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智能家居有線技術和無線技術差異及優弱勢比較

1系統概述

1.1 智能家居的定義

智能家居(Smart Home)又稱為電子家庭(Electronic Home)、e-Home、數字家園(Digital family)、家庭自動化(Home Automation)、家庭網路(Home net)等。其是以住宅為平台,兼備建築、網路通信、信息家電、設備自動化,集系統,結構、服務、管理為一體的高效、舒適、安全、便利、環保的居住環境。

智能家居可以定義為一個過程或者一個系統。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綜合布線技術、將與家居生活有關的各種子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統籌管理,讓家居生活更加舒適、安全、有效。與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僅具有傳統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適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間。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方法

目前國際上對智能家居的研究已經相當廣泛,比如Stanford的Interactive Workspace 、MIT的人工智慧實驗室的Intelligent Room和Georgia Tech 的 Aware Home,Microsoft Research 的 EasyLiving,GMD 的 iLand,MIT 開發的 House_n等研究項目。例如 Georgia Tech 的Aware Home 計劃,利用分散式的感應認知系統,開展了對人眼和臉部追蹤、聲音與影像偵測辨識等方向的研究;MIT CSAIL 實驗室的 AIRE 計劃,基於Intelligent Room原型系統,提出了基於 Agent 的軟體平台設計方法;Massachusetts 大學的 The Intelligent Home 計劃,使用 TAEMS 任務模型框架解決了資源共享和資源協調的問題;Stanford 大學的 Interactive Workspace 計劃的目標是實現「互動式設備的集成」,在該計劃中大量不同的設備通過無線或有線網路實現互相通信,使用防火牆技術來保護智慧家庭資料信息的安全;而Microsoft 公司的 EasyLiving計劃則是致力於智能環境的體系開發,它更多關注的是在充滿大量交互設備的智能環境中用戶的體驗問題,其研究內容包含:機器視覺、多感測器的自動和半自動校準和獨立於設備的通信等問題。

在美國,喬治亞州大學開發出了一種「aware home」,它是基於普適計算,能夠探測和意識到潛在的危險。弗羅里達大學開發了針對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的智能家庭網關技術,它是基於環境感測器,節能舒適、安全、行為監測、提醒和激勵技術,摔倒探測系統,智能設備和家電,家庭成員的社會關係挖掘,生理監測的生物技術。PlaceLab使用普適感測器和可穿戴系統監測住戶的行為和生命信號,控制能源支出,提供娛樂,學習和通信。

在歐洲也開發了許多系統,在英國,為虛弱的老人和行動不便者開發了互動式住宅,一套感測器系統能夠評估生命信號和行為,提供安全監測和回應,還包括環境控制技術(門,窗,窗帘等)。在捷克的Ostrava大學開發了一種智能公寓能夠通過紅外感測器研究用戶的行為。法國圖盧茲的PROSAFE項目旨在支持一種自治生活,在緊急情況下會自動報警,它是將紅外感測器內嵌在天花板上,從而能夠對行為進行評估,必要時發出警報。在法國的格勒內布爾,HIS項目是一間帶有紅外感測器的的公寓,能對行為進行評估,體重和生命信號感測器通過CAN網路和數據處理中心連接,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傳送警報。

在日本的研究人員通過安裝在房間里的紅外感測器,在門上的磁性開關,浴室里的自動生物醫學設備對住戶的行為和生命信號進行監測和收集。

在大阪,Matsuoka開發了一種智能房屋,能夠通過167個感測器自動監測由疾病或意外導致的非正常事件。他們將17個家用電器都安裝了感測器,包括電飯煲、空調、冰箱、電視等,每個感測器都和一個或多個動作相關聯,如煮飯,洗衣等,他們使用數學模型將原始數據轉換為行為數據,這些模型允許對非正常情況進行監測。普適家庭計劃作為一個測試工具,通過數據網路將服務和設備、感測器、家電聯繫起來,感測器系統監視人類的行為,每個房間都有足夠多的攝像頭去發現和追蹤用戶,用麥克風去收集語音數據,在地板上的壓力感測器追蹤用戶的移

