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看中文,不考慮英文翻譯,以下這兩個句子的語義通順嗎?
- 因為張三沒有女兒,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
- 因為張三的女兒沒來,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
這條不是答案,只是想解釋一下提出該問題的緣由。
Factive verb 「知道」 及領屬短語 「老王的女兒」 都會觸發一個presupposition (預設):
「知道」 的complement clause (補語小句) 在真實世界下為真;
「老王的女兒」 觸發一個exsitential inference,即 「老王有女兒」。 語境滿足預設是一個對話得以正常進行的先決條件。presupposiiton在否定句中可以被投射,故正常情況下
A. 「老王的女兒來了」和「老王的女兒沒來」都預設「老王有女兒」B. 「我知道老王的女兒來了」 和 「我不知道老王的女兒來了」 都預設 「老王有女兒」 且 「老王的女兒來了」 但有趣的是,presupposition在否定的環境下還可以被取消掉,如羅素提出的一個經典例子:- The king of France is bald.
- 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
- 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 since there is no King of France.
- There is no king of France; thus the king of France is not bald.
1和2都預設There is an unique king of France, 但該預設在3和4中都被取消掉了。
(註:之所以會有這種類似「因為……所以……」的結構,是因為預設是作為一種背景信息出現的,故在原題中也採用這種形式,但漢語裡面似乎會造成冗餘和辭不達意。故我在另一個類似的題里有意把這個因素消除掉。)
類似的,英語里還可以講:
5. John DIDNT know Bills daughter came, since
a. Bill doesnt have a daughter b. Bills daughter didnt come.(註:大寫標誌重音,但也有很多英語為母語的人認為這個重音可有可無)在 「預設」 的支持者里有三種主流觀點:
A. 否定詞在語言的 Logical form層面存在Scope ambiguity B. 動態語義學下存在 Local accommodationC. 靜態的三值邏輯下存在 Meta-assertion operator A,A可以簡單翻譯為 「It is the case that...」 有趣的是,直覺上漢語里的 「不」 似乎是無法提供一個presupposition cancellation的環境的,故提問希望能驗證我的直覺。而因為一些更特殊的原因,題中所提及的結構 —— factive verb的complement clause裡面出現領屬短語 —— 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意義。至於這其中的特殊原因和重要意義,歡迎有formal semantics或logic背景的同學與我私信交流。「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本身在 syntax 上是沒有問題的,單純從結構分析的角度上來說,這屬於「主語 + 知道 + 命題」的形式。而如果將其形式化,並且分析 truth value 的話,只要後面命題,要麼是錯的,要麼不是主詞所指實體的信念,要麼沒有經過足夠的 justification,那麼依據「知道」的定義,就沒有「老王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因此也就有「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所以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並非(老王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是不是對的?第二個問題是,「並非(老王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是否等價於「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
首先,我一開始以為,在日常語境中,任何情況下「知道」後面不能接假命題。但是想了一下,這不是絕對的,因為我們可以有「我不知道一加一等於三」這種語句。用以表示一種反諷或者是荒謬。
接下來我以為,一定要有「會」這樣的詞才能夠達到某種荒謬的效果,但是我發現這並不是本質問題。考慮下面這兩句話:- 「我不知道一加一等於三」
- 「我不知道一加一會等於三」
「會」並不是主要的影響,相對的,真正有影響的是語氣和語境。在反諷的語境下,上面兩個句子都是正常的,但是在正常的陳述語境下,上面兩個句子都是異常的。
當然,對於解釋性的語句「因為張三沒有女兒,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和「因為張三的女兒沒來,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作為後件的「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以及「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只能是以正常陳述的方式出鏡,它們本身是不帶有語氣的。所以,我覺得這裡的問題還是出在否定詞上面。如果是英語的話,「it is not the case」顯然是一個很好的表示否定的結構。但是中文中沒有這樣的結構,所以我們就經常會把否定詞放在動詞之前。這個做法在一般的情況下是等價的,比如說:- 「並非(小明會開車)」和「小明不會開車」
- 「並非(小紅吃完飯了)」和「小紅沒有吃完飯」
甚至信念語境偶爾也是可以的,比如說:
- 「並非(小白相信張三的女兒會來)」和「小白不相信張三的女兒會來」
不過其實上面這兩個句子是不等價的,因為前者包括了「我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這種情況。也即,如果是前面那種情況,那麼小白的回答可能會是「誒,沒想過,不清楚」,但是後者的回答會是相對比較堅決的。
