殉職,此 5 人均為獅子山凱內馬政府醫院的醫護人員,分別為:舍克 汗(Sheik Humarr Khan)、穆罕默德 富拉(Mohamed Fullah)、穆巴魯 方妮(Mbalu Fonnie)、阿列克斯 莫依格波(Alex Moigboi)和阿麗斯 科沃瑪(Alice Kovoma)。

「貝塔 - 魚」介紹稱,在生物學研究領域裡,同時 5 位作者殉職「幾乎是沒有發生過的」,他表示這 5 位醫療工作者可能是在病毒採樣過程中被感染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中國網友也在微博上點亮蠟燭緬懷這些醫護人員,網友評論稱:「他們用生命為人類抵禦埃博拉的戰爭提供了彈藥」。

2014 年在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是史無前例的,此前最嚴重的一次爆發,發生在 1976 年,當時感染人數是 318 例。而這一次,截至 8 月 20 日,已有超過 2600 例感染、1400 多人死亡。


不說埃博拉,只說一般的科研。

作為從事科研的人員,我曾經接受過生化防範方面的訓練。印象深刻的一個知識點是,全世界生化感染案例中,科研人員佔了大多數,在70%到80%左右。

醫生雖然經常與有害的病原打交道,但他們對付的那些病原,基本都是人類有了相當認識的東西。相應的程序和預案也很完善。所以他們只要是根據預案訓練到位,基本是不會出差錯的。這和「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是一個道理。

而科研人員所做的常常是前所未有的探索,比如很多病原的危險性是人類沒有充分認識的。相對應的防範隔離程序也在建設當中。另外,不得不說,即使發達國家,科研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特別是大學的研究生。這一類人群往往沒有多少經驗,破壞實驗室安全守則的事情會比醫院多得多。


感覺就像醫學界的炮灰一樣

不是哪個地方都有三防防護服的,也不是每個防護服都能內循環或者正壓,然後提供完整的洗消設備和過程.


那幾個人都是醫生,每天都和感染者打交道的...


對於非洲手術室一條毛巾用完不換的經濟條件,犧牲率能不大嗎


推薦閱讀:

病毒經過多次複製,毒性會減弱嗎?
有哪些病毒在體外是非常難培養的,甚至到現在都無法培養的?
如果一個病毒(就拿流感病毒為例),掉到辣椒油裡面,特指特別辣的辣椒油,它能挺多久?還是完全無視環境?
細菌死後還存在么?死後也就是細菌屍體了,那麼屍體是什麼狀態的。?
想做病毒相關的實驗對實驗室有要求嗎?從哪些渠道可以獲取病毒?

TAG:生物病毒 | 埃博拉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