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印度拿亞運會獎牌有多麼不容易嗎?!|毛克疾

你知道印度拿亞運會獎牌有多麼不容易嗎?!|毛克疾

請點擊「風雲之聲」,打開新的世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受過科學訓練的理性愛國者們組建的智庫。科學素養,家國情懷,橫跨文理,縱覽風雲。

導讀:印度素有濃重的「大國情結」,在國際活動中對「面子」問題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而在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賽事上的糟糕表現卻讓印度難以釋懷。滯後的工業化、薄弱的基礎設施加上濃重傳統意識形態使印度白白守著十幾億的人口基數,卻難覓運動健將的身影。

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中,印度代表團獲得了11枚金牌、10枚銀牌和36枚銅牌,位列獎牌榜第8位。印度延續了在體育賽場上一貫的疲軟,取得的獎牌甚至排在泰國、朝鮮等國之後。印度在奧運會的表現就更讓人震驚了,如下表所示,近三十年來印度取得的獎牌簡直屈指可數:從洛杉磯到巴塞羅那連續被剃了3屆光頭以後,印度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取得了突破,不過僅取得1枚銅牌;2000年悉尼依舊是1枚銅牌;2004年悉尼稍有進展獲得一枚銀牌;2008年對於印度來說是奧運大年,除了得到幾十年來的第一枚金牌外,還有兩枚銅牌;2012年印度整體有所進步,獲得2枚銀牌,4枚銅牌,可謂歷史最好成績。

印度1984-2012奧運會獎牌榜

和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動輒獲得兩位數金牌、三位數獎牌相比,號稱大國的印度在國際體育賽事中的表現讓人驚奇。作為十億人口級別的巨型國家,印度居然落得和摩洛哥、泰國這種千萬人口級別的國家處於同一檔次。根據2012倫敦奧運會的數據,印度差不多2億人口才能產出一枚獎牌,而在中國1500萬人就能對應一枚奧運獎牌。此前有研究指出,以人均GDP衡量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一國在體育賽事中取得的成績有重大正相關關係,但事實是很多人口是印度幾十分之一的中低收入國家,比如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烏茲別克、古巴在一屆奧運會取得的獎牌數量都比印度多。可見人口和經濟發展水平雖然和奪取獎牌的能力顯著相關,在印度這個特殊例子上卻缺乏解釋力。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在國際體育賽事中常年疲軟?表面上看,印度的問題是全國體育工作不到位,導致在賽事中表現欠佳,實際上反映出的本質卻是印度社會整體還處於前工業化階段的冷酷事實:硬體上,印度無法動員足夠的人口參與體育鍛煉;軟體上,印度國民被落後的傳統思想束縛,缺乏體育鍛煉的熱情。在軟硬兩方面條件的嚴重製約下,印度一方面無法利用龐大而孱弱的廣大普通國民,另一方面也難以動員被意識形態束縛的精英國民,體育大國之夢自然無從談起。

雖然印度是人口大國,但是在全國民眾中有能力、有機會、有水平參與體育鍛煉的「有效參與人口(effectively participatingnpopulation)」卻少得可憐。一個國家的體育「有效參與人口」越多,這個國家產生的體育人才的可能性就越高,繼而在國際賽事中獲獎的可能性就越高。 一個國家的「有效參與率」越接近1,這個國家的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就越接近總人口;而越接近0,這個國家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就越少。從這個角度上說,雖然印度人口有12億之巨,但是由於「有效參與率」非常非常低,使得印度產生優秀運動員的幾率也變得極低。相反,有些人口小國可能因為「有效參與率」高,而補償了總人口數量的不足,使其優秀運動員的絕對數量不輸給印度這種人口大國。那印度的「有效參與率」為什麼出奇的低呢?印度社會在硬體上的前工業化時代的特徵國民營養攝入水平低、全國基礎設施落後導致了印度整個國家無法動員足額的人口參與體育鍛煉。

國民的營養攝入水平直接和一國的體育水平直接相關。根據聯合國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印度兒童不足標準體重的人數比例達42.5%,營養不良問題凸顯;根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室的《全球飢餓指數報告2012》,印度糧食問題嚴重程度名列全球第15。一個國家連維持國民的基本能量的糧食供給都無法保證,那蛋白質供應就更無從談起了,畢竟牲畜的肉也是糧食轉換的。蛋白質供應對於增長肌肉、提升肌力極為重要,因此蛋白質的供應是保證較高體育「有效參與率」的關鍵條件。印度整體地勢平坦,水熱條件優良,但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卻遠遠落後於中國。印度國民的營養攝入水平事實上反應出的是印度落後的工業和農業現代化水平。

