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一直被研究,從來沒讀懂

李商隱的詩,被譽為「朦朧詩」,這裡的朦朧相當於現在的流行辭彙「不明覺厲」:大概意思是能夠Get到一些信息,但又不能全讀懂,不完全明白什麼意思,但是又覺得很厲害。而舊時文人,最喜歡以研究李商隱的詩為榮。一個人的詩,如果不能被後人讀懂,是幸運的,如果被人輕易讀懂,那麼後人就不尊重你,看輕於你。

李商隱,就是這麼一位幸運兒,一直被研究,從來沒讀懂。

「朦朧詩」和「不明覺厲」不是李商隱詩歌的特徵,那只是結果。構成「不明覺厲」的因素,除了我們上文書中提到的修辭手法高超、想像力驚人之外(長時間工作在五維、六維的想像空間),更為重要的特徵是用典太多。

上文中介紹的《夜雨寄北》是一首幾乎沒有用典的詩,使用了最清通的語言,這首沒有引用參考文獻的詩,讀起來都如此詭異,那些用典很深的詩,又當如何呢?

所謂用典過多,用現代話說,就像寫論文一樣,文中引用的參考文獻很多,信息密度太大。文章信息密度太大的壞處是,閱讀門檻高,不易讀懂,更不容易形成傳播,曲高和寡就是說的是這個意思。而李商隱的詩能夠得以傳播和流傳,實在是人類文化史的奇蹟!

無論東、西方文化史上,凡是高濃度的文化因子,和超時代的文化模因,在傳播的過程都面臨這樣的困難:

比如《黃帝陰符經》這本高度濃縮我華夏文化的寶典,幾乎無人提及,無人解讀,而同時代的《黃帝內經》就好了很多,《黃帝內經》就是兌了水、稀釋之後的《黃帝陰符經》,信息濃度沒有那麼大了,解讀的人就讀了,流傳就更為廣泛;

同樣是春秋戰國時期經典的《道德經》就不如《論語》流傳廣泛,也是同理;

不僅成人讀物如此,兒童讀物也是如此,同樣是早期啟蒙教材的《千字文》就比《三字經》的影響力就差了好幾個數量級,如果說能讀三字經的有幾千萬人的話,那麼能讀千字文的估計不會超過一萬人;

在西方文化史上也有這樣的例子:

傳播學史上最富有爭議的、最有洞察力的、偉大的思想家——麥克盧漢,在上世紀50年代完成了自己力作——《理解媒介》,把書稿送給了一家著名的出版社,出版社看完書稿之後給他打電話說:「一本暢銷書中的新內容最好不要超過10%,如果新內容過少,讀者會覺得無趣,瞧不起作者,賣不好;如果新內容過多,讀者讀不懂,就更賣不好了,您的書中新內容超過了75%,所以我們不能出版您的書。」當然,他的書後來被出版被炒作被誤解被娛樂化,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3900/answer/116203717?from=profile_answer_card )。

回到李商隱這裡,那麼李義山的詩用典多,信息密度大,不容易閱讀,那為什麼還能流傳到現在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是因為鄙視!

邏輯鏈條是這樣的:就是後世文人都知道李商隱的詩好,但說不清好在那裡,每個人都自認為理解的高明,紛紛出文解讀、注釋。那時候既沒有公共圖書館,也沒有百度、知乎、維基百科等互聯網的信息便利,全憑個人的大腦中知識存量和家庭藏書,因此,解讀李商隱的詩成為彰顯自己智力優勢和門第出身最佳載體。

那時的文人鄙視鏈是:談論李商隱詩的人瞧不上談論杜甫的,談論杜甫的瞧不上讀李白的。從唐末一直到宋元,再到明清民國的各類文人,什麼蘇東坡、錢鍾書等,都捲入了這場跨越千年的、跨朝歷代的、跨學科的智力競賽和爭風吃醋之中。

今天選擇流傳最廣,也最富爭議的一首《錦瑟》來開練,歡迎來噴: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錦瑟,漂亮的瑟,就是一把精緻漂亮的樂器。這首詩本來是沒有題目的,後人取詩文開篇的兩字「錦瑟」作為題目。無題詩是李商隱的又一大特徵,以後有機會專門介紹一下什麼叫做《無題》詩。

歷史上對這首詩的解讀,五花八門,充分顯示了我天朝歷時歷代文人的八卦娛樂精神和偷窺別人的熱衷,如果您也愛八卦,千萬別自卑,這是我們人類最富創造力的一個領域,您應繼續升級這個能力,潛心經營這份專註,有朝一日也能站到某個風口,成為天外飛豬。

