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自殺,我們應該怎麼做?

經常有人問我自己的好朋友因為抑鬱症 / 躁鬱症 / 生活不順.....原因自殺了,自己該如何阻止?

也有人經常問我抑鬱症患者自殺應該如何干預,應該阻止?或者自殺的人在自殺前會有什麼樣的行為?

今天的這篇文章,就簡單科普一下有關自殺的那些事。

一: 抑鬱症患者在自殺前,通常會表現出一些徵兆

通常,沒有人會百分百的想去死,求生慾望即使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他也會存在於患者的內心深處,而在他們自殺之前,往往就會表達出一些 」 求救 」 的信號。

言語上的信號通常有 」 我好想去自殺啊「 ,」 人生太無趣了,我活的有什麼意義「,」 我好痛苦啊,我快撐不住了 「

行為上的信號通常有異常的冷淡,異常的萎靡不振,突然開始給人道謝,收拾東西,給人告別,以及突然的反常行為等等,當患者出現以上兩種信號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應該開始對其保持重視,關注,試著評估一下他的自殺風險,進行干預措施。

評估的手段有很多,心理痛苦溫度計 ( 心理痛苦溫度計量表)就是其中一種,在評估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刻意規避有關自殺這一話題,反而我們可以巧妙的提到,讓患者感到我們在關注他,關心他是否會自殺,關心他是否能夠好轉。

二:如何干預患者的自殺行為

干預患者的自殺行為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藥物治療的持續性,一個是回歸社會後的心理干預。

藥物治療的持續性表現在患者服藥後,在病情明顯好轉的情況下,是否能遵從醫囑進行後期鞏固治療,而不是擅自在癥狀緩解後停葯。

研究表明,如果患者擅自停葯,二次複發幾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反覆發作更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使輕度抑鬱變為重度抑鬱,而且治療難度大大提高。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劑量的適度調整來保證療效,因此旁人需要監督患者及時複診。

所以在預防抑鬱症患者自殺的時候,應當從藥物治療入手,從抑鬱症本身進行干預,防止複發,控制病情。

回歸社會後的心理干預,主要目的在於疏導患者心中的痛苦,此時最重要的是傾聽,傾聽患者的痛苦,引導他說出自己的不適,清空他們的負面情緒。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對他們給予足夠的關心,然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單的,如果情況嚴重,就需要專業人士介入對患者進行認知治療。( 抑鬱症患者自殺的時候絕望是佔比非常重的原因之一,他們在自殺的時候存在一種負性的認知定式,缺乏邏輯性,通常認為一切都是無法挽回,一起都不可能再變好等等)

除此之外作為親屬或者朋友,我們也應當在生活中盡量藏起可能會導致患者進行自殺的物件,比如剪刀,繩索,農藥等等,而患者的服藥也應該監督,不把大劑量的葯交在他們手裡,防止服藥自殺。

三: 自殺已經發生時我們應該怎麼做

當患者已經實施自殺時,不管我們在不在他的身邊,我們都應該先做到一件事:傾聽他說話。

很多人在得知朋友自殺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聽患者傾訴,而是第一時間開始「教導」患者,告訴他們自殺是錯的,是自私的,告訴他們人生還很美好....

可對於患者來說在實施自殺的時候本身就是情緒,精神極端不穩定的時候,此時他們需要的是傾訴,關懷,魯莽的說教反而會激起他們的情緒,讓他們下達最後的決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甚至有的人在阻止患者自殺的時候還會以自殺為論點與自殺者展開辯論,這無疑是不可行的,一旦勸導者贏得的辯論勝利,也就等於自殺阻止行動的失敗。

同樣,在傾聽患者訴說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掌握一些技巧,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學會「 引導」

在談話開始之前,我們通常需要提出一個問題來打破沉默的局面,很多人都會提問 」 你是不是想不開啊「,」 你是不是想自殺啊「 這樣的問題。

對於這種問題自殺者的回答常常非常有限,大多只會答覆 「 是」 或者「 不是」,不能起到引導自殺者傾訴的作用。

所以我們此時的提問就應該由一個籠統的二元提問轉變為一個小範圍的,可以自由敘述的問題,比如 「 你能講講你現在的心情嗎」,「 發生了什麼事,你告訴我好嗎?」,面對這樣的問題,自殺者才可能展開接下來的話題,患者說的越多,情緒就能宣洩的越多,心情就能更平靜,方便展開救援。

