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泡茶的技巧疑問:小壺泡短時多次和大壺泡長時1次得到的茶湯難道不一樣么?

看到不少文章,說泡茶的技巧,比如三聯生活周刊這篇

與何作如一起喝老普洱(2)寫到

「他也掌握時間和溫度,前面都是30秒出茶湯;在時間和溫度衝突的時候,他會看重溫度,畢竟人是活的。每三泡茶,合在一個大公道杯里,然後再分給眾人喝」

好像這樣就很專業的感覺!!只是真的需要這麼麻煩么?

假定在水溫一致的前提下,這兩種泡茶方式:1、每泡加入200ml水,30秒,3泡混合在一個公道杯里;2、每泡加入600ml水,90秒,倒入公道杯,難道出來的味道會不一樣么?

換個大壺多泡會應該能得到同樣的濃度吧?

茶葉都是在熱水中90秒,這90秒泡出的物質又都是溶解在600ml水裡?


對於那些認為泡茶就是簡單的內含物呈線性析出的機械數據論者,下文均可忽視。沒有實際操作,只會機械套用理論,便認為自己掌握了宇宙終極真理的,俺喝俺的茶,你魯你的蛇。

1、不一樣。

2、這個實驗自己很好做

3、兩次是一種容器(600cc),還是第一次200cc,第二次600cc?不同的容器,即使材質、器型盡量做到一致,也會有不同的泡茶性能表現。一般而言,很少有大壺少注水(如600cc壺每次加入200cc水)一說。溫度曲線變化會無法控制。只要做過實驗,便會知道兩種泡法最後茶湯溫度也不一樣。

4、除了30秒or90秒的機械的浸泡時間,注水時間和出水時間仍要考慮。過大的壺注水時間和出水時間的延長等於延長了茶葉的浸泡時間,而且最糟糕的時,是部分茶葉的浸泡時間被延長了。導致沖泡時茶葉析出速度不均,茶湯難以控制。所以很少有人在沖泡中使用600cc的大壺(功夫泡法,那種大缸子悶茶葉算是另一個路數),宜興紫砂大壺多也是為了大壺悶泡,而不是功夫茶之用——當然,現在的紫砂大壺多是為了做出來炒賣或是擺在博古架裝13之用,泡茶几乎沒有靈的。200cc,也算是實用壺的容積上限了。

5、故而在喝茶人數眾多的情況下,為了讓每個人喝到勻質的茶湯,多採用多泡合一的辦法——可以一壺多出,也可以多壺合一。但實際上這種泡法並不完美,每一泡的層次變化仍會被掩蓋,因此喝茶,還是人少的好,不超過6人為宜。一次出600cc,可見當時有多少如原文作者般的宵小在蹭茶了。

6、此間的原理,若有豐富的沖泡經驗,同時又對此間涉及的物理常識有所涉獵,應可輕鬆理解。或者,最為簡單的,就是自己泡一次試試,畢竟隨便找些容器和茶葉就可做這個實驗,不一定都要上宋聘紅印藍印啥的的o(╯□╰)o

紅印

甲級藍印

乙級藍印

註:紅印因整個外報紙印刷均為紅色,且與常見的印章形制相似,故而有紅印之稱而藍印的「藍」是指在其下端印刷的「甲級」、「乙級」字樣之上人工加蓋的藍色方形印記而得名。藍印茶青嫩度高於紅印,導致現在香氣、口感與湯質不如紅印,價格也一直在紅印的一半。普洱茶不過分強調細嫩和芽頭,便是此理。


不一樣吧。我用蓋碗泡茶,主要以岩茶為主。我學習茶道的時候,老師非常強調,注水的時候,控制好水流的粗細,如果我們想最充分提高岩茶的香氣,就要用沸水,低注,粗水流衝擊茶葉,使茶葉在水流中充分翻滾,以最大限度提香。以我自己的體驗來說,這是個非常精細的過程,但它對茶湯的影響缺非常大。以我泡岩茶的經驗來說,水流翻滾,岩茶的花香重,而浸泡時間長,則容易突顯茶香和茶味(嚴重時表現為苦澀)。所以,一個翻滾過三次的茶的狀態,與一個只翻滾了一次又長時間浸泡的茶的狀態一定不一樣。你可以自己試試看。茶壺相對蓋碗來說是一個比較中庸的茶器,就是這些因素的控制對茶壺泡出來的茶影響小,效果不會特別出眾,但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差錯。你像比較這些因素對茶的影響的話,推薦使用蓋碗。至少你可以用一個白瓷/青花瓷這種比較薄的蓋碗,再用青瓷、汝窯這樣比較厚的蓋碗,乃至於厚薄不同的茶杯飲茶,茶湯呈現的狀態都完全不一樣。


會受擴散作用的影響,當茶葉周圍的液體的濃度提高之後,茶葉中的物質的擴散速度就會下降,直至平衡。

假設在50s時,因為高濃度的茶湯沉積在底部導致可溶物的擴散過程趨於停止,那麼剩下的40s其實是多餘的。

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90s的實際萃取率比分三次30s的要低。


題主首先要弄清楚泡茶與沖茶的區別,因為這與味道、濃度等都有關係。生普、熟普、老普都不一樣。

如果只是追求茶湯里溶解的物質,ok,也是有所不同的,從透氣性和散熱性來講還是遵循物理特性的(紫砂與瓷壺也不一樣)。

畢竟茶湯是由茶葉在高溫「低壓」的茶壺中釋放出多種物質溶解於水中形成的。老普洱或老茶頭還是需要多泡一會兒。

假設入壺同樣多量的老普洱(以小壺容量為準),通常小壺前三泡混合到公道杯中的茶湯遠不如大壺90秒的茶湯里溶解的物質豐富。

生普洱用小壺更能品出層次感。

大壺悶老普洱才能體驗出厚重感,所以建議上大壺泡老普洱。


推薦閱讀:

相同等級的碧螺春和蒙頂甘露如何快速鑒別?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自己辦公室里弄一套茶具,都什麼心態?
不想要上學了。要怎樣才能堅持下去呢?
推薦介紹日本茶道的書?
茶到底需不需要與文化捆綁?

TAG: | 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