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間應該怎樣發掘、利用,讀更多的書?

以我所在的城市舉例,在北京上班通勤時間平均在一小時左右,每天一個來回是2小時,一個星期五天攢下來有10小時。這10個小時可以看13集電視劇,7期綜藝節目,小說快能看兩本了,《憤怒的小鳥》或《植物大戰殭屍》都能打爆了,而10個小時也能看完一本正經書。很多人會疑惑別人的閱讀速度怎麼能那麼快,實際上,一周看完一本書是很現實可行的。其實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速度快,而是在於時間的規劃利用。

像這樣整塊的可以利用的時間,我們要仔細審視下生活,從中挖掘下。而且往往這樣的時間是規律性的,就像上下班路上時間,如果你把他們轉化成讀書時間,它們是能養成習慣持續有產出的。

早上能不能早起半小時,晚上睡覺前,看看不影響睡眠的輕鬆的書。下班後如果自己開車,堵在路上也可惜了,能不能拖後一點再離開,既避免了高峰期,也能用這個時間健身或者看看書。這些時間,不規划出來,也就眼睜睜地浪費掉了,長期下來差距就拉開了,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說你與身邊的人的差距就在於下班後的兩三個小時,日積月累,小的差異會逐漸放大。

生活中像這樣能整塊挖掘出來的時間並不多,這類時間你要保衛它不被碎片化。看書的時候不要被手機、電視所打擾。把手機靜音,盡量看紙書或Kindle,自控力一般的朋友用手機看電子書可能看一會就會去刷微博、微信、知乎了。

在出差的飛機上,往往是最適合看書的時間。很多的CEO門都是在飛機上讀書和看雜誌的,平時太忙了,而飛機上可以不受打擾,沒有電話和郵件。比如馮唐,一個高管,平時哪有時間寫書,他的書很多就在航班上寫出來的,再加上過年期間的假期,保證了他寫作的高產。

其實,像上下班路上的時間,它看起來相對完整,本來能善加利用,但在我們腦海中,與周末大塊時間相比,它又更像碎片時間,很容易向娛樂放鬆的方向倒戈。因為環境和心境的原因,我們覺得這樣的時間不適合讀書學習,不是完美地不受打擾,因為它不完整,所以也就像碎片時間,用來放鬆娛樂反倒特別適合。

路上吵,靜不下心,那就從幾方面來解決:鍛煉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把注意力都聚焦在閱讀上。戴耳機聽音樂看書,減少外界的直接干擾。或者直接聽電台App,用聽書的方式來吸收書中的信息,哪怕是付費購買正版音頻書。在讀書之前,根據路上的特點,選書選容易理解的,或者是自己興趣之所在的書。在看之前想好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這個世界,誘惑那麼多,注意力不保護好,不鍛煉集中注意力,稍一不留神,就被偷走了。而且玩遊戲、看劇上癮了,碎片時間溢出,還會侵蝕佔據整塊的時間。而為了保衛讀書的時間,為了保衛你的注意力,你得想想對策。

我也曾看到一種極端的方式,降低了路上讀書的門檻。有的人把買來的新書拆開,如果這本書有十二個章節,那麼就拆開再裝訂成十二個小冊子。每天帶兩個小冊子,上下班路上正好能夠讀完。為了完成讀書的目標,這種做法聰明的地方在於在心理上降低了難度,更根本的是他意識到自己會碰到一些困難,想了辦法去克服困難。

我們常常就在讀書的困難面前止步了,沒有想過怎麼能通過一些方法來把困難拆解開,變成小的困難來一個個克服。就像登山一樣,站在喜馬拉雅山腳下,你會覺得珠峰登頂太困難了,簡直不是凡人能辦到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從身邊的小山開始爬起,爬完本市的爬本省的,再爬周邊省份的,如果你有一個登珠峰的夢想,最終你是可能實現的,哪怕實現不了,你也超出大部分常人。八千多的不行,四千的差不多OK吧?能登上這個海拔的已經超出常人了。

還有一種碎片化時間,它是標準意義的碎片化時間。一般幾分鐘,或者至多十幾分鐘,過後就要換到做其他事情。碎片化時間表面上看是很小的時間單元,但往深層里看,它是一個個很小的注意力單元。因為時間短,要切換到其他任務上,注意力難集中,因為切換時有大量注意力損耗,這時候讀書只能視情況而定,有的你非常感興趣的,那麼也能拿來讀讀,但多數時候是很難看書的。

我們的注意力除了讀之外還要思考,時間單元太小無法深入到思考層面。這些碎片時間不妨用來想想看過的書的內容,自己記的筆記是否在腦中已經變成自己的框架體系了,想到什麼小問題可以用這點時間來搜索問題的答案,或者可以用來看收藏的文章,做些簡單的筆記。我們也不可能做到絕對不刷微博、微信、知乎,那樣也會與外界隔絕、與現實社會脫軌,但你書藏的文章總要匹配好時間去讀吧,而用整塊時間閱讀性價比又太低了,用碎片時間正好。

