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瑪交易員羅烜:趁年輕,賭一把

倍受深港科學炒股界群眾愛戴的男交易員婷姐曾經跟我提起他和他的好朋友羅烜(也就是婷姐稱之為「烜哥」的男人)在紐約念書時,一段鮮為人知的「軼事」。

2007年左右,婷姐和烜哥,這兩個畢業於清華數學系、惺惺相惜的男人,都在紐約大學讀碩士。烜哥突然想要體驗下心跳的滋味,就預約了跳傘活動。沒料到說好要跟他一起去跳的男人臨時膽怯,放了烜哥鴿子。於是烜哥就邀請婷姐跟他一起跳。

婷姐當時已經愛上了穿寬鬆的純棉T恤和以超高速的英語夾雜湖南腔普通話發言。看著烜哥濃濃的眉,英俊的臉,婷姐咽了咽口水,用湖南小炒肉英語答道:

"You jump, I jump."(你跳,我就跳。)

於是,兩個大男人各自抱著自己的教練在紐約上空體驗了一把驚悚的自由落體。

(烜哥在台灣墾丁)

緣分妙不可言。婷姐和烜哥離開紐約後,如今都落腳香港。在婷姐精心耕耘的、由北大、清華畢業生組成的「藍旗營TP」群里,烜哥發言不多,但總有的放矢,他很少像婷姐那樣動輒炫耀浩瀚的知識面或刁鑽的小機靈。作為群內的低調實力派,他贏得了掌門人婷姐的高度評價。婷姐告訴我:

「烜哥就是金融界的王語嫣。」(王語嫣是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女主角之一,她熟讀各式武學秘籍,是一位武學大理論家。)

8年,全球所有市場做一遍

數學系畢業。他回到香港,加入一家國際投行的衍生品交易部。

對於大投行里的新手交易員來說,頭半年甚至一年打打雜、做做苦力是很常見的事。

「你可能叫交易員,但乾的並不是交易員的事情。」他說。

烜哥比較幸運,上崗一兩個月後,管他的資深交易員離職,烜哥開始自主交易。

對於從來沒有做過交易的他來說,這是個全新的世界。

「炒股只需要看跌和漲,但做交易你要看很多個維度。如果做產品的話你要了解產品,了解市場,所以當時其實很多交易員想找個苦力(助手),並不想告訴你整個市場怎麼運作……如果不是自己看很多東西的話,很多東西學不到。」

烜哥幼嫩稚氣,卻好學不倦。沒人教他,他就自己琢磨。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問同事,或者諮詢業內朋友、自己看圖、參考銀行以前的交易記錄。

2008年是烜哥交易生涯中十分關鍵的一年。

「2008年7月之前,賺錢很容易,很多人不會看產品細節,不知道很多極端情況怎麼處理。」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烜哥被迫面對和處理許多極端情況,能力迅速提升。

然而2008年之後,全球監管加嚴,銀行對波動性忍耐下降。烜哥認為,在投行做交易更像是在做一個「經紀業務」,而所謂的交易員在他看來也更像是一個生意人。他們的責任是研發一個跟交易相關的策略,然後研究法規,控制風險,經營一個收費的生意。因此,許多交易員在2008年之後都比較放鬆。

他說:「因為現在你再做冒風險的事,市場就會懲罰你。」

在2008年之後的8年時間裡,烜哥繼續做衍生品交易,並且把所有的市場都挨著做了一遍:2008-2009年,他做韓國;2009-2012年,他做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2012年到現在,他做全球大部分的成熟市場(DM)和新興(EM)市場。

回顧自己做過的不同的市場,烜哥認為美國市場「競爭最激烈」,歐洲是「中間狀態」,但亞洲市場「最鍛煉人」。

他解釋說,美國是單一市場,只有一種貨幣,一個利率曲線,不用考慮外匯,不用考慮利率,不用考慮不同市場的cost。而亞洲沒有統一的股票市場,沒有統一的外匯市場,有各種市場進入、權責性成本的問題,給交易帶來巨大挑戰。同時亞洲市場相對較小,沒有美國成熟,產品不夠花哨,能做的東西不夠複雜。

