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得了天下,會不會比滿清更好?

李自成得了天下,會不會比滿清做得更好?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挺有趣的。當然,要做詳細推演的話,也不太可能,只能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事實來做個簡單的推斷。我這裡只從思想、制度、外交三個方面做個簡單比較,雖然不能完全推演未來發展,但也能從中管窺一二。

思想方面,中國一向是外儒內法。但在漢人政權中,法所依賴的暴力會受到儒的約束,不然就是桀紂一樣的暴君。然而滿人則不然,他們是以蠻夷姿態入主華夏,華夏之儒管不到清朝皇帝的絕對權力,因為滿清有八旗貴族集團的存在,所以儒生失去了對清朝皇帝制約的權力,這讓清朝的統治階級有了不受譴責的暴力。因此,剃髮令下,孔子後人都得剃髮,滿朝士人還無人敢言。至於為了收稅而製造的奏銷案、哭廟案,並強制實行官紳一體納糧,這種無節制的暴力在漢族政權中是很少能做到的。李自成身為華夏之君,其暴力行徑必然受到儒的約束。不然,就會受到天下士林非議。事實上,李自成對的士紳的拷掠政策,就讓他名聲壞掉。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儒了。

由於滿清是以夷狄而入華夏,因此,化夷就成了一個關鍵。清朝皇帝當然知道儒生們的想法,因此會儘力迎合。這也讓清朝君臣綱常較之歷代更彰,吃人的禮教逼壓更甚,道學先生恨不得滿地皆孝烈,人人殉死節。而大順則不然,既然為華夏之君,就得受士人主宰國政、天子垂拱而治的那套理想制約。雖然中間會有不少波折,但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如果李自成想要長久,就不得不做出某些妥協。因為治國當用讀書人,所以儒生遲早會獲得權力。這與清朝是很不一樣的。

從制度上來看,大順是吸取了明朝教訓,改為重武輕文,竭力提高武將地位。文官俱受一品權將軍節制。這讓人感覺權將軍有點像漢代的大將軍。在漢代,大將軍權力極大,內秉國政,外責專征,權力遠在丞相之上。霍光、王鳳、竇憲、梁冀、何進,這些人幾乎都是權臣的代稱。不過漢代大將軍權力基礎是豪強貴戚,大順權將軍若想依靠軍隊、武將、軍系文官來對抗通過科舉考試出來的龐大的士大夫群體,我持高度懷疑態度。不論李自成和後人如何壓制文官,如果不是持續對外擴張,軍隊系統想要獨自完成對文官的制衡幾無可能。何況皇帝也要擔憂權將軍跋扈,凌駕皇權的問題。

明代皇帝重用的宦官系統,很明顯遭到了李自成的唾棄,他入北京後就對宦官進行了大裁減,使宦官不到一千人,因此他不太可能使用宦官來壓制文官。至於外戚,高一功很明顯是受到了李自成的刻意壓制,所以他僅僅只是威武將軍,屬於最低一級的將軍。可以看出李自成也不太可能會使用外戚來壓制文官,除非是出現了某些極為特殊的情況。

那李自成可能會依靠誰來對抗文官系統呢?我認為很有可能是皇親。制將軍李過作為李自成的侄兒,又掌握著後營,升任權將軍壓制文官理所當然。大順五營作為野戰部隊,以後肯定會從中抽出部分來組建大順未來的中央禁衛軍,這支部隊也將會是皇帝和權將軍手上最具有威懾力的力量。而且根據唐制,大都督,大都護都是由親王遙領。他們除了擔任大都督、大都護職外,接班人甚至皇子還會擔任大將軍,高宗李治就擔任過右武候大將軍,章懷太子李賢、睿宗李旦、殤帝李重茂也擔任過右衛大將軍,節愍太子李重俊擔任過左衛大將軍。因此,在刻意仿照唐制的李自成那裡,很有可能會讓重要皇室成員擔任權將軍對文官進行牽制。

另外,明代的巡撫被改回節度使,掌管全省軍政。與明代不同,大順節度使也有武官,如馬重禧就是果毅將軍。這意味著,大順的武官地位在地方也得到了空前提高,成為抗衡文官的一大重要勢力。但會不會造成唐朝那樣的軍閥割據,很難斷言。因為造成軍閥的因素有很多,並不能因為大順以武御文就輕易斷定中國會出現軍閥,何況17世紀的中國,存在著影響極大的士大夫群體,這本身就是對軍方的牽制,因為這些人掌握了兵政府和輿論權。