在打開話題後,作為阻止自殺者的初始階段,我們需要不斷鼓勵自殺者說話,此時我們需要表達出對他們談話的興趣,時不時的需要發出一些「 嗯」,「 然後呢」,「 是啊」 ,一類的辭彙,如果能見到自殺者我們還可以使用肢體語言(比如身體微微前傾),來表達我們對談話的興趣,讓自殺者能夠繼續敘述。

經過上面的談話,我們此時可以獲得一部分有關自殺者的信息,個人經歷等等,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從這些信息中找到自己和患者的「 共同點」

在交際技巧中,如果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共同點越多,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就會越少,這是一種和很好的化疏遠為親近的技巧,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對於內心極其痛苦,渴望有人能夠理解,安撫自己的自殺者而言,這招更是尤為有效。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對自殺者說,「我曾經也和你有過一樣的經歷「,」 我懂你,真的「,」 如果我是你的話,我也會選擇這樣去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漸漸取得自殺者的信任,需要注意的是,這這樣的一個溝通過程中我們需要把握一個度,即不完全的以敘述自己的經歷為主體而忽略自殺者的情緒。

在取得自殺者的信任後,我們便可以提出幫助他們的願望。這個時候可以說「 你能不能先停止一下自殺行為,給我幾分鐘,讓我們來談談好嗎?」,「 這樣做太危險了,你能不能先稍微停一下?「,在患者答應要求後,就可以展開後續的手段了。

前面我說過,絕大多數的自殺者都不會百分百的必須去死,在他們的生命里一定有一個支持他們活下去的動力,支持他們活下去的重要原因,也許自殺者本人不會承認,但作為阻止自殺的人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去找出這個動力來源,比如親情就是最常見的動力之一,我們可以用他們心裡最柔軟,最牽掛的一部分去感化他們,讓這種牽掛的感覺勝過自殺的慾望,就可以暫時的阻止自殺,實施救援行動。

在救援行動成功後,不代表就徹底沒有後顧之憂了,在阻止自殺後我們更需要的做的是解決自殺者的根源所在,干預他們下一次的自殺。

四:阻止自殺行為時的誤區

在阻止自殺行為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有一些誤區,對自殺行為的不重視就是其中一點。

我承認,在生活當中確實有一部分人不是真的想自殺,他們進行自殺的行為僅僅是為了博取關注,眼球,關心等等,這種行為更多程度像是自殺秀,因此很多人會有 」 要是真自殺肯定不和人說「這種言論,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即便是搞」自殺秀「的人,他們也確實有著一部分可能會自殺,此時如果旁人不但不安撫他們反而冷嘲熱諷,挖苦,漠視,讓他們找不到台階下,感到丟人,被拋棄等等,這種負面情緒加精神激動,很可能促使他們假戲真做,失去自己的生命。

因此對於身邊的好友自殺時,我們應該先放下偏見,去真心實意的救助他們。

第二就是勸解自殺者放棄自殺的時候最好採用一對一的方式,而不要讓一群人圍著自殺者進行阻止,或者把自殺者拉到一個討論組裡進行阻止,在這種情況下眾口不一,信息量繁雜,很可能最後是大家誰都說,但誰也沒說明白,沒有用的狀態,因此在阻止自殺者的時候,策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誰也不希望鮮活的生命消失在大家眼前,因此對於自殺干預和阻止的科普,我想可以從我們一個個人做起,去擴散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也許你的一次科普,擴散,就會挽救一個鮮活的生命。

參考文獻:

輕生自殺干預談判的表達方法與誤區(郝凜冽,2010)

抑鬱症自殺的干預(師建國,2015)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官方」對於自殺事件等危機通常會採取冷處理?
真的是崩潰了 想自殺 但我怕我媽媽會傷心 怎麼辦?
求救,朋友重度抑鬱,該如何脫離問題家庭?!?
如何勸一個絕望的人放棄自殺?
如何看待學生自殺行為?

TAG:抑郁症 | 精神病学 | 自杀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