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有限,如何讀「好」書
2016年7月12日我在赤兔(領英中國)做了一個講座分享,主要面向職場人士,原題目是《時間有限,如何讀「好」書》。我把講的內容大致整理下,放在這裡,希望對更多人有幫助。
感謝大家花時間,來這裡聽我分享。
我先自我介紹:我是黃健,讀了好些年書,拿了一個博士學位,對於讀書這個話題有些經驗可以分享。
今晚的分享題目是,時間有限,如何讀「好」書,這個首先要提到兩個方面,讀好書和讀好書。
先說好書:好書有兩個層面,1.在實用性層面來講,從近期看,對自己有用。比如,要找工作,要面試經驗;寫一篇關於清朝的文章,需要了解清朝歷史等等,需要找對應的書來看,這些書就是在當下對你而言就是好書;2.人類知識積累下來的精華,長遠看對自己有益。這些書共同的特點是: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集中注意力;前前後後會跟其他書籍或者思想等發生關聯,它不是孤立,通常這些書能幫助你訓練思維,系統的了解某個領域的知識等等。
所以,這裡說 讀好書,就是學會挑書,挑到好書來讀,這是一個完整的閱讀的第一步。
那麼什麼是讀好呢?我理解,讀好就是:1)讀進去,2)消化掉。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上東西很豐富,很多人看一段長點的文章就非常的困難,感覺注意力不能集中,即使強迫集中,也只能大致的看一遍,俗稱快讀。這樣的狀況,即使有好書到你手中,通常很難讀好。比如,一些經典的嚴肅的書,這樣瀏覽,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讀好」,需要一些方法或者技巧,幫助自己進入狀態,能讀進去,能消化掉,至少能夠部分的消化掉。
當然,在聽的各位,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務,並不一定像學生那樣有充足的時間可以非常放鬆的肆意妄為的讀書,畢竟時間都有限。
所以我會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分享一些技巧或者方法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這個分享,大致上我可能會從先務實,再務虛,兩個階段來講。
務實主要分享一些方法和技巧的東西,務虛呢,分享下我自己對一些常見的關於閱讀的觀念的看法。
先說務實的部分,也就是方法技巧的東西。
要閱讀完一本比較嚴肅點的書,或者質量高點的書,通常還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的,很多人說我看不下去啊,我沒有時間啊,其實可能只是你沒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這個部分講,你怎麼明確你的閱讀需求、怎麼選書、怎麼安排時間、怎麼做筆記等幾個主要的問題。
1.具體化你的讀書需求或者目的,就是搞清楚你要什麼,你的方向是什麼?
你可以從自己出發,工作、學習、興趣愛好中間,需要什麼,就去補什麼。比如你要寫篇文章,需要了解一個朝代的歷史,你就去找一本靠譜兒的歷史書來看,你想了解晚清、民國的歷史,找找張鳴的書來,既不學究,又比較靠譜兒,這樣的書就適合工作的人士呢相對嚴肅的去了解這個領域。
這裡講,從自己出發,就是你要明確的搞清楚自己當下需要什麼東西,你的需求,然後有針對性的去找,這是第一步,這是實用性的層面。
另一個從自己出發呢,就是不一定是為了很實用 的目的,但是還是得有一個方向。你不能說,我就想提高自己。
有一個朋友,跟他的同事們一比,覺得自己差了一些,很著急,就想著,要提高自己,問我要讀什麼書?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不清晰的表達,它也說明你自己沒有想清楚,自己沒想清楚,希望把問題拋出來,讓別人來幫你想清楚,這樣其實不好。
這就像說,一個人肚子疼,找醫生,但是既不告訴你哪個部位疼啊、什麼時候起的啊,又不想接受仔細的檢查,這樣對於治療肚子疼是很難的。
所以,如果你就覺得我要提高下自己,那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是,細細的分析下,我要提高什麼?
