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悲劇——《哪吒鬧海》
電影一開始,採用倒敘。
畫面直射陳塘關,四海龍王肆虐人間。
別小看了這個開頭,它直接定下了全片的主題。
反壓迫、反強權。
大家都知道,龍王在中國古代的文化里,是不可侵犯的神明。
在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著祭祀龍王的習俗。
(陳凱歌電影《黃土地》龍王求雨片段)而在《哪吒鬧海》里,龍王是萬惡的妖怪。
百姓向龍王求雨,必須得送童男童女給他吃,否則滴雨不下。
夜叉奉命,前往人間向百姓索要童男童女。
恰巧,途徑遇見兩個,直接就抓起來。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哪吒殺了夜叉,龍王派出三太子大戰哪吒。
得知妹妹被吃了之後,哪吒一怒之下,抽了三太子的龍筋。
身穿紅肚兜的小哪吒,天真極了。
拿龍筋當皮繩玩兒,還要送給爹爹當腰帶。
後來,龍王去找哪吒之父李靖告狀。
面對天神,李靖的態度是這樣的——
李靖表示:人家吃你的小妹妹,這沒問題。
但你怎麼敢傷害天神龍種呢?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明白一點了。
看國內的很多電影,要結合起它拍攝的時代背景,以宏觀的角度,你才能明白,藝術家要表達什麼。
比如《大鬧天宮》的時代背景,是革命前夕。
孫悟空,戰無不勝,造天庭的反,奪玉帝的權。
誰是天?誰定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孫悟空和哪吒,是我最喜歡的兩個憤青。
在他們身上,「憤青」被美化成了好詞。
孫悟空收編七十二洞妖王,攪得天庭強權人仰馬翻。
但最後還是被收編,被體制化。
所以,成佛以後孫悟空就徹底消失了,他是個悲情英雄。
孫悟空最輝煌的時候,有很多妖王兄弟。
哪吒,就只能孤軍奮戰。
就連他的父親,都是站在敵人那一邊。
龍王要吃人,李靖不反抗。
龍王要殺李靖的兒子,李靖遞刀給他。
甚至要親自動手。
這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所表達的主題,何其相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吃人的,並非龍王,而是封建社會體制。
(我之前寫的《卧虎藏龍》影評,較為詳細地探討了這個問題)
《哪吒鬧海》的創作背景,是1979年,後革命時期。
那時的人還激昂未消,情緒化嚴重。
我們知道,藝術創作的一大源泉,就是情緒化。
(謝晉電影《芙蓉鎮》)
《哪吒鬧海》其實就是一個關於革命的故事。
龍王給百姓送雨,百姓給龍王送童男童女。
李靖作為陳塘關總兵,是這裡面的中間人。
這套體制運轉不變,多年以來,大家都已習慣。
直到哪吒出現,他作為一股新興力量,打破了這一切。
哪吒企圖已一己之力,打破這一整套吃人的舊體系。
他一路披荊斬棘,但到最後,還是選擇了揮劍自盡。
這是因為,他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同。
在最緊要關頭,他的父親要殺他,母親則避之不理。
全世界,都在尊從舊體系,都是哪吒的敵人。
在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里,也有過類似一幕。
段小樓經曆日本鬼子、國民黨兵痞時,都十分硬氣。
但到後來,他挺不住了。
這是因為,當全世界都聯合起來反對你一人的時候,你會開始詫異,自己究竟是對還是錯。
這世上最強大的武器,是誅心。
當所有人聯合起來,誅你一人之心,你的精神很快就會瓦解。
要麼像段小樓,投降合污。
要麼像哪吒,一死了之。
《哪吒鬧海》是中國古典悲劇的典範。
它瞄準了中國古代,壓抑人性的兩把利劍——
第一:封建社會體制,前面已經說過。
第二:死板道德體系。
孝,是中華的美德。
但有時候,孝也有反的一面,愚孝。
三國時期的夏侯惇,戰場上被射瞎一隻眼睛,然後他把自己的眼球拿起來,吃了。
他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今天看來,這彷彿是精神病的行為。
但在古代(今亦有),人一生下來,就欠了父母一筆厚厚的債。
在父母面前,你怎麼做都是錯的。
唯有割骨還肉,才能自由。
哪吒的最後一劍,不是自己刺的。
就如同,程蝶衣的最後一劍,也不是自己刺的。
他們早已被周遭的環境殺得遍體鱗傷,那一劍,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稻草。
哪吒的結局,和孫悟空沒有兩樣,革命以失敗而告終。
他最後雖然復活,並報了仇,但卻淪為失去靈魂的精緻人偶。
(出生與重生對比)多年以後,當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哪吒的激情早已不再。
致命的孤獨,使他變成了自己曾經反對的,體制中的一員,阻擋孫悟空的革命。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由美變醜的過程。
相似的主題,其實在「神片」《肖申克的救贖》里,也有。
只不過,美國人比較直白。
但我認為,《肖申克》比《哪吒鬧海》,是不及的。
不只是因為《肖申克》比《哪吒鬧海》晚很多年,也不只因為藝術美學成就的差距。
(知道《千與千尋》騎龍的片段是哪來的了吧)
更多地是因為,《肖申克》過於雞湯,過於歌頌人性的光輝。
這樣的電影,實際上並不十分深刻。
相比這種「只要努力遲早成功」的美國夢,我更喜歡《哈姆雷特》式的命運悲劇。
因為,現實世界十分殘酷,有抗爭,必然就有犧牲。
被體制殺死,還是脫離體制,獲得自由,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即便明知很難成功,你還要不要抗爭。
當所有人前赴後繼地迎合體制時,你能不能保持獨立思考,並發出嚎叫。
只要懂得了這一點,你的內心就是真正自由的。
而不是開著跑車,面朝大海,才叫自由。
《肖申克》裡面有一段話,我還是很喜歡的——
「心若是牢籠,處處是牢籠。自由不在於外,而在於內心。」
哪吒最後雖然走向了幻滅,但他起碼抗爭過,自由過。
這就夠了。
現在很多人都在急於創造新的IP。
而我認為,我們根本不用太過著急去創造全新的IP。
中國很多的古典文學、戲劇、歷史典故,本身就是亟需挖掘的、極好的IP。
(我一度推崇的動畫《秦時明月》)
但是,挖掘需要深入,需要探究作品的靈魂內核。
而不是像《封神傳奇》那樣,套上名著的殼,內里卻媚俗空洞。
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採訪過周圍的幾個人。
大家普遍認為《哪吒鬧海》是幼稚的,笑我有病。
當有人用我們自己的藝術,拍出真正深刻、有批判性的作品,卻被當成是小孩子的東西。
《哪吒鬧海》之後,在我的認知里,中國再沒有拍出這樣偉大的動畫電影。
我感到彷徨、詫異。
哪吒的那一劍,是否同時斬斷了我們對中國古典藝術的審美?
看了《封神傳奇》的劇照後,我對此更加相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電影類原創文章
PS:本人長期給毒舌、獨立魚電影等媒體供稿,所有文章均屬原創,請勿誹謗。
推薦閱讀:
※可怕的不是作者圈錢,而是圈錢都不認真圈
※真相只有一個?----《羅生門》電影賞析
※美國往事 Noodles 和 Max 之間到底是怎樣一種感情?
※《岡仁波齊》:成敗都有賈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