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為什麼要「慫恿」儲戶買理財產品而不是做定期存款?銀行的思路是什麼?

一直都聽到銀行業的一些消息,像龐氏騙局、銀行業錢荒等等。本人對於這些不了解,最近媽聽銀行職員說買理財產品,回來問我,我突然來了興緻想一探究竟。為什麼銀行要慫恿儲戶買理財產品呢?而不是慫恿儲戶做定期存款?總是聽說理財產品風險高,但是說明書上又寫著保本的,那風險在哪裡呢?請各路大俠解疑


手機答,改天用電腦時補充。

首先,部分贊同匿名用戶的觀點,一是與他行競爭,而二是表內資產表外化。

補充部分如下:

1.為什麼銀行要慫恿儲戶買理財產品呢?而不是慫恿儲戶做定期存款?

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財產品可以說是變相實現"存款利率市場化"的產物。

理財產品起點比一般存款高(5萬起),期限可長可短(封閉的有三十多天的,也有兩百多天的,開放式的則幾乎是隨時),預計年化收益率4-6,高於同期存款利率。但是,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很有限,上限是基準利率上浮10%,中小銀行都上浮到頂了,沒差距,儲戶一般還是根據習慣(比如工資卡、鄰近有網點等等)來選擇存款銀行。

理財產品營銷時則會強調期限靈活收益率高,相對少提收益率和利率,吸引客戶為了方便做理財再到該行開立銀行賬戶。資金到了,平時作為理財資金遊離於表外(針對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季末月末等重要時點前銀行設計發行理財產品會掐好時點,使其成為募集期或兌付期,這資金又暫時地成為存款,美化存款數據。

各中小行做理財,目的並不是把自有定期存款客戶轉化成理財客戶,而是以此將他行定期存款客戶和理財客戶吸引來。大型銀行也做理財,能夠防止客戶流失,收益率差不太多時客戶何必麻煩地再跑去別的銀行呢?

2.總是聽說理財產品風險高,但是說明書上又寫著保本的,那風險在哪裡呢?

說明書不可能都寫保本。理財產品有保本固定收益型(現在很少見)、保本浮動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一般預期年化收益率是三者遞增。其中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募得資金進入銀行資產負債表,計入各項存款,本金安全性請放一百個心,本金不保就是銀行違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募得資金不入表,但能幫銀行沖考核時點,全程有資金託管行、證券公司等參與,銀行賺個中間業務收入而已,風險相對大些,說明書會提示風險自擔。

即便如此,風險依然有分級,一般根據投資標的分為五級,前兩級風險也不太大,例如投向貨幣市場、債券的,比投向信託受益權的風險小。

目前來說,銀行自行開發設計自己銷售的理財產品(即不含代銷的信託保險等等),可能實際收益率和預期收益率有差距,但本金基本還是能按時足額兌付的。(出狀況的一般是代銷,宣傳高收益低風險,顯然不靠譜…)這也是我一開始說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的意義所在,理論上確實"理財非存款""收益率非利率""風險自擔",但實際上客戶們看到的就是"起點稍高""比存款更賺""本金安全""收益浮動但大多數情況能達到"。

7月21日晚更新:

1.對@趙建輝 答案的補充:「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是允許的,叫做」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只是確實相對少見。

三種類型理財產品對本金及收益的保障情況可以參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2005年2號令)

第十一條 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

第十二條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

第十三條 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

第十四條 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

第十五條 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

……

第二十四條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或相關產品中高於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 應是對客戶有附加條件的保證收益。商業銀行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於同期儲蓄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

商業銀行不得承諾或變相承諾除保證收益以外的任何可獲得收益。

第二十五條 商業銀行向客戶承諾保證收益的附加條件,可以是對理財計劃期限調整、幣種轉換等權利,也可以是對最終支付貨幣和工具的選擇權利等。商業銀行使用保證收益理財計劃附加條件所產生的投資風險應由客戶承擔。

以及《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銀監會2011年5號令)

第十八條 理財產品銷售文件應當包含專頁風險揭示書,風險揭示書應當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並至少包含以下內容:

……

  (五)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風險揭示應當至少包含以下表述:「本理財產品有投資風險,只能保證獲得合同明確承諾的收益,您應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