至於吏政府文選司升為文諭院,也等於強化了對文選的控制。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天佑殿和吏政府的權力,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地方人事的控制。我這個結論是根據宋朝的流內銓發展來判斷的,並不一定符合大順的實際情況,只能說是有這個可能。不過,即便如此,我認為也很難擋住士大夫集團的奪權。

至於清朝,很多人都只知道軍機處設立後的情況,但早期的重要政治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卻沒多少人知道。作為滿人處理重大機要事務的機構,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達到了擴大並鞏固對全國統治的目的,這也保證了八旗貴族在統治中佔據主導地位。而大順則不會有這種貴族議事機構,只能依靠權將軍對文官進行制衡,這就意味著,大順對文官的制衡很難做到完全壓制。

外交方面,以跟傳教士的交往為例。李自成是怎麼對待傳教士的呢?在西安的時候,大順軍官員曾經詢問過傳教士郭納爵、梅名高,得知他們是來華「闡明真教」的,當即下令釋放,而且不準騷擾教堂。大順軍進入北京後,又對教堂進行了保護,並在教堂門口掛了一個告示牌:勿擾湯若望。李自成進京三天後,湯若望還受邀去見了大順高級將領,湯若望也邀請過大順軍的幾位將領去教堂做客。正是因為他們關係還不錯,所以湯若望的教堂庇護了不少人,包括陳名夏這樣的官員。後來,想自殺的陳名夏遭到湯若望勸阻後,最終投降李自成,進入大順朝廷任職。可見,對於傳教士,李自成態度還是不錯的。但對於跟國外的貿易態度,由於時間太短,因此很難推斷,不過根據清朝初年的一些情況,倒是可以做個反推。

根據1654年1月19日的荷蘭東印度事務報告,荷蘭人在拜會尚可喜、耿繼茂等人時,已經拿到了自由貿易許可,並准許在廣州設立固定商館。荷蘭人連商館館長都任命了,誰知,清朝最後居然否決了這份協議。清朝對傳教士的一些態度,也讓在清朝待了十幾年的西班牙傳教士閔明我抱怨:韃靼人比中國人本身更可怕,更猜忌,他們不關心外國人,也不想知道世界上有沒有外國人。這個態度跟大順對傳教士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從尚可喜和耿繼茂等漢族高官的態度來看,他們是支持與國外的自由貿易的,雖然這只是個案,但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的。 只要有利可圖,大順並不是不可能開放自由貿易,而且在漢人高官中也不會缺乏支持者,尤其是在重武輕文的大環境下。

因此,如果李自成得了天下,很有可能會開創一種新的政治文化,在對外交往上也會比清朝更加開放,但大順也很難取得像清朝那樣的開疆拓土成果。

最後再補充兩點:

大順政治ABC:對大順政治制度的一些解讀

看了這張圖大家會發現,左上的都是中央機構,右上的都是地方機構,左下的則是大順的軍職系統,右下則是大順地方軍官系統。天祐殿其實就是明朝的內閣,當時的大學士是牛金星,當然,也有說他是平章軍國事的。我覺得,既然牛金星打算恢復唐制,也不排除會恢復這個官名,而且,平章軍國事這個名字,看起來也確實比大學士上檔次。另外,根據談遷的記載,惠世揚擔任的是右平章事,從側面也可以證明,大順的宰相確實叫平章事,這個也是唐朝時的官名。至於大學士名,疑為明人習慣。

軍師這個職務,我懷疑與當時流行的三國故事有關,查《中國歷代職官辭典》,荀攸、諸葛亮都當過軍師,但這個職務之後就很少見了,明清時期也就同為農民起義的太平天國才有這個職務。當然,從宋獻策的作用來看,其實更像是參謀顧問。不知李自成為何會授予他這個職務,而不是別的職務。

