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重塑政治——社交媒體影響下的新政治文化
臉書重塑政治——社交媒體影響下的新政治文化
概要:臉書即Facebook在全球有著海量的用戶市場和影響力,作為一款社交產品的臉書卻「意外」地在阿拉伯之春等事件中迅速崛起,重塑政治並影響歷史進程,從而彰顯出巨大的社會動員和改造的力量。社交媒體對於新時代的政治文化有重塑與解構的作用,這一點也可以從臉書的實際表現中看出。
關鍵詞:臉書 阿拉伯之春 社交媒體 新政治文化 動員
引言
人類的歷史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更多地受到信息與媒介的支配與影響。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人們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傳播信息,諸如傳統的紙媒,電報廣播等等。互聯網的出現,大眾媒體的興起被認為是新時代最為引人注目的新現象。
21世紀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定義為是一個信息爆炸與信息焦慮並存的時代,海量的信息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滾雪球般的膨脹,人們個體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同時也有著與社會內部其他成員聯繫的內在需求,於是各種社交媒體和軟體便應時而起,成為信息時代最為人們矚目和重視的生活必備產品。在中國人們常用的有微信、騰訊QQ等產品;而在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使用最普遍的還是臉書和推特。
2013年美國知名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insider根據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的數據,列出全球最大網站前20名榜單,名列榜首的是Facebook。
『Facebook沒有官方中文名稱,不同漢語地區的使用者發展出不同的譯名,中國大陸的臉譜、香港的面書或面簿、台灣的臉書,亦有「非死不可」的戲謔譯名。Facebook的創辦人是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2012年5月18日,Facebook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碼FB。2013年2月美國知名科技博客網Businessinsider根據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的數據,列出全球最大網站前20名榜單,名列榜首的是Facebook 8.367億獨立訪問者。』[①]
這就是臉書的一個宣傳圖片,從這幅宣傳圖片里我們也許可以敏銳地捕捉到一些關鍵信息。那就是臉書作為社交媒體其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獨特的屬性「多元性」。這種多元性並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更是指在思想文化意識方面的多元化。臉書從來都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社交軟體,相反它具有著更強大的可塑性和引導力,發揮著媒介的強大幹預力量,這一點甚至是傳統的紙媒、廣播乃至電視所不能比擬的。最為突出的表現莫過於臉書在阿拉伯之春里的出色的表現。
在2010年開始的那場阿拉伯之春的運動里,以著名的維基解密、臉書、推特等手機新媒體網站為主導,在對事態發展方向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某種意義上甚至成為了潛在政治局勢的「推手」。對於這種新媒體所蘊含的極大的影響現實政治的新本領,本文嘗試進行分析與闡釋,並從新政治文化的角度來透視我們這個時代的思與惑。
一.我們是這個時代的青年-----------公正缺失背景下的社交媒體的輿論力量
全球化的時代,地球村的概念日漸深入人心,互聯網的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使得整個人類的知識結構與話語體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對於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也產生了新的形式,那就是網路社交媒體的所謂意見話語表達和輿論聲討的方式。這些手段在傳統社會時期是無法想像的。在中東乃至北非的很多國家和地區,政府部門都存在著嚴重的貪污腐敗問題,國內的失業問題、民族教派矛盾混合起來就更使得這裡成為了多事之地。
如今我們回溯阿拉伯之春的歷史,可以感悟到一種深刻的變革,在我看來這種變革不僅僅是人民思想意識領域自我意識的啟蒙與覺醒,也是一種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社會動員力量的酣暢淋漓的抒發與表達。[②]