動和家居的定位,兩個RFID系統用於識別用戶,普世家庭的目的就是去幫助用戶充分利用用戶自適應技術。

在Boulder,Colorado開發出了一種自適應的房子,採用神經網路去控制溫度、加熱、照明等而無需用戶預先編程輸入,這個系統稱為ACHE,它嘗試根據住戶的習慣和需要有效利用能源,它持續監測環境並且觀察住戶的一些行為,通過這些數據來對房間內的模式進行推斷,並採用強化學習的方式去預測將來的行為。

MavHome計劃(德克薩斯大學)打算創建一個家居,把它作為一個代理,為住戶實現以最小的消耗帶來最大的舒適,這個代理必須能感測並且預測用戶的行為習慣和對電器的使用習慣,目標就是創建一個通用的用戶行為預報器。而所謂的LeZi方法,是一種信息理論的技術,被用於創建一種概率模型以預測住戶的典型的路線,舒適管理規劃和器具的使用。又專門使用Active LeZi(ALZ)演算法計算每個可能動作以目前觀察的順序發生的概率,預測發生概率最高的動作。MavHome綜合了幾種技術:資料庫、多媒體計算、人工智慧、移動計算和機器人技術。

在Florida,HElal等人開發了一種智能家居方案,這種方案稱為「GatorTech Smart House」,它以大量的個人智能設備為基礎,如郵箱、入戶門、床、浴室、地板等,而浴室的鏡子被用作一種提醒設備。所有的這些組件都安裝了感測器和激勵裝置,並且和操作平台相連以對老人實現舒適性和安全性最大化。該方案也採用一種高精度的超聲波追蹤系統對住戶進行定位,評估他們的行為習慣,以更好的控制環境,這個方案在實驗室里進行了模擬。

Gator Tech Smart House 計劃實現了智能家居的功能,這套智能家居有智能郵箱,能夠檢測是否有郵件進來並通知用戶;還有智能入戶門,能夠使用RFID無鑰匙進入,還包括攝像機、麥克、揚聲器、LCD顯示和訪問者進行交互;這套智能家居還能夠通過遙控器調節智能遮光系統平衡周圍的燈光和保護私密性;它還有智能床鋪來跟蹤用戶的睡眠模式;它的智能櫥櫃會根據室外天氣給出穿衣建議;它還有智能鏡子,該鏡子上覆蓋了重要的信息並且通過鏡子提醒用戶;這套家居還有智能浴室,能夠對用戶的體溫、體重等信息進行監測;它在不同的房間和媒體上還設有一系列的智能顯示系統來追蹤用戶在各房間之間的行為;還有智能冰箱能夠監控現有的食物存量,創建購物清單,基於現有的食物建議菜單;還有智能餐桌,用戶可以通過它的音頻和視頻功能和遠程的朋友分享烹飪經驗。馬薩諸塞大學的多代理系統實驗室開發了一種分散式自治家居控制代理,並且模擬智能家庭環境進行了配置。他們的目標是自動實現一些現在由人為操作的任務,提高效率和服務質量。模擬的智能家居包括4個由走廊連接的房間:一個卧室,一個客廳,一個衛生間和廚房。各種智能代理控制著房間環境,另外,使用一個機器人來拿取東西和移動物品。代理負責對分配到的任務進行推理,基於用戶的願望和資源的可用性確定候選動作的數值。智能代理必須能夠基於共享資源進行交互和協作。任務建模、配置框架模型、確定資源、代理交互、任務交互和主要動作的性能特徵都被代理用於推理動作的路線和適應環境改變所做的動作。實驗室還設計建造了多代理生存模擬器(MASS)和java代理框架作為評估代理的工具。

在喬治亞技術研究所的Aware Home Research Initiative 一個集合了各學科研究人員的團隊,構建了一個三層,5040ft2的家居環境,作為家居實驗室用以設計、開發和評估新技術。智能地板能夠感覺到個人的腳步,把房間構建成一個基於用戶的習慣和行為的模型。他們使用了大量的數學工具去創造和評估行為模型:隱藏的Markov模型,簡單的特徵-向量平均值和神經網路。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使老年人在他們上了年紀以後還能夠居住在相似的家庭環境里,不僅僅是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還要延長他們的生命。Aware Home 計劃的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系列的追蹤和感測技術去幫助尋找那些容易頻繁丟失的物品,如錢包,眼鏡等,並且對他們進行遙控。每個物品都貼了一個小的radio-frequency標籤,用戶能夠通過室內的LCD觸摸板和系統交互,系統會通過音頻提示引導用戶找到丟失的物品。

