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艦的定位,旗艦的表現 — ThinkPad X1 Carbon/Yoga
ThinkPad X1, 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 X300, 以極輕、超薄卻依舊堅固的設計穩居 ThinkPad 輕薄旗艦的位置多年,甚至已經成為了這個領域的標杆之一。
如今 X1 系列經過四年的發展,已擴充為三種形態:X1 Carbon, X1 Yoga, 以及 PC 平板二合一的產品 X1 Tablet.
因為 X1 Carbon & Yoga 不論從設計還是定位上都較為接近,所以在這裡我選擇把它們放在一起,詳細寫出它們的不同與相同之處。
今年的 X1 Carbon 2016 相對於上一代產品改變了設計,也進一步減輕了重量,繼續以 14 寸屏幕塞進 13 寸機身,僅 1.18 Kg, 世界最輕的 14 寸商務超極本當之無愧。
要知道,目前 12 甚至 13 寸的其他競品的重量也在這個範圍內,甚至還有比它重的。拿起更大屏幕的 X1 Carbon 時,第一反應就是出乎意料的輕。
更何況 X1 Carbon 在如此的重量與厚度下依舊能通過 MIL-STD-810G 美國軍標測試,不得不承認:ThinkPad 達成了一個以往幾乎不可想像的目標。
這次我將把最多的篇幅都留給 X1 Carbon 的設計,讓大家了解 X1 上不為人知的小細節,性能之類的測試都會一筆帶過,畢竟對於一個成熟了四代的產品,基礎部分已經無需多言。
相對於前代,X1 Carbon 2016 第一眼能被感知的變化就是轉軸,外觀看起來和 Yoga 系列的轉軸非常相似,事實上也確實如此。X1 Carbon 的轉軸與 Yoga 轉軸的原理基本是一樣的,但為了區分產品線所以 X1 Carbon 為 180° 展開角,Yoga 自然可以 360° 旋轉。第二就是指紋識別了,全新的最新一代按壓式指紋識別,位置也從上一代的鍵盤邊緣移到了方向鍵正下方。
指紋識別速度也沒得說,就是兩個字:秒解,準確率目前也是百分之百,還沒失敗過。觸摸板由於採用了新的塗層,相當光滑,但是也出現了兩個小問題:有些不跟手,觸摸板面積較小,Win 10 周年更新的四指切換虛擬桌面我從來都沒用成功過。
X1 Yoga 的屏幕外由一整塊玻璃覆蓋,相對於 X1 Carbon 一體感更強。
不過也不必過於擔心 Yoga 的屏幕會因此反光,因為在玻璃表面擁有特殊處理。
Yoga 的防眩光霧面效果與 Carbon 還有一定差距, 但在面對強光源在近距離的直射時,也沒有達到刺眼的程度。X1 Carbon 的屏幕在這必須要鄭重的強調一下:
1080P 版本並不是 60% sRGB, 而是 85% sRGB, 62.6% Adobe RGB, 色准在校正之後為 ΔE average: 0.85, Max: 3.52,
與 sRGB 的對比圖:
至於 2K 也就是 WQHD 的版本則維持了往年的水準。
99.8% sRGB, 71.7% Adobe RGB, 色准在校正之後為 ΔE average: 0.19, Max: 0.90
與 sRGB 的對比圖:在屏幕方面對色域要求高的人,我建議能不差錢還是選擇 2K, 因為色域有較大的提升,但是這塊 2K 屏幕並不是 DC 調光,而 1080P 版本則是 DC, 這樣就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了。相應的,若只是日常使用,包括網頁瀏覽,文字工作,非專業的影像處理,1080P 屏幕都已經足夠,即使把兩個版本的屏幕擺在一起,你可能也不能很快地區分出來。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 OLED 版本的 X1 Yoga 已經在北美與日本上線:
100% sRGB, 98.7% Adobe RGB, 由於 OLED 自發光的特性能夠真正還原黑色的本質。
