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影樓風也是可以進MoMA辦展的
但是有的答案裡面提到「影樓不需要太多的藝術發揮」,這個我就不認同了,「影樓風」也是可以進MoMA辦展的。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影樓」這個產物,尤其是我們印象裡面最傳統的:被關進一個拍攝的小黑屋,攝影師給你臉上胡亂拍一堆粉,然後開始把各種各樣的背景板拉下來換場景和衣服拍攝。
為什麼現在影樓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小清新的人像攝影,找一處咖啡館,古色古香的街道,或者是小資情趣的小花園,都可以滿足攝影師的要求。是因為早期中國的城市還在建設階段,麥當勞和肯德基開業都有一大群人去圍觀,就不要奢望找一個「歐洲風格」的咖啡廳來取景了,那影樓只好採取最方便的手段:用平面的背景板創造出三維立體的效果,讓人物彷彿置身於這個空間,創造出一種「異時空的想像中的生活」來。
比如這張非常有趣的照片,記錄了民國的青樓女子在影樓的留影。我們可以看到她手持鮮花,站在扶欄前,面帶微笑神情閑適,背後是傳統的歐洲人物肖像畫中的背景,我們此處可以直接對比蒙娜麗莎的神態動作和畫面背景,這裡這個民國青樓女子想像自己是一位如同歐洲肖像畫中的女主角一樣,美貌富貴,悠閑愜意,沒有生活的煩惱,而她把這一刻定格在畫面中期待把照片帶回家去,即使在不開心的時候也可以看著照片做自己的少女夢,效果大概類似於今天的言情小說或者cosplay,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裡面去,尋找一種現實世界之外的寄託。
我們再來看這一張民國女學生的(其實我也想拿80/90年代那種影樓風舉例子,可是網上找不太到圖片,但是你們看著分析其實都差不多的,90年代自行車也很珍貴的,有的人還會戴大金錶什麼的),這次背景好像變成了長城,這位女子看起來還很稚氣,「把頭髮梳成大人模樣,戴上一副他的眼鏡」,可以看出她對生活的期望就和之前的青樓女子的照片不一樣,仔細看還可以看到她的左手是戴了戒指的,至於是自己為了配合場景戴上還是已經結婚了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出來影樓的作品同樣體現了她對於未來的渴望和自我定位的期許。這一系列作品可以看這裡:晚清到民國時期的女性日常,整本攝影集是中國攝影出版社的《西施有恨》,非常的有意思。
那麼我們回到標題的討論來,這一類的影樓作品如何去MoMA辦展呢?說實話我覺得這本攝影集裡面的作品也可以去辦一個,不過我們這裡來說一個跟西方更貼近的,也是上次我在我的非洲藝術Live裡面提到的,當代非洲攝影的成就:用攝影來脫離殖民者的統治和影響,表現出被攝影對象的個性與對未來的期許。
我們來看這幅Malick Sidibe的作品,創作於1970年代的馬里,三個人物都穿著當時非常時髦的衣服,擺出模特的姿勢自信的看著鏡頭,而他們身後的條文形狀背景圖像當時的馬奈一樣把照片的「二維平面性」表達了出來。也正是他這種具有特徵的布板背景,和抓住了被拍攝對象的自信的一面,這種從照片裡面體現的自我,脫離了殖民主義攝影作品中對非洲人的傳統印象「唯唯諾諾,目光不敢直視鏡頭」等,也因此在西方世界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們再來看Seydon Keita的作品,有沒有讓大家想起了父母的結婚照?當時的非洲影樓和中國的影樓一樣,同時也是讓人們表達自己對西方事物的好奇和追求的地方。年輕的小夥子和小姑娘們戴上新潮的手錶,穿上帥氣的西服和高跟鞋,插上一隻鋼筆,彷彿自己生活在西方發達國家一樣。這種把「西方世界」作為對未來的追求更多的體現在年輕人們的身上,而收到殖民歷史傷害的老一輩非洲人更願意用照片體現出自己的傳統和文化來,穿著傳統的服飾來拍家庭照,
更多有意思的照片,終於口胡完了,裝完逼就跑,去喝羊肉湯了!
-
硬廣:
陳諾的知乎Live -- 為什麼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
對非洲這塊感興趣的話可以看我上一次的Live總結有選擇性購買:
非洲藝術和你想像的是否一樣?--陳諾的Live小結
-
我的微信公眾號:巴別圖書館(Art-in-all)
這一期公眾號裡面有粉絲福利的說
推薦閱讀:
※你不必看懂當代藝術,因為你也不配成功
※抄襲者,你們為了賺取利益,願意做任何猥瑣的事情
※芭蕾塔下看演出,塗鴉街漫步,做個地道墨爾本文藝人
※??[反饋與總結]Timothy Wang的 Live -- 如何建立攝影項目
※如何參觀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