像排隊、等人、銀行辦業務叫號等待的時間,都是碎片時間。這樣的場景在你生活中如果經常出現,那就考慮下該怎麼利用這些碎片時間。

為了更好地匹配,有必要做一次閱讀速度測試。找一篇文章,貼到Word里,統計下字數有多少,從看第一字開始掐表來記錄時間,到看完全篇,算算平均每千字的閱讀速度。做這麼一回,你就知道以後整塊時間能看多少書,碎片化的時間裡一篇文章大概能否看完。我們掌握的越細緻,在讀書這件事上,就越有全局的把握。

怎麼用碎片時間看書,這是個時間管理問題。跳出來看,管理好時間也可以用作任何自我提高的事情上,比如健身。只不過我們這裡說的是結合讀書這種行為的特點,把時間管理好、匹配上。時間管理中有個理念,是我們要解決時間沒管好的問題,先要從了解時間都花在哪了。記錄你的時間去處,從早到晚都幹了什麼,從幾點到幾點。別小看這些記錄,你記幾天再回過頭來看,很多熟視無睹的事情只有通過可以記錄才會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舉個例子,看看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的記錄:

「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三小時十五分。鑒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二十五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十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十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一小時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二十分。

「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類昆蟲學:鑒定袋蛾,結束——二小時二十分。開始寫關於袋蛾的報告——一小時五分(1.0)。

附加工作:給達維陀娃和布里亞赫爾寫信,六頁——三小時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鬍子。《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十五分,《消息報》——十分,《文學報》——二十分;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頁——一小時三十分。聽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四十五分。

在每日的基礎上,堅持記錄時間流水賬的柳老師能統計出每月的時間去向,每年的時間去向。這是一件多麼牛逼的事情。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奇特的一生》這本書,對柳比歇夫的時間記錄管理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保衛整塊時間不被碎片化以及用好碎片化時間,這還是思維上的轉變。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養成習慣才能天長地久地貫徹思維改變後的成效。

養成習慣的關鍵,一方面是心理層面的咬著牙堅持,開始的時候最難,但一旦啟動了,過了某個養成點,嘗到了甜頭,後面就容易多了。另一方面則是動腦子降低門檻,讓自己儘快嘗到甜頭。為什麼你對喜歡的事可以持之以恆地去做,養成習慣?在調整時間的這段時期內,可以選擇一些輕鬆的書來看,不要是小說,也不要是難懂的,看完立刻能用在生活工作中的,讓自己在做的過程中獲得收益。

巴普洛夫有個訓練狗的反應的實驗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巴普洛夫拿著骨頭搖鈴鐺,狗出來看到有骨頭可以吃,多重複幾次,強化這種刺激—反應模式,狗養成了習慣。狗一聽到鈴鐺,就以為有骨頭可以吃,馬上跑出來。而我們可以根據這個道理來訓練自己。給自己骨頭,讓自己對鈴鐺(讀書)產生好的反應。

*********************************

本專欄其他文章:

看一本書應該先看哪部分?玄機在哪? -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碎片化時間應該怎樣發掘、利用,讀更多的書? -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讀書就是「讀」這麼簡單?實際上,讀書要讀、寫筆記、討論、做以及教別人 -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表面上都是在看書,但「閑看」、「應試」、「查閱」三種看法效果是不同的 -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講真,看書非要從頭到尾看完也許是你患上了強迫症 -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書看了很多,但看完總是記不住,我該怎麼辦? -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聰明人要給自己設立個「讀書基金」,用投資角度看待讀書 - 書該怎麼讀 - 知乎專欄

*********************************

如果覺得文章有幫到你,還請點個贊支持下,也歡迎留言討論

我在在行上也系統地講高效讀書方法論,歡迎約課。

另外,記得關注作者周昶帆的知乎,第一時間接收有趣話題的更新。

關於【書該怎麼讀】這個專欄:

這是個關於讀書方法的專欄,將來會持續寫下去,預計是每周一篇文章,將來會集結成冊。這個專欄將結合我自己的讀書經驗,提供一些高效讀書的心得方法,希望能幫你提高讀書效率。


推薦閱讀:

朋友,你的時間能賣多少錢?
老J專欄(101)拒絕瞎忙,學會時間管理散點圖
為什麼在玩遊戲時,我們能一遍遍刷怪,做很無聊的事情;而在工作中,卻靜不下心來做很基礎的事情?
我在制訂年度計劃的時候我在想什麼——訂年度計劃的21條心得

TAG:读书方法 | 时间管理 | 碎片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