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地上開出玫瑰——評中島哲也電影《告白》

如果你愛一個人,那麼你就改變他的防禦機制吧,因為那會讓他走向天堂。

如果你恨一個人,那麼你就改變他的防禦機制吧,因為那會讓他墮入地獄。

——題記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防禦機制。這套體系的構造來源於我們的成長經歷,由我們的主觀感受所引導建立,最終呈現出來的樣式反映了我們對於世界的看法。

這套防禦機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可以說,我們對於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反應,基本上都是這套體系運作後的結果。但是,大部分人不能明確地描繪出自己這套體系的結構形態,因為它基本上藏身在潛意識中,讓我們在下意識中就按它的要求行事,我們只能感受到一股模糊而急切的衝動,本能地覺得應該這樣做。

中島哲也的這部電影《告白》,其情節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很好地解構了幾個人的防禦機制,將他們的內心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1

故事圍繞著一樁謀殺案展開。森口老師發現了自己的獨生愛女不是意外溺斃,而是被她的兩個學生近乎開玩笑般冷血無情地殺害。她沒有向警察翻案,而是選擇在全班同學面前將兩人的罪行和盤托出,並宣布:她已經將感染了艾滋病毒的血液注入了兩人的牛奶中並讓他們服下。她平靜的,甚至懷著一點深情的嗓音娓娓說著:「教師有責任將學生導入正途,我希望他們認清自己的罪過,認識生命的寶貴,了解自己犯下重罪,並背負著罪惡活下去。」

可她的方式,真能像我們理智上所以為的那樣,讓修哉和植樹做到深刻反省、重新為人嗎?

新的學期開始後,植樹再也沒有出現在課堂上,他患上了強迫症,每天拚命擦洗各種器皿,卻唯獨不做個人清潔,將自己蓬頭垢面地關在家裡。而修哉雖然繼續來上課,卻遭到了全班同學的一致排擠與欺負:他成了校園霸凌的對象,對他的折磨每時每刻都在上演,全班同學樂此不疲,甚至還懲罰了唯一一個拒不欺負他的女生:北原。修哉每天就像生活在地獄裡那樣。

也許有觀眾會說:「多可惜啊,要是植樹沒有患上強迫症,要是大家沒有欺負修哉,那麼也許他們真的可以重獲新生。」但是,在我看來,這種如果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森口老師一開始策劃這件事時就以她對人性的了解清楚地知道:他們沒有新生的可能。她採用的報仇方式很獨特:暴力破壞他們的防禦機制,讓他們在無比的痛苦中,親手為自己掘出墳墓。

2

森口老師在與植樹及他的母親對質時,發現他的母親是個極度自戀的人:她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從自己人的利益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當森口說出植樹幫助修哉殺害了愛美的事實時,他的母親撫摸著自己兒子的手,無比哀傷地說:「太可憐了,植樹太可憐了,他只是被人利用了。」她根本無視一個同樣作為母親卻失去愛女的女人的感受。

人的行為是一致的,她對於外人無視,對於自己的兒子,雖然看起來關懷得無微不至,其實也同樣無視。她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寶寶,拚命為之辯護:「你不是兇手,你只是掩護兇手,把屍體處理掉。她當時還沒死?那也沒辦法,誰知道她還沒死!」由此可見,她的整個防禦機制是:「我永遠是對的,我的孩子也永遠是好的,因為我的價值就體現在孩子身上。錯的都是別人。」她做的所有事,其實本質上都是為了自己,因為,「你死了媽媽怎麼辦!」

她決定植樹的行為,包辦他的意志,甚至用自己的態度直接對他下定義。在這種養育下,植樹成了一個唯唯諾諾,沒有自己觀點和價值感的孩子,他唯一的個人定位是「媽媽的乖孩子」。當和同學相處時,他不知道該如何定義自己,於是拚命地想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但他人能夠本能地察覺到植樹內心的孱弱和空洞,因此,他從來沒有真正的朋友。

在這樣的境況下,植樹的防禦機製成了這樣一種狀態:「我要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感知自己是活著的,是有價值的,他人的關愛與認定是最好、最直接的方式。我要用盡一切方式來避免喪失自我。」

而另一個兇手修哉,他的內心更加複雜、黑暗。他的母親因為不願為母親的角色而犧牲事業,因此在他幾歲時就拋棄了他。他內心最深的恐懼是被深愛的母親拒絕、遺忘。他的整套防禦機制都圍繞這一點建立,他拚命在尋找可以替代母親的人,希望能從他們那裡得到愛和溫暖,從而鞏固對自我的認定。也是為了這個目標,他才拚命學習,努力研究發明製作。但同時,他又要讓自己與他人在內心保持隔離,他將他人都視為傻瓜,無法承認自己對他人的需要。

更嚴重的是,他還要努力壓抑、轉移內心對母親的怨恨。因為潛意識對母親拋棄他的事實知道得一清二楚,但偏偏它又無法面對這樣的事實,因為這樣會使自己的價值立足點從根本上遭到摧毀。所以,它必須掩蓋這個事實,但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又都是實實在在的,因此,它只能把這股怒火發泄在他心目中與媽媽類似的人身上——那些曾經給了他溫暖和希望卻又最終令他失望的人。

