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人為什麼會在當局嚴厲統治下,獲得眾多諾貝爾獎?


首先針對題目。

並不該說成是蘇聯民眾得獎,而應該是蘇聯人民得獎。這樣不顯得歧義。

在蘇聯時代,當局的嚴厲統治並不影響其科學發展。在斯大林時代,斯大林肅反針對目標都是軍中人物與政治人物,而那些科學家,對斯大林的政治地位本無實力構成威脅。況且蘇聯極其重視科學發展,對國家發展,對外戰爭方面,科學的先進與否決定了在冷戰時期蘇聯是否能保住老大哥的地位。迫於各種外界壓力,面對外界資本主義的輿論與政策攻擊,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頂樑柱,必須得抓緊科學的發展。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得到政府的重視,在計劃經濟時代也可以被分配儘可能齊全的資源,科學家本身也背負著使命感為了使國家發達不被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攻克而拚命奮鬥搞科研。並且也有很多人做出了許多劃時代的科研結果。

在物理學化學醫學方面,諾貝爾獎對於那些對世界有極其重要意義的科研成果,必然得重視,並給予獎項,這無可厚非。畢竟蘇聯以前的俄羅斯也經常獲獎,可見其科技實力本身就不俗。並且科學本身不分國界,成果擺在那裡,人人都覺得毫無爭議理所當然。

在和平獎與文學獎方面,儘管獲獎者的文學成就或致力於和平事業的成就很高,但諾貝爾獎涉及了很多政治因素。比如說:1970年文學獎,索爾仁尼琴的獲獎是西方政客實施「反蘇反共文化戰爭」的一場鬧劇。又比如「氫彈之父」薩哈羅夫被授予1975年和平獎主要因為在西方政客眼中其在當時蘇聯國內是一名最為重要「持不同政見者「。

最後,在蘇聯解體前,戈爾巴喬夫還得了和平獎。

最後列一下蘇聯時代獲獎者:

蘇聯作家蒲寧因小說《舊金山來的紳士》於1933年12月10日獲第三十三屆諾貝爾文學獎。

1956年12月10日第五十六屆諾貝爾獎頒發。英國科學家欣謝爾伍德、蘇聯科學家謝苗諾夫因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和鏈式反應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58年12月10日第五十八屆諾貝爾獎頒發。

蘇聯科學家切倫科夫、弗蘭克、塔姆因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蘇聯作家帕斯捷爾克因小說《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但其拒絕領獎。

1962年12月10日第六十二屆諾貝爾獎頒發。

蘇聯科學家蘭道因研究物質凝聚和超流超導現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4年12月10日第六十四屆諾貝爾獎頒發。

美國科學家湯斯、蘇聯科學家巴索夫、普羅霍羅夫因製成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12月10日第六十五屆諾貝爾獎頒發。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因小說《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0年12月10日第七十屆諾貝爾獎頒發

蘇聯作家索爾仁尼琴因小說《癌症樓》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5年12月10日第七十五屆諾貝爾獎頒發。

蘇聯人薩哈羅夫因「在人類和平事業中的個人的和無畏的努力」獲諾貝爾和平獎。

蘇聯經濟學家康托羅維奇、美國經濟學家庫普曼斯因資源最優利用理論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8年12月10日第七十八屆諾貝爾獎頒發。

蘇聯科學家卡皮察因發明並利用氦的液化器、美國科學家彭齊亞斯、威爾遜因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0年12月10日第九十屆諾貝爾獎頒發。

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獲諾貝爾和平獎。


蘇聯的制度影響了蘇聯科學家的諾貝爾獎

把諾貝爾文學、和平、經濟這三大獎項排除掉,因為評審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沒有物理、化學、醫學評審客觀。

數據引用上面答主諾貝爾獎獲得者國籍統計1901-2015(前10):

美國:物理85、化學66、醫學96、總計247;

英國:物理22、化學27、醫學31、總計80;

德國:物理24、化學30、醫學17、總計71;

法國:物理12、化學7、醫學11、總計30;

日本:物理9、化學7、醫學3、總計19;

瑞典:物理4、化學4、醫學8、總計16;

蘇俄:物理12、化學1、醫學2、總計15;

瑞士:物理3、化學6、醫學6、總計15;

荷蘭:物理8、化學3、醫學2、總計13;

義大利:物理3、化學1、醫學2、總計6;

上述排名可能不準,暫且就這麼排吧。

這十個國家中,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另外九個國家有五個是廣義上的日耳曼國家(英國、德國、瑞典、瑞士、荷蘭),當然獲獎者不一定是日耳曼人,這裡不一一細說了。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除美國之外,日耳曼國家(還可以加上挪威、丹麥與奧地利)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