如果以「我們是這個時代的青年」概括的話也許能夠更加清晰地說明問題的本質,人民開始意識到他們對於這個國家的權利和義務,開始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為推進社會公平與爭取自身權益而進行一些鬥爭。這在專制主義和軍事獨裁統治盛行的阿拉伯世界可以說是開天闢地的。因而我選擇了我們是這個時代的青年來突出這種時代變化的鮮明的特徵。阿拉伯之春的政治意識的味道太濃厚,如同「蘇東劇變」一樣,有某種顏色革命的潛在預示,而事實上阿拉伯世界的激烈震蕩從方方面面與來自西方世界價值觀、輸入文化的挑戰衝擊是分不開的。
阿拉伯世界有著極為複雜的宗教文化與歷史民族積累遺留下來的矛盾,因此在歷史上這一地區也是文明衝突與碰撞的焦點地區。可以說從數千年前的赫梯人與古埃及人的戰爭開始,中東北非地區就成了多事之地。長期以來,中東北非國家內部的錯綜複雜的矛盾制約著這些國家的發展,同時也給了其他西方國家干涉這些國家內政的可乘之機。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就分別在中東地區扶值不同的勢力上台執政,作為自己的代言人而在中東地區埋下棋子。由於宗教的世俗化的程度不夠,以及民族教派矛盾等因素,在中東地區形成了戰後獨裁軍事統治的一個高峰期。無論是埃及的納賽爾,敘利亞的老阿薩德,還是伊拉克的薩達姆,利比亞的卡扎菲,在這些國家的上層核心人物中我們總能找到那個相似之處「武人專制」。[③]在長期軍事獨裁統治之下,表面上看來由於強大的武力壓制,民眾不敢發聲。即使發出自己的聲音也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但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人民內心裡長期的不滿總會因為一些特殊的因素而爆發,比如經濟危機導致的大量人口特別是青年失業。這些普然的與突發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重塑這些國家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態。這也是我們在分析阿拉伯之春中新媒體影響力時需要考慮到的時代背景。[④]
這裡有一些新媒體的發展狀況的數據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近年來,中東地區的很多國家鼓勵發展互聯網技術,使該地區網路覆蓋率不斷提高,新媒體的普及率遂逐年提高。(參見表《2010年阿拉伯世界知識報告》稱,阿拉伯國家聯盟的網民約有萬,佔總人口的,相比於年同比增長。[⑤]整個中東國家的網民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全球信息技術報告》顯示,「西亞北非地區的移動網路、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和智能手機用戶的數量持續增長,其中巴林、阿聯酋、沙特、突尼西亞、約旦和阿曼等國己經成為網路信息化發展較為先進的國家」。據谷歌公司預測,「到2015年這個地區將會有億人使用互聯網,佔總人口的」。臉書、推特、優兔等即時社交網站在虛擬社交網路中深受網民喜歡,截至年底,該地區臉書用戶己達到萬,推特用戶本年增長率甚至高達。除此而外,約旦等國大量的網民數量也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客觀存在。
我們是這個時代的青年這一口號是伴隨著21世紀新的社交媒體及社交文化的興起出現而出現的。這一點並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事實上新媒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認知方式與行為習慣。自拍作為一種時下流行的生活方式其潛在文化語境正是一種無意識個人的個人意識開始覺醒的時刻。無論美醜,不管老幼都有了傳播和發布自己照片的機會與可能性,這在過去的單一社會文化里是不可想像的。改變這一切的可並不僅僅是技術本身,還有就是大量的青年的出現。
一般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內部當青年人口占該國的人口比例過大的時候,就會出現政治不穩與社會動蕩的局面。這一點也可以在阿拉伯指出中找到充足的論證,在突尼西亞當媒體曝光出本阿里家族豪華奢侈的生活細節的時候,無疑也更加點燃與激怒了更多年輕失業的突尼西亞青年。
正是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震撼了青年們的想像力,同時新媒體也以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與效率實現了信息的再創造與再解讀。在動蕩的阿拉伯之春里,新媒體似乎呼風喚雨,大有席捲天下的熱浪。而這一切背後的緣由與實際運行機制則是本文想探討闡述的東西。
虛擬網路的普及首先是一個極其必要的條件,前文已經提及中東北非地區新媒體使用人數的突飛猛進。而這些數據上的增長建立的基礎就是虛擬網路的普及與廉價。有意思的是,這些國家政府往往都相當支持鼓勵互聯網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還給與了國家補貼與幫扶。在冰冷的現實世界裡尋找不到慰藉的青年人們,不約而同地把自己的目光與注意力投到了虛擬的網路空間中,希冀能從虛幻的網路宣洩、情緒表達里暢所欲言,宣洩自己對於種種社會現實的抨擊、不滿。