比如,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你就去讀寫作相關的書,公文寫作就讀公文寫作指導的書,文學寫作就讀文學寫作能力培養方面的書,甚至你可能需要參加一個寫作班訓練。
如果是要提高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就得去看看思維鍛煉方面的書,學習邏輯的分析問題,怎麼有條理的思考等;
不論從非常實用的目的出發,還是不那麼實用的目的出發,你都需要把你自己的讀書需求具體化,什麼叫具體化,就是具體到一個可以操作程度。這個問題,必須自己想清楚,而不能由別人來想,如果你已經具體了,那可以找別人建議下,在這個具體的需求或者目的下,要讀什麼書靠譜。
2.怎麼去選到好書,來服務自己這個目的?
為啥要選啊,還不是因為市面上爛書太多,遮蔽了眼睛,即便是引進國外的同一本書,翻譯的版本差異,導致看起來感覺相差十萬八千里,比如 一本書美國人寫中國的歷史的書,一本不靠譜兒的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譯本裡面,蔣介石的名字被翻譯成了常凱申。
選到好書,是走好了第二步。選好書,有哪些方法呢?
看推薦:你想讀什麼領域的或者類型的書,你可以找這個領域的專家或者有經驗的人推薦,也可以看這個領域裡面的媒體推薦,老師啊,研究僧博士,或者有豐富經驗的行業人士都行;學寫代碼,有些很有經驗的人會專門列舉一些要看書或者資料,幫助你入門;媒體,比如新京報書評周刊,這些做書評的媒體,都會有不錯的推薦;對網上流傳的各種書單,還是要謹慎的去選擇,畢竟很多人只是為了寫一個書單而湊出一個書單來,比如學歷史必看的50本書,如果你直接按照書單來讀,最常見的結果就是看不下去,最後乾脆不看了,相當於失去了一個深入的機會。
看出版社:現在大而全的出版社已經不多了,市場經濟的效果,就是出版社不斷的在挖掘尋找自己的優勢,然後強化自己的優勢,目的是為了佔領一個小領域的市場,所以,只要是比較好點的出版社,一般都會有自己的一個品牌或者讀者印象,比如它在哪個領域做的書出的書,有質量保證。現在很多民營出版公司也通常如此。
你看經管的書,中信的書通常比其他出版社更有保障;你要哲學社會科學的書,三聯書店的就更靠譜;如果是一定要買一本互聯網技術類的書,可能機械工業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等,更加靠譜兒;比較嚴謹的歷史研究類書,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老牌,可能更靠譜。之前有一個流傳比較廣的文章,叫《看書不看出版社的都是山炮》,大致也是這個意思,畢竟出版社經手製作這本書,是一個質量保證的過程。
利用互聯網,看社交網路,看豆瓣條目、豆瓣閱讀的書評和評論。
畢竟還是有很多書,非常好,但是呢又沒有被挖掘出來,可能還沒有成為一個領域或者大眾都知道的書,所以其實需要你自己去發現它。社交網路上,有不少讀書達人,會分享自己獲得的書籍,以及閱讀體會等等。值得去看看。另外一個重要的途徑,是看豆瓣讀書的條目。條目上內容非常豐富,你可以看到別人的評分,大致上能對這本書怎麼樣,靠譜兒不有個直觀的印象。有短評,有書評,可以參考。愛讀書的人,寫的通常值得參考。
但是呢,得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力,綜合判斷,畢竟有很多好書呢,也會有很多說不好,可是對他沒用但是你有用呢!不妨先試讀一兩章。
選書這個事情,說白了,畢竟是讀完一本書的第一步,要仔細,慎重。一本書有很多個版本,寫一個主題的書又多種多樣,選了不好的書,看不下去,結果容易氣餒,後面的步驟就沒法繼續了,怎麼讀好書。
3.怎麼安排時間更好,讓自己有時間讀書,長時間持續的讀書
我先拋一個原則:讀書要慢慢來,有節制,不中斷。
比如在家,睡前看十頁;或者早上起來,上班前,看十頁。或者你習慣坐馬桶上看,也行。選擇一種方式,一種就夠。時間多,集中讀,時間少,插空讀,但是不要中斷。天天都要看一點。一回頭,就會發現自己看了很多,能嚇死你自己,會覺得原來我這麼牛逼!