至於六政府、六諫議,其中政府在唐代是指宰相處理政務的地方,諫議在唐代稱為諫議大夫,疑明人記載的是簡稱,並未寫出完整官名。尚契司被改為尚璽寺,大概是因為契只是符券契章這四種印的第三等緣故。所謂尚璽寺,就是原來的尚寶司。太常寺、鴻臚寺則改為禮政府下屬,因為太常寺管宗廟禮儀,鴻臚寺管朝會儀節,都跟禮政府職能密切相關,因此相近職能機構改制倒不奇怪。掌管車馬的太僕寺改名為驗馬寺,翰林院改名為弘文院,御史改名為直指使,通政司改名為知政使,中書科改為書寫房,雖然只是換了個名字,不過意義卻大不同,突出了未來的重點和方向,預示著某些微妙的變化。最大的變化還是文諭院,文諭院是由吏政府文選司升格,表明了李自成強化控制文官選拔的決心。

可以說,在很多方面,大順都只是換了個名號,跟明朝差別並不大。要說差別最大的地方就三個,一個是天祐殿,一個是軍師,一個是文諭院。只是軍師這個官職給人感覺怪怪的,讓我疑心以後軍師莫非要變成大順版的大學士,專職皇帝秘書顧問工作?

地方上的變化就更大了,巡撫改為節度使,兵備道改為防禦使,知府、知州、知縣改為府尹、州牧、縣令,基本可以看成是唐代官名大復辟。唯有改名為統會的布政司是個例外。當然,按照《中國國家機構史》的說法,大順還在省級設立了提督、觀察使、統制使,不過這種說法我還沒找到相應的佐證。正是因為李自成恢復了很多唐代的名稱,才讓我對史料中提到的李自成是西夏後人的說法持懷疑態度,何況按照一般說法,党項族早就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而滅族。

至於軍隊職銜體系,圖片左下方已經標的很清楚了。當然,權將軍之下,也有史料說有副權將軍的,不過這個說法我持懷疑態度,為何不換個別的名稱?非要用副權將軍,實在是很奇怪呢,我不相信大順決策集團就起不到名字。在此前李自成當大元帥的時候,是不存在副權將軍這個職銜的。不能因為劉宗敏是「權將軍之亞」,就說他是副權將軍。至於正總權之類的鎮守地方的軍職,則是由總兵這些官名改稱的。此外,還有由五軍都督府改成的五軍部,我並沒有畫上,因為沒有詳細資料,只知道五軍部都督為加銜。

最後再講講大順政權的官員構成。事實上,李自成入京後,除了逮捕八百多名官員外,還授予了七百多名降官官職,這個數量已經不少了。從大順官員名冊來看,大部分中央地方官員都是投降李自成的原明官員。因此,大順事實上已經由農民政權轉向封建政權了。只不過,由於經費問題,追贓助餉讓李自成得罪了不少士紳,再加上李自成在軍事上的失敗,善於觀風的士紳自然都拋棄了大順。畢竟,利之所在,矢志必移,這也是人性的必然。

大順百萬大軍,到底有多少是可戰之兵?

根據柳義南先生的考證,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二月建立了五營兵馬制度,軍中的權將軍和統帥五營的制將軍被稱為大帥,下面的標營主將則稱為標將,這算是大順軍的將帥之分。

五營附有中吉、左輻、右翼、前鋒、後勁名稱,旗纛也分為前黑、後黃、左白、右紅、中青。大營實行三級編製,為大營-標營-隊三級。具體分布為:中營轄五個標營,各領二十隊,前、後、左、右四營只有八個標營,各領十六個隊。可以說,中營才是核心主力所在。

另外,大順百萬大軍的組成也具有三重性。其中精兵是六萬,輔兵是二十三萬,加上家屬、養子就有百萬了。這也意味著,真正能打仗的,還是靠那六萬人,這支精銳被打廢了,大順戰鬥力指數就會降低很多。這也是為啥1645年後,大順軍戰鬥力急劇下降的緣故。

此外,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確定軍制時,還在地方設立了駐防軍,有襄陽衛、通達衛、揚武衛等衛。其中襄陽、荊州這些地方都是駐紮有六千人左右的衛軍,當然,這個數據也是把家屬包含在內的。至於他們的詳細情況,史載多有缺失。

以上,算是大順軍事編製的基本情況,至於將領構成,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推薦閱讀: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為何採用李自成的國號大順為年號?
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值得同情嗎?
李自成暗殺謀士李岩,真的是因為農民階級思想局限性嗎?
李自成政權的文治與武功究竟如何?
關於清朝對張獻忠,李自成,三番,太平天國的記錄可信度有多高?

TAG:李自成 | 明末 | 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