2. 智能家居有線(匯流排)技術

2.1現場匯流排

現場匯流排是現代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現場匯流排技術是近十年中蓬勃發展起來的新生事物,在實際工程應用中體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控制網必將沿著現場匯流排方向發展,現場匯流排技術也必將是控制網技術的核心,每個現場控制單元具有數字處理和雙向高速通訊的能力,分散控制,網路規模大且具有高質的穩定性。

目前世界上現場匯流排的標準有200多個,有很多應用於建築物的匯流排技術,它們中大多數是某個具體應用的解決方案。當前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現場匯流排技術與產品有FF匯流排、PROFI匯流排、LON匯流排、BACnet、CAN匯流排、INTER匯流排和CCLink匯流排等。

以雙絞線為基礎的家居控制匯流排,以此通信介質的主要有CEBUS消費電子匯流排、LonWorks匯流排、APBus匯流排、RS-485匯流排、EIB電氣安裝匯流排。就匯流排本身而言,這幾種匯流排的拓撲結構基本是相同的。

2.1.1 RS-485匯流排

其網路特性使用差分電壓傳輸方式;一般採用匯流排型網路結構,匯流排節點數有限,使用標準485收發器時,單條通道的最大節點數為32個,傳輸距離較近(約1.2km),傳輸速率低(300~9.6kbps);傳輸可靠性較差,對於單個節點,電路成本較低,設計容易,實現方便,維護費用較低。

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匯流排技術標準,僅僅定義為物理層和鏈路層的通信標準,許多廠商採用其技術全新定義了自己的匯流排技術標準,比較有代表性的美國Honeywell的C-Bus匯流排技術。另外在RS-485技術基礎上應用較多的是MODBus標準。

2.1.2 CEBus匯流排

CEBus(ConsumerElectronicsBus)是美國電子工業協會(EIA)為消費電子產品制定的一種通信和產品和操作性的標準,是家用電器之間通信所使用的五種類型的介質(電力線、無線頻率、紅外、雙絞線和同軸電纜)中信號的傳輸標準。信號傳輸速率和系統容量分別是10kbps和4G。

2.1.3 APBus匯流排

APBus匯流排是目前唯一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匯流排技術。它是一種針對家庭的、全分散式的智能控制網路技術,這一點與LonWorks技術相似。產品具有雙向通信能力以及互操作性和互換性,其控制部件都可以編程。信號傳輸速率和系統容量則與CEBus一樣,分別是10kbps和4G。

2.1.4 CAN匯流排

CAN匯流排(ControllerAreaNetwork),它是一種支持分散式控制和實時控制的對等式現場匯流排網路。其網路特性使用差分電壓傳輸方式;匯流排節點數有限,使用標準CAN收發器時,單條通道的最大節點數為110個,它的傳輸速率範圍是5kbps至1Mbps,傳輸介質可以是雙絞線和光纖等,任意兩個節點之間的傳輸距離可達10km。

對於單個節點,電路成本高於RS-485,設計時需要一定的技術基礎;傳輸可靠性較高,界定故障節點十分方便,維護費用較低。在目前已有的幾種現場匯流排方式中,具有較高的性能價格比。

2.1.5 LonWorks匯流排

根據ISO/OSI7層模型標準,採用三層網路結構:域、子網和節點;使用48位ID神經元晶元,節點數量沒有限制,傳輸距離較遠(約2.7km),傳輸速率快(300~1.25Mbps);傳輸可靠性較高,對於單個節點,電路成本很高,設計難度較大,維護費用較高。

我國智能建築界對其中的LONWORKS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起步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與國外大公司對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基本上是同步的,現已初步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產品系列。如中國台灣尼科(NICO)的LonWorks系統,它採用觸摸玻璃面板,美觀大方。

2.2 乙太網

基於IEEE802.3規範,採用CSMA/CD技術的網路結構。節點數量沒有限制,傳輸可靠性較高,對於單個節點,成本很高,軟硬體設計、維護費用均較高。信息網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100M乙太網。

