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椅子的黑歷史
此刻,這把鋼管懸臂椅(或仿品)正放在我們的辦公室、餐廳或會議室,它的材質和設計在如今的人們看來已過於稀鬆平常,除了坐上去能時不時感受到鋼管底座的微微彈動外,它可能不會引起我們任何的注意。
這篇文章源於我和一位朋友都想買一張二手的懸臂椅卻發現查到的設計師是兩個不同的人,在做了一些小研究之後我意外地發現,它也是一張充滿「黑歷史」的椅子。
究竟是誰設計了這把椅子?
90多年前,絕大多數椅子(搖椅之類除外)都是有四條腿且為木製。因此在椅腿的設計上,這把懸臂椅子的出現有不可磨滅的里程碑意義。而關於這把椅子的原創者至今仍有爭議,多方資料各執一詞,通過對一些關鍵線索發生的時間點進行排列組合,我梳理出一條相對可信的時間軸去解釋此事的來龍去脈(仍有待最終考證,如有紕漏煩請讀者指正)。
▲ Mart Stam 用鐵管搭出了鋼管懸臂椅的初始造型
1926年,年輕的荷蘭建築師/設計師Mart Stam從捷克汽車品牌Tatra的「T12」雙門轎車的鋼管座椅獲得啟發,設計了懸臂鋼管椅的雛形。同年,在德國畫家Willy Baumeister的婚禮上,Mart將設計草圖展示給當時已是「德意志製造聯盟」第一副主席的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
▲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MR10」鋼管懸臂椅
▲ 密斯·凡·德羅設計的「MR20」鋼管懸臂椅
密斯於1927年邀請Mart去參觀由他規劃的「白院聚落」(Wei?enhofsiedlung)項目。在那兒,Mart看到了密斯基於彎曲鋼管所設計的「MR10」和「MR20」懸臂椅,這也讓他學習了如何將此項技術投入到大規模生產的環節。
▲ Mart Stam 設計的最初版本的懸臂椅同年,由Mart Stam設計的懸臂椅也被展示在「白院聚落」的建築內並被密斯介紹給當時在包豪斯擔任傢具製造系主任的Marcel Breuer。而在1925年,通過飛機場金屬工人的協助,Marcel已創造出了第一把真正意義上運用彎曲鋼管材質的「Wassily」椅(但此椅非懸臂結構)。
1928年,Marcel的「B32」椅問世,相比密斯設計的略顯臃腫和比例失調的懸臂椅,「B32」憑著更加流暢簡潔,近乎一氣呵成的「U」型彎曲鋼管懸臂結構而更能被普羅大眾所接受,也因此在圈內迅速流行。這引起了Mart Stam的不滿,他曾向Marcel抗議稱其剽竊了自己的設計,但Marcel則以自己早在1925年-1926年就為包豪斯學院的食堂設計過一款「U」型椅為由對Mart抗議不以理睬。
雙方對簿公堂,最終德國法庭將設計專利所有權判給了Mart。但通過對比兩者的作品,不難發現Mart和Marcel的懸臂椅雖然造型神似,卻在技術和細節的處理上不盡相同。前者的懸臂椅子雛形在鋼管的連接處有明顯的節點,結構上也相對粗糙和古板,後者在椅腿的設計上更加流暢簡潔,使用者坐在椅子上能明顯感受到椅腿具有彈性;兩者在處理鋼管與木框底座和靠背的連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
▲ Mart Stam的懸臂椅(左)和Marcel Breuer的「b32」懸臂椅(右)的對比在申請專利這件事上,密斯比前兩位都要聰明,在「MR」系列懸臂椅正式對外公布的早三天,密斯就為其申請了技術專利(首款採用冷拉鋼管技術一體成型的椅子)。同時為了引起不必要的紛爭,且由於Mart尚未對自己的設計申請專利,密斯成功地向德國的材料測試機構申請了認證,證明他的設計並未受到Mart的啟發。因此如今市面上的鋼管懸臂椅的初始設計專利和技術專利分別屬於Mart和密斯。而Marcel雖然非懸臂椅的創造者,卻對其改良和市場化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次憋屈的市場化進程
▲ 早期 Thonet懸臂椅系列的產品冊封面1929年,以製作曲木椅而聞名的傢具品牌Thonet收購了由Marcel Breuer和Kalman Lengyel創立的以生產鋼管懸臂椅為主的品牌Standard Mobel,當時後者的運營負責人叫Anton Lorenz,當品牌被收購後,他依舊是鋼管懸臂椅產品線的負責人。
▲ 早期 Thonet懸臂椅系列的產品冊內頁但Anton是個極其刁鑽的商人。1928年,他通過略微改進Marcel的「S33」和「S34」椅子的初始模型而申請到了「小型專利」的保護權,並將新模型名字定為「L33」和「L34」,它們取代了原先Marcel的模型,並繼續為Thonet所生產。
