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星天價片酬的背後:國產電影低工業化模式之痛

文/王新喜

8月26日,廣電總局發布了《中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關於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強調要堅決遏制「天價」片酬和明星炫富問題,而其中關於明星天價片酬更多的是老調重彈,但在今天,人們似乎討論的更加激烈。這是為什麼呢?

電影市場的急功近利:爛片橫行與明星片酬形成了巨大反差

因為目前伴隨著明星高片酬一併而來的是,「暑期檔全是爛片「或者」國產爛片全球第一「的輿論批判紛至沓來。今年七、八兩月有超過90部新片上映,但爛片幾乎佔到三分之二。65%以上的影片豆瓣評分都在5分以下。而暑期檔的電影中,《賞金獵人》、《致青春2》、《謀殺似水年華》、《夏喬》、《那件瘋狂的小事叫愛情》、《我的新野蠻女友》、《致我們終將到來的愛情》、《盜墓筆記》等等小鮮肉明星支撐起來的粉絲電影又佔據低評分的大頭,與去年暑期檔相比,票房同比縮水31.3億元。甚至有院線經理頗有怨言的表示,2016暑期檔全是爛片,100部電影只看了一部。

因此今年上映的電影比往年都多,但實質上是觀眾無優質電影可看。因此廣點電總局發布了通報要遏制天價片酬,也恰恰暗合了觀眾幽怨的心理。

筆者此前曾指出,今時不同往日,當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導致電影開始是外行老闆說了算,這些外行老闆不懂電影規律,一味想著如何去迎合觀眾,低年齡觀眾喜歡哪些明星,我就用誰。目前來看,天價明星手握粉絲,而投資方也急功近利急於賺快錢,導致電影市場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外行導演也開始進來,現在導演基本是沒有門檻,演員、主持人還是作家都行,市場號召力最重要,比如說考慮到當前許多觀眾還在青春期,思維見識還處於淺層次,欠缺品味鑒賞,看見喜愛的明星就會尖叫,於是青春片粉絲電影類型成了主流,所以當前許多電影裡面,基本會看到各種小鮮肉身著時髦服飾,在屏幕上晃來晃去。

製片方與影視投資者一廂情願的認為,主流觀眾喜愛看一線明星,認為小鮮肉明星能帶來大量粉絲湧入影院,幾乎就是票房的保證,因為有利可圖,於是導致大銀幕選演員的時候,開始注重粉絲與顏值而不看演技與作品。同時讓「票房保底」這一現象頻頻出現。保底發行雖然讓發行與製片等產業鏈環節有分享到更多的收益可能性,但在資本過熱的情況下,對爛片的大肆營銷也不利於整個電影產業的發展,票房保底更容易成為爛片的避風港。這導致的結果是,現下小鮮肉明星動輒要價幾千萬,甚至有數據指出,一部電影當中,給明星的片酬佔據了50%到80%。但與此同時,明星們的演技與專業匱乏以及爛片橫行的現象與明星片酬形成了巨大反差。

中國電影要提升的環節恰恰是被明星演員高片酬擠壓的製作環節

這其實歸根結底說明國內的影視產業還不成熟。因為在現代成熟的影視產業體系中,影視劇製作早就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流程與分工。從演員到劇本到導演再到後期的製作、推廣,明星演員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已,在美國好萊塢影視產業發達地區,演員片酬一般不超過整體製作成本的30%。因為在製作成本一定的背景下,演員獲得的片酬過高,就勢必擠壓其他環節的製作成本,最終將影響整個作品的質量和藝術效果。而且在好萊塢大片製作總體預算就高,工業化體系成熟,電影市場的定位是全球鋪開,盤子足夠大。

但中國恰恰反過來,影視創作的工業化進程中還處於初級階段,定位國內市場,卻把明星的片酬給到了50%到80%。要知道,大量熱錢湧入從整體上推高了對影視產品的需求,影視票房在飛速增長,無論是電影特效製作與其他環節,都需要資本力量的扶持,這本來是電影產業迅速提升工業化環節的良好時機。

但國內現狀是資本重快錢,認為小鮮肉明星有粉絲有顏值,這是來錢快的基礎。但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力捧小鮮肉,使得小鮮肉明星漫天要價,製作方與投資人只能咽苦水,只能從編劇、布景、配音、或者特效等其他環節壓縮經費,削減預算了。但事實證明目前用小鮮肉帶來了大量口碑與票房雙低的作品,投資人虧損之外,或許能吸收點教訓。而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要提升的環節恰恰是因為明星高片酬壓縮預算的環節,包括編劇與後期製作與真人CG技術、視覺特效這些環節。

資本過熱推高明星片酬:內容生產機制被異化 電影工業化高水平演進過程被中斷

我們看到,中國電影市場是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在在製作成本的分配上還未形成合理的分配機制,重粉絲經濟的「眼球效應」而輕技術製作的思維大行其道。在影視劇製作和採購環節中,許多資本方與電視台參與其中推高明星片酬,這打破了常規的電影內容生產機制,因為電影產品需要流程上規範化來確保質量,本身國內的電影運作機制並不成熟,這樣一來,反而使得電影工業化水平下降或停滯。

筆者此前曾多次提到電影市場的工業化。好萊塢的電影作品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增加電影的技術含金量,包括高科技特效製作電腦合成影像(CGI),3D立體視覺、寫實動畫工藝和最尖端的動作捕捉技術,以及真人CG技術,數字特效技術的發展強化工業系統的運作或電影本身的工業化競爭力,繼而提升生產效率與影視質量。