我主張每天讀書不要貪多,不要停頓。即使你停頓了,不要狂補,說我一個星期沒看了,那我今晚看70頁再睡,這也是過度消耗,其實不太好。看20頁就好了。
其實就是要說一個道理,不要過度消耗自己:集中讀的時候,不要一次讀太狠,比如看到半夜兩三點,或者強迫自己周末兩天把一本書看完等等,這其實是一種過度消耗,能讓你陷入到一種不可持續的狀態中,可能一時非常帶勁,完了呢又好久不想看書。
為什麼不主張看得爽的時候狂看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書的難度不同,今天讀這本書,難度小,你狂看100頁,兩天看完了,看完再看一本書,結果難度有點大,你一天只看了10頁,人本能的就會對自己產生一定的不自信或者焦慮狀態,感覺自己怎麼狀態不好啊,這個書不好看啊各種想法,這是很不利於你長期穩定的閱讀習慣的養成的。所以容易讀的書,難讀的書,都每天看10頁20頁,保持一種穩定的節奏,能增強自己的內心,持續的獲得成就感,明兒再看就心理狀態穩定吶,能夠克服難度的東西。
寫小說的人,高產的作家,很多有個非常好的習慣,就是每天寫2000字,別太多,別太少,這樣能夠長期保持穩定的產出,又不至於一次用力太猛耗盡里自己的心力。
所以我推崇,閱讀也是一樣,慢慢來,有節制,不中斷。
4.做筆記,很多人說,讀完一本書了,沒啥感覺,啥也沒記住啊,感覺沒有成就感,那好好做一個讀書筆記呢,能幫你獲得成就感。
筆記主要包括:書的內容,摘抄一個句子一段話,你的閱讀想法,以及可索引的東西
比如你讀紙質書。當你打算讀一本書的時候,準備一個筆記本,寫上這本書的信息,比如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後面開始記你的筆記。這樣以後哪天你想找來看看之前讀這本書的時候記錄筆記,能夠方便的找到。
你看到好的句子段落,你可以抄在這個筆記本裡面,標明這個句子段落在哪一頁,如果你讀到這裡的時候,有想法,感覺非常好,你要表達出來,表達就是寫點什麼:比如這一段,引發了你某些思考,你就把你思考的東西寫下來,或者僅僅這段話讓你覺得特別棒,你也記一下,比如多打幾個感嘆號,或者就寫上「寫得真好!」,作者要是寫的不好,你就寫「作者真笨!」。這個非常重要。你寫這些東西,能夠幫你把你現在這一刻的感覺想法固定下來,很多人覺得讀完書沒啥感覺什麼都沒記住,可能就是因為你沒有把閱讀過程中的點滴想法變成可見的文字,如果你這麼做了,你讀完這本書,回頭把筆記這麼一翻,翻上兩邊,那感覺 ,你一定會覺得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大大增強,你也不會覺得讀了白讀什麼都沒記住。
做筆記呢,具體的細節,比如說用個什麼符號來標識這是摘抄的書上的內容,用什麼符號來標識這是你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這個看自己的喜好,我自己就是,用引號標識照抄的內容,然後劃雙斜杠,雙斜杠後面呢寫的就是自己的想法。你自己喜歡怎麼樣表達都行,但是呢得統一,就是說你別今天一個表達方法,明天換一個,以後自己都不知道哪些是別人的哪些是自己的。
好,我假設你讀書時開始認真做筆記了,這很好。如果是有點難度的書,我建議你簡單的寫個總結。比如你看了一章,寫個一百字的總結,大致說說作者寫這一章都寫了啥,你看看了什麼感受。這本書都看完了呢,你可以寫個全書的小總結,內容差不多,可長可短,看自己的喜歡怎麼樣。
這裡說說「讀了什麼也沒記住」、「感覺自己什麼也沒讀」的困惑,就是因為你沒有仔細的去形成一個可見的讀書筆記,全憑大腦記憶,如果你不是特別靜得下心,記憶力很好,邏輯思維能力不錯,那你還是做點可見的筆記,能幫你克服這種感覺,讓你有成就感,進一步讓你喜歡讀書。
再說說讀電子書的做筆記問題。很多人已經習慣讀電子書了。讀電子書,可能做筆記更方便了,直接在原文上按劃線,然後寫筆記,加書籤等等,電子書閱讀App能幫你把筆記歸整一下,打開這本書能直接看,這些也是很方便的做筆記的方法。
現在也有不少的雲筆記,也能幫你更好的整理和管理自己的讀書筆記,還能全文搜索和隨時查看,推薦大家用上,如果你要是有有時間呢,可以把自己在紙質的筆記本上記錄的筆記整體出來放到雲筆記裡面,隨時隨地能看,還能隨時找出來用。
工具是很重要的輔助,但是首先要有這個意識,要養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閱讀會變得更有意思。這個習慣是最重要的,能幫助你克服「我看了但是什麼都記不住什麼感覺都沒有」的問題。
5.再講兩個小細節:
