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對中國政府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信心?

中國未來的衛生政策怎麼走,需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一,政策集從何而來?

二,我們要往何處去?

三,如何實施?

第一個問題:政策集從何而來

主要兩個方面,1,其他國家的經驗。2,各地方政府的經驗。

1,其他國家經驗往往相對成熟,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的理論研究,由於涉及多方面利益,政府在某些領域的推動一直是心有餘力不足。就像《深化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建設基於價值的優質服務提供體系 ——政策總論》裡面說的制度碎片化,制度碎片化的背後就是權力碎片化,利益碎片化。

「醫療衛生行業涉及到 十多個政府部門,分别致力於實現其各自的機構目標,對於超出自身決策領域的大局認識有限。因為各部門是縱向管理,所以省級和地方也存在這樣的碎片化。」

這類變革難度很大。即使在中央層面的推動也極其緩慢,比如單單就是「三保合一」的政策,搞了快十年還沒完成。

現在,報告中體現出的改革趨勢是中央在衛生體系上要集權(不是上下級的權力變動,而是橫向的權力變動,後面會講到),加強多部門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從上至下去推動體制的改革。

2,另一方面,各個地方政府的試點經驗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比如安徽的「葯改」、福建的兩票制等等。

小的來說,他是延續中央的改革思路,在細節上慢慢摸索的過程,大的來說,他也是國外先進理念結合中國國情的實踐,對政策彈性進行了測試,對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測試。

預計,中央會為地方上的省部級幹部擴大該領域的晉陞空間,過去這條道路主要被GDP佔領,現在隨著政府倡導追求有質量的GDP,在衛生領域做得好的政府官員會獲得更大的提升空間。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往何處去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個人和家庭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及更好的服務體驗、醫療衛生費用個人和政府可以負擔。」

這個問題從兩個層面來回答,1,我們未來的健康生活。2,政府基於經濟上的考慮。

1,作為一個健康人,就是希望不患病,一身輕鬆。患者就是希望療效好、服務方便、無副作用、價格便宜、時間短。

可是人總是會老,也不可能不生病,也基本不存在完全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手段或者藥品。藥品、設備等的研發,政府的政策只能加速或者其他作用,對於患者的作用並不是直接的。所以政府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管醫療服務行業,直接點說,就是管醫院。

針對醫療服務行業,對患者而言就是更安全!更方便!更便宜:

A、更安全背後涉及人才培養,設備審批,醫院管理等一系列的政策,因為醫療質量的提高首先就是醫生、護士的培養,這需要很長的周期,另一方面,醫院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質量管理水平。還有,醫院硬體的提高。

B、更方便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三長一短」,即挂號、候診、收費時間長,看病時間短。未來信息化、實時、數據打通、在線預約、還有藥品配送,上門服務、分級診療都是要努力的方向,政府一方面要引導和支持,一方面要監管。

C、更便宜就是表現在保險上,覆蓋更多的人群,覆蓋更多的疾病,更高的報銷比例,但是這裡羊毛出在羊身上。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對全民健康進行管理。

2,站在政府的角度,除了要讓民眾更滿意,要從經濟上來考量。

「以人為本的一體化服務模式(PCIC), 促進中國儘快實現衛生服務提供體系改革的願景目標,使投入的資金產生更大的價值。以人為本的一體化服務模式(PCIC)是一種圍繞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需要組織服務的提供模式。PCIC模式有效運行的基礎是強有力的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在該模式下,通過正式的上下協作的安排、優質數據、供方之間以及醫患之間的信息共享、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的積极參与等,基層醫療機構與二、 三級機構實現了服務一體化。PCIC模式需要組建跨學科服務團隊,運用電子醫療工具跟蹤患者的狀況,在提供持續性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監測健康結果,不懈關注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PCIC將治療和預防服務相結合,為患者提供綜合全面的服務體驗,也為醫療機構確立可測量的績效目標。大型二、三級醫院將扮演新的角色,主要負責治療疑難複雜病例,並牽頭開展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對醫患雙方行為、醫療服務及其結果的測量、監督和反饋應基於可獲得的、經過核實的最新數據。」

這裡的變革包括三個大的趨勢:醫保控費,防治結合,優化配置。

A、醫保控費是指保險機構要承擔起購買方的責任,除了在處方智能審核,控制用藥量和使用範圍。還要深入到醫療服務環節,比如平均住院日,是否有複發情況。按病種付費、人頭付費、DRGs、總額預付等方式。最後,保險還要在招投標上有話語權,這裡招投標方式很多,總的思路就是滿足患者的需求基礎上,花費更少的錢。

B、慢性病越來越嚴重,防治結合顯得尤為重要,預防就必須要落實到個人,落實到社區,分級診療與守門人制度的建立,還有疾病篩查,健康檢查領域的推廣,數據的互通共享。隨訪制度等等這些都是很可能在各地開花的政策。除此之外,禁煙、環境保護、控制污染、控制酒駕、提倡全民運動,甚至保險對於普通人健康習慣的激勵,都可能出現。