3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防禦機制,因為有了它,我們的心理才能相對平穩地運轉下去。有些防禦機制是良性的,比如櫻宮老師的升華方式,將內心巨大的痛苦(這曾經讓他過著放蕩的生活而罹患艾滋)轉化為對工作的熱情,成為了靈魂導師;比如北原的利他方式,她相信森口老師沒有害人之意,她也真誠地關懷修哉。但如植樹、修哉、植樹母親那般的防禦機制卻是負性的,負性的防禦機制引導下的行動,造就了影片中的一個個悲劇。

如果用愛和陪伴慢慢滋養,防禦機制有可能逐漸從負性轉為良性,使一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及行動方式產生改變。但如果簡單或粗暴地對待防禦機制,將它在短時間內擊碎,強烈的情感張力會使一個人的心靈難以負荷,進而做出瘋狂的行為。

當植樹坦陳自己在看到愛美蘇醒卻依舊選擇將她拋入泳池中時,他母親的防禦機制瞬間被擊潰,她的內心再也無法維持孩子的天使形象,也就無法再繼續活在「我是個好母親,植樹是好孩子」的幻想中。在崩潰中,她將刀子捅進了自己最愛的孩子的胸膛。

當修哉說自己從來沒當植樹是朋友時,植樹的防禦機制搖搖欲墜,他本能地將仇恨的張力傾瀉在無辜的愛美身上;而當森口老師說他已經服下含艾滋病毒的牛奶時,他的防禦機制可說被毀了大半,本能地想要消除威脅,從而維護住內心的自我認定。於是,他在家裡拚命擦洗莫須有的病毒來試圖消除內心的恐懼,並且拒絕清潔自己。

這種自我防禦方式在理性看來是很可笑的,但卻是最本能的反應:看到威脅——消滅威脅——維護自我。但當他的媽媽將刀子插進他的身體時,他的防禦機制終於完全崩毀,內心壓抑已久的反抗與仇恨終於指向了真實的對象:母親。他不再拿他人和自己泄憤,而是實施了內心最陰暗最本能的想法:殺了她!但在奪去母親生命的同時,他也徹徹底底地摧毀了自己的神智。

而修哉,他曾對森口老師抱有期待,但她說的話令他感到沒有被全情重視與接納,於是那股恨就借勢爆發了出來,使他起意殺她女兒;北原給了他溫暖,真正進入了他的內心,但他在快樂的同時也萬分恐懼,生怕再一次被所愛的人拋棄。於是,當北原點出他的內心真相時,他的防禦機制被嚴重觸動,所以他殺了她。

從他的一系列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母親的恨意已經到了不惜殺之的程度,但同時,母親的愛又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和目標。森口發現了這一點,她這才明白之前的霸凌為何沒有能夠擊垮修哉的意志。於是,她針對這一點設局,使他像植樹那樣,做出了潛意識最渴望但也同時最無法容忍的事:親手殺死母親。這一次,她終於從根本上摧毀了他的防禦機制,使他完全崩潰。

4

分析到這裡,我不得不說導演和編劇對於人性知之甚深,才能上演這樣一場血花四濺,復仇者的手卻白璧無瑕的驚天奇案。森口明白恐懼會瓦解人的意志,才設計出「牛奶加料」謊言;她知道青春期的少年們荷爾蒙爆棚,極易被煽動做出破壞力巨大的事,於是在班上公布案情,引導他們將攻擊性加諸在修哉身上;她深知維特老師對櫻宮老師的狂熱崇拜,才能輕易勸說他一次又一次地去植樹家家訪,增加其精神壓力;她清楚人的逆反心理,所以誘勸維特老師公布霸凌的事實,讓同學誤以為是修哉求助,更激起對他的討厭與攻擊。

森口對於人性的陰暗面了解得可謂透徹,但也正因為如此,她對此刻意迴避防禦才使得修哉和植樹沒有得到她的關愛和幫助,於是心生怨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女兒被殺的起因。這樣的劇情設定讓我感到導演對人性抱持的是一種十分悲觀的態度:暴力恣睢固然不會有好下場,可明哲保身也被證明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要熱情地對待他人,努力付出呢?櫻宮老師因癌症死亡,維特老師被學生反咬一口,北原被她真心關愛著的修哉殘忍殺害……

生活,竟至於無法可想?!

我們都希望生活陽光燦爛,影片《告白》描繪出的陰沉絕望的圖景,著實令人膽寒,甚至反感和否定。我們會不願去細想這一切,而想回到陽光中,接觸一些輕鬆溫暖的東西。注意了,這正是我們的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真實的生活當然不會這般處處是絕境,但否定人性的陰暗面同樣不可取。我想,導演正是在用這樣一部影片,沉重、但絕非摧毀性地撞擊我們的防禦機制,希望我們能夠睜開眼睛,正視人性中的陰暗面,並反躬自省有所改變——這樣才能讓玫瑰從浸透血與死亡的土地上,開出花朵來。

影片在線觀看地址:[日本]告白BD中字

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五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新浪微博和知乎: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推薦閱讀:

什麼是膽量 什麼是勇氣 什麼是自信?你真的搞清楚了嗎這些概念?
人遇事後發現自己性格當中的缺陷該如何調整心態並努力彌補?
請問如何與愛貪小便宜的同事相處?
感知人性,提升產品的設計體驗 | AIUX乾貨分享

TAG:影视评论 | 人性 | 告白日本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