(上圖左 X1 Yoga IPS 版,上圖右 X1 Yoga OLED 版)
在介面方面,相對於上一代 X1 Carbon 也有一些變化, 機身左側的 OneLink 介面更新成為了更快更薄的 OneLink + 介面,很可惜不能與之前的擴展塢通用了。另外兩個介面分別是 mini-DP 和 USB介面。
揚聲器依舊在機身兩側的下方,音質屬於 ThinkPad 的一貫水準,能聽個響,偶爾在特殊的頻率和音量下可能出現破音。
需要注意的是 mini-DP 介面是可以支持 4K@60Hz 的。
但我仍然覺得沒有 USB-C 是一個遺憾。
X1 系列的前身 X300 被譽為「小太刀」,X1 Carbon 2016 也延續了這個傳統,機身前端的的設計有大和實驗室主導,參考總結自日本最富盛名的幾大刀劍。
目前來說,單純的做薄並非難事,但在設計上有所傳承有所思考,卻絕非易事,需要多年的沉澱與積累,這也是區分普通與非凡的細節之一。
X1 Yoga 在對比之下確實能感受出與 X1 Carbon 的區別,但必須實話實說,由於鍵帽、鍵距和鍵位設計均與沒有改變,只是鍵程由於呼吸鍵盤的設計有所減少,所以手感依舊比其他輕薄產品要好太多。
小紅點的高度由原來的 6.5mm 減少了 1mm 至 5.5mm, 但由於內部的結構與原理有一些調整,所以整體感覺與往年的 X1 並沒有區別。
X1 Yoga 繼承了 ThinkPad Yoga 系列的優良傳統,在屏幕超過 180° 翻折之後,鍵盤會上升於鍵帽平齊,這也是 ThinkPad Yoga 系列與其他 360° 翻轉產品最大的區別。其他產品只學了個表面,而沒有真正得到精髓。
而 X1 Yoga 因其超薄的外形所以 Yoga 轉軸也必須重新設計。
X1 Yoga 的鉸鏈經過徹底改造之後,不僅讓 X1 Yoga 擁有更輕薄的外形,減小尺寸卻仍具備「升降鎖定 (Lift 『n』 Lock)」功能,整個鉸鏈的壽命可以達到 30,000 次以上,也就是說如果你一天開合十次,可以使用接近甚至超過 10 年。
那麼第二個需要強調的問題也來了:
X1 Carbon / Yoga 依舊是有防潑濺設計的。
在鍵盤下方邊緣處都留有到排水孔,如果不幸有液體進入鍵盤,首先會被引導至四周排水孔,然後進一步向下穿過主板之間預留好的密封通道(下圖紅圈處)。
最後通過底殼上設計好的引流槽(藍線處)將液體引至揚聲器旁的排水口並排出機身。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底殼為了在薄與輕前提下最大程度保持強度,均採用了六邊形中空蜂窩狀結構設計,C Cover 上也是如此,除了十字之外,也有工型加強筋來保證強度。對於 X1 Yoga, 由於需要支持高速 WWAN 4G LTE-A 網路,所以純金屬的外殼必須留出一部分非導體材料。
為此,ThinkPad 研發出了獨特的混合鎂鋁合金工藝,使得兩種材料無縫結合,沒有損失結構強度。最終達到讓 4G 蜂窩波段穿過,並且為液晶顯示屏的天線所接收的效果。
在 X1 系列上,ThinkPad 可以不吝惜成本選擇最頂級的材料,X1 Carbon/Yoga 的頂蓋均使用超過 600GPa 的超高模碳纖維(飛機使用的碳纖維一般在 200-300 GPa),上下四層兩兩同向的碳纖維複合材料壓制。其他廠商還在用普通金屬的時候,X1 Carbon 首先採用了碳纖維,數年後的今天其他廠商終於開始使用碳纖維,ThinkPad 已經更進一步,尋找到了最先進的材料:
大和實驗室的材料學家們在鎂合金中加入一部分稀土:
稀土的加入和全新的特殊壓鑄工藝,最大程度的減小了金屬在鑄造成型過程中的結晶,保持了高流動性,最終達到提升其性能的目的。
大和實驗室稱其為「超級鎂合金」,普通的鎂鋁合金在 0.8mm 厚時,強度為 120 Mpa, 比重為 1.82, 而「超級鎂合金」在僅 0.5mm 厚的情況下,強度達到了 130~170 MPa, 比重高達 1.84.