中印兩國每公頃生產的糧食千克數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每公頃生產的糧食千克數對比。2013年,中國每公頃約可以生產6000公斤的糧食,而印度僅僅為中國產量的一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印度薄弱的化肥和農機工業。以化肥舉例,作物光合作用需要養料,而自然養料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規模生產需要,因此化肥成了至關重要的生產資料,化肥的施用量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最終產量。

中印兩國每公頃施用化肥千克數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每公頃施用化肥千克數對比。2013年,中國每公頃約施用650千克化肥,而印度的這一數據僅有160多千克,中國是印度的四倍之多。印度處於前工業時代的生產能力無法提供足量的化肥和農機,導致農業單位產量低。大量人口因此處於糧食危機和營養不良中,連維持體能的穀物都攝入不足,更不用說高強度活動所需的蛋白質。這些大量處於飢餓和半飢餓狀態的國民降低了印度的體育「有效參與人口」:他們連吃飯都成問題,想必也絕不會參與浪費體能的奢侈體育活動。

與國民營養水平一樣,基礎設施也是提高體育「有效參與率」的關鍵。很難想像一群生活在沒有通電、沒有清潔廁所、沒有道路溝通地區的人們會有機會參與體育運動。如果當地連供電、通路、修廁所這些最最基礎的公共服務都不能提供,那麼沒有運動場、球場、游泳池這些奢侈的體育設施就在意料之中了。雖然曾有肯亞草原上的奔襲獵手直接跑進賽場,成為世界級的長跑運動員的事迹,但這畢竟是特例,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東非高原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東非人的獨特體質。印度至今有很多人口還生活在基礎設施極其落後的地區,這部分人顯然難以被動員起來參加體育活動,遑論成為優秀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中取得好成績。

中印兩國獲得衛生廁所的人口所佔百分比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獲得衛生廁所的人口所佔百分比對比。截止2012年,中國有65%的國民擁有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的廁所,而印度與中國恰恰相反,約有65%的國民沒有使用衛生廁所。不符合標準的廁所使排泄物直接暴露空氣中,在與人畜及蚊蠅接觸後非常容易滋生病菌,傳染疾病,對使地處熱帶的印度國民危害甚大。也正是因為印度大部分國民都無法衛生如廁這一事實,印度總理穆迪當選前就提出「廁所高於神廟」的言論。衛生與體育息息相關,如果大部分國民連最基本的衛生條件都不能保障,強身健體簡直無從談起。

筆者位於華東山區的老家

上圖為筆者位於華東山區的老家,一個距離縣城100公里,人口不足100的山村。讓人驚奇的是雖然村裡的廁所非常簡陋,不過基礎的體育設施卻隨處可見,處處可見江主席關於全民健身的訓導。印度農村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樣子了。

通電率也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3年中國99.8%的人口都可以享受電帶來的便利,而這一數字在印度低至75%,也就是說印度全國還有總數3億多的人口不能用電。這一部分人口沒有電燈、廣播、電視,更沒有計算機網路。夜晚是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黃金時間,成群結隊的大媽在廣場上翩翩起舞,上班族在照明良好的廣場上揮汗如雨……而因為夜間缺乏電力照明,3億印度國民幾乎不可能利用夜間閑暇參與體育,總不能讓他們打著燈籠跑步。那種受電視上體育明星鼓舞而投入運動生涯的故事也就絕無可能發生在這些缺電的印度少年身上。

中印兩國陸地每100平方公里內公路的公里數對比

上圖為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印兩國陸地每100平方公里內公路的公里數對比。2011年時,中國每100平方公里的國土上有145公里的公路,而印度的數據只有45公里。考慮到中國國土有大量人煙稀少的荒漠、高山和森林,而印度地勢整體較為平坦,人口分布較為平均,因此可以推出印度受路網覆蓋的國民比例遠低於中國。印度中部、東部仍有大範圍的連片地區不通公路,缺乏和外界的基礎交流手段。生活在這些孤立的社區和村莊的廣大國民無法克服地理距離的阻礙,難以納入印度的體育有效參與人口中去。即使這些偏遠的村莊中真出現了一名絕世體育天才,比起變為奧運冠軍,他更可能在物理阻隔的作用下一輩子默默無聞。