而國內明星粉絲電影注入的則是反工業化。在熱錢快速湧入的時候,會打破一個行業之前的供求體系,在明星IP這個埠製造出過分旺盛的需求,將明星粉絲效應的價值推高,形成追漲。這導致中國影視資本急於收回成本的願望非常迫切,導致整個行業非常浮躁併產生泡沫,繼而導致電影本身質量、特效技術與工業化體系等高水平發展模式的演進進程被中斷。

諸多外行湧入:特效技術與電影內容生產質量等核心環節一直提升不上來

而電影特效與工業化製作,需要資金、人才、流程、溝通、設計、技術、編劇等各環節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粉絲電影帶來的是另一個極端,即過分注重粉絲效應以及如何迎合低齡化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需求,導致許多外行湧入電影行業擔任導演與製片人,而這部分導演水平與對電影工業化製作流程的理解並不過關,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整個電影的工業的各個環節資金與流程分配不合理以及導致內容產出機制被異化,特效技術與電影內容生產質量等核心環節一直提升不上來。

說回特效,在好萊塢的體系中,電影開拍的前中後期,特效團隊都要加入電影的創作中,而不是等影片後期合成才找特效公司製作,好萊塢的製作團隊都有一個特效總監來把關統攬全局,視覺指導處於特效範疇的最高層,和導演討論設計鏡頭與特效製作。

而在國內,許多外行導演對特效不感冒也不了解,有業內人士談到,國內導演很少在前期籌備、拍攝時有意識地配合對特效的跟進。很少有視覺指導人員與導演對等的溝通技術細節,導演也缺乏對於電影整體意境與創作的理解,很難準確描述想呈現的最終效果,結果是粗製濫造的五毛特效泛濫,更不用說要升級再造強大的電影內容,去迎戰好萊塢。

但特效技術卻是電影工業化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當前的觀眾對大屏幕觀影的期待更多是特效與視覺大片,而不是來看一場小鮮肉帶來的PPT電影與美顏廣告片。因此國內觀眾的既有觀影習慣於觀念改變也是今年暑期檔不力的重要因素,中國觀眾去影院更青睞看大片的習慣正在形成,這導致許多小鮮肉的題材的膚淺青春片或者粗製濫造的恐怖片票房慘敗。而這是好萊塢電影在國內市場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明星天價片酬的背後:國產電影低工業化模式之痛

所以說,電影工業的繁榮,需要一個工業化升級的平衡計劃體系,需要電影巨頭從中充當槓桿作用來撬動整個產業鏈各端的工業潛力,但第一步從砍掉明顯高片酬帶來的負效應,通過資本注入加強電影特效與編劇、後期製作等工業化核心環節的競爭力,這或是有必要走的一步。

但顯然,這不是行政指導或者給明星片酬劃定紅線所能完成的,它更需要行業機制的完善推動市場自身來調節。因為漫天要價是由市場現狀決定的,在資本熱錢快速湧入的時候,會打破電影產業的供求體系,但最終可能還是需要被市場消化與調整,如果小鮮肉明星高片酬出來的電影基本是虧本的爛片,投資人錢袋受傷之後,自然能從其中學到他們應該學到的東西。

最近在電影市場有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就是,最近郭敬明稱樂視影業發行部門未經自己同意,擅自將電影《爵跡》海報「郭敬明導演作品」的字樣全部抹去,理由是很多人討厭郭敬明,擔心影響票房。

先不看事件本身,但我們發現明星或導演的票房號召力,它不是由粉絲與小鮮肉的顏值帶來的,而是由明星本身的優質作品帶來的。如果一個明星或者導演總是出產爛片,明星或導演的市場號召力與個人品牌會走低,那最終會降低粉絲與觀眾甚至出品或投資方對其個人作品的預期,甚至直接會導致電影本身票房走向相反的方向。

目前,暑期檔大量爛片圈不到錢,這是一種正常電影邏輯與消費者走向理性的開始,當電影市場認識到明星只是電影生產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票房的保證的時候,甚至認識到部分高產爛片,缺乏演技的小鮮肉明星會毀掉一部原本的好電影的時候,電影市場總有一天會回歸理性。

而電影市場不再唯明星論,需要將明星在電影市場供需端的稀缺性屬性打破,這需要電影市場發展出一種行業議價機制、片酬的分配機制以及新人扶持機制,讓明星演員之間產生激烈的競爭格局,讓片酬的議價權回到電影製作方,這樣,將被異化的電影內容生產機制拉回到正常的生產軌道,最終將資本注入到劇情、編劇、攝影、製作、特效、後期等工業化環節與標準化管理制度與內容生產環節,這或是推動中國電影逐步告別低工業化的粉絲電影模式走入到完整的、工業化的成熟電影體系的必要一步。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推薦閱讀:

鎖定今年奧斯卡的復仇神作!這部電影比《素媛》、《告白》更痛心!
哪些專輯的音樂風格比較類似《銀河護衛隊》?
《奇門遁甲》人設千變萬幻,周冬雨這個少女掌門是秘密武器
《父子雄兵》做人不要太失敗,要像老爸一樣去戰鬥
由《戰狼2》與《敦刻爾克》談起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