也就是說,全新一代的 X1 Carbon/Yoga 的機身外殼由去年的 248.4g 減輕了 24.6% 至 187.2g, 但是強度卻不降反升,這全都要歸功於昂貴的稀土與全新的鑄造工藝。
第九代鷹翼風扇:
厚度由上一代的 4.5mm 進一步縮減到了 4.2mm,重量由上一代的 45g 減少至 35g, 同時也延續以往的多角度不對稱扇葉設計,將聲音分配到不同的頻率以減少人耳的不適感,在實驗室的測試中相對於上一代平均減少了 1.6 分貝噪音。
風扇後置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出風口會被打開的屏幕擋住,但是對於 X1 上的 Yoga 形轉軸則沒有這個問題,屏幕在打開的過程中整體會上升,留出出風口的位置。
符合空氣動力的特殊形狀屏軸也會最小程度減小空氣阻力,讓熱空氣順利的排出。
對於 X1 Carbon 和 Yoga, 它們的散熱表現稍有不同:
我手中的 X1 Carbon 為 i5-6200u 版本,CPU 滿載頻率保持在 2.69 GHz, 溫度約 63°C.
此時風扇轉速為 5268 RPM, 噪音峰值約為 31 分貝,出現在 83 Hz, 大部分頻率的噪音都在 22 分貝以內,即便在安靜的環境中把耳朵湊近,你也只能聽到輕微的風聲。
對於 X1 Yoga 則分為兩種情況,X1 Yoga 內置了一些列加速感測器,陀螺儀與光線感測器,通過 ThinkPad 獨有的 ThinkEngine 晶元,能分析並識別出你所處與何種環境,並且自動調整整機的功耗水平。
第一種,非桌面模式:包括平板模式,帳篷模式,或將筆記本放在膝上使用等人機身有大面積接觸,且不需要高性能的情況,CPU 頻率會被限制在 2.7GHz, 溫度約 64°C.
此時風扇轉速為 5200 RPM 左右,噪音峰值約為 28.5 分貝,出現在 88Hz, 中低頻低於 22 分貝,2000Hz~4000Hz 部分稍稍超過 22分貝,依舊無法感受到明顯噪音。第二種,桌面模式:此時保證了性能優先,i7-6500U 的 CPU 頻率可以維持在 2.98GHz, 溫度約為 75°C.
此時風扇轉速放開至 6300 RPM 左右,噪音峰值為 33 分貝,出現在 4000Hz. 這時如果你將耳朵靠近的話,聽到的不再是單純的風聲,而會夾雜了一部分電流聲。
好在因為掩蔽效應且分貝並不高,所以若在嘈雜的環境下或是不貼近風扇的正常坐姿,依舊感受不到惱人噪音的存在。
對於前幾代的 X1 Carbon, 我說的都是「輕度使用中你幾乎感覺不到風扇的存在」,到了這一帶 X1 Carbon/Yoga, 我可以說:即使在滿載條件下,除非處在安靜的環境之中,你也不太可能被風扇的聲音吵到。
那麼第九代鷹翼風扇的極限到底在哪?
我直接突破限制將風扇轉速拉升到 7000 RPM 以上(注意這個轉速是我通過特殊方法強行提升,普通用戶不可能達到的)此時的風扇噪音峰值約 37.2 分貝,出現在 4757 Hz.