這八年的交易經歷讓烜哥得到全面鍛煉,給了他獨特的競爭優勢:

「我交易過足夠多的國家,我衍生品從簡單到複雜的產品都做過,我所有的策略都親身交易過,我有主動承擔風險的能力。」

趁年輕,賭一把

烜哥認為理想的交易員是介於賭徒和學者之間的角色。

他認為交易員的重要責任是確定自己的策略有生命力,交易量能控制,如果出現未知的未知情況(unknown unknown),不會對這個策略產生致命性的影響。

烜哥喜歡做交易,因為他喜歡不確定性。市場裡面每天都有新的東西,已知的問題、未知的問題需要解決,這讓他興奮不已。

「市場融合了政治、經濟還有人的心理,有很多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不知道的情況(unknown unknown),可能會變成自己知道的未知情況(known unknown),有一些大的規律可能會重複出現,所以它既不是純賭場,也不是純理性的東西。」

這複雜的結合讓烜哥迷戀。

但2008年之後,由於監管規則的改變等因素,烜哥感到自己繼續待在銀行,風險承擔能力並未得到鍛煉。

他說:「很多交易員能賭多大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斬倉和建倉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這種限制讓他十分挫敗。

他開始慢慢意識到,如果交易員想承擔風險,喜歡不確定性,就應該離開銀行。

然而,要說分手也不容易。無論如何,這還是一份舒服體面的「金領」工作。

在經過溫水煮青蛙的痛苦煎熬,苦苦思索,並跟太太做了充分的溝通後,烜哥終於下定決心,正式於2016年春天,從自己工作了八年的投行辭職。

離職時,他並沒有找到下家。這就是傳說中的「裸辭」。

我問烜哥,決定離職時,他怎樣克服財務上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感。

他說:「我不是為了錢而活,我是為了做有意思的事情生活。我相信做好了一件事,肯定會有錢賺。」

烜哥悟到,人要逼迫自己成長,要給自己一些挑戰。這些挑戰可能包括離開高薪、舒適的工作,去完全陌生的環境,接受一些妥協。

這樣的妥協,包括進入他一度十分抗拒的「國企」去工作。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以前烜哥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在外資投行一路爬上去,做交易主管。現在,他認為中資企業上升空間更大,他認為自己人生需要有突破的、「指數性」成長的機會,他更願意去尋找新興的領域,而不是待在名氣很大、但上升空間有限的大投行。

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烜哥曾經認為自己之所以出國、又在外資行工作,就是為了避免國企的低效和官僚。但現在,他願意更變通地看待這個問題,他認為「適應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他不再排斥通過某些方面的犧牲,換取其它方面更大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這幾年,烜哥留意到中國資金出海的巨大機會。他預計中國資金出海的體量最後可能達到日本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如今在海外投資的級別。雖然這一趨勢最近一年因為外匯管制暫停,但烜哥認為長期是必然。

在這個大形勢下,烜哥選擇「順勢而為」,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機會:

「我認為現在的內地跟2008年前香港一樣,有很多機會。不是說我去了別人就沒有了,肯定是上百家公司,每家公司都有個部門,保險,資管,券商,各種私企公司。」

烜哥對於離開熟悉的香港、舒適的生活環境,對於「海歸」們普遍擔心的污染、空氣、環境問題並不恐懼。他認為如果自己能足夠成功,到後來什麼都會有。

他說:「你從屌絲的角度看,很多問題都是問題,你從winner(贏家)的角度看,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

不少交易員曾經跟我探討過交易的賭博性。

虧到500萬歐時毅然加倉的衍生品交易員王磊曾告訴我,「(交易)不能保證一直賺錢。你只能盡量,比如十單賺六單……這就是個賭博。」

烜哥認為自己的職業轉變,跟交易一樣,說白了,也是賭:

「就看你年輕的時候願不願意去賭一把,如果普通人概率大概是1%,但如果你能力強的話,可能是20%或者30%。」

「我說的『年輕人』是40歲以下的人。」他補充道。

哪裡賺錢就去哪裡

今年烜哥辭職時,他的太太也在同一時間離職。

「她想讀MBA,出去見識下世界,玩一玩。」他說。

(離職前的留念

在跟太太談戀愛、組建小家庭的過程中,烜哥說自己學會了尊重對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在跟太太的溝通過程里,也慢慢開始理解一些自己以前覺得不可理喻的事情。