2.2.1 LCN匯流排

局部控制網路LCN(LocalControlNetwork)現場匯流排,作為自動化控制通用技術,本身已具有更強的包容性和擴展性。高智能和高靈活性,為智能家居用戶提供豐富的個性化解決方案。

LCN模塊標準配置2個執行器,其他擴展執行器和感應器均通過3個多用途介面T,I,P擴展連接而成。為了節省安裝空間,所有系統的功能被集成在幾個匯流排模塊之中,安裝者可按實際需要,使用其部分功能。

LCN具備布線簡便和參數設置簡單的優點,它提供了種類不多,但功能全面的匯流排模塊和多級的報文反饋系統,所以它被歐洲很多人認為是目前最先進的匯流排技術。

2.2.2 CC-Link匯流排

《控制與通信匯流排CC-Link規範》(Control&CommunicationLink)於2005年9月取得中國國家標準,進入中國市場。這是由日本三菱電機推出的,中國市場又多了一種匯流排技術的選擇。值得關注這一匯流排技術已成功地應用於在中國智能建築工程項目。

2.3 其他匯流排

雙絞線系統中常見有ABB、Siemens等歐洲廠商的EIB系統,美國立維騰(LEVITON)智能照明系統和奇勝C-Bus系統;還有TP-Bus匯流排和Q-BUS匯流排等。

2.3.1 TP-Bus匯流排

TP-Bus是一種電源/信號混合傳輸技術,同時也是一種家庭自動化網路匯流排技術,該匯流排技術主要用於網路化控制,如智能家居網路等。該匯流排技術採用24V直流電源,信號傳輸速率為10kbps,以雙絞線作為傳輸媒體,容易實現。匯流排的網路結構使網路既可作數據傳輸,也可以作為電能的供應。

TP-Bus是一種多能控制匯流排,該系統採用匯流排式結構,主要由電源供應器、雙絞線和功能模塊三個基本部分組成。在歐洲標準EIB匯流排及LonWorks匯流排技術上作了改進,其防通信衝撞協議的設計很好的解決了匯流排上各節點收髮指令的衝撞問題,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通信效率和穩定性。在安全方面,它採用的是24V直流供電。系統可以通過修改軟體改變,而不需要像傳統方式那樣重新連接。

2.3.2 Q-BUS匯流排

以解決低速控制信號為主要目的、並與高帶寬功能實現無縫連接的應用控制平台匯流排系統——Q-BUS智能小區和智能家居低速控制匯流排系統。

Q-BUS匯流排基於差分電壓傳輸方式利用CSMA/CD技術原理實現現場匯流排技術,實現了數據可靠、高效的中長距離傳輸。

在家居內,往往只需要極少的數據就能滿足控制要求,直接用高帶寬實現的話,會造成資源的及大浪費,而對於語音和視頻數據配合專用網路來實現,這樣無論經濟性,還是可靠性都是最合理的選擇。家庭內部Q-BUS匯流排連接了家庭內部的智能、安防設備,完成家庭內部獨立自主的智能生活,不受外界干擾;通過乙太網轉換器,只要將家用伺服器連接入Internet,就可以遠程控制家居設備。外界數據通過家用伺服器後,高流量數據通過家庭內部的高速網傳輸,而低流量則通過Q-BUS匯流排的網路平台傳輸,實現的兩者的完美統一。

智能家居中心主機通過樓道內Q-BUS匯流排連接至小區的智能化平台,構成了家庭內部與小區平台數據交換的橋樑,不但可以實現最直接的數據溝通,而且實時性得到了保證。整個系統中有兩條分離的Q-BUS匯流排,一條是家庭內部匯流排;另一條則由家庭內部連到戶外,它與很多戶家庭相連,同時連接整個小區的智能系統。

3. 智能家居無線技術

當前市面採用較多的無線技術基本有以下幾種:Zigbee技術、紅外技術(IrDA)、HomeRF、藍牙技術(Bluetooth)和Wif技術。

3.1 Zigbee技術

Zigbee技術是一種近距離、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雙向無線通訊技術,其主要用於距離短、功耗低且傳輸速率不高的各種電子設備之間進行數據傳輸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數據、間歇性數據和低反應時間數據傳輸的應用。Zigbee是一種無線連接,可工作在868MHz、915MHz和2.4GHz的3個頻段上。簡單的說,ZigBee是一種高可靠的無線數傳網路,類似於CDMA和GSM網路。ZigBee數傳模塊類似於移動網路基站。通訊距離從標準的75m到幾百米、幾公里,並且支持無限擴展。