除了硬體方面的障礙外,印度在軟體方面同樣存在制約體育發展的巨大桎梏。印度人口基數巨大,全國至少有千萬級別的中產及以上階層,體量足以和許多體育強國的人口數量媲美。如果說營養不良、缺電、缺路、缺馬桶是導致廣大印度下層民眾不能有效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那麼根植於印度傳統中的鄙視體力活動的觀念就是阻礙印度上層階層參與體育的一道鴻溝。在印度傳統文化中,高種姓注重精神修行,以食素、禁慾、苦行為榮,以食肉、休閑、體力勞動為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和現代體育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階層構成了印度上層社會的主體,成為其他社會成員效法的對象。

一個天天吃肉、在運動場揮汗如雨的婆羅門一定不是一個合格的婆羅門。印度教的教義強調精神世界,篤信生命輪迴,認為只有當肉體死後,肉體包裹的靈魂才會投胎轉世。肉體只是靈魂的載體,也是靈魂最後解脫的障礙,所以高種姓的衛道者們不會用高能蛋白質來嬌縱自己的身體,也不會刻意強身健體。吃素和鄙視體力活動使印度的富裕階層難以把他們自身的營養優勢、社會地位和金錢優勢轉化為體育運動的能力。

婆羅門作為最高種姓所遵循的這種生活方式深刻影響了印度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很多新興的中產階級即使不是出生婆羅門也極度鄙視體力勞動。

莫迪手持掃帚參與「清潔印度運動」

這是一張在印度引起不小震動的照片,印度總理莫迪最近手持掃帚親身參與「清潔印度運動」。在中國領導人手持勞動工具投身一線的場景非常常見,有時候甚至會被老百姓謔為「作秀」,並冠以「影帝」之名。而在印度,很多人則覺得貴為總理的莫迪干掃大街這種「賤活」簡直不可思議。在人們的觀念中,體力活動是極其下賤的,任何有身份(不管是因種姓形成的身份,還是因金錢而形成的身份)的人都不應該自己動手,而是應該把體力活動交給「下等人」。跑、跳、游泳等體育活動雖然不算「下賤」,但也被視為無聊的「嬉戲」,完全不值得浪費時間。

印度處於前工業化階段,缺乏現代工業,而農村人口爆炸又使整個社會充滿了非正式就業的人口。鄙視體力活動的觀念、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缺乏的就業機會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印度浩浩蕩蕩的傭人大軍。知識、技能和就業機會的相對稀缺與勞動力的大量過剩造成不同階層勞動者在待遇上的天壤之別,這進一步強化了印度社會鄙視體力勞動的風氣。假設印度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吸收了大量閑散勞動力,傭人成本就會水漲船高,而這種對體力勞動的鄙夷也會大為消解。

筆者2014年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拍攝的照片

上圖是筆者今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拍攝的照片。大量的失業人口遊盪在城市中,沒有工業工廠規模化僱傭,他們最有可能的歸宿就是游商和傭人。低廉的價格導致甚至普通的城市白領都能雇得起傭人,這反過來就鞏固了「下人干賤活」這種觀念,使印度中上階層進一步遠離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在世界其他地方,有錢有閑的中上層階層是當地體育「有效參與人口」主要組成部分;而印度的中上階層因為傳統意識形態的束縛並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意願。

印度素有濃重的「大國情結」,在國際活動中對「面子」問題有著異乎尋常的執著,而在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賽事上的糟糕表現卻讓印度難以釋懷。滯後的工業化、薄弱的基礎設施加上濃重的傳統意識形態使印度白白守著十幾億的人口基數,卻難覓運動健將的身影。因此印度想要稱雄國際體壇,就必須從傭人、廁所、化肥、公路這些看似和獎牌榜毫無關係的細節做起。只有推進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思想解放的歷史巨輪,印度才能擺脫體育魚腩的悲劇。畢竟,冰冷真相就是體育賽事其實是工業化「高富帥」國家之間的一場轟趴,而那些前工業化「屌絲」國家只配做跑腿打雜的小弟。

作者簡介:毛克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南亞問題專家,微博@公文包攜帶者克疾 ,在《環球時報》英文版、《鳳凰周刊》、《財新》、觀察者網、中國網、澎湃等媒體發表大量時政評論和新聞分析。

【本文2014年10月發表於觀察者網(guancha.cn/MaoKeJi/2014)。】

請關注風雲學會的微信公眾平台「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zhuanlan.zhihu.com/feng

一點資訊:yidianzixun.com/home?

今日頭條: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印度互聯網創投的2017與2018
又是一年芒果季,身在印度的小夥伴們準備好參加斗芒果大賽了嗎?
中國與印度獨立相差時間不久,但為國力相差如此巨大?

TAG:印度 | 体育 | 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