這時高頻整體已略微超過低頻,所以你能聽到大概 55% 類似電流的聲音,和 45% 風聲,但是要注意,峰值約為 37.2 分貝,可整體均值還在 33 分貝左右,所以依舊處在「惱人噪音」的標準之下。
在這我必須要說:
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廠商,可以把風扇做到 4.2mm 厚,35g 重,轉速高達 6300 轉時噪音峰值約處於 33 分貝,和 7000 轉峰值約 37.2 分貝。
直到目前為止:ThinkPad 的風扇技術,無論是從專利價值還是數量,又或是實際體驗上,都沒有任何廠商可以超越。
與此同時,底面也使用了新的隔熱塗料:
相對於之前(左)新塗料可以減少約 4% 的熱輻射,能明顯的降低高溫面積,這樣不論是極限情況還是普通使用,放在腿上可以更安心了。
當然,C Cover 特別是掌托部位也採用了全新的噴塗材料,新型的材料相較之前防水防汗液腐蝕的性能更強,也更不容易留下指紋等痕迹。
性能方面:
沒什麼好說的,咱們也不是那種無話可說只會放跑分截圖的無聊文章,最高 i7-6600u, 16GB LPDDR3 SDRAM 1866 MHz 內存,還有最高 1TB PCIe-NVMe 固態硬碟都屬於業界頂級水平。
續航方面:
X1 Carbon 依舊是 52 Wh 的聚合物鋰電池,輕度使用比如 Office 系列或是簡單的網頁瀏覽,可以達到 8~10 小時(取決於個人使用習慣)播放在線視頻可用約 6 小時,播放本地 1080P 視頻可以使用 8 小時,混合中度使用(比如 Chrome 和其他較大負載的情況)續航為 5~6 小時,極限負載情況下可以使用約 3 小時。
另外,X1 依舊保留了多流快充的傳統,在我的測試中只需 30 分鐘就可以從 5% 充至 50% 電量,60 分鐘可以充至 88%, 這個表現目前為止我還沒找到比它更快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 80% 之後考慮到保護電池的情況,充電速度會放緩,從 80% 至 100% 將會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也是 Windows 系統顯示預計充滿時間和 Lenovo Settings 里顯示的預計充滿時間不一樣的原因,如果沒有安裝 ThinkPad 官方的電源管理驅動,電池將會由 Windows 系統接管,那樣雖然沒有了最後的涓流充電階段,但是會一定程度上損害電池。所以我建議大家還是不要卸載預裝的電源管理驅動及其配套程序。
總的來說:
X1 Carbon 作為一個相當成熟的產品系列,已經越來越接近完美,前幾代中還能找到稍微有些讓人不如意的地方(比如 X1 Carbon 2015 的 1080P 屏幕並非 IPS)但今年的 X1 Carbon 2016 從設計上來說, 在我這麼長時間的使用之後著實沒有找到什麼明顯的缺點。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遺憾,就是電池再大一點,增加 USB-C 介面就好了。
- 優秀的屏幕
- 舒適的鍵盤反饋
- 安靜的風扇
- 識別率高且迅速的指紋識別
- 極其輕薄卻依舊堅固的設計。
X1 Carbon / Yoga 作為今年的旗艦產品,可以說集合了 ThinkPad 甚至是整個筆記本電腦工業設計中最頂尖的材料與技術,它的製造和設計難度也是無人能及的。
X1 系列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幾乎繼承了 ThinkPad 誕生之初至今的所有優點。
這樣的產品,甚至讓我開始擔心,下一代還能否超越如今達到的成績。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再次紀念 Richard Sapper, ThinkPad 從 1992 誕生年到今天深受 Sapper 的影響。
希望 ThinkPad 能在 David Hill 的帶領下繼續前行。推薦閱讀:
※【進階】當評價一款產品時,我們關注的是什麼(二)Mac 內部設計超越了 Win 陣營嗎?
※如何看待vivo X20 Plus屏下指紋版?
※ThinkPad X1 系列,T 系列亮相 CES
※均衡之道 — ThinkPad T470 上手體驗
※ThinkPad 25 周年紀念機第一時間上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