ZigBee是一種無線連接,可工作在2.4GHz(全球流行)、868MHz(歐洲流行)和915 MHz(美國流行)3個頻段上,分別具有最高250kbit/s、20kbit/s和40kbit/s的傳輸速率,它的傳輸距離在10-75m的範圍內,但可以繼續增加。作為一種無線通信技術,ZigBee具有如下特點:

(1) 低功耗: 由於ZigBee的傳輸速率低,發射功率僅為1mW,而且採用了休眠模式,功耗低,因此ZigBee設備非常省電。據估算,ZigBee設備僅靠兩節5號電池就可以維持長達6個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時間,這是其它無線設備望塵莫及的。

(2) 成本低: ZigBee模塊的初始成本在6美元左右,估計很快就能降到1.5—2.5美元, 並且ZigBee協議是免專利費的。低成本對於ZigBee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3) 時延短: 通信時延和從休眠狀態激活的時延都非常短,典型的搜索設備時延30ms,休眠激活的時延是15ms, 活動設備信道接入的時延為15ms。因此ZigBee技術適用於對時延要求苛刻的無線控制(如工業控制場合等)應用。

(4) 網路容量大: 一個星型結構的Zigbee網路最多可以容納254個從設備和一個主設備, 一個區域內可以同時存在最多100個ZigBee網路, 而且網路組成靈活。

(5) 可靠: 採取了碰撞避免策略,同時為需要固定帶寬的通信業務預留了專用時隙,避開了發送數據的競爭和衝突。MAC層採用了完全確認的數據傳輸模式, 每個發送的數據包都必須等待接收方的確認信息。如果傳輸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進行重發。

(6) 安全: ZigBee提供了基於循環冗餘校驗(CRC)的數據包完整性檢查功能,支持鑒權和認證, 採用了AES-128的加密演算法,各個應用可以靈活確定其安全屬性。

3.2紅外技術(IrDA)

紅外介面是新一代手機的配置標準,它支持手機與電腦以及其他數字設備進行數據交流。紅外通訊有著成本低廉、連接方便、簡單易用和結構緊湊的特點,因此在小型的移動設備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通過紅外介面,各類移動設備可以自由進行數據交換.。紅外線是波長在750nm至1mm之間的電磁波,它的頻率高於微波而低於可見光,是一種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光線。由於紅外線的波長較短,對障礙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更適合應用在需要短距離無線通訊的場合,進行點對點的直線數據傳輸.紅外數據協會(IRDA)將紅外數據通訊所採用的光波波長的範圍限定在850nm至900nm之內。 紅外介面是目前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無線連接技術,被眾多的硬體和軟體平台所支持;通過數據電脈衝和紅外光脈衝之間的相互轉換實現無線的數據收發。

紅外線技術的主要應用:設備互聯、信息網關。設備互聯後可完成不同設備內文件與信息的交換。紅外傳輸是一種點對點的傳輸方式,無線,不能離的太遠,要對準方向,且中間不能有障礙物也就是不能穿牆而過,幾乎無法控制信息傳輸的進度;IrDA已經是一套標準,IR收/發的組件也是標準化產品。

3.3 HomeRF

HomeRF無線標準是由HomeRF工作組開發的開放性行業標準,目的是在家庭範圍內,使計算機與其他電子設備之間實現無線通信。

HomeRF由微軟、英特爾、惠普、摩托羅拉和康伯等公司提出,使用開放的2.4GHz頻段,採用跳頻擴頻技術,跳頻速率為50跳/秒,共有75個寬頻為1MHz的跳頻信道。HomeRF基於共享無線接入協議(shared wireless access protocol,SWAP)。SWAP使用TDMA+CSMA/CA方式,適合語音和數據業務。在進行語音通信時,它採用數字增強無繩電話(DECT)標準,DECT使用TDMA時分多址技術,適合於傳送互動式語音和其他時間敏感性業務。在進行數據通信時它採用IEEE802.11的CSMA/CA,CSMA/CA適合於傳送高速分組數據。HomeRF的最大功率為100mV,有效範圍50m。調製方式分為2FSK和4FSK兩種,在2FSK方式下,最大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Mbps;在4FSK方式下,速率可達2Mbps。