  (六)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應當至少包含以下表述:「本理財產品有投資風險,只保障理財資金本金,不保證理財收益,您應當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

  (七)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應當至少包含以下內容:本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和收益,並根據理財產品風險評級提示客戶可能會因市場變動而蒙受損失的程度,以及需要充分認識投資風險,謹慎投資等內容;

……

2.」保本型理財產品募得資金計入各項貸款「的出處及其他相關規定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2005年2號令)

第二十二條 商業銀行銷售的理財計劃中包括結構性存款產品的,其結構性存款產品應將基礎資產與衍生交易部分相分離,基礎資產應按照儲蓄存款業務管理,衍生交易部分應按照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管理。


銀行普遍有強烈的出表願望

;保本可能是有增信措施,你可以看成是一個美好的願望,雖然現實好像也確實是剛性兌付,但是這種保障,說沒有就會沒有的。


一般銀行推薦給用戶的都是屬於結構性理財,結構性理財就分為保本型和不保本型浮動收益,當然不保本型浮動收益的產品 相對年化收益就會高一些(理論上)。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在4%~7%之間,很少有能超過7.5%。但是這相比於其他的互聯網理財平台要低的多,要是換成其他互聯網理財產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收益一般都在10以上,保底部分都能在8.5%以上,像懶定製收益能到18%。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呢?因為安全!銀行可能是大家眼裡最安全的平台,沒有之一。並且很多在銀行理財的一般都是年紀稍大的長者,大概是父輩左右的年紀,這類年紀的人都通常覺得互聯網理財不安全,根本不會考慮,所以銀行通常介紹的對象也是這類人。而一般年輕人都會選擇一些安全的理財平台,幾年前的餘額寶,去年的P2P 今年的P2F活期等,要試著去接受新的事物。


銀行推薦理財不推薦存款,這個倒是誤解銀行了,銀行是好心。存款或者銀行的一些理財,本質都是攬儲,銀行自己的理財,成本還比存款高不少。風險比較而言,理論上理財風險比存款大,但實際上,都是做資金池,風險沒什麼差別。

銀行代理的一些理財,一般風險也不會很大。


從知乎日報過來,特意回答一下若干年前的問題,說明一下不同的情況。

各銀行政策不同,以我任職的某國有銀行來說,存款在KPI考核中佔比還是最重的,而且不同於其他商業銀行,國有銀行還有一項指標叫做「四行佔比」,即是本行時點/日均存款在區域內工農中建四家銀行中的相應位次。

至於思路,個人理解,無非還是出於對存款準備金制度以及存款付息率的考慮,一方面吸攬存款,一方面降低成本。

相應的,對應職工的績效考核辦法中,存款一項佔比最高,而買單也是最高的。相對的,理財類產品買單則極低甚至部分產品已經取消績效獎勵。

所以說,如果您作為客戶來本行買理財,我們一分錢掙不到,反而是存入定期存款,我們收入才會提高。是不是和您想的不一樣?


表外業務


理財產品沒有存准限制,可以高槓桿... ...

另外理財保本保息是不允許的... ...


銀行並沒有慫恿你去買理財,而是他不去宣傳他的理財,你的資金就會跑去其他銀行了。從銀行的角度說,他是更希望你存款的。因為商業銀行利潤最大的來源是存貸差,即存款和貸款的利息差。這裡面的甜頭比理財投資獲得的收益分紅要多,而且更穩。人民銀行批准給每個銀行的貸款量是有限的,標準就是存款量。銀行的存款量越大,批准的放貸量就越大。所以銀行更希望你把錢放到存款裡面。但是理財又不能不做,因為你不做其他銀行會做。

現在存款量很糟糕是因為理財收益高,風險又很低,這是中國大環境所致。正常來講,理財的風險應該是比現今的實際風險高很多才合理的。


謝邀。

本人對這些金融產品的理解是極為有限的,對於這種重要決定也不想搬門弄斧,累街坊。

不過我聽到這個問題,我極為推薦6月27日和28日的鏘鏘三人行節目,邀請了劉紀鵬作為嘉賓,針對上個月中國錢荒問題作出了解讀。其中就包括了對金融產品銀行扮演的角色,銀行主要是作為中介形式來經營這些理財產品,事實上如果出了問題,銀行是不會負責的,儘管它沒有事先告訴你。當然我不敢說是不是所有都是這樣子,但是這兩期節目非常有趣,強烈建議看看。

如果你有電腦可以直接上鳳凰網看,用ipad或者iphone可以使用"鳳凰視頻"或者"鳳凰FM"來觀看或聽。

祝好運。


銀行是賺錢高手還是作龐氏騙局?