例如,在埃及的穆巴拉克當政時期。年輕人中的67%沒有進行過選民登記,有73%的人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前沒有參加過公開的政治活動。[⑥]如此基數龐大的青年人口卻從未在現實生活里得到表達自己訴求和參與實際政治運作的機會,他們被邊緣化了,於是心情苦悶的他們通過網路,藉助社交媒體來進行意見表達。這種意見表達起初是個人化的,情緒化的與無意識的,但隨著捲入的青年人數和所跨越的階層的增加,也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個人的行為開始向一個群體的有目的的行為演變,之後便是震動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
我們是這個時代的青年的意識,是隨著通訊手段與社交媒體的普及而受到廣泛傳播與認同的。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活與這個社會其他人生活的平均水平息息相關;人們開始去質疑過去高高在上的軍事獨裁統治者,為什麼你們終日享盡榮華,而我們青年人卻面臨這失業的風險,這種強烈的反差刺激這每一個青年人能夠行動起來。
無論是自拍,自嘲,輿論都在一種相較於之前專制色彩比較輕的環境下活動。惟其如此,新媒體方能彰顯出其巨大的傳播效力和社會動員力。[⑦]
我們是這個時代的青年,對於社會不公正與阿拉伯世界軍人專制的厭惡與不滿刺激了人們的心靈。社交媒體完成了它的初期任務,在之後它仍將發揮這重要的聯絡作用。而我們也需要仔細地分析人生的發展軌道。
二、新媒體面面觀------------功能與宣傳,驅玫還是蠱惑
其實追溯歷史,互聯網的誕生就與政治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在最早的計算機阿尼阿克誕生之初,就是為了國家安全等特殊需要,而諸如計算彈道和大量的複雜運算本身也是與政治軍事等相關聯的領域。虛擬的新媒體作為一種傳播手段和信息獲取媒介,它也有這自己獨特的政治表現力,我們似乎可以對其作出這樣的概括吧。[⑧]
虛擬的新媒體具有的政治功能仔細分析的話是有以下幾個組成部分的:
其一:政治賦權。虛擬社交網路發展的結果,使精英和大眾的區別逐漸被模糊了,普通民眾逐漸掌控信息傳播的方式,加強個人話語權,從而導致了部分權力從政府和精英團體向社會和民眾的分散和轉移。另一方面,虛擬社交網路的政治賦權功能表現在它使得掌握網路信息技術的個人或團體,具有挑戰國家和強大政治集團的可能。
其二:政治動員。不論是世界各政黨還是政治家,都重視利用媒體灌輸意識形態的、宣傳政治主張和爭取民眾支持,虛擬社交網路的政治動員能被政治精英們所使用,成為促進國家政治進步的有力工具,同時它也能為體制外的各種挑戰者,包括極端勢力、反社會組織等所利用,成為危害政治安全的隱患。虛擬社交網路目前還是一個缺乏有效管制的技術平台,這就為各種破壞者提供了竊取信息和秘密交流的可能性,為各種挑戰者創造了破壞社會穩定和國家秩序的政治動員的可行性。
對於第一個組成部分,結合當下全球的流行用語與政治文化生態並不難理解。在西方國家諷刺的政治漫畫是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而民眾紛紛通過各種社交媒體來發布自己的聲音,多樣化的聲音實際也是多黨政治與民主存在的土壤根基。
相比較而言,阿拉伯世界是正在過渡階段的社會類型。在這裡很多地區對於自己部落或者教派的認同遠遠要大於對本國家的認同。而新媒體的出現則第一次從深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思維認知,使得不同教派信仰與不同階層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因為現實利益的聯合而聯繫在一起。他們開始認識到「祖國」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對於飽受長期戰火與紛亂的阿拉伯國家,他們的對於理想的和平美好國家與社會的想要,與現實的冰冷的腐敗叢生政治領袖家族腐敗,整治黑暗一比較。就會有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應,這種強烈的心理預期的偏差會導致人們思想意識的瓦解混亂,舊有的長期的專制思維就土崩瓦解了。從18世紀的啟蒙運動以來,正如盧梭等啟蒙思想家所宣揚的人人生而平等,人的生命、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是天賦人權。然而理性的理論分析對於普通民眾往往距離遙遠,人們更傾向於接受那些直觀的,能為他們的簡單線性的思考方式所容納的理論。而新媒體恰好填補了這之間的空白,它以靈活而及時的訊息填補了人們的信息焦慮,又以群體的道路選擇和輿論趨勢影響更多的人做出選擇,從而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⑨]
在臉書的習慣用戶中,總會發現許多調侃政治人物的段子,而這些段子經過了不斷地轉發與評論也就成了充滿信息能量的介質。臉書在此時確實已經不單單是一款溝通不同膚色,不同大洲的社交新媒體,而成為了一種政治的試驗場。這種試驗風險性相比之下很低,同時也滿足了人們政治表達的願望。這也是政治賦權的一個最為直觀的解釋。
而對於接下來的第二層意思,就需要一個界定。什麼是政治動員?我們知道傳統的政黨政治動員依靠的是黨派信仰與紀律制度,而新媒體動員依賴的則既不是固有的宣傳動員模式,也不是中世紀時代的守夜人的打更呼喊的自然方式。新媒體的政治動員的最大特點就在於無明確的指向性,這也就意味著參與其中的大多數人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參與其中的最終方向與目的何在。這也正是它的危險的一面,一旦收到了一些反對派的鼓惑利用,新媒體一樣也可以發出尖銳刺耳的聲音,造成嚴重的政治社會災難。對於改變了以往政治動員方式的新媒體,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也是學者需要審慎思考和反思的。