HomeRF是對現有無線通信標準的綜合和改進:當進行數據通信時,採用IEEE802.11規範中的TCP/IP傳輸協議;當進行語音通信時,則採用數字增強型無繩通信標準。但是,該標準與802.11b不兼容,並佔據了與802.11b和Bluetooth相同的2.4GHz頻率段,所以在應用範圍上會有很大的局限性,更多的是在家庭網路中使用。

HomeRF的特點是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簡單易行;不受牆壁和樓層的影響;傳輸互動式語音數據採用TDMA技術,傳輸高速數據分組則採用CSMA/CA技術;無線電干擾影響小;支持流媒體。

3.4 藍牙技術

藍牙(Bluetooth):是一種無線技術標準,可實現固定設備、移動設備和樓宇個人域網之間的短距離數據交換(使用2.4—2.485GHz的ISM波段的UHF無線電波)。藍牙技術最初由電信巨頭愛立信公司於1994年創製,當時是作為RS232數據線的替代方案。

Bluetooth 無線技術是在兩個設備間進行無線短距離通信的最簡單、最便捷的方法。它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可以無線連接手機、攜帶型計算機、汽車、立體聲耳機、MP3 播放器等多種設備。由於有了「配置文件」這一獨特概念,Bluetooth產品不再需要安裝驅動程序軟體。此技術現已推出第四版規格,並在保持其固有優勢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 小型化無線電、低功率、低成本、內置安全性、穩固、易於使用並具有即時聯網功能。其周出貨量已超過五百萬件,已安裝基站數超過 5 億個。

3.5 Wi-Fi技術

Wi-Fi是一種允許電子設備連接到一個無線區域網(WLAN)的技術,通常使用2.4G UHF或5G SHF ISM 射頻頻段。連接到無線區域網通常是有密碼保護的;但也可是開放的,這樣就允許任何在WLAN範圍內的設備可以連接上。Wi-Fi功耗低,傳輸速度54Mbps,理想傳輸距離可達100m,安全性相對較低。幾種無線技術比較見表1.

表1. 幾種主流無線通信技術比較

4. 智能家居中有線技術和無限技術比較

智能家居有線技術和無線技術都有比較典型的廠商在做,有線技術廠商代表的有河東、快思聰、ThinkHome、Control4等,無線技術廠商代表有:安居寶、南京物聯、紫光物聯、歐瑞博、小米等。通過上文可以容易比較得出有線技術和無線技術的各方面優缺點,詳細比較見表2.

表2.智能家居中有線技術和無線技術具體比較

5. 總結

在智能家居中,有線技術和無線技術各有優勢,視客戶情況而定:如果客戶不差錢,對智能家居認可,想全面裝智能家居,看中穩定性,那有線無疑是更好的選擇,在裝修之前考察完智能家居廠商,和裝修公司一起做全面裝修方案。相反如果對智能家居只是想體驗一下,那選擇有線技術不是很好的選擇,一旦裝進去,後期很難改變。所以可以選擇無線方案,價格實惠,隨時可換。

對於智能家居廠商而言,不可認準一條路走到黑,現在看來是技術的問題,隨著電子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可能在以後看來就不算個問題。比如現在的普遍觀點,無線技術比較不穩定,那誰能確保以後的技術還會不穩定。按照市場的觀點,智能家居領域勢必是無線技術的未來,有線技術有個前裝的市場時機,天然弱勢,對於一個已裝修完的房子根本不會考慮有線技術。在技術層面,無線技術都能搞定的廠商做有線技術其實應該不是很大的門檻,同時毫無疑問,有線技術的廠商以後肯定會慢慢向無線技術伸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後都被超大的技術廠商吞併,嘿嘿大家都死了。

推薦閱讀:

高顏值落地燈也能當投影儀
Echo Look 已經讓人「毛骨悚然」了,亞馬遜的這兩款新品還要讓陌生人進入家裡?
10個智能家居小工具讓你的生活更輕鬆
開始看好HomeKit了
只插一個怎麼夠——鴻雁智能插排拆解評測

TAG:智能家居 | 物联网 |