中廣網北京2012年12月24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根據某國有大行二級支行行長的說法,「年底考核季每一天過得都像電影《2012》,而在嚴格監管下,我們沒有捷徑,只能拚命完成任務。 每個部門都有每個部門的指標,其中存款、貸款和中間業務收入依然是年終考核的重點,於是每到年末銀行再現瘋狂高息攬儲, 甚至狂發理財產品,過去五年,僅理財產品從僅僅幾百種迅速增長為超過2萬種,銀行究竟是賺錢高手,還是作龐氏騙局?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點評市場熱點。

區別對待理財產品 了解產品成本收益

年末高息攬儲以及在最近兩年狂發理財產品是不是有所謂龐氏騙局?還是銀行很健康,有錢大家賺?

奚君羊:亂髮理財產品說明銀行存在一定問題。第一,受到各種指標的要求,完成任務,所以年底一定要達到一個存款量,達不到存款量就不能完成指標,說明銀行管理處於粗放的規模指標式管理。第二,如果理財產品過度濫伐,會使得銀行的資金來源、資金運用在線上、在成本上有可能失控,也就是說大量的錢進來後面這個負債,要還的時候發現又還不出來。

日前,中行董事長肖鋼在《中國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呼籲加強影子銀行的監管。他認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於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本質上是「龐氏騙局」。現在銀行里有一天理財,兩天、七天理財,相關一些投資的品種是不是需要用新錢來補舊錢,進一步的進行這種投資?

奚君羊:是的,銀行大量發行理財產品後,在管理上很難有條理的匹配它的期限和成本收益。

去年9月,銀監會要求銀行暫停發行投向「資金池」模式的超短期理財產品,要求實現單一產品單獨核算,並要求實現更多的信息披露。但是似乎目前資金池的產品並沒有得到控制,而出現期限越來越短,發行越來越頻繁的局面。

奚君羊:說明銀行本的資金期限和收益管理處於不穩定狀態,另外可能不是自己開發的產品,是第三方開發的產品,拿來代銷。

有消息說一些銀行現在正在謀求和券商進行合作,可能想利用券商資管平台進行創新業務。將來的一些理財產品和券商進行掛鉤,會不會產生更大的風險?

奚君羊:有可能,因為券商從事的活動收益率一般波動比較大,這跟固定收益不一樣。銀行表面上辦理各種客戶資金,直接辦理業務,其實它有些品種跟某些行情的波動掛鉤,投資於某些價格變動收益不確定的產品,它會告訴客戶預期收益率有多高,這個預期只是一種數學測算。

銀行為了推銷產品有時故意不充分揭示這個產品的風險,沒有充分說明,強調了有收益的可能,所以客戶往往會誤解,因為客戶對於銀行通常形成了一種信任,認為銀行是國家開的,銀行不會有什麼問題。

我們買銀行理財產品要區別對待。首先到底是預期收益率,還是規定的收益率,這一點消費者客戶一定要有所把握,要有充分理解,避免由於買的預期收益結果沒有達到,造成損失。

銀行能不能有一天不再發被我們認為可能會存在龐氏騙局的產品?

奚君羊:這不會,我們無法從監管上、政策上限制銀行發行比較合理的產品,哪怕是行情有波動,也不能說因為波動不能買,所以在監管上還要多下力度。比如風險要充分揭示,要求銀行專門有風險揭示書,說明這個產品的風險在哪,客戶是不是知曉,要對客戶當面有一段陳述,要有客戶簽字。

名詞解釋:

龐氏騙局:

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資金池

「資金池」類型的產品,:投資者的錢全部彙集在一個「池子」里,由這個「池子」統一購買各類資產。由於不同類型、不同期限的產品募資混在一起,誰也說不清你的錢投到了哪裡。

巧妙之處是,銀行不斷發行短期限產品,使池子里總是「蓄」著一筆資金,可以投資回報更高的長期資產。當中的收益差額就成為銀行的利潤。甚至在投資無回報的情況下,只要不斷有新的投資者加入,到期產品就能得到兌付。


銀行應該是更想客戶做定期存款吧,定期存款和理財相比,對銀行而言定期存款成本更低


①同質化嚴重,如果我家銀行沒有理財,你就會去別家買,那請問我的存款怎麼辦?