烜哥形容太太是不斷「修正自己三觀」的那個人。

就離職這件事情,烜哥說小他6歲的太太其實是比他更堅定、更主動的人。

比如,烜哥覺得香港很舒服,賺點錢,過日子,很安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但太太覺得香港事業發展機會太少,除了金融法律,沒有其它機會,並一直鼓勵他克服對「體制」的恐懼,走出自己舒適區。烜哥以前對「體制」充滿抗拒,但她的太太告訴他,體制內也有聰明和能幹的人,世界並不是以簡單的黑和白來劃分。

烜哥很珍惜跟太太的精神互動,也很感激她對自己的激勵。

「做事業跟做交易是相通的,哪裡賺錢就去哪裡,不能因為這個東西自己沒做,或者不了解,就不去熟悉它。」

在離開投行、開始下一份工作的間隙,烜哥大部分時間宅在家裡讀書。

利用這個難得的假期,烜哥開始寫自己的公眾號「伽瑪交易員」(ID: gammatrader)。

在公眾號里,烜哥分享海內外衍生品市場觀察,交易策略,宏觀市場觀察思考以及金融類讀書筆記。

他的文章專業性極高,動輒洋洋洒洒幾千字。開寫兩三個月以來,已經吸引幾千專業人士的關注。

在他公眾號的《期權交易隨筆題記》一文中,烜哥寫道:

「這個系列的雛形來自於過去多年工作當中的一些trade idea和心得隨想,重心在具體的策略或者風險管理上,所有內容都會從買方或者賣方交易的實戰角度闡述,而略過中間的數學推導或者定價模型的細節。」

烜哥之所以願意慷慨分享自己的原創思考,跟他在紐約大學上學時的經歷密不可分。

在紐約大學讀研究生時,烜哥遇到的所有老師都是華爾街的量化分析師和交易員,他們擅長從實際工作、解決問題的角度講問題。這和烜哥在清華大學受到的「教科書式」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給了他極大的震撼:

「NYU(紐約大學)的老師會說,我們做交易的時候,有這些Greeks(希臘字母Greeks應用於現代金融風險管理,度量衍生金融工具、投資組合等對於標的資產價格變動或模型參數變動的敏感程度,如Delta、Gamma、Vega 、Theta、 Rho等等),那看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加減乘除,把這些Greeks算出來。而很多中文版教科書會把很簡單的問題,數學化成很複雜的問題,讀完兩三頁證明,你不知道它在說什麼。」

在紐約大學上Volatility Surface這門課時,烜哥的授課老師是知名的《黑天鵝》一書作者Nassim Taleb。

「他很多有哲學的思考,並且講課從他自己個人過去20多年的經驗出發,講很多故事。他認為你用一個東西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金融本質是什麼。你提供數學工具,能給你什麼信息,有什麼信息缺失。」

這樣實戰性的方式成為烜哥公眾號的核心風格。

他說:「我比較享受寫東西,跟大家交流」,特別是當很多書本上太數學化、大家原本看不懂的東西被自己寫得通俗易懂時,烜哥是最開心的。

回想起紐約的讀書時光,烜哥認為那是他人生里十分重要的一段經歷。他不僅在紐約找到了自己的真愛——金融,紐約也給了他更完整地觀察世界的機會。

「在那邊我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他們可能做金融,也可能做學術,做餐館,做媒體,我發現他們有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我懂得尊重別人,不再用單一的價值觀衡量別人。」

本文作者春曉是金融紀實新媒體交易門(ID:Tradingmen)聯合創始人。春曉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和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曾任職於紐約《世界日報》、路透中文網、香港《南華早報》等。現居香港。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上金融圈的用戶(尤其是交易員群體)往往不太活躍?
不要再盯CDS了,同期推出的CLN你懂嗎?
波動性指數 VIX 計算公式的第二部分怎麼定的?
申萬重磅:史上最全的期權基礎知識,及全球各大期權市場介紹

TAG:金融 | 期权 | 金融衍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