蘇俄、法國、西班牙、義大利這四個國家的人口遠遠超過了上面的五個日耳曼國家,但諾獎得主數量卻大大落後。

回到正題,為什麼蘇聯的制度影響了諾貝爾獎數量,原因在於物理、化學與醫學這三門自然學科要想突破得大筆大筆的砸錢,美國對此深有體會。

不需要大筆砸錢的其實是數學,在數學這一學科中,二戰後蘇俄與法國、美國是同等級選手。

東斯拉夫人在數學這一最考驗智力的學科中不落於人,沒道理自然科學不行。蘇聯或俄羅斯如果把經濟搞上去,科研經費不缺多跟歐洲學術界交流的話,多拿諾獎是水到渠成的事。


先上數據:諾貝爾獎獲得者國籍統計1901-2015(前10)。

  美國:物理85;化學66;醫學96;文學10;和平21;經濟51;總計329。

  英國:物理22;化學27;醫學31;文學10;和平12;經濟8;總計110。

  德國:物理24;化學30;醫學17;文學9;和平5;經濟1;總計86。

  法國:物理12;化學7;醫學11;文學15;和平8;經濟3;總計56。

  瑞典:物理4;化學4;醫學8;文學8;和平5;經濟2;總計31。

  日本:物理9;化學7;醫學3;文學2;和平1;經濟;總計22。

  蘇俄:物理12;化學1;醫學2;文學4;和平2;經濟1;總計22。

  瑞士:物理3;化學6;醫學6;文學1;和平3;經濟;總計19。

  荷蘭:物理8;化學3;醫學2;文學;和平1;經濟1;總計15。

  義大利:物理3;化學1;醫學2;文學6;和平1;經濟1;總計14。

蘇俄排在第6,算是不錯的成績,但也很難說是獲獎人數眾多。不說對比美國了,就比英德法也差距很大。

如果再考慮到人口基數(1991年蘇聯人口2.9億,今天俄羅斯人口1.4億,英國6000萬,德國8000萬,法國6000萬,瑞典900萬,瑞士800萬,荷蘭1600萬,義大利6000萬,還有歐洲若干人口小國表現出眾),蘇俄的諾獎獲得者—人口基數比在一干歐美國家裡就很弱了。

再看看蘇俄科學獎得獎的時間:

蘇聯之前:1904~1909,3人,

蘇聯時期:1956~1978,9人,

蘇聯之後:1990~2000,5人。

而蘇聯時期佔了20世紀蘇俄絕大多數時段,人口規模也優於沙俄和俄羅斯時期,諾獎得主人數卻並沒有什麼優勢。

很難說蘇聯的政治沒有影響到它的科學界吧?


獲獎的大多都是YJ人士啊。

索爾仁尼琴什麼的。

官方承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貌似也只有肖洛霍夫一個。


歷史教科書有句話叫:「社會主義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不是唬你的。 只是它同時也在摧殘能夠集中的力量而已。

和奧運金牌同理,這一類國際性獎勵的獲得基本是跟gdp總量正相關的。但對於國家力量更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更能夠把資源分配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去。所以同等gdp水平下可能更強。

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獲得多少諾貝爾獎?因為起跑線不一樣,中國大搞計劃、集中的時候,其他國家已經領先太多。直接可以這麼說,大陸統一之前國內有多少能接受現代通識教育的人?蘇聯可不同,他們以前就是列強。

然而現在中國已經很大程度上放棄了集中和計劃模式了,所以集中搞科技的某些優勢也喪失了。但好像我們獲得諾貝爾的節奏有點跟不上gdp?以我個人的看法,除開gdp中可能存在的小部分水分,還是人才培養方式的問題。國內高等教育研究丟掉了計劃的外殼,卻沒丟乾淨,行政干預挺嚴重。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很多人才外流……華人科學家得諾貝爾獎的貌似不少。


政府高壓統治對文科類方面的思想自由有壓制但是對自然科學應該沒啥影響吧,不過官僚體制對於創新的效率阻礙是不可忽視的


搞科研不是一件需要自由的事,而是需要秩序。

經費,科研條件是第一位的。

還記得胡適當年反對學運的理由嗎?

至於說歐美學術界的黑歷史,我懶得深挖,只記得有個美國教授一言不合就做俯卧撐


科學上的突破和跟政治環境寬鬆與否關係不大,甚至大多數科技進步是在壓力最大最不民主的戰爭時期。對於大多數科學死宅來說,給錢就行。


奧巴馬都能獲得和平獎,戈爾巴喬夫都能獲得和平獎,還有什麼好說的。半政治半學術吧。

中國和蘇俄有資格拿諾貝爾獎的人多了,但是,對美國來說政治影響不好。只能這麼說吧。

不說其他的,這世界上恐怕沒有比門捷列夫更有資格拿諾獎的了吧。雖然不是蘇俄。


推薦閱讀:

如何把自己的導師「捧」成諾獎得主
《Nobel Prizes in Neuroscience》專輯介紹
那些打著諾獎旗號,招搖撞騙的都是些什麼?
他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也是沒有臣民的國王,連《教父》導演都接受了他的冊封
他給了幾百萬人生命,卻被稱為魔鬼醫生,32年後靠諾獎才得以正名

TAG:政治 | 諾貝爾獎 | 自由 | 蘇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