②影子銀行,理財產品屬於表外業務,不受央行存貸款利率標準的限制,可以發揮的空間更大

③利潤可觀,消費貸款一般能做到6左右(各家銀行有差別),如果是等額本息的還款方式,用IRR公式可得真實利率有11.5左右。而理財產品的真實收益率一般是4.5左右。翻倍的利潤哦


作為銀行理財經理,我只能告訴你,理財是和銀行黏度增大的第一步,接下來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講,希望能繼續給你配置基金和保險。


《銀行客戶注意了,有人16萬理財變保險,100歲才能取》看看銀行的操作,這樣還不忽悠你買這買那的,銀行是不是傻?


現在銀行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理財經理只給自己的客戶推薦定期是要被罵的好不?誰不希望自己的資金存在銀行能夠通過理財實現最大限度的增值,尤其是又想通過穩賺不賠的方式,哦呵呵,為了拉存款和客戶當然是推薦理財產品而不!推!薦!定期啊!不然你怎麼做業績不然客戶的資金怎麼保值增值啊!


搶客戶阿.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就是需要存款,不然不能放貸款,銀行就完全沒有收入啦.其它的服務受市場監管經營能力等的限制,沒法發規模發展.所以有了存款才有收益呀.


銀行的目的是把大家的錢聚集到他那裡,存款還是理財產品都是非常好的手段 - 我不覺得銀行有厚此薄彼的做法,其實存款應該還是大頭,個人感覺銀行推出理財產品是與基金、股票等投資產品競爭的。


高息攬儲啊

為什麼不直接用存款上浮到理財產品的利潤呢 因為人民銀行監管規定啊 不能高息攬儲 於是就用理財產品的名義 名為投資實為攬儲

當然 理財資金是放進總行的資金池裡的 跟存款不一樣


特地上電腦怒答。樓上說的沒有為客戶著想的客戶經理,恕不贊同。

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廣義上分兩類,一種是銀行出的有一個明確時間界限的產品,另一類是其他金融公司出的在銀行代售基金保險等諸如此類的產品。而普通意義上所說的理財產品,是指前者。(以下提到的理財產品,均為此類)

理財產品又分為表內和表外,這個表是指資產負債表。表內的理財是保本的,這個類似於存款,是進了銀行的負債項目核查的,這部分資金相當於銀行自己的錢,可以去放貸可以去投資可以做任何事,這類理財在說明書上會白字黑字寫明保本,請相信銀行,說明書上寫了保本,那就一定會保本,否則到時候銀行會吃官司。表外的理財就是不保本不保息的,這些資金不是銀行的負債,銀行是無權拿去放款的,所以樓上所謂的以理財產品的名目擴大息差收益是不存在的,銀行只會拿著這部分資金去操作,比如購買央票國債拆借等投資行為。這種理財目前佔了絕大多數,在這種模式中,銀行只相當於託管人,所以到期後的本金和收益是不保證的,且這點在說明書上也是白字黑字寫著的。平心而論,四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可能沒那麼高,但是一般收益和本金是能保證的。當然,你受不了虧損的話,就請別去買那些收益率明顯偏高比如8%甚至上兩位數的,理財經理在銷售時肯定會講這是不保本不保息的,這是人民銀行會定期抽查監管的。

最後回到問題,銀行賣理財產品的目的就是從他行拉存款啊,你在一個銀行理財買著買著,存款就幾乎落在這個銀行了呀。

PS:銀行銷售理財產品的收益真不高。


推薦閱讀:

宋鴻兵又被打了
鑫胖發飆,萬一天下大亂,這才是最安全的投資!
出大事了!聽說比特幣年底會漲到6萬?
都說五窮六絕七翻身,現在是不是該入市了?
輕鬆一招,識別銀行理財真假

TAG:銀行 | 理財 | 2013年6月銀行錢荒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