但是在「知道」的情況下就不同了。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們習慣了「主語 + 不知道 + 命題」表示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說,主語不具有關於「命題」的知識。換而言之,「命題」本身已經要有能夠作為知識出現的前提了,那就是必須要為真。真的要說的話,可能是因為某種語言的經濟性吧。單純地否定一個命題,往往同時包含著太多的東西了。比如說如果「……不知道……」表示的是「並非(……知道……)」的意思,那麼每當別人說「……不知道 p」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的是,p 是不是真的?但是我們不會這樣使用語言,因為如果我們是想通過「p 為假」推出「並非(……不知道 p)」的話,我們實際上要表達的內容已經完全可以用「p 為假」涵蓋了。
我的句法學老師對於這類句子已經走火入魔了……他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打平均分,也就是,根據自己的語感(這是母語者最重要的憑據,要是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給分,再行研究句子的語義,句法,上下文和語用),給句子從 -2 到 +2 間整數的分數值,然後統計所有人的品均值,這樣來確定句子的合法程度。
在不考慮真值條件的情況下(如此便似乎答非所問了……),我給兩個句子的打分是:+2,+2
p.s: 是的,我是上下文無關文法初號機器人,永遠也通不過圖靈測試的……兩句都不通順。
第一句:前半句說了張三「沒有女兒」的事實,但後半句說的意思卻像是張三的女兒「確實會來」。1) 內容上矛盾。2) 因果句式不對。至少一個主語在因果關係句里應該在前後句都出現(即使不出現,也應該infer前後句都有同樣的主語),這裡沒有做到(張三和老王這兩個主語都沒符合這個規定)。既然因果起到解釋作用,那就需要前後句解釋同一人或物。
第二句:前半句說了張三女兒「沒來」的事實,但後半句說的意思卻是張三的女兒「來了」。1) 內容上矛盾。2) 因果邏輯不對。「沒來」不能導致「來了」的結論。就算把後半句的「來了」改成「沒來」也不通順。因為如前後句重複同一內容,即「張三的女兒沒來」,因果關係的解釋作用就沒有了。
希望能幫上忙。第二句有點問題。前後矛盾吧。前半句說沒來,後半句說來了。
第一句又看了一遍,也有問題。前半句說沒有女兒,後半句暗示有女兒。還是前後矛盾。第一句改成:因為老王以為張三沒有女兒,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
第二句改成:因為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所以老王以為張三的女兒沒來。還有很多種改法。總之至少不能前後矛盾。歧義倒還可以接受,前後矛盾就不行了。但願是外國人寫的句子。。
否則,小學語文老師 死不瞑目吧。。。首先吐槽一下。通常「語感」是指語言使用者的,不是指句子的。我們說「這個人的語感好」是表示這個人在語言組織能力、理解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等方面比較強。
兩個句子的因果關係都是混亂的。通常「因為」之後的通常是事實,「所以」之後的句子也是事實。這兩個句子的「因為」「所以」之後接的事實都分別是矛盾的。理解起來會有很大困擾。- 因為張三沒有女兒,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私生)女兒會來。
- 因為張三的女兒沒來(這裡),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
所以我覺得這兩個句子都是對的。
懶得用語言學的術語來分析了。我們就分析語義邏輯。一個個來。
- 因為張三沒有女兒,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
「因為……所以……」連接的是一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張三沒有女兒」是對「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的解釋說明。想想為什麼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呢?(這已經蘊含了「張三有女兒」「老王知道張三有女兒」的信息在裡面了。)是因為張三沒有女兒嗎?肯定不是。按照這句話的意思,張三必然是有女兒的。但是「張三有女兒」與「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會來」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只是蘊含的一個必要條件而已。
那麼,如果要讓「張三沒有女兒」這個「事實」成立,這句話應該這麼說:
因為張三沒有女兒,所以老王沒想到張三會有個女兒過來!
在這種情況下,「張三沒有女兒」是老王已知的一個「事實」,後面用「沒想到」才能讓這個「事實」被推翻。用「不知道」,語氣是客觀的,不能起到推翻前提事實的作用。
2. 因為張三的女兒沒來,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
同理,這句話中「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是因為「張三的女兒沒來」嗎?那到底來沒來?按照這句話的意思,我認為來了。為什麼老王不知道呢?
因為大家都說張三的女兒沒來,所以老王不知道張三的女兒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麼是老王被大家騙了,要麼是大家都沒看到張三的女兒來了。反正老王沒看到。但張三的女兒確實來了,老王也不知道她來了。
我是站在「偏誤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兩句話的,就是說,出現這樣的句子肯定是有理由的,說出這個句子的人一定是要向我們表達什麼,所以我要搞清楚他到底想說什麼(也就是他本來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並幫他正確地表達出來。
關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偏誤(這偏誤造成了語義邏輯的混亂,其實也還好,理一理就好了)那就要對說話人的語言背景做個調查了。
推薦閱讀:
※有沒有希臘拉丁詞根的對應表格?
※類似義大利語 nipote 兼指姪與孫的語言或方言還有哪些?
※那爛陀
※做謂語的形容詞在語義學上可以分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