人生何處無煩惱,唯有八卦醉人心。」 八卦是我們人類逃離孤獨的方式,是人生永恆的主題。

關於本寺主旨,一起先來聽聽舊時文人的八卦:

有的說是懷念令狐楚家一名叫做「錦瑟」的丫頭,有兒女隱情,是首艷詩(您要是活到現在,一定是名優秀的娛記,成功的狗仔隊);

還有的說,這是篇音樂的科普文章——寫了瑟的四種聲調:適、怨、清、和,這是蘇東坡等人的研究成果(東坡老師一定是幻聽了);

還有的說是為了吊念其亡妻;還有的說是追念舊歡;還有的說是為自己的詩集作序;還有的跟政局聯繫在一起,說「傷唐室之殘破」等等。

其實,本詩的主旨在詩文中非常明確——「思華年」,就是感傷自己的身世,一位四處飄零的國家公務員,面對自己的中年危機時「自傷身世」:

全詩從錦瑟起興,以一連串的典實和隱喻描述韶華流逝、懷才不遇、夢想成空的經歷,並給他心靈留下的深深印痕。

其中間二聯「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是四幅奇妙的畫卷,攝魄星魂,成為理解本詩的關鍵。如果不能破解這幾幅畫面,就無法進入到這位天才導演給我們織造的美輪美奐的幻境,就如同我們閉著眼睛看電影《阿凡達》一樣,白瞎了一張電影票:

第一幅畫面「庄生曉夢迷蝴蝶」,典故大家比較熟悉了,主角是莊子,他老人家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的真正傳人,講的是莊周夢蝶的故事,在《莊子-齊物論》中:「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在這裡,李義山借用莊周夢蝶的故事,其意義在於表達自己一生中,現實與夢想的錯位與混淆,當詩人回顧往生閱歷,有一種亦真亦幻,虛實難辨之感覺。

第二幅畫面「望帝春心托杜鵑」,據《華陽國志-蜀志》、《文選-蜀都賦注》引用《蜀記》:古蜀有王曰杜宇,後稱帝,曰望帝。望帝杜宇死後,其魂化作鳥,名為杜鵑,一曰子規。春來子規啼鳴,直至唇吻出血而不至。

這裡李義山以望帝自比,暗喻自己的理想抱負沒有實現而悲痛,但這顆春心不會泯滅,就算死後也會化作杜鵑喋血而唱,此系無奈之下的一種憤憤不然,給自己一個假定未來。

第三幅畫面「滄海月明珠有淚」,滄海的典故來自於張華《博物志》記載:「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相傳:鮫人曾寄寓一家人,臨走前,泣珠滿盤以謝主人,就是眼睛每流出的一滴淚都化成了價值連城的珍珠,以報答主人的恩德。

通過這個畫面極強的故事,李義山,表明自己空有一番激情,但懷才不遇,若有貴人相助,自己也會像鮫人一樣,滴水之恩,涌珠相報,就算滴幹了自己、滴死了自己,也願意!

第四幅畫面「藍田日暖玉生煙」,藍田產玉,記載在司空圖《與極浦書》:「戴容州云: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用這個典故來比擬自己半生的追求,就如同這藍田玉石的煙一樣,虛無縹緲,不可實現。

這四幅奇妙的畫面,用典巧妙、亦真亦幻、曲折動人,與首尾二聯的直抒胸臆,渾然一體的構成一曲哀婉傷感、節奏豐富、細節飽滿、蕩氣迴腸的音樂。

通過文字(抽象符號)、畫面(視覺)、韻律(聽覺)多重感官感受,共同構成的意境(複雜的大腦活動)。末了一刻,我們讀者也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意境中。

讓我們抽離夢境,回到現實,回到我們這個熱炒IP概念的現實中,我天朝的電視劇事業繁榮、資本大鱷據說擁有1000萬個故事,但真正的IP卻只有四個,也是一首詩:

霸道總裁愛上我(300萬),滿朝文武愛上我(300萬)。

我愛歐巴大長腿(200萬),我愛穿越燈吹鬼(200萬)。

李商隱的每首詩都是一個巨大的IP,都可以拍上類似《琅琊榜》這樣的50集電視劇。從這個角度,我們也能體會這56個字蘊含的信息密度了。而李義山流傳下來一共600首詩,粗暴的算下來大概能拍3萬集電視劇!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會!廣告繼續打——李商隱,火前留名召集令!

沒錯,我就是來抱大腿的,抱李商隱大腿!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歡迎來噴!


推薦閱讀:

非虛構寫作跟紀實文學、報告文學有什麼區別?
《試卷上的眼睛》
刻奇
恐懼編年史:獵殺女巫、吸血鬼的恐怖之謎
別說一句頂一萬句了,我連一句廢話都沒有

TAG:文学 | 唐诗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