一個是,讀完一本看下一本:如果你不是特別必要的話,不要同時讀多本書,容易串,最好的就是,讀完一本看下一本,非常重要。這樣多線程讀書,容易很長時間,比如一個月,一本都沒看完,感覺沒有信心,讓人很焦慮,是很影響繼續閱讀的。
第二給是,買書不要一次買太多,看完了再買新的,不然看到自己很多書,但是都沒看,很焦慮。
那麼,務實的東西,也就是技巧性的東西就講這麼多。主要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明確自己的閱讀方向,怎麼去選好書,怎麼合理的安排時間,怎麼做筆記,以及一些小細節。
下面我們來務虛,主要針對一些觀點,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1.說說閱讀態度。我覺得閱讀的目的就是閱讀、學習知識、訓練自己。不是為了炫耀。搞清楚這一點,對幫助你靜下心來很重要。
我個人的一貫觀點,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就是說閱讀的過程,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沒必要去湊合各種讀書比拼,參加讀書會跟別人比等等。閱讀的過程很私人,只有你和作者是最好的。讀完了,跟別人有所交流也很好,得有個度。不能期待讀書的過程中跟別人一起讀,其實不是很靠譜兒的。當然如果你的目的在讀書之外那就另說。
2.關於克服干擾,如何靜心的問題。
現在很多人看書時,會不停的看微信、玩手機,跟別人說說話等,這是外在的。我覺得,不能靜心,通常主要有兩個大的原因。
第一是,你在認識上並沒有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沒有在內心中真正的把這個事情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你你的大腦也會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這個需要自己有個清楚的認識。
第二是,你可能讀了一部分書,但是感覺沒有吸收到什麼東西有點氣餒,有點挫敗感,然後注意力就分散了。簡單的說就是正向反饋不足,導致你在內心中是有懷疑的,不能安定,所以有點其他事情你就跑神了。舉個例子說,比如嗑瓜子這件事兒,你就能不斷嗑,停不了,為啥,因為每嗑一次就有一顆瓜子到嘴裡吃掉,相當於你小小的努力一下就有一個小小的正向的反饋給你,刺激你做下一個努力,這樣你就能持續的努力,持續的嗑瓜子,停不了。
那閱讀中,怎麼持續的獲得這個正向反饋,好激烈自己呢?
這個問題的話,上面已經講過,你要通過做筆記,管理閱讀時間和閱讀方式,來持續的給自己正向反饋,激勵自己,慢慢的這個問題能夠解決。
人的一天或者說一個星期,時間的用法很多樣,工作,睡覺,出去玩等等,你可以做一個規劃,把一份固定的時間拿出來,專門規定自己這個時間是來看看書的,形成習慣後,會有一個生物鐘的效應,比如睡前半小時閱讀,習慣了,你到這點了拿起出書看,心裡自然就安定,注意力也能集中起來。
3.關於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看法。
我上本科的時候喜歡看書,其實也不是為了寫論文交作業之類的,就是喜歡看到好多精華的東西,那個時候讀書很快樂。我覺得讀書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後來讀研讀博了,要寫論文,要寫報告,讀書呢目的就是寫論文寫報告,圍繞著很強的目的來,有些非常難讀的晦澀的書,也要看,不看不行啊,所以我覺得讀書很痛苦,是一種折磨,它是我的工作學習方式,不是生活。
現在呢,不用寫論文,看書就是享受,看看書的時候覺得時光特別美,特別值,很舒服。我又覺得這是我的生活方式了。
你看我的觀點變化,但是呢,如果沒有中間那好幾年非常痛苦的閱讀經歷,現在可能不能更順暢、更自在的看很多書了,因為那段時間養成了很多好習慣,習得了不少知識技巧,有了不少的儲備,也就是說得到了很大的訓練,所以現在看得舒服跟本科時候看得舒服,差別還是很大的。
所以我覺得喜歡,也是經歷了以很漫長、痛苦的過程的。我現在覺得,它確實是我的生活方式。
一個生活方式,必然是容納很多東西的,開心的,不開心的,簡單的,複雜的,容易的,艱難的,都得經歷了,你還喜歡,我覺得你可以說,這個是你的生活方式。
當然,我的觀點非常個體化,就是都得問你自己,都得看你自己的內心,因自己而定義,而不是因別人。
4.要不要讀經典呢?怎麼讀經典?