震驚世界的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媒體對政府內部高度機密文件的集中泄露,這些文件本身都包含著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大量證據。正是這些機密文件的泄露給政府的信用形象造成了極大危機。新媒體自從誕生以來就是對於政府威權部門進行監督和檢舉的重要渠道,在整個阿拉伯世界裡推動革命進程的助推力量與這些揭發曝光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過去,大量的檔案與文件被作為政府的絕密資料保管收藏在一些安保措施及其嚴密的所在,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很多黑客和電腦高手能很輕鬆地侵入這些機密機構的電腦網路當中從而竊取這些原本被認為及其安全的機密文件。新媒體則是他們選擇曝光的媒介平台,正式通過新媒體,信息的發布反饋和再創造成為了一個彼此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這也正是令許多安全專家和評論人士所擔心發生的事情。美國的稜鏡門讓美國的安全部門如芒刺在喉,大量機密文件的泄露摧毀了民眾對於政府的好感,也對於現政府的民意支持率造成了大量負面作用,甚至會威脅到政黨選舉。所以在這一小節的標題上,我用了驅魅與鼓惑
臉書在如今是一款風靡全球的新媒體社交軟體,它有網頁端,也有移動端,是全世界使用人數較多的新媒體軟體。在回顧阿拉伯之春的歷史事實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透過對臉書的分析來看新媒體的特點與內部運行方式。
首先我們看臉書的核心內容生產模式是以個人用戶的發布的信息為主體,也就是說個人性很強。這一點與傳統的紙媒是大不相同的,這種個體化的信息發布和傳播方式使得信息要獲得廣泛關注和傳播,本身需要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和爆炸性。這樣一來,臉書里所發布的很多新聞時勢的東西就不是單純的新聞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有意識地經過選擇過濾後針對特定受眾和關注領域而生產的意見信息。它的核心之處就在於意見信息。
其次,臉書短小簡悍的內容發布與龐大且覆蓋廣泛的用戶群使得其信息來源具有了無可比擬的廣泛,如此一來多元的信息渠道本身就會形成不同的政治動員方式與策略,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政治動向。
不只是臉書,推特也具有同樣的特徵。它們廣泛的用戶基礎本身就為信息的獲取與傳播奠定了數量上的基礎。除了用戶上的優勢,本身新媒體的屬性也表現在它們推送消息,傳遞消息的內在運作模式。內在運作模式很有意思的是,新社交媒體里大多都有很鮮明的點贊、轉發的標誌,一般情況下點贊和轉發的人數總是比評論的人數多許多個數量級的。這個有趣的現象其實也是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方式有關,因為當下新媒體傳播信息最為重要的是信息的傳播頻次和傳播廣度而不是具體的傳播內容和傳播價值。因而往往仔細評論的人總是少數,而這少數中的一些評論者便是意見領域的精英分子,亦或可以歸納他們是最頂尖的信息意見的主宰者吧。
新政治文化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而日益成型,新政治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依託新媒體的。打開手機可以看到很多知名人物特別是政治人物都有了自己的臉書和推特賬號,並會在一些時間節點在上面發布更新自己的或是競選口號,或是政治活動的最新進展,總而言之以社交媒體的方式來展示政治理念或口號成為西方國家日益流行的宣傳方式,一種新政治文化正在逐步地被塑造起來。
政治活動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出出構思精巧的戲劇而不是政治活動本身了,人們日益看重的則是舞台上表現的方式而非實質。現代性在政治宣傳方式上的變革本身充滿了謎一樣的矛盾與悖論。[⑩]
至於政治文化的走向和觀點則仍然是當代傳播學、歷史學的學者需要去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新媒體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深刻影響和改變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方式,乃至政治領域?這其中的奧妙究竟在什麼地方呢?我想這正是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關鍵所在。
結論:臉書重塑政治?新政治文化的興起
政治在這個時代對大多數人的印象來說無非是電視機與網路里各種政治人物的互動,全球各大政治會議的開幕與閉幕。社交媒體的問世,自媒體的蓬勃發展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於政治的看法:我們變得比以往更加了解政治,又變得與真實的政治越來越遠。
在傳播學者看來媒介對於社會與文化具有著重要的改塑作用,媒介自身也在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每一特定時代媒介都無處不在,媒介的觸角在近現代以來更是前所未有的上天入地,在記錄著人們生活與社會群體生活的記憶。