▲ Lorenz申請小型專利時的設計圖1929年,Lorenz通過給予1%的銷售利潤為提成的條件從Mart Stam那兒買下了懸臂椅的獨家設計專利的使用、製造和銷售等各項權利。Lorenz隨後悄悄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名為「DESTA」的傢具製造公司,一邊憑著手上的專利使用權製造懸臂椅,同時他開始起訴自己的東家—Thonet公司侵犯專利權。3年後,Lorenz勝訴,他以收費授權(年利潤的4%)的方式允許Thonet繼續合法生產懸臂椅(Thonet之後還以年利潤的5%為條件獨家買下了密斯的技術專利),也隨即停止了自己公司的產品生產,並重新擔任在Thonet公司先前的職位。至此,Lorenz和Thonet因為擁有共同的利益而緊密捆綁在了一起。Lorenz的目的非常明確,靠收費性授權和起訴世界各地擅自製造懸臂椅的廠家獲得賠償金為收入來源,他們在過程中甚至成功起訴了丹麥著名品牌Fritz Hansen。
▲ 由丹麥著名品牌Fritz Hansen出品的彎曲鋼管傢具但此生財之道也是一把雙刃劍,各種專利費用無疑增加了產品的總成本,而迫使品牌不得不採取提價措施,降低了產品需求。面對高昂的成本,其他品牌亦越來越不願意進入懸臂椅的市場,而缺少了健康的競爭者,也相當於缺少了共同推動市場的夥伴,同時對市場的盲目樂觀也造成了產品的大量積壓,再加之各國的專利法均有差異,起訴並非次次穩贏(敗訴方需要承擔所有起訴費用,因為Lorenz與Thonet共享使用權,他個人也需承擔一半的敗訴費用),在幾次敗訴之後,Lorenz甚至已無法從他的盈利模式中獲得足夠的金錢維生。可以說,懸臂椅的市場化進程極其不健康,通過法律漏洞進行行業壟斷和競爭者打壓,從而最終造成了市場的蕭條。
一次設計民主實驗的落敗
「金屬傢具是現代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沒有任何顯性的風格,也沒有任何除了功能之外的設計語言與表達。」
——Marcel Breuer
「這是一次為廣大勞動階層建立最低生活品質標準的實驗,是對這個焦躁不安、平衡失調和逆流發展的社會的抵抗」
——Mart Stam
這是兩位設計師對懸臂椅設計概念的闡釋:去階級、去矯飾、功能本身即設計、價格低廉、輕便易於移動是幾個關鍵性概念點。在Marcel Breuer看來,當代的生活空間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趨向於小巧,並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哪怕是一堵牆,也將不再是一成不變,因此空間內的物品也必須適應空間進行相應的質變。金屬材質無疑能夠打破以往以木質傢具為主基調的厚重氛圍,憑藉輕便簡潔和無個性創造出全新的空間感受,而深受柯布西耶建築體系影響的Mart Stam,其設計就一直帶有極其理想化的共產主義氣息。他沉迷於「人人平等」,「為大眾服務」等更遵從於社會經濟效率的設計理念。▲ 早期在懸臂椅的推廣上,品牌就已經開始通過產品冊推廣一種全新的生活空空間概念
可以說鋼管懸臂椅的出現,是帶著兩位設計師試圖改變普眾生存狀態的美好初衷,但諷刺的是,從誕生至今,懸臂椅從未真正被投入大批量生產和為大眾所用,它反而淪為上層階級炫耀新品味的工具。有學者認為懸臂椅的設計概念在當時過於超前,以至於無法為大眾所欣賞,但居高不下的材料和製作成本以及專利授權等各項費用才是鋼管懸臂椅無法真正成為價格低廉的大眾用品的真正原因。上世紀30年代,一張懸臂椅的售價約等於德國普通人1到2個星期的平均工資,如今一張椅子的當地售價也在250—750歐元之間,也就是說,它從未便宜過。
在瀏覽資料的時候我不禁感到疑惑:為何一件聲稱要為大眾服務的產品的專利授權成本會如此之高,這似乎和設計師的初衷是相悖的。我一直相信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頂層精英人士的推動,而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讓自己的方式和社會現狀發生緊密關係,從而避免方法和措施上的一廂情願或自相矛盾的狀況發生,一直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
Text & Editor · Zheng
參考資料 · <Furniture by Judith Miller> | <Chairs: The Delft Collection by Otakar Má?el,Sander Woertman,Charlotte van Wijk> | Design museum Germany | Bauhaus Achive Berlin | <Steel Style Status by Tobias Vogelgsang> | http://kirklandmuseum.org | http://huzz.com | chairs-blog.eu etc
? 原創稿件 未經許可不可轉載(可關注微信公眾號:studiodemo)
● DEMO是一個堅持專業內容、獨立觀點和創新視角的設計媒體
推薦閱讀:
※整裝待發,一款玄關儲物格。
※無聊是創意之母丨Vitra的那些設計大神
※【木上 MORETHAN】 第一次線下見面會。
※一眼就懂的DIY實木餐桌手冊
※設計筆記 | 木跡製品的「匠人精神」和新品
TAG:家具设计 | 包豪斯Bauha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