C、優化配置主要措施是分級診療和全科家庭醫生的推廣。至於這裡怎麼簽約,如何屬地管理,報銷比例如何規劃,轉診制度,上下級醫療機構聯動。都是未來要突破的關鍵點。除此之外,日間手術,微創手術等一系列加快病床周轉率的醫療技術會更快速的擴散,第三方體檢與結果互認,藥房託管、配送線下020,第三方隨訪與健康管理,醫生集團等等這些的出現都是在重構過去的醫療服務體系,把過去都在醫院完成的事情,獨立到不同的眾多機構來完成。這些都是未來可能的方向。

第三個問題:如何實施?

「在更大範圍內有效的、可持續的實施改革。形成一個簡易但可以執行的實施框架,至少包括以下四個系統,並要符合中國國情:(i)宏觀實施及(外部)影響系統;(ii)協調及支援系統;(iii)執行及學習系統;以及(iv)監管及評估系統。」

「A、宏觀實施及(外部)影響系統:中央政府須「親自」領導,引導、監督改革的實施。

B、協調和支持系統:強化問責安排,尤其是讓省級和地方政府對結果負責,並支持第一線的改革實踐。

C、執行及學習的系統:建立「轉型學習協作體」(TLCs),改革的實施主要是集中在第一線的醫療衛生機構——包括衛生服務網路、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都必須通過不斷學習、不斷解決問題來加速改革的成功實施。(舉例,公立和民營機構可以攜手建立一個協會致力於實施「以人為本」的一體化衛生服務體系以及開展籌資和機制環境領域的相關改革。)

D、監管及評估系統: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獨立監測評估系統,還可以考慮建立一套監測衛生費用的體系(包括不同層級政府的財政開支,社會保險基金,自付費用等等)。這些績效監測系統可以與學術機構合作完成。」

報告中講的體系,打下了一個基礎,再結合第一個問題,目前就像知道血管的構造,知道了血液的特性。接下來就是流動的方向:

政策傳導的類型有兩種,第一種,中央確定了是一項不錯的政策,因為種種原因推動不了,先選擇幾個地方試點,再慢慢擴大試點。第二種,地方探索了一種模式,吻合中央的改革思路,中央大力宣傳,擴大試點。

這兩點方向不同,能夠處理的矛盾也不同。中央擅長解決上下級跨部門問題,各省擅長解決同級部門協調問題。

為什麼對中國政府的醫療體制改革有信心?

回答完上面三個問題,再回到標題。

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用的一個邏輯:興衰的背後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在衛生體制改革這裡,權力快速交替,既能促進創新,又能將好的東西快速推廣實施。

1、在衛生領域,不是中央強地方就弱,地方強中央就弱的問題。因為這裡除了監管權、審批權這些存量權力,還可以通過改革獲得增量權力,比如醫保控費,就是增強了地方與中央的權力。醫療機構的監管更加嚴格和規範,既有利於整個市場環境的優化,又能避免過度市場化走上高額醫療支出的不歸路。

2、在不同的時間上,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可以發生更迭。創新早期,由地方政府敢做為的領導推動,中央充分理解和授權。創新模式得到驗證之後,中央開始推動更多的試點,促使其他區域完成變革。

3、多點試驗,優勝劣汰。在衛生領域,因為涉及利益面廣,每項政策環環相扣,一次大的變革難度很大,所以,在這個領域,中央會一直支持地方的創新,如果各省領導支持,甚至由市委書記就能推動多部門協作,完成某個小領域的突破。各個省的人口數量並不少,甚至多過好多歐洲國家,快速實驗,能夠比西方更快探索出一條中國的衛生體制改革道路。

4、快速迭代,穩步實施。醫療行業是一個快速學習的行業,很多人有誤解認為醫療行業發展慢,思維僵化。其實恰恰相反,從最基層的醫生、到三甲醫院的院長,到政府部門的官員,時時刻刻在學習新的內容,無論哪個行業的培訓和會議數量,都不可能和醫療行業的規模相提並論。在知識的傳導上,這個行業是出色的。難以推動往往是因為一個政策涉及多方的利益。西方一個60分的政策,投票通過就能實施了,但是在中國一個90分的政策,可能還是推動困難。如果理順傳導機制,逐步試點,會極大的減少改革的阻力。

醫療行業的問題,歡迎各位拍磚,歡迎大家探討。


推薦閱讀:

兩票制 - two invoice policy
中國醫生們請你們專業一點,好嗎?
醫藥流通兩票制:股票有得搞,葯價降不了
中國赤腳醫生的出現對國內醫療環境的惡化是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有何化解醫療對立的良方!?

TAG:医疗改革 | 医疗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