在傳統的前工業文明時期,人們之間的聯繫相對還是比較少的,人們更加側重的還是對於政治人物的口頭傳誦與膜拜。因為消息傳播的不便,人們獲得政治信息的渠道和效率也就大打折扣,在數百年前只有少部分的精英人物能通過邸報等手段來熟悉和了解宮廷內部和全國發生的重大事件。然而隨著工業文明的不斷發展,無線電技術的突破,電報與電話很快打破了這一壁壘。信息獲取的速率成倍的增加上漲。
以臉書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在世界現當代史上,尤其是最近四五年興起,他們孕育著一種新的政治文化。為了更好地概括與指稱這一文化本身,我採用了新政治文化這一詞語來界定。所謂的新政治文化,其核心就在於人們不再以完全崇拜、信仰和不可置疑的視角與思維模式來對待自己國家政府的領導者與精英階層。相反他們能夠通過電視、網路等各種渠道輕易地了解這些的大人物們的活動的具體內容。政治活動本身也具有了戲劇化與扁平化的特徵,在這裡其神秘性由於新媒體的出現而被大大降低,人們開始認為政治活動不過就是如電視屏幕上所展示的那樣。因而人們也容易產生一種幻覺與理想主義,即當我們自己的現實生活與電視里政黨領袖所作出的政治口號發生嚴重分歧乃至最終兌現極少的時候,人們就會傾向於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參與政治進程,來爭取自己合法合理的權利。
在阿拉伯之春的整個歷史進程中,潮水般的政治暗涌深刻地改塑了這個國家和地區的原有的政治生態,這是很多人所始料未及的。
最終也許我們可以得出我們自己的結論:那也許可以歸納為一下三點。
第一,新政治文化正在全球悄然形成,其助推力量有以臉書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體,也有全球化時代日益密切的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紐帶。臉書推特本身發揮了超出一般媒介的新型政治啟蒙與動員功能,這種功能對於未發達國家或民主土壤匱乏的地區帶來的影響往往是多重的。
第二,傳播媒介在加速歷史進程,其本身也具有了歷史屬性,個人化的歷史創造時代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全球的重大事件過程中全球的網路一體化和聲音的發出正在彰顯一種新的亞文化特徵,這種亞文化目前雖然受到質疑,但從歷史趨勢來看則是不可阻擋的。
第三,在傳播媒介的發展過程中,臉書等媒體很容易受到一些知名人物和活動人士思想言論的影響而產生波及面更廣的宣傳和傳播圈子,產生放大效果。但西方的主流價值觀滲透在其中,和平演變的趨勢則是許多非洲、中東乃至中國需要注意和防範的。
臉書重塑政治,在重塑政治本身的含義,政治的參與方式,對政治權威挑戰的新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未來的歷史是否仍然有媒介的驅魅還是蠱惑的影子,則需要拭目以待,也更需要歷史學者把陽光聚焦到我們這個時代。
參考文獻:
1.《阿拉伯之春與虛擬社交網路》,高正波,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革命,臉書的一種方式》塞蒙斯.薩爾弗 引用自《紐約時報》2009年1月25日
3.MICHALnALLAIN .SOCIACL MEDIA IN THE ARAB WORLD. 21
4.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社會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14年版
5.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版
6.BBC紀錄片《臉譜改變世界》
7.《傳播學基礎》
[①] 引用自wikipedia詞條facebook,選用自第二段
[②] BBC紀錄片《臉譜改變世界》上集,英國BBC廣播公司
[③] 《阿拉伯之春殘局背後的啟示》,香港端傳媒與環球時報2016年1月刊文
[④]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第112頁
[⑤] MICHAL ALLAIN .SOCIACL MEDIA IN THE ARAB WORLD. 21
[⑥] 《革命,臉書的一種方式》塞蒙斯.薩爾弗n引用自《紐約時報》2009年1月25日
[⑦]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第123頁,引文介紹了自拍以及當時美國社會的矛盾,如體育賽事、傳媒
[⑧] 《阿拉伯之春與虛擬社交網路》,高正波,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⑨]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45頁
[⑩] 《阿拉伯之春與虛擬社交網路》,高正波,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4-15頁
推薦閱讀:
※唐宋時期到底是怎麼喝茶的呢,想知道點茶法的流程?
※歷史上有沒有傀儡國或扶植上台的政權逆襲成功的事迹?
※舊影瑣憶·英國王室在美國
※唐建築和清建築風格是不是有很大差異?
※發動群眾斗總督?這是美國分權的歷史根源
TAG: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