現在,很多人說,大家都不讀書啦,感覺好浮躁啊,那怎麼對抗浮躁呢,我們讀經典吧,特別是,我們要讀國學經典啊,等等。這個提議和潮流看起來出發點是很好的,可是我們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經典是什麼?
怎麼讀經典?
我們從比較大眾的角度來說吧,經典是什麼,比價好理解,就是:知識量大、寫作嚴謹、內容成體系。並不是說,大部頭哲學著作才是經典,小冊子就不是,200年前寫的就是經典,現在寫的不是。因為大家可能不是說都要去搞學術研究,經典的範圍可以廣一些。符合上面的標準的,你可以說是自己認為的經典,讀這些書,對自己有好處。
那麼我要怎麼讀經典呢?
我提倡的原則是:要循序漸進,反覆琢磨,不要貿然瞎啃。
循序漸進,從周邊介紹性的書、解讀性的書來開始,對他有個大致的了解。當你開始看書了,開始讀一些經典著作了,你可能需要反覆看,可能多遍,會有更好的體會。
另外,我認為,比較難度一點的經典著作呢,不要貿然去啃,不能別人一介紹,你就衝上去就啃這本書,最後一本書翻完了,每個字都認識,翻完了什麼都不知道,容易產生強烈的挫敗感,甚至自我懷疑,這對自己長時間的閱讀習慣的養成,非常不利。
所以還是慢慢來,講方法,有節奏感比較好。
好了,現在務實務虛,都差不多講完了,怎麼找好書,怎麼讀好呢,也差不多講完了。總結下,怎麼讀好書?
首先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想讀什麼,得具體化到一個領域上去;然後是找好書,看別人的推薦,參考出版社以及他人對書的評價,去豆瓣讀書,豆瓣閱讀看看,給自己找靠譜兒的書;第三步,安排好時間,慢慢來,有節奏的看,每次不要貪多,保持持久的穩定的閱讀習慣,有節制,不中斷;第四步,做好筆記,能讓自己的不斷獲得正向反饋,讓自己大腦高興,心裡充實,還能給以後留個資料,便於查找。
手機上閱讀類App,以及雲筆記軟體,也能幫助你不斷形成自己的好習慣。這樣你就不用擔心,讀完了什麼都沒記住,感覺非常沮喪,氣餒,然後放棄讀書啦。
如果你能堅持讀書同時寫一點總結,更能強化閱讀效果,因為都是給自己看,想怎麼寫怎麼寫。
另外就是一些細節,比如一本看完了再看另一本,或者你買的書,看完了再買新的,別整太多,讓人太焦慮。
後面又說了一些有點虛的東西,主要是觀念和理念上,核心就是,讀書為自己服務,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必然有苦有甜,你得堅持,不輕易被外界所擾,你得把這個搞明白了,就容易持續的閱讀,讓閱讀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huangjiansays
推薦閱讀:
※新書《宛如昨日》連載一:滅門案
※如何用心理學識破他人的套路和陷阱?| 心理學入門書單
※我在一個月前建的讀書群,你猜現在走了幾人?
※我是怎樣想起寫鎮墓獸的?
※求分享你最喜歡的